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0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程标准 复习重点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厘清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掌握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从多角度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作出解释。 3.梳理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史实。 4.分析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的背景及影响【知识梳理·夯实基础】一、两次鸦片战争(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世界:① 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英国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2)中国: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② 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2.③ (直接原因) 3.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结果及影响(1)过程:1840年6月,懿律率军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组织了抵抗。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④ 》,战争结束。 (2)结果: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条约 内容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中国被迫割让⑤ 、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⑥ 等 中英《虎门条约》(1843年) 中美《⑦ 》(1844年) 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 列强从中国获得协定关税、⑧ 、⑨ 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3)影响: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⑩ 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1)历史遗留:英国等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中未能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2)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 。 (3)直接原因:列强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2.进程:1856年,英、法对中国发动战争,美、俄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 》→1860年8月,英法联军占领天津→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 》。 3.结果: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条约 内容《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 等大量权益;实现了鸦片贸易 中俄《 》 《北京条约》 俄国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三)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 社会。 二、边疆危机事件 背景 概况 结果收复新疆 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政府,形成内乱局面;英国、俄国加紧侵略中国 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1878年2月,左宗棠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 中法战争 1883年8月,法国在控制越南后,把侵略矛头对准中国 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同年,法军进攻台湾,当地军民在刘铭传的领导下,多次击退法军 1885年3月,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 ;1885年6月,中法签订《 》,承认法国占领越南;1885年,台湾建省 三、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日本蓄谋已久,通过 壮大了国力。 (2)因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日本趁机出兵朝鲜。2.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 、威海卫战役。 3.结果:清军战败,签订《 》。 (1)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 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4.影响: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证明了 的破产。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5月至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留台清军一起,展开了反抗日军的武装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四、瓜分中国的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 ”。 2.瓜分狂潮(1)划分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2)强租 :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 (3)争夺路矿权: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五、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1.借口:镇压 运动。 2.经过(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 率领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 (2)1900年6月,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阻击战和天津保卫战中沉重打击了八国联军。7月,天津陷落。8月,北京失陷。3.结果:《 》的签订 (1)背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 ”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 (2)《辛丑条约》的内容角度 内容 危害政治 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清政府成为“ ” 财政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军事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 ,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3)影响:《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答案】①工业革命 ②小农经济 ③虎门销烟 ④南京条约 ⑤香港岛 ⑥五口通商 ⑦望厦条约 ⑧领事裁判权 ⑨片面最惠国待遇 ⑩鸦片战争 中国市场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内河航行权 合法化 瑷珲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 左宗棠 建省 镇南关大捷 越南条款 明治维新 黄海海战 马关条约 台湾全岛 洋务运动 赎辽费 租借地 义和团 西摩尔 辛丑条约 东南互保 洋人的朝廷 使馆区1.【《中外历史纲要》(上)P98“史料阅读”变式】英国人马尔丁说:“鸦片贩卖者腐化了、降低了和毁坏了不幸福的人底精神生活,而且还毒杀了他们的身体。鸦片贩卖者时时刻刻向贪欲无厌的吃人神贡献新的牺牲品,而充当凶手的英人和服毒自杀的华人,就彼此竞争,向吃人神的祭台上贡献牺牲品。”材料可用于论证( )。A.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B.虎门销烟的必要性C.鸦片对精神的危害最深 D.鸦片贩卖的非法性【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鸦片对中国人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反映了中国禁烟的必要性,故选B项。2.【《中外历史纲要》(上)P99“历史纵横”变式】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人民群众都进行了抵抗。广州城厢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这些抵抗( )。A.表明了民众对清政府的支持 B.体现了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C.彰显了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 D.表明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中国民众自发抵抗外来侵略,彰显了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故选C项。3.【《中外历史纲要》(上)P105“历史纵横”变式】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间形成一种称为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一些周边国家向明清朝廷“纳贡称臣”……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国都与中国形成了这样的关系。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这种宗藩关系逐渐解体。这反映出( )。A.国际关系新观念日益传播 B.日本取代中国成为新宗主国C.中国外交被迫开始近代化 D.中国东亚主导地位逐渐丧失【答案】D【解析】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无力维系传统的宗藩关系,日本崛起,近代中国的宗藩体系走向解体,说明中国在东亚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故选D项。知识拓展1.片面最惠国待遇与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但近代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国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也称“治外法权”。列强攫取领事裁判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2.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1)商品输出:甲午中日战争前,是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2)资本输出:甲午中日战争后,成为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工矿利权。3.东南互保1900年6月,东南各省督抚刘坤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利益,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1.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2.两次鸦片战争1.两次鸦片战争推动中国传统观念转变(1)面对严峻的内外形势,先进的中国人渐渐抛弃传统的主观主义和理想主义而转向现实主义。(2)在夷夏观方面,中国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观念逐渐被打破,开始向近代民族主义转变,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正视西方在军事、工业等方面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并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口号。(3)在本末观方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以工商为末的思想,鼓励发展工商业,希望以此解决民生问题,维护国家利益。(4)在义利观方面,先进的中国人虽然仍然提倡“义”,但对于“利”并不盲目排斥,提倡义利并重、以义统利,鼓励个人合法的求利行为。(5)在人才观方面,为适应对外交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及发展民生的需要,先进的中国人提倡重视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2.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1)方式①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②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③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等。④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2)趋势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④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茶叶输入英国造成英国白银流失,为了扭转这种逆差,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茶是因,鸦片是果。鸦片的输入又反过来导致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为了保住白银,晚清才有了禁烟运动。茶、银、鸦片的循环,最终引发近代史上著名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其实就是一场茶叶战争。——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其实就是一场茶叶战争。茶叶和鸦片怎样改变了中英两国的命运 对英国:扭转了贸易逆差,增加了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工业革命提供资金和原料;助推英国成为工业化强国。对中国:造成大量白银外流;导致中国丧失了世界贸易中的优势地位;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导致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题探究·提升素养】主题一 两次鸦片战争视角1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材料一 明清时期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图材料二鸦片战争前后白银流向示意图——摘编自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结合所学知识,解析材料一、二中白银流向的成因。解读 材料 材料呈现了明清时期和鸦片战争前后的白银流向提取 信息 第一幅图结合国际国内形势提取; 第二幅图结合列强侵华表现提取迁移 知识 新航路开辟后,殖民者从美洲掠夺白银运回欧洲,随后白银伴随东西方贸易流入中国;鸦片战争前后,鸦片输入以及列强勒索赔款等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流入成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欧美对华产品需求;中国传统经济发达;海外贸易限制松弛。流出成因:鸦片走私;战败赔款;西方工业品倾销(或工业革命影响)。视角2 近代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材料 鸦片战争后,①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中原地区借助于传统水路和现代铁路,与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实施对接,从而逐步发展起了以沿海和国际市场的进出口贸易为导向的近代外向型经济。毋庸讳言的是,由于中原并不直接面海临江,所以各通商口岸对它的经济辐射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为各通商口岸的进出口业务②总是先在沿海、沿江省区展开,稍后才会逐渐延展到内陆的某些区域。从当时各口岸的海关贸易报告和贸易统计中相关资料的多少和数值的大小上,③也可以感受到内陆和沿海、沿江省区之间,经济外向化进程上的这一差距。④在被辟为通商口岸后,上海利用中国沿海最大对外贸易港的区位优势,通过其他通商口岸的中转作用,将经济辐射的范围逐步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和北方地区扩展。而汉口开埠后,各种洋货便经汉水支流销往唐白河流域,而这一地区的土特产品,也经水运销往汉口和国际市场。——摘编自吴俊范《近代中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解读 材料 材料呈现了近代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形成及其特点提取 信息 特点:②从开放不断深入的角度提取;③从区域经济失衡的角度提取;④从口岸辐射带动的角度提取。 影响:①从工业化、市场化的角度提取迁移 知识 从约开商埠到自开商埠,近代外向型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伴随着通商口岸的不断开放,反映出由被动到主动的变化趋势特点:由被动到主动;由沿海、沿江到内陆;由点到线、面;区域差异明显。影响:有利于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历史解释)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继续 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战争性质 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扩大 战争 过程 侵略 力量 英国 以英、法两国为主,美、俄两国为帮凶侵略 时间 两年 四年侵略 范围 主要在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 从沿海深入内地战争 的危 害和 影响 开放 通商 口岸 和割 地 开放五口通商、割让香港岛 增开十一个通商口岸;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割占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破坏 主权 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 主权进一步丧失社会 性质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步一步加深主题二 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视角1 晚清边疆危机的深重材料 ①清朝的“盛世边疆”仍然存在着古代历史条件局限下所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矛盾。②边疆及中原内地之间仍然存在着历史上形成的深刻隔阂,各区域社会形态差异较大,难以在经济、文化层面形成紧密的整体,维系国家统一主要依靠统治阶级的政治共识。③19世纪以后,清朝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和意愿必然逐渐降低。无论是为防止已经内部化的边疆矛盾再度激化,抑或是为杜绝外部新的边疆矛盾产生,④清政府采取的都是以“不变”求“稳定”的安全策略。战争动乱及五口通商对东南沿海社会、经济秩序的冲击,最终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其所引起的连锁反应迅速传遍全国,新旧矛盾交织的边疆地区,成为列强觊觎的薄弱环节。中国边疆被完全卷入列强的全球地缘竞争之中,“宗藩体系”土崩瓦解,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呈现出从全面包围,到逐次剥离,直至豆剖瓜分的态势。——摘编自李皛《全球化视角下的晚清边疆危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解读 材料 材料呈现了晚清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提取 信息 ①从传统的治边政策的角度概括; ②从边疆内地失衡的角度概括; ③从近代内忧外患的角度概括; ④从清政府消极苟安的角度概括迁移 知识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边疆普遍出现危机,既与清廷内部动荡、列强对华侵略范围扩大、政府对外态度软弱相关,也与国防实力薄弱、民众的民族意识薄弱等有关原因:晚清政府的权威下降;传统边疆治理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受地理和历史因素影响,边疆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西方列强的侵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民众的民族意识薄弱;清政府推行消极的边疆政策。视角2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材料 ①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强烈地震撼了国人的心灵,促进了整个国民海洋意识的发展。有学者统计了1904年至1906年《东方杂志》中“海权”一词与其他关键词的关联情况,这些关键词按照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陆国”“渔业”“海国”“海军”“海疆”“海运”“海洋”等。他们基本上突破了原有的“以守为战”的海防思想,不再局限于海军建设这一个方面,而是变得更全面、更深刻。如关于海防的内容,时人云:“②盖稽之通常指所谓海军国防,其分项可判为二。一,即为海上作战之所谓海军国防。二,则为海岸防御值(之)所谓海军国防。”……孙中山非常重视太平洋海权与中国的关系,他曾说:“盖太平洋之重心,即中国也;③争太平洋之海权,及争中国之门户权耳。”——摘编自袁博《困境中前行:近代中国国民海洋观念的觉醒与深化》根据材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民海洋观念发展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解读 材料 材料介绍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国民海洋观念的变化情况提取 信息 ①对海洋的认识程度; ②对海防的认识和海洋观念; ③对世界海洋局势的关注迁移 知识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以及先进海洋观念的传入,中国海防意识转变。甲午中日战争后,国民海洋观念的深化,促进了海防建设新特点:由被动反应转向主动探求;对海防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形成了更加多面的海洋观念或能够剖析海权的内涵,对海洋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关注世界海洋局势。意义:增强了国民的海防观念和海权意识,促进了国家海军和海防建设,有利于国家对海洋的开发。1.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历史解释)角度 表现列强侵 华特征 以资本输出为主,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社会主 要矛盾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经济结 构变动 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阶级关 系变动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向西 方学习 由器物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2.从不同层面看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化的影响(历史解释)(1)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促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3)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层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思潮、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