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八单元 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社会第17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1)背景:《辛丑条约》的签订。(2)内容:编练“ 新军 ”,鼓励发展工商业,废 科举 、办学堂,改革官制等。(3)结果:由于政权掌握在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这些“新政”并未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2.中国同盟会的建立(1)基础: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2)创立人: 孙中山 、黄兴等。(3)时间地点:1905年 日本东京 。(4)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 资产阶级 性质的革命政党。(5)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民生,合称“ 三民主义”)。3. 反清武装起义(1)代表:广州 黄花岗 起义(1911年4月),(2)意义:沉重打击清王朝的统治,鼓舞人们的革命斗志。二、武昌起义1.保路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 国有 ”。四川绅商组成“保路同志 会”,后来发展成武装起义。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前往镇压,湖北革命党人趁机在武昌发动起义。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9日,革命党人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10月10日,设 在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10月10日当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占领楚望 台。起义部队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相继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三、中华民国的建立1. 清朝结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一面利 用南方革命军胁迫清政府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 一面派北洋军队南下攻陷汉口、汉阳,迫使 革命军接受议和。列强也向革命政权施压,为袁世凯撑腰。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孙中山提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就推举他做大总统。1912年2月12 日,清帝 溥仪退位,清王朝终结。随后,孙中山辞职, 辛亥革命 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中华民国 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 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及宗教信仰等自由;享有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 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须国务员副署;等等。(2)意义:确立了 责任内阁制 ,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积极 局限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没有改变旧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社会性质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 民族民主 革命 的序幕 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传播了民主共和 的理念 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 共和人民解放 的历史任务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 制国 家,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探索了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