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①运动是动物区别于植物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动物的运动需要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的紧密配合。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骨骼肌组成。神经系统在发起运动中起关键作用:它下达指令给肌肉,引起肌肉收缩;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作用于骨才能形成躯体的运动。在运动中,不同功能的骨骼肌需要协同作用才能完成正常的动作。②动物的运动形式很多。动物逃避敌害、争夺食物和栖息地、繁殖等都需要通过运动来完成。③动物行为按照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即本能行为。动物依靠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适应环境。按照行为的功能,动物行为包括摄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节律行为、繁殖行为和社群行为等。动物的各种行为使动物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对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十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①在人的生殖系统中,睾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它们分别产生精子和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睾丸和卵巢还能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性腺发育和生殖细胞的产生,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人的发育可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青春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发育时期。②不同种类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可能不同。一些生物可以进行无性生殖,其后代的遗传信息来自同一个亲本。一些生物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其后代的遗传信息可来自不同亲本。③昆虫、鱼类、两栖类和鸟类等的生殖方式都是有性生殖中的卵生,受精卵一般在体外发育;哺乳类的生殖方式则属于有性生殖中的胎生,胚胎在母体内发育成幼体(胎儿)。④有些昆虫的发育经历受精卵、幼虫、成虫阶段,为不完全变态发育。有些昆虫的发育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阶段,为完全变态发育。两栖动物中的蛙类、蟾蜍类在发育过程中,成体和幼体的形态、生活环境、生理活动也有明显差异,也属于变态发育。⑤植物能够通过开花、传粉、受精、形成种子进行有性生殖。种子中的胚是幼小的植物体。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形成幼苗。幼苗可以继续发育为成熟的植物体。植物也可以利用营养器官进行无性生殖。第十一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①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统称为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有不同的表现。②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 DNA 和蛋白质。基因是一段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通过四种碱基的不同排列顺序储存着生物的遗传信息。③生殖细胞是连接生物亲子代的桥梁。亲子代之间通过生殖细胞传递基因,由基因控制子代的性状,从而表现出生物性状代代遗传的现象。同时,生物性状还受环境的影响。④人类有 46 条染色体。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遗传病危害人类的健康,禁止近亲婚配可以降低某些遗传病的发病率。⑤生物的变异在自然界普遍存在。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遗传变异的原理可以应用于生物育种。第十二章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①关于生命的起源,科学家普遍认同“化学进化学说”。40 亿年前,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生命可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在原始海洋中,经过长期而复杂的演变过程,诞生了原始生命。②原始生命诞生以后,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形成现在的生命世界。有多方面的证据支持生物进化理论,其中化石是最直接的生物进化证据。植物的主要进化历程是由原始植物开始,顺次经历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阶段。被子植物是当今最高级的植物类群。动物进化的历程是由原始的单细胞生物祖先进化为原始多细胞动物,再进化为原始无脊椎动物的各个类群,某种原始无脊椎动物祖先进化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和鸟类。③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导致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进化的动力是自然选择,只要在不同的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生存和繁殖的差异,选择就会发生。④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共同的原始祖先。由古猿进化到人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主要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等阶段。现代人类都属于同一物种——智人种。第十三章 生物的多样性①自然界的生物种类繁多,依据一定的特征可以将生物进行分类,以便于研究。应用国际上通用的“双名法”命名生物,可以避免同一物种在名称上的混乱。生物分类系统一般包括 7 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②根据生物学家的研究,将生物分为五界,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③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主要以寄生或腐生的方式获取营养。④原生生物是结构简单的真核生物。其中,原生动物以吞噬食物营异养生活;藻类以光合作用进行自养生活。⑤植物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其中,苔藓植物植株矮小,只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蕨类植物出现了输导组织,以孢子繁殖;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属于种子植物。裸子植物的胚珠没有子房包被,种子没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的胚珠有子房包被,种子有果皮包被。⑥真菌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真核生物,以寄生或腐生的方式获取营养。⑦动物是直接从外界获取有机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动物主要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腔肠动物的身体呈辐射对称;扁形动物是最简单的两侧对称的动物;线虫动物身体细长,不分节;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多有贝壳;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基本相似的体节构成;节肢动物的身体分节且分部;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两栖类的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水陆两栖;爬行类是适应陆地生活的变温动物;鸟类是适应飞翔生活的恒温动物;哺乳类是胎生、哺乳的恒温动物。⑧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生活。第十四章 生物与环境①生物与环境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各种生物的生活环境都是由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组成的。环境中的阳光、水、空气、温度和土壤等各种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生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②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等方面与其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生物的活动还能影响和改变环境。③生态系统是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有多种类型,都是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组成的。各种生物之间通过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及其交错连接的食物网。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物质是在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的,能量则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人类和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共同家园。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口的激增造成资源不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的责任。通过控制人口、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物资源等措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第十五章 健康地生活①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病流行有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②免疫是人体对于病原体等的防御功能,是人体识别和清除“异物”的过程。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指的是机体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的免疫功能。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防御作用的免疫功能。依据自然免疫的原理,可以进行人工免疫。③当代威胁人体健康的主要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④人在患病的情况下,需要安全用药,最大限度地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当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时需要急救。急救时,首先需要拨打“120”等急救电话号码呼救,还需要实施一些必要的急救措施,如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术、止血等。⑤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拒绝吸烟、酗酒、吸毒,以及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等。第十六章 生物技术①生物技术包括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发酵技术属于传统生物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特性通过一定的操作过程生产相应的产品。现代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已被应用于生产实践,并对个人、社会和环境产生深远影响。②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能够分解利用环境中的有机物。食物的腐败变质是由微生物的繁殖和分解作用造成的,因此采取灭菌或抑菌措施,可以适当延长食物保存的时间。利用优选的微生物,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发酵过程生产出泡菜、酒类、食醋等风味独特的食品。③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引起人们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关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性状,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和威胁。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合理利用新技术,并保证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