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3课 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一、清朝建立全国政权1.统一全国(1)女真部落兴起于东北地区,在与明朝的争战中,部落首领努尔哈赤 建立了后金政权。(2)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 1636 年称帝,改后金为大清,建立清朝。(3)1644年,清军人关,定都北京。随后清军南下,击败李自成,并消灭了 南明 政权。(4)1661年, 郑成功 率领舰队渡过海峡,驱逐荷兰殖民者,次年收复台湾。(5)1683年,康熙皇帝派施琅率军攻台,郑克塽(shuǎng) 投降。(6)1684年,清朝设立 台湾府 ,隶属福建省。2.制度的沿袭与调整中央上(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逐步消弱 议政王大臣会议 的权力,命大学士等官员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加强内阁地位创设 奏折 制度,重要官员可直接向皇帝上奏雍正时期设 军机处 ,军机大臣由皇帝临时选用,参与军机决策清初设立总管内务府衙门,总管皇室宫禁事务,严格限制后宫和宦官的权力,改革皇位继承制度地方上 措 施 从行省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长官为巡抚,下设府、州、县设立 总督 ,管理一省或两三省设麦门管理河、漕事物的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在东北、新疆等地设立将军,军政合一在蒙古建立 盟旗制在西藏设立 驻藏大臣在西南等民族地区沿用 土司 制度,雍正、乾隆时期施行“ 改土归流 ”意义 强化了中央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稳定,维护了统一对当地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1.理藩院清朝设立 理藩院 ,掌管蒙古、西藏、 新疆 等地各民族事务,维护边疆地区的统治秩序。西北地区(1)康熙三次亲征 漠西蒙古 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兵败自杀。(2)乾隆平定准噶尔部继任首领阿睦尔撒纳叛乱。(3)乾隆平息天山南路维吾尔首领 大、小和卓兄弟 叛乱。(4)乾降年间,蒙古 土尔扈特 部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返回祖国,清朝将其安置在伊犁将军管辖区。3.西藏地区(1)顺治皇帝赐予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达赖喇嘛 ”封号和金册、金印。(2)康熙皇帝驱逐占据西藏的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并赐予格鲁派另一位首领五世班禅“ 班禅额尔德尼 ”封号。(3)康熙皇帝废除藏王,委任官员管理行政事务。(4)雍正时期设 驻藏大臣 o(5)乾隆皇帝提高驻藏大臣地位,确立“ 金瓶掣签 ”等制度,西藏僧俗事务首属中央管理。(6)1793年,清朝颁布《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29条),确立了驻藏大臣在西藏政教事务中的领导地位。4.东北地区(1)俄国从17世纪起就频繁入侵我国东北,并占据雅克萨等地。(2)康熙时期派遣军队击败俄罗斯侵略者,取得 雅克萨之战 的胜利。(3)1689年,清朝与俄方签订《 尼布楚条约 》,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为界,划定中俄东段边界。(4)雍正时期与俄方签订《 恰克图条约 》,以恰克图东至额尔古纳河为界,划定中俄中 段边界。5.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定型)西跨葱岭,西北达 巴勒喀什池 ,北至 西伯利亚 ,东北至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 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 钓鱼岛 、赤尾屿等,南至 南海诸岛 ,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三、盛世危机1.康乾盛世清朝康熙、 雍正 、乾隆时期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边疆巩固。2.内部危机(1)原因:乾隆末年政治腐败,财政困窘,军备废弛,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2)表现;四川、湖北、陕西相继爆发 白莲教大起义,持续多年。嘉庆时, 天理教徒攻入了皇宫。3.外部危机(1)背景:17世纪以来,西方殖民势力通过 新航路 向全世界扩张,西方殖民国家开始觊觎中国。18世纪中期后, 英国 等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发生工业革命。(2)马戛尔尼使团访华: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派遣的 马戛尔尼 使团抵达中国,向清 朝提出允许英国派员常驻北京管理贸易,应允英商在舟山附近岛屿存放物,开放沿海多个口 岸,减免英商税额,允许英国人到各省传教等多项不合理要求,遭到清廷拒绝。(3)广州十三行;清朝政府重申外商由官府特许的广州“ 十三行 ”商人代为贸易,外 商活动受到严格约束,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4)鸦片走私:18世纪起,东印度公司每年向中国走私输入 鸦片 。清朝虽然制定 了严厉的禁烟条例,但并未得到认真严格的执行,鸦片日益泛滥。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