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军神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军神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军神》
一、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清代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导语,以“责任”为主题,编排了《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和《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从爱国诗人的诗歌中得到情感的熏陶,从革命伟人的事迹中得到精神的触动,致力于让学生在和平年代缅怀历史,致敬先烈,传承精神,以培养当代青少年的“责任担当”意识。
二、设计思路
在当代小学生眼里,中国革命岁月是一段遥远的历史,革命人物的丰功伟绩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我们的教学想让革命历史故事“活”起来,让革命人物有“温度”,教师就要让学生的学习“动”。新课标构建了学习任务群体系,教师可以依托任务群,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增加学生对革命传统的体验。同时,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锻炼语言运用能力,在深度阅读中提升思维能力,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品味。对于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身心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交错的矛盾时期。能认识和掌握一定的道德观念,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并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他们的见解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时常变化。他们已初步拥有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和事的能力,但具有片面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又要引导学生养成全面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从而进一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思维碰撞的同时习得方法,注重深度阅读。
观照人文主题,本单元设置了两个语文要素。侧重于阅读的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侧重于表达的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结合本单元的课后习题,我们还可以发现运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是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品读人物描写,体会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走进人物内心。
2.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故事。
3.体会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理解其被称为“军神”的原因。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坚定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四、教学重点
学习和感悟反复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一、整体感知,初见军神 开展“我心中的英雄”故事会,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故事。 同学之间声情并茂地讲故事,再次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革命领袖伟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认识生命的价值。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内探究 二、提升,仰慕军神 《军神》一课中提到了“有感情地朗读”和“变换角色创造性复述”的方法来走进人物的内心。因此,运用多种方法来体会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所体现的人物内心也是一个训练点。该文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右眼受伤后,到德国人开设的诊所就医的故事,表现了他钢铁般的意志,体现出能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不惜自己承受巨大痛苦的精神。旨在让学生体会刘伯承意志如钢的英雄气概。教学时,要抓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再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补充刘伯承一生的丰功伟绩,进一步体会军神形象。他文武双全,戎马一生;他领导晋冀鲁豫野战军,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 他千里跃进大别山,令蒋介石惊慌失措,心惊胆寒;他与华东野战军合作,导演了百万雄狮下江南的一幕,之后,他主动请缨,席卷大西南。他创办了国防大学是中国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篮”。他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立下不朽的功勋。他就是中国的----“军神”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是一批又一批的英雄儿女,奔赴抗战第一线、奔赴救灾第一线,他们担当民族大义,他们代表着民族精神,他们就是共和国的脊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永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致敬民族脊梁,勇担复兴大任! 英雄是时代的精神象征,英雄往往以群体形象站立的。要让学生真正对那段历史、那个年代有切身的体认,单靠英雄个体往往比较单薄,而英雄群像则能更好地凸显时代精神特征。因此,我通过链接英雄群像,引导学生从历史走向现实,实现了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价值延伸。 三、分层设计 1.基础题:阅读《丰碑》,用上本课学到的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方法,体会军长的内心,感受军需处长这个人物形象。 2.发展题:阅读《丰碑》,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军长的内心,感受军需处长这个人物形象;与《军神》对比阅读 ,想一想,两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3.提升题:以“他摔倒了”为题写一个片段,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他的内心 立足于孩子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思维延伸 课后的“阅读连接”安排了《丰碑》一文,供学生拓展阅读使用。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却冻死在严寒之中,赞扬了他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然后运用本课所学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我们在教学时,要紧扣教科书主题系列,在广泛收集革命人物故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人物故事蕴含的革命文化精神,探索教学路径,突出语文意韵,增强学生情趣,让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自觉把革命人物坚强的意志品格、忠贞的爱国情怀根植心中。 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七、教学反思
《军神》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到一家德国门诊所做眼部手术,拒绝使用麻醉剂,为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沃克称他为“军神”的故事,赞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钢铁般的意志。本文以“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为序。通过对人物语言和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描写来表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反思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有优点也有不足。个人认为较成功的地方有:
1、紧扣主题的导入:俗话说的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教学课文之前设计如下环节:由“神”字入手,通过学生对认知中“神仙”超出常人能力的交流,导出课题“军神”。此环节的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文做了良好的铺垫。
2、抓住细节,感受人物。为了表现刘伯承将军坚强的意志,课文主要写了沃克医生情绪、神态的变化。要理解这些变化,必须联系上下文,结合刘伯承手术前后的表现;同时,理解了这个变化,也就体会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沃克医生情绪变化这一主线,让学生充分自主读书感悟。通过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并用语言表述出来。我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把思绪推向高潮。
3、细读课文,深入文本,体验人物的感受。“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课文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与心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平台。通过多形式的以及个性化的阅读与体会,师生携手走进课文中,亲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直面人物的心灵,我将分析、讲解与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结合起来。通过研究课文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培养坚强的性格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这符合新课标中关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思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加强读书的指导,适当补充资料,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得更有滋有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