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讲 中古时期的世界课程标准 复习重点1.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 2.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1.掌握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认识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新变化。 2.掌握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作用。 3.了解中古时期非洲文明和美洲文明的特色【知识梳理·夯实基础】一、中古时期的欧洲1.政治方面封君封 臣制度 产生 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关系 封君为封臣提供① 作为给养;封臣必须效忠封君 影响 国王或皇帝与各级封建主成为统治阶级;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分裂割据局面王权 加强 表现 15世纪晚期,英格兰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国王权得到强化。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形成影响 为西欧②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经济方面庄园 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自耕自收。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他们和自由农民都要为领主服劳役,还要向领主缴纳租税。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城市 条件 社会稳定,封建经济发展发展 10—11世纪起,城市兴起;一些城市通过谈判、赎买或暴动的方式赢得一定程度的③ 影响 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大学开始兴办;城市支持王权,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3.教会(1)特点: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向信徒征收什一税;形成④ ;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2)影响: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4.代表国家(1)拜占庭帝国:6世纪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编订《⑤ 》,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1453年灭亡。 (2)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16世纪初,建立统一国家;1547年,伊凡四世颁布新法典,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二、中古时期的亚洲阿拉伯 帝国 建立 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政治 ⑥ 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经济 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陆海贸易繁荣;城市繁多文化 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成就突出。⑦ 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奥斯曼 帝国 建立 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政治 ⑧ 是最高统治者 经济 15—16世纪,控制亚欧商路,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南亚 笈多 帝国 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政令不够统一。印度教发展为主要宗教德里 苏丹国 13世纪初,由突厥人在印度建立。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地方划分为⑨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东亚 日本 646年“⑩ ”,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逐渐形成庄园制;武士集团日益重要。12世纪末,进入幕府政治时期,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17世纪,德川幕府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朝鲜 7世纪末,新罗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初,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中国设 ,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制,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14世纪末, 改国号为朝鲜。16世纪末,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 三、古代非洲与美洲非洲 东北非 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东非 10—15世纪,产生了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一系列国家西非 马里征服加纳后,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 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桑海击败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 南非 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 国家 美洲 玛雅 文明 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农业以种植 为主,制造出精美的陶器,建造出金字塔庙宇 阿兹特 克文明 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经济基础是农业,发明了“ ” 印加 文明 12世纪,印加人以 为都城建立国家。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迁移被征服地区的居民 【答案】①土地 ②民族国家 ③自治权 ④等级制度 ⑤查士丁尼法典 ⑥哈里发 ⑦阿拉伯商人 ⑧苏丹 ⑨行省 ⑩大化改新 三省六部 李成桂 廷巴克图 津巴布韦 玉米 浮动园地 库斯科1.【《中外历史纲要》(下)P15“学思之窗”变式】“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封君封臣制 B.庄园与农奴制C.教会等阶制 D.美洲黑奴制【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以契约关系明确权利和义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封君封臣制度”的誓词,封臣效忠封君,封君负责保护封臣,A项正确。2.【《中外历史纲要》(下)P18“史料阅读”变式】查士丁尼时编纂的《法理概要》指出:“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因为一切民族都适用它。”这表明( )。A.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B.罗马法受到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C.罗马法兼具务实和理性的精神D.万民法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市民法是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万民法是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故体现了务实和理性精神,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罗马法的系统完整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排除A项;罗马法影响了启蒙运动,而非启蒙运动影响了罗马法,排除B项;D项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3.【《中外历史纲要》(下)P24“史料阅读”变式】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奥斯曼人对君士坦丁堡进行劫掠:劫掠继续了三天,没有一个兵士不靠夺得的战利品和奴隶而致富的。经过三天,苏丹穆罕默德用重惩威吓的办法,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止的屠杀。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据此可知( )。A.奥斯曼帝国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B.奥斯曼帝国的国教是伊斯兰教C.奥斯曼人严重阻碍了东西方的交往D.苏丹拥有权威并实行专制统治【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丹是政教合一的领袖,拥有绝对权威并实行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无法说明奥斯曼帝国的国教是伊斯兰教,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知识拓展中世纪庄园庄园是这个时期西欧农业生产中的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典型的庄园一般是一村一庄,庄园土地一般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有的也包括部分的自由地,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西欧中古时期城市的兴起1.西欧封建社会出现的新变化(1)一大变化趋势:中古西欧孕育着统一的力量。(2)两大变化动因:中古西欧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3)三大变化表现:中古西欧国家的主权得到加强,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西欧各地还兴起了众多城市。2.拜占庭文明的特点一方面,拜占庭帝国一直自称是“罗马人”,是古罗马文化的继承者,非常重视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拜占庭又吸收了东方国家的因素,建立了皇帝专制的中央集权制,这与西欧的封建制截然不同。西欧文明始于公元 5 世纪,初步成形于 11—15世纪,源于古代日耳曼传统、古典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不同质的文化。日耳曼人的马尔克村社制度是西欧文明的胚胎; 古典文明,尤其是罗马法则提供了成熟的法律参照体系,成为法治社会的广泛基础; 基督教的政治哲学及政治斗争,建构起西欧社会的上层框架。三要素相互交叉,相互影响,逐渐生成西欧文明的雏形。——摘编自侯建新《交融与创生: 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西欧文明源于古代日耳曼传统、古典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不同质的文化。如何理解西欧文明的起源 理解:欧洲文明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西欧文明并非单一的和封闭的,而是若干不同文明要素的混合体。【主题探究·提升素养】主题一 黑暗与曙光——中古时期的西欧文明视角1 德意志选帝侯材料 1356年,①查理四世为了谋求德意志各地诸侯对其子继承王位的认可,确立了帝国的七个选帝侯。他们分别是②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边地伯爵、普法尔茨伯爵以及波希米亚国王。最初,③美因茨大主教是选帝侯召集人兼帝国摄政和首相,而来自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的领袖则长期担任德意志皇帝。1512年,来自勃兰登堡的阿尔伯特当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④1525年,他宣布改信路德教。随后,他宣布将条顿骑士团世俗化,改为普鲁士公国。此后,普鲁士公国的国王⑤一直对内实行开明的君主专制,⑥不断进行农业、军事、法律和教育改革;⑦对外则通过战争和联姻继承的方式不断增强普鲁士的实力。根据材料,指出14—16世纪德意志选帝侯的特点,并概括普鲁士公国的国王促使普鲁士实力不断增强的统治措施。解读材料 材料介绍了14—16世纪德意志选帝侯制度提取信息 特点:①从地区划分的角度提取;②从身份特点的角度提取;③从政治角色的角度提取。 措施:④从宗教改革的角度提取;⑤从政治统治的角度提取;⑥从全面改革的角度提取;⑦从对外措施的角度提取迁移知识 选帝侯制度严重削弱了皇权,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特点:范围相对固定;宗教色彩浓厚,介入中央政治。措施:对内进行宗教改革,发展经济实力,强化军事实力,优化政治统治;对外以多种方式增强普鲁士实力。视角2 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材料 城市获得各种不同程度的自治权,是西欧中世纪的普遍现象,它是由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决定的。许多城市经过反复的斗争与谈判,最后总能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和自治权。意大利的城市经济繁荣,①历史上的民主传统、②工商业的发展,促使城市居民要求政治自由。③城市居民在同管辖城市的主教的斗争中,④与皇权结成同盟,被皇帝授予城市特权,准许城市自治。11世纪后期,意大利的一些城市首先获得了自治权,并建立起城市自治政体。其市政长官由选举产生,并且沿用古代罗马执政官的称号。——摘编自邹敏《论民族区域自治权的源与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获得各种不同程度自治权的原因,简析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主要历史作用。解读材料 材料介绍了西欧获得城市自治权的进程提取信息 原因:①从历史传统的角度分析;②从城市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③从市民阶层斗争的角度分析;④从市民与王权结盟的角度分析。 历史作用:从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等角度分析迁移知识 城市自治是中世纪后期西欧社会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反过来又推动了欧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原因:民主传统的影响;权力分散,王权软弱,政治上呈现分裂割据局面;城市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市民阶层的斗争;市民与王权暂时结盟的结果。作用:保障城市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催生资本主义萌芽;促进王权的强化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冲击了农奴制度(封建制度);促进了大学的兴起(文化教育的发展)。中古西欧文明的特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1)多元的社会结构①政治上,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鼎立。②经济上,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③文化上,天主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共处。(2)封君封臣封土的体制。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封君封臣制的基础是封土制,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3)相对独立的庄园:自给自足是中古西欧庄园经济的显著特征。中古西欧的庄园以领主为中心,行使着某种程度的自治权。(4)追逐自由的城市①城市的“自治”。部分城市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和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西欧城市的兴起标志着欧洲封建社会进入发展时期。②市民的“自由”。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享有财产私有权和司法自由;但是市民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决定权掌握在领主手中。(5)宗教的禁欲文化和世俗的贵族文化:中古西欧在文化上表现出两大特征,即宗教的禁欲文化和世俗的贵族文化。主题二 多元与平衡——中古时期亚、非、美的文明视角1 阿拉伯的民族政策材料 中东北非是多民族聚居区,而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运动是以伊斯兰教为旗帜的,因而帝国的民族政策大多是通过宗教原则体现出来的,主要有三方面。第一,②统治者对非阿拉伯人实行安抚政策。这一安抚政策集中体现在阿拉伯军队对外扩张时与当地人订立的合约上。第二,③统治者对犹太教徒、基督教徒、祆教徒等异教徒采取宽容政策。穆罕默德在传教之初即承认犹太教徒、基督徒为“有经典的人”。第三,④统治者对先进民族的文化高度重视。阿拉伯统治者虽然崛起于文化落后的阿拉伯半岛,但高度重视先进民族的文化,这是阿拉伯帝国的民族政策在文化领域的直接体现。尽管在帝国统治时也发生过多次对“文化人”的杀戮与迫害,但只要文化与学术活动不涉及王权与哈里发的统治,都是被大力提倡的。——摘编自张咏梅《论阿拉伯帝国的民族政策与文化繁荣》根据材料,分析阿拉伯帝国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作用。解读材料 材料介绍了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民族政策提取信息 民族政策:①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分析;②从民族安抚政策的角度分析;③从宗教宽容政策的角度分析;④从重视文化的角度分析。 作用:①从宗教传播的角度分析;②从助力扩张的角度分析;③从保存文化的角度分析迁移知识 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的大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民族政策:以伊斯兰教为旗帜;对新征服地区的人民采取安抚政策,对异教徒采取宽容政策,对先进文化高度重视;等等。积极作用:传播了伊斯兰教文化,使之成为世界性宗教;减少了扩张的阻力,使阿拉伯帝国迅速发展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保存了先进文化,丰富和发展了多元的世界文明。视角2 中古时期世界文明的交流材料 人类文明交流的部分史料区域 时间 史料非洲 前13世纪 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欧洲 前5—前 1世纪 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区域 时间 史料亚洲 1世纪 《汉书·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的记载亚洲 646年 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亚洲 771年 印度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传入阿拉伯,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由此,印度数字被阿拉伯人吸收和采纳美洲 15世纪 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欧洲 18世纪 普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亚洲 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践行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任选三个角度,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示例:文明交流促进人类社会进步。阐释:经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原产自美洲的马铃薯从美洲传到欧洲并进一步传到世界各地,丰富了饮食种类,改变了饮食结构,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商周时期,中国养蚕缫丝技术传到朝鲜,有利于朝鲜丝织技术进步。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字母文字的传播,推动文化发展与交流。阿拉伯人将印度人发明的数字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科学文化进步。制度交流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日本学习唐制,开展大化改新,走上封建道路;南京临时政府学习西方民主制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中国政治近代化。总之,文明交流的方式多元,内容丰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推动人类共同进步。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家国情怀)(1)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的文献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将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得以重新认识古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2)阿拉伯人的足迹遍及亚非欧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代印度、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3)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