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军神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军神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军神》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苟利国家以生死,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为主题,意在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们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精神。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是统编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本单元聚焦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我设置的文学体验情景任务是,军神的神体现在哪儿,本课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导入过程中,我融入了本单元情境任务的谈话,在我深情地讲述中,与学生的情感形成共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形成了阅读期待,为本节课的平等对话、双向互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设计思路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要避免思想道德的标杆化灌输和人物形象的简单化理解,一个重要的落脚点就是语文立场。坚守语文立场,就意味着聚焦语文要素,关注言语表达,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中经历,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与表达中体认。在子任务一中,通过多种形式以及个性化的阅读与体会,我和学生携手走进课文中,亲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直面人物的心灵,我将分析、讲解与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结合起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加强读书的指导,适当补充资料,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得更有滋有味。在指导朗读中,我让学生结合刘伯承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设身处地想刘伯承会对自己说些什么,还原刘伯承手术中的心路历程,帮助学生走进刘伯承的内心,逐步体会到刘伯承的军神形象,无关紧要处删繁就简,浓墨重彩处重锤猛敲。逐步突破教学重点,初步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学贵有疑,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是创新学习的开端。在子任务二中,我请学生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提出最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即“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文本,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地探究。汇报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畅谈见解和观点的过程,又是师生“阅读反思”的过程。所以我充分肯定学生的不同感悟,这是对不同生命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推动课堂对话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2.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3.能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四、教学重点
学习和感悟反复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一、整体感知,初见军神 1.在前两课的学习中,我们听到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壮语;看到了“泪”与“喜”中的爱国情怀;“青山处处埋忠骨”更让我们感受到伟人毛主席的责任担当与博大胸怀。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一位英雄人物,他被称为军神。齐读课题。 2.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军神”? 导入过程中,我融入了本单元情境任务的谈话,在我深情地讲述中,与学生的情感形成共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形成了阅读期待,为本节课的平等对话、双向互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内探究 二、品读重点,感受军神 任务一:朗读课文,把自己认为最能表现刘伯承堪称军神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做做批注,写写感受。 学生汇报交流: 1.手术前: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2.手术中: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3.手术后: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小结:刘伯承在没有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进行手术,凭借顽强的意志力一声不吭,他具有过人的胆识,惊人的意志力,超人的忍耐力,他就是当之无愧的——军神。 在此过程中,我让学生结合刘伯承的资料谈体会,特写镜头分解动作、设身处地想刘伯承会对自己说些什么,还原刘伯承手术中的心路历程,帮助学生走进刘伯承的内心,逐步体会到刘伯承的军神形象,突破了教学重点。也初步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三、探究交流,崇拜军神 任务二:梳理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体会崇拜之情。 立足于孩子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思维延伸 借助预习单,小组交流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 让学生明白,作者运用大量的笔墨来写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可以更好刻画刘伯承顽强刚毅的英雄形象。 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七、教学反思
《军神》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到一家德国门诊所做眼部手术,拒绝使用麻醉剂,为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沃克称他为“军神”的故事,赞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钢铁般的意志。本文以“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为序。通过对人物语言和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描写来表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反思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有优点也有不足。个人认为较成功的地方有:
1、紧扣主题的导入:俗话说的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教学课文之前设计如下环节:由“神”字入手,通过学生对认知中“神仙”超出常人能力的交流,导出课题“军神”。此环节的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文做了良好的铺垫。
2、抓住细节,感受人物。为了表现刘伯承将军坚强的意志,课文主要写了沃克医生情绪、神态的变化。要理解这些变化,必须联系上下文,结合刘伯承手术前后的表现;同时,理解了这个变化,也就体会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沃克医生情绪变化这一主线,让学生充分自主读书感悟。通过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并用语言表述出来。我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把思绪推向高潮。
3、细读课文,深入文本,体验人物的感受。“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课文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与心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平台。通过多形式的以及个性化的阅读与体会,师生携手走进课文中,亲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直面人物的心灵,我将分析、讲解与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结合起来。通过研究课文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培养坚强的性格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这符合新课标中关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思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加强读书的指导,适当补充资料,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得更有滋有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