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5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课程标准 复习重点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4.了解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5.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6.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7.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1.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对政治制度和经济建设的探索。 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4.20世纪50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功探索和失误的表现、经验教训。 5.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所发挥的独特作用【知识梳理·夯实基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政权的巩固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① 》。 (2)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2.人民政权的巩固(1)土地改革(1950—1952年)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② 扫除了障碍。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到1952年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3)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二、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③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政策。 2.外交成就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国建交参加④ (1954年4月) 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参加亚非会议(1955年4月) 中国提出并坚持“⑤ ”的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经济建设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 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⑥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施 “一五” 计划 进行 社会 主义 改造 概况 1956年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意义 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⑦ 在我国初步建立 开展社会 主义工业化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政治建设(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⑧ 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3.思想建设——毛泽东思想(1)作用: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2)地位: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⑨ 、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背景 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内容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⑩ 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意义 是我国建设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关于正确 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 的问题 内容 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影响 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2.曲折失误(1)表现: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评价A.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B.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 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3.调整提高(1)内容: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充实、提高”的方针。 (2)成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1964年,“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五、“文化大革命”1.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2.“文化大革命”的教训(1)加强社会主义 建设,发扬民主,依法治国。(最深刻教训) (2)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和 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 (3)要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坚持以 为中心。 六、伟大的建设成就1.原因(1)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人民奋斗: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2.成就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增强了国防力量。这期间建设起来的一些基础设施、基础项目和大中型企业,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教育、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3.意义: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 。 【答案】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工业化 ③一边倒 ④日内瓦会议 ⑤求同存异 ⑥社会主义工业化 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⑨社会主义革命 ⑩经济文化 工业国 社会主义 自然灾害 巩固 民主与法制 民主集中制 经济建设 三线建设 两弹一星 物质基础1.【《中外历史纲要》(上)P166“历史纵横”变式】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即“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理论( )。A.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B.为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C.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D.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答案】B【解析】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故选B项。2.【《中外历史纲要》(上)P168“史料阅读”变式】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彭德怀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材料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 )。A.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粉碎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C.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D.扩大了中国的外交朋友圈【答案】A【解析】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与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A项。3.【《中外历史纲要》(上)P173“历史纵横”变式】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旨在( )。A.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各种专业人才B.贯彻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C.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D.丰富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答案】C【解析】1956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为了调动广大科技文艺工作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反对把学术和艺术问题政治化,故选C项。知识拓展“求同存异”“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求同存异”就是亚非各国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土地改革“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是人民政府同投机资本进行的一场较量。表面上“银元之战”采用行政手段,“米棉之战”采用经济手段,但其目的都是稳定物价,其实质是党和政府同投机资本争夺市场的领导权。1.没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就没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三大改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过程中进行的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摘编自孙建华、于婉华《“三大改造”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制度和经济基础》三大改造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制度和经济基础。三大改造具体的方式有哪些 方式:在农业上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公有制;在手工业上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统购统销、赎买和公私合营的政策,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2.毛泽东于20世纪60 年代提出支持亚非拉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表现了高度的革命热情和理想信念。毛泽东晚年更加注意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出发处理中美关系,根据国际形势、中国利益和美国对华政策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摘编自唐洲雁《毛泽东对美国认识的理论及其现实启示》毛泽东对美国的认识实现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统一。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原因。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双方的共同需求。从中国方面来说,中苏关系恶化,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等;从美国方面来说,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陷入越战泥潭等。【主题探究·提升素养】主题一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视角1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材料 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9年开始,一直延续下来。①这种主张不仅模糊了社会性质的不同,②也掩盖了1949年这个时间的极端重要性。还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这种主张貌似重视辛亥革命,③却忽视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较之辛亥革命具有更为重大的历史意义。——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将1949年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比把另外两个时间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更准确”。解读材料 材料对中国现代史的年代划分进行了介绍提取信息 ①从社会性质变化的角度分析; ②从革命任务完成的角度分析; ③从国家政体开创的角度分析迁移知识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基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11年辛亥革命和1919年五四运动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原因:①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而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②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而1911年辛亥革命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都还属于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建立起了人民民主共和国,而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的政体,但没有真正建立起民主共和政体。视角2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材料 1950年7月,①中华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 (草案)》等重要文件,②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③负责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合作社。经过最初几年的发展,④供销合作社已有社员1.5亿,在全国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流通网络。⑤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快速推进,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3年开始大规模推进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建设,⑥1957年后,人民公社在广大农村逐步建立。 ——摘编自彭远国《中国供销合作社历史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合作社发展的特点。解读材料 材料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合作社发展状况提取信息 ①从出台法律的角度提取; ②从成立机构的角度提取; ③从统一领导的角度提取; ④从商业网络的角度提取; ⑤从合作社推进的角度提取; ⑥从人民公社广泛性的角度提取迁移知识 三大改造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特点: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组织机构较为完备;有法可依;侧重于农业生产和商品流通;发展速度快;带有革命运动色彩;属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一部分。抗美援朝战争的深远影响(家国情怀)(1)对朝鲜:朝鲜战争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韩国跟随美国加入资本主义阵营,朝鲜加入社会主义阵营。(2)对美国: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得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了。(3)对中国: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持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4)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影响:中美两国关系彻底破裂,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美国加强了对中国的封锁。主题二 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视角1 社会主义建设的科技成就材料 1999年 9月 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 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部分情况表项目 基本情况 备注年龄 情况 最年长的是赵九章和王淦昌,均出生于1907年。最年轻的是周光召和孙家栋,都出生于1929年教育 背景 全部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 21位元勋留学美、英、法、德、苏等国,平均在国外时间为7年,其中有 5人在国外生活了 10年以上,并且有16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获得硕士学位。“两弹一星”元勋们的外语水平普遍较高,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陈芳允到英国后,直接进入A.C.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没有在大学注册读书;周光召在留苏学习期间被调回国内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地域 分布 从籍贯看,苏、浙各有6人,皖有3人,湘、鄂各有2人,滇、辽、冀、鲁各有1人。从生长地看,以南北划分,淮河以南有16人,以北有7人;以东西划分,沿海省份有14人,中部省份有7人,西部省份有2人。出自苏南浙北和长江三角洲地域的有10人,算上邻近地安徽,则为13人 钱三强、屠守锷、赵九章的籍贯同为浙江湖州;程开甲和杨嘉墀的籍贯同为江苏吴江学界 地位 18人为中科院院士;3人兼任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兼任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3人为中科院学部委员(现称中科院院士);钱三强曾任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特邀顾问 周光召曾任中科院院长、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根据材料,归纳“两弹一星”元勋这一群体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弹一星”元勋这一群体产生的时代背景。解读材料 材料呈现了“两弹一星”元勋群体的基本情况提取信息 从出生时间的角度提取; 从出生地的角度提取; 从教育背景的角度提取; 从学界地位的角度提取迁移知识 “两弹一星”元勋群体的产生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特点:经历过旧中国的贫弱屈辱,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以来自相对发达地区为主;绝大多数有留学归国经历;学科基础、科研和综合能力强,学界地位高。背景:美苏冷战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中国国防科技落后,中国力量薄弱;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党和国家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视角2 三线建设材料 1968年12月,我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重庆市国营晋林机械厂工作,开始了长达29年的三线生涯。重庆三线建设的重点是建设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共有26个项目并扩展到周围的14个区县共46个企业和8个科研、学校等单位,累计投资15.23亿元。我所在的工厂就是第一阶段率先启动的“三炮一光”计划中的一个火炮厂,由山西太原老厂包建。……三线建设修通了川黔、襄渝两条铁路干线,使重庆成为成渝、川黔、襄渝三条铁路的枢纽;重点建设了西南铝加工厂、四川汽车制造厂等34个大中型项目。1983年12月3日,国务院下达了关于成立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的通知。1984年1月22日至26日,我参加了国务院三线办公室第一次成员会议。会议指出,三线企业的调整改造,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合理配置生产力,促进专业化协作。——摘编自陈宏逵《我所知道的三线建设和三线调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作者的“三线生涯”进行历史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示例观点:作者的“三线生涯”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壮大。论述:20世纪60年代,面对美苏日益严重的战争威胁(或国际形势的严峻)与国民经济布局的不合理,国家号召进行大后方战略建设,作者毅然投身于三线建设之中。这一时期的三线建设体现了政府主导、规模巨大、动员广泛、行动快速、职工积极性高、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并举等特点。作者所参与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家的国防实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经济格局分布不合理的现象。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国际形势也有了好转,在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背景下,为适应时代发展并解决三线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者又投身到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之中,为社会主义事业深层次发展贡献了力量。综上所述,作者为巩固祖国安全和实现人民幸福所表现出的“三线精神”不仅是时代的记忆,也将永远传承于世。新中国成立以来推动科技发展的因素(唯物史观)(1)政治: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逐步发展、完善,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2)经济: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对科技的需求大大增长。(3)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广大科研工作者继承、借鉴中外优秀科研成果,并在创新中求发展。(4)其他: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