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从隋唐到五代十国的政治、经济、民族等相关史实,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政权更选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的发展,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隋朝大运河的作用;开通大运河的必然性;知道隋唐繁荣的历史事实;;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唐朝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
难点:开通大运河的必然性;唐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意义、对当今民族政策的启示
知识点三 隋朝兴亡
1.政权演进
(1)建立: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3)灭亡: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2.建设
(1)设仓库,兴建洛阳城。
(2)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四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政治统治
(1)唐太宗
①措施: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宗善任,虚怀纳谏。
②结果: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2)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
①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②结果: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民族关系
(1)对突厥
①贞观初年,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③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④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对吐蕃
①通过和亲,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的蕃 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唐蕃间基本停止纷争
(3)对靺鞨: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的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知识点五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原因
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趋于腐败。
②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2)概况: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平定。
(3)影响:唐朝中央集权被削弱,形成藩镇割据,边防空虚,唐朝由盛转衰。
2.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2)爆发:875年黄巢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4.五代十国
(1)五代十国:黄河流域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称为五代。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南唐等九个政权和山西的北汉,称为“十国”。
(2)柴荣改革: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形势,清除五代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习题巩固
1.[2023浙江嘉兴二模]隋朝时,汉中“傍南山杂有獠户(少数民族),富室者颇参夏人为婚,衣服居处言语,殆与华不别”;原荆州地区也“多杂蛮左,其与夏人杂居者,则与诸华不别”。此类现象说明( )
A.跨民族婚姻成为时代潮流 B.大一统下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北人南迁推动南方的开发 D.边疆管理与内地渐趋一体化
2.有学者在论述隋唐与东南财富时提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玩享乐,但出于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的。材料中“新形势”是指( )
A.适应区域发展与保障经济交流 B.对高丽的战争需要加强军粮运输
C.农民起义爆发需要调运军队镇压 D.当时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
3.下表为不同文献中关于隋朝开皇十四年饥荒的记载,能够说明( )
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唐)吴兢《贞观政要》
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A.实证历史须考古支撑 B.历史记载缺乏客观性
C.历史真实需多重考辨 D.历史解释具有多样性
4.武则天在《臣轨·利人章》中说:“夫黔首苍生,天之所甚爱也。为其不能自理,故立君以理之。为君不能独化,故为臣以佐之。夫臣者,受君之重位,牧天之甚爱。焉可不安而利之,养而济之哉!”这体现出武则天( )
A.重新确立儒学统治地位 B.强调君臣间的共同体关系
C.注重官员道德的培养 D.重视臣属治国安民的能力
5.[2023福建福州质检]根据唐代官方漕运数据,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官仓所收米粮以河南、河北漕粮为主,关西(含关中)、河东(今山西)次之,淮南、江南仅居第三位。据此可知,当时( )
A.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B.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C.南粮北运依赖运河 D.粮食仓储体系完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