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界的物质性》课件--中职二年级(2023高教版哲学与人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世界的物质性》课件--中职二年级(2023高教版哲学与人生)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立足客观实际
树立人生理想
哲学与人生
第一单元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3.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重要作用?
第2课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一、世界的物质性
天地始于混沌,其中孕育了一个神祗,后人称之为盘古氏。
后来,盘古死掉了,身躯化为大地,双目化为日月,血液化为江河,肌肉化为田地,皮肤化为草木。
导入环节
“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
盘古开天辟地
自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天地之间孕育出了一位美丽的大神,她叫女娲,但是时间一长,她就觉得有些许无聊。于是照着自己的样子捏了很多小人,对着泥人吹了一口气,泥人们神奇的开始动了起来。时间一长,女娲大神觉得累及了,她就随手抓起一根仙藤,往黄泥里一搅,然后一甩,仙藤上的泥点掉到地上后直接化为人形,泥人有高有矮,有胖有瘦。
导入环节
女娲捏土造人
亚当与夏娃,是耶和华神所创造的人类,亚当是世上第一个人类与第一个男人,后来耶和华又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第一个女人夏娃,并让他们结为夫妻,共同生活在幸福的伊甸园。可是后来夏娃受蛇的诱惑,偷食了禁果,并让亚当食用。耶和华发现后,对亚当和夏娃进行了惩罚,把二人逐出了伊甸园,二人最后成为人类的祖先。
导入环节
圣经-亚当夏娃造人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由盘古开天辟地而来的吗?
人类是由女娲或者是亚当夏娃创造出来的吗?
导入环节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主要内容
1.自然界的物质性
关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很多思想家都进行过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我国古代经典《尚书》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当作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汉代思想家王充认为“万物之生,俱得一气”,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气”。古希腊时期,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近代法国哲学家霍尔巴赫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由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及其在空间位置的变化造成的。
将水、火、气、原子等视为世界的本原,这样的认识有没有道理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
阅读与思考
1.自然界的物质性
你知道这是沈阳的哪个景点吗
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不管你是否知道
就在那里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鸟岛
张氏帅府
物质
1.自然界的物质性
练习: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人脑
党的基本路线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思想观念
辩证唯物主义
1.自然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客观实在”
物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物质能够被人们反映和认识。
坚持唯物主义方向
坚持可知论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宇宙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
更不存在神或者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物进化论与人类学研究表明,人作为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最高形态,是在自然界发变化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特殊的活动形式——劳动而产生的一种生命形式。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写道,“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劳动使人真正从动物中击了出来,具有了人的本质。
如何理解“劳动创造了人”?谈谈你对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认识。
阅读与思考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如何理解“劳动创造了人”?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是由自然界的物种——古猿进化而来的。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劳动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劳动使人的生理结构发生改变,形成了手脚分工;
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关系,进而形成了人类社会。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谈谈你对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认识。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归根到底都取之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一种物质性活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如:水滴石穿
低等生物的简单刺激反应,如:含羞草
意识的产生阶段。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如:猩猩救火
人类的意识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本来就有的吗?
为什么动物心理不能自发地发展为人的意识?
小组探究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的起源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
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脑与其他高等动物的大脑有明显区别。现代人的脑重量约为1 500克,大致相当于其体重的 1/50;黑猩猩的脑重量不足500克,大概相当于其体重的 1/150;大猩猩的脑重量约 540克,大致相当于其体重的 1/500。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
意识的本质
AI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类生活。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制造,到教育领域的在线课堂、教育机器人,再到安防领域的智能监控,物流领域的自动分拣、无人配送等,人工智能已涉及整个社会和个人生活的诸多方面。人工智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推动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也引发了人们的许多思考。
AI
作业:查阅相关资料,思考人工智能能否具有人类意识,下节课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
本课结束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