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七单元讲述人物事迹弘扬家国情怀—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人文主题分析)本单元以 “家国情怀”为主题 ,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两 篇略读课文《梅兰芳蓄须》《延安 ,我把你追寻》。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 前的不同风采 :有戍边将士建立军功 ,保家卫国的情怀 ;有个人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气概 ; 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有梅兰芳蓄须罢演的民族气节 ;还有在我国革命和 建设时期发挥了巨大动力作用的延安精神 。单元导语为 “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 ”,这句话出 自清 代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之口 ,意思是国家的兴衰荣辱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因此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 ,触摸不同时期的家国情怀 ,感受人物的崇高品质 ,从 而让爱国在每个人心中牢牢扎根 。(语文要素分析)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义务教育语 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 , “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 ”是第二学段 “阅读与鉴赏 ”的重要学习 目 标 。 同时 ,梳理这一学习目标在教材中的定位 ,可以发现它几乎贯穿整个小学语文的学习历程 。 如下表 :册 别 单 元 阅读要素三下 第 四 单元 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三下 第八 单元 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复述故事 。四上 第 四 单元 了解故事的起因 、经过 、结果 , 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上 第七单元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 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下 第 六 单元 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上 第 三 单元 了解课文内容 ,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五上 第八 单元 根据要求梳理信息 ,把握内容要点 。五下 第 六 单元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下 第 二 单元 借助作品梗概 , 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 。六下 第 四 单元 查阅相关资料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单元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 ,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梳理文章主要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七单元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引导学生通过先弄清每件事情讲了什么 ,再把几件 事情连起来的方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习作要素为 “学习写书信 ”, 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书信的方式与人互通消息 、交流 情感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书信格式 。在此之前有关于写留言条等方面的练习 ,为本次习作奠定 了基础 。(学习任务群定位)综合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将本单元定位于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第一 ,从单元目标来看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关注人物 、事件 ,感受人物形象 ,并学习人 物身上的爱国品质 ,获得精神的熏陶 。这符合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概念表述中的 “通过整体感知 、联想想象 ,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 ,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第二 ,从单元内容来看 ,本单元引导学生围绕 “家国情怀”这一主题 ,通过阅读古诗 、记叙文 、 现代诗等文学作品 , 了解重要历史人物及事件 ,并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人物身上的爱 国精神 ,弘扬家国情怀 。这实际上是在落实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二学段的培养 目标 , 即 “阅读并讲述革命故事 、爱国故事 、历史人物故事 ,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表达自己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 , 以及对革命英雄 、仁人志士的崇敬之情”。(学习主题)结合本单元课文内容以及学习任务要求 ,本单元以 “讲述人物事迹 弘扬家国情怀 ”为主题 统摄整个单元 , 以 “举办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演讲比赛”为核心驱动任务 ,设置了 “关注仁人志士 了解爱国事迹”“走近英雄群体 触摸民族之魂”“参加演讲比赛 弘扬家国情怀”三个学习任务 ,引 导学生在任务群的视角下聚焦爱国人物 , 了解英勇事迹 ,从而弘扬家国情怀 ,涵养精神品质 。(学习目标)1. 认识 32个生字 ,读准 4个多音字 ,会写 22个生字 ,会写 16个词语 ,积累一组形容人物高 尚品质的词语 ,诵读《出塞》等四首古诗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2. 能借助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方法 ,研读《古诗三首》《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 ,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 ,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并查找资料 , 了解 课文的历史背景 ,体会不同时期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 。3. 能结合之前所学 ,借助交流平台梳理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4. 能关注历史与时事 ,选择自己喜欢的爱国人物 , 了解其爱国事迹 ,并通过演讲的形式进行 讲述 ,传承家国情怀 。5. 了解书信的格式 ,能用书信的形式与人互通消息 、交流情感 ;正确书写信封 ,学会寄信 。6. 能体会出陈述句和反问句表达的不同语气 ,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语文 四年级( 上)(任务框架)(评价指标)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识字与写字 1. 正确认读生字 ,积累多音字;正确书写生字词 。 2. 能用恰当的词语形容人物的崇高品质 。 ☆☆☆阅读与鉴赏 1. 诵读四 首古诗 ,感受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熟练 、准确地 默写《 出塞》《夏 日 绝句》。 2.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 了 解 历史 上 重 要 人 物 的 爱 国 事 迹 , 并 赏析关键语句 ,感受人物的崇高品质 。 ☆☆☆表达与交流 1. 流畅 、富有感染力地讲述爱国人物 事 迹 ,表 达 自 己 心 目 中 的家国情怀 。 2. 用正确的格式写信 ,与人互通信息 、交流情感 ,并 正确书写 信封 , 学会寄信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七单元续表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梳理与探究 1. 能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 , 并通过思 维 导 图的 方 式 ,梳 理 文 章脉络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 2. 能查找资料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人物情怀 。 3. 探 究陈 述 句和 反 问句 语 气 的不 同 , 并 结 合 具 体 语 境 准 确 运用 。 ☆☆☆任务发布:举办“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演讲比赛学习目标1. 借助视频资料感知 “家国情怀”, 了解单元学习主题 。2. 发布本单元学习任务 , 了解单元学习图景 , 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习期待 。(课前准备)浏览第七单元学习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视频 , 回望发展历程。1. 介绍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 75周年 。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回望祖国曾经走过的峥嵘岁 月 。 (课件播放祖国发展历程的视频)2. 学生交流观看感受 。3. 启发 : 回首过去走过的征程 ,我们在震撼之余 ,更多的是感动 ,感动那些为国家发展而奉 献一生的人们 。(二)交流导语 ,明确单元主题。课件出示:单元导语 “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1. 指生读 。2. 介绍 :这句话出自清代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之口 。3. 师生交流 , 明确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的兴衰荣辱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三)观看视频 ,感知“家国情怀”。1. 播放视频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 2023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寄语 。2. 课件出示 :人的一生不能没有情怀 ,什么是最大的情怀 家国情怀 。 这个话题我讲过若干次 , 为什 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语文 四年级( 上)今天我还要讲 因为家国情怀是支撑一个人一生事业之基础 , 没有这个情怀 ,任何一个个体都 难以成大事;没有这个情怀 ,你无法在人生道路上一路走得顺畅 。— 王树国3. 学生谈感想 。(四)明确学习目标。师 :本单元 ,我们将通过阅读一组文章 ,感受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家国情怀 。 紧接着 ,我们 将通过演讲比赛的形式去讲述你喜欢的爱国人物 ,进一步传承家国情怀 。最后 ,我们将以书信 的形式 , 向你的亲朋好友来表达报国之志 。任务一:关注仁人志士 了解爱国事迹学习目标1. 学习认读 23个生字 ,读准 3个多音字 ,正确书写 16个生字 ,会写 16个词语 。2. 诵读并默写《夏日绝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并借助关键诗句体会李清照表达的家国情怀 。3. 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通过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把握文章主要内 容 ,并借助资料 ,联系时代背景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人物的家国情怀 。4. 借助交流平台梳理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课前准备1. 预习《夏日绝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2. 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5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诵读李清照致敬项羽的爱国诗(一)出示资料 ,猜作者。课件出示 :她 ,是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号易安居士 ,有 “千古第一才女 ”之称 。她的词前期 多写悠闲生活 ,后期多写 离愁别绪 。1. 提问 :你能猜出她是谁吗 2. 明确 :她就是李清照 。可就是这样一位柔弱的女子 ,却在国破家亡 、风雨飘摇时 ,发出了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的千古绝唱 。(二)读古诗 ,解诗意。1. 读古诗 。点拨 :重点指导“为 ”的读音是 wéi。2. 解诗意 。(1) 出示自学要求 :请你借助注释 ,尝试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 学生交流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七单元(3) 点拨 :①课件出示 : 生 → 人杰 死→ 鬼雄引导学生思考 “人杰”与 “鬼雄”的意思及两者的共通之处 。交流明确 :人杰指的是人中豪杰 ,鬼雄指的是鬼中英雄 ,无论生死都要坚守住气节和品格 。②课件出示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 启发 :读了这两句诗 ,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 :项羽是谁 为什么会思念项羽 (三)借资料 ,悟诗情。1. 走近项羽 。(1) 出示拓展资料《项羽乌江自刎》。(2) 出示学习要求 :请你结合拓展资料 、课前查阅的资料及注释 ,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项 羽 “不肯过江东”的原因 。(3) 师生交流 , 明确 :不愿意苟且偷生 ,表现了项羽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 。(4)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提示 :通过朗读展示出项羽宁死不屈的气节 。2. 走近李清照 。(1) 质疑 :李清照为什么会 “思项羽” (2) 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3) 拓展李清照及南宋的资料 。(4) 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爱国诗 ,借怀念项羽 、颂扬他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来讽刺 不思进取 、贪图享乐的南宋统治者 。从中 ,我们也可以看出李清照也是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 国诗人 。(5) 配乐诵读古诗 ,感受李清照的爱国忧思 。活动二:倾听少年周恩来的报国之志(一)课题质疑 ,激发情感。1. 提问 : 当看到这个题目时 ,你有怎样的感受 2. 带着感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学习词语。1. 出示自学要求 :请你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可以多 读几遍 。2. 读句子 ,学习词语 。(1) 课件出示:那位同学站了起来 ,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 “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 了 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没想到 ,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 ,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①指导学生理解 “抱负”“胸怀”。②点拨 : “胸 、怀 ”是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胸 ”是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 “月 ”要写得瘦长一 些 。“怀 ”也是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竖心旁要写得瘦长 。学生练写两遍 ,注意写字姿势 。③借助提示词 “清晰而坚定”及三个感叹号练习朗读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语文 四年级( 上)(2) 课件出示 :一问才知道 ,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 了 ,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 她撑腰 , 惩处这个外国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 ,反而训斥她 。①结合语境理解 “指望”“训斥”。②重点指导 “惩处”“肇事”的读音 。(三)关注人物事件 ,梳理文章内容。1. 出示学习要求 :请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找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 ,并完成下面 的表格 。时 间 地 点 人 物 事 件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第三件事(1) 小组交流 ,完成表格 。(2) 启发 :我们通过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那这三件事之间有什么 联系呢 你能用 “之所以…… 是因为……”的句式把它们关联起来吗 (3) 学生练习表达 。(4) 借助量表进行评价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概括评价表评价等级 ☆☆☆ ☆☆ ☆评价内容 能借助表格完整地概括课 文主要 内 容 , 三 件 事 情 概 括 准 确 ,前 因 后 果 把 握 清 楚 , 时 间 、 地点等要素齐全 。 能借助表格大致概括课文 主要内 容 , 三 件 事 情 概 括 不 够 全面 ,缺少时间 、地点等要素 。 能借助表格大致 说 出 事 情 的 主 要 内 容 ,语 言 不 够 精 练 , 内 容不全面 。2. 交流梳理文章内容的方法 。(1) 启发思考 :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指生读交流平台 。(3) 梳理方法 。①题目提示 。②按照事情的起因 、经过 、结果 。③串联事件 。(四)结合具体事件 ,感悟“中华不振”。1. 耳闻“中华不振”。(1) 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 11~ 14 自然段 ,思考 :少年周恩来为何会疑惑不解 (2) 学生自由交流 。(3) 梳理困惑 :为什么中国的土地会被外国人占据 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为什么中国人 不能去 ,反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 … …(4) 过渡 :奉天的这段经历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惑 ,继续往下读 。2. 目睹“中华不振”。(1) 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 15~ 17 自然段 , 思考 :周恩来目睹了什么让他真正体会到 “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七单元(2) 小组合作交流 。(3) 小结 : 当中国人受欺负 , 中国巡警局不给中国人撑腰 ,反而训斥中国人 ;一旁围观的中国 人尽管满心愤怒 ,却也只能紧握拳头…… 这些都直观地反映了 “中华不振”的社会现实 。(五)借助历史资料 ,探究“中华不振”的原因。1. 启发 :一百多年前的旧中国到底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2. 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 。3. 小结 : 因为鸦片战争 、中 日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 ,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 条约 ,整个国家千疮百孔 , 民不聊生 。(六)感悟周恩来的报国之志。1. 走近少年周恩来 。(1) 提问 :面对着 “中华不振”,此时的周恩来内心在想些什么呢 (2) 学生交流 , 明确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3) 过渡 :没想到这个想法伴随了周恩来的一生 ,它让少年周恩来立下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的远大志向 ,更让青年周恩来选择东渡日本留学 ,寻求救国之路 。2. 走近青年周恩来 。课件出示:周恩来写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1) 指生朗读诗歌 。(2) 课件出示创作背景 :1917年 9 月 ,青年周恩来赴日本留学前夕 ,与好友告别 , 写下了这首气魄雄伟 、满怀豪情的 七言绝句 。(3) 学生谈阅读感受 。(4) 师小结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国家的命运始终牵动着他的心 ,也因此 ,他为国家的发 展奋斗了一辈子 ,操劳了一辈子 。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周恩来 。(5) 带着感受齐读课题 。活动三: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艺术坚守(一)揭示课题 ,激发阅读期待。1. 启发 :读了课题 ,你知道了什么 2. 点拨 :题目由 “人物 +事件”构成 ,有助于我们猜测课文内容 。3. 继续启发 :那读完课题以后 ,你有什么疑问 (梅兰芳为什么蓄须 )(二)借助资料 , 了解梅兰芳。1. 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梅兰芳资料 。2. 点拨 :梅兰芳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 中国旦角创艺立派的第一人 。3. 播放梅兰芳表演视频 。4. 提问 :梅兰芳为什么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 (三)初读课文 ,梳理脉络。1. 出示自学要求 : 自 由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思考 : 围绕着梅兰芳 ,课文主要讲了 哪些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语文 四年级( 上)2. 学习词语 。课件出示:蓄须 被迫 租界 纠 缠 邀请 香港 骚扰 拒绝 签订 宁可 要求妄想(1) 学习多音字 “宁 ”。①根据词语意思辨别读音 。 宁可 、宁死不屈(nìnɡ)安宁 、息事宁人(nínɡ)②明确 :“宁 ”表示宁可的意思时 ,读 nìnɡ;表示安定 、安宁的意思时 ,读 nínɡ。(2) 学习多音字 “要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填在括号里 。 yāo yào①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 ,很多戏园子老板找上门来说 :“梅先生 ,您何必卖房子 ,只要( ) 您把胡子一剃 ,一登台 ,还愁没钱花 ”②一次 , 日本侵略军要( ) 庆祝 “大东亚圣战”,要( ) 求他必须上台演出 。 3. 梳理文章脉络 。(1) 出示阅读提示 :默读课文第 2~ 7 自然段 , 思考 : 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 日本人演 戏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圈画关键语句 ,尝试写一写阅读批注 。(2) 小组合作交流 ,完成下面的表格 。对应段落 原 因 办 法 困难和危险藏身租界 ,远避香港 深居简 出 , 不再登台第 3~4 自 然段 卖房度 日强令上台演出(3) 学生练习讲述 。串联起三个时间段的拒演过程 ,将原因 、办法 、困难和危险连起来说一说 。(4) 借助量表 ,评价反馈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概括评价表评价等级 ☆☆☆ ☆☆ ☆评价内容 能借助表格完整地概括 课文主 要 内 容 , 串 联 起 前 后 事件 ,并说清楚原因 、办法 以 及遇到的困难 、危险 。 能借助表格大致概括课 文主要 内 容 , 并 简 要 写明 原 因 、办法以及困难 、危险 。 能借助表格简单 说 出课 文 主 要 内 容 , 但 其 中的原 因 、办 法 以 及 困 难 、危险没有说全 。(四)感悟梅兰芳的爱国情。1. 出示学习要求 :借助上面完成的表格 ,小组合作交流 :在梅兰芳经历的一系列危险与困难 中 ,哪一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交流汇报 。(1) 演出与爱国的碰撞 。 100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七单元 课件出示:课文第 2 自 然段①指生读 。②思考 :从哪里可以看出梅兰芳热爱艺术 、热爱京剧 围绕 “对于一个视舞台为生活 、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 ,不能演出 ,不能创作 ,无异于虚度生 命 ”进行交流 。③点拨 :从交流中 ,我们可以看出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热爱 ,那些不能演出的 日子里 ,梅兰 芳都是怎样度过的 围绕 “到了深夜 ,梅兰芳关紧门窗 ,拉上特制的厚窗帘 ,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细声吟唱 ,这对他 来说已经很知足了”进行交流 。④过渡 :然而他宁愿用这样的方式 ,也不肯登台演出 。为什么 ⑤拓展资料 :1930年 ,36岁的梅兰芳筹款 15万美元 , 自 费带着团队去美国百老汇宣扬京剧文化 。 六 个 月 的时间里 ,梅兰芳的表演场场爆满 。也因此 ,梅兰芳也成为第一个将中国 国粹传播到国外的 第一人 。小结 :梅兰芳先生在登台演出与民族气节中 ,优先选择了民族气节 ,他宁愿荒废艺术生命也 不为日本人唱戏 。(2) 生活与爱国的碰撞 。①启发 :然而长期不演戏 ,没有了经济来源 ,梅兰芳一家人的生活逐渐陷入了窘境 。 课件出示:课文第 4 自 然段②指生读 。③交流阅读感受 。④点拨 :我们从句子中的关联词 “宁可…… 也……”感受到梅兰芳坚定的决心 。(3) 生命与爱国的碰撞 。①启发 : 当 日本侵略军强制要求他上台演出时 ,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②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 6~ 7 自然段 ,圈画关键词句 ,尝试写批注 。③补充 “打伤寒针”的知识 :打伤寒针是指把一种病毒植入身体里使自己得病 ,打两针就会 发烧到三十九度 ,打三针会有生命危险 。④学生交流感受 。⑤小结 :梅兰芳先生放弃了上台演出 ,放弃了优越的生活 ,甚至险些丢掉了生命 ,然而无论 遇到多少困难 、危险 ,他始终坚守着那颗炙热的爱国心 。(五)学习阅读链接《难忘的一课》。1. 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 ,思考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 : 台湾教师教孩子学习祖国文字 ;参观学校礼堂中的中国历代伟人像 。2. 学生把这几件事连起来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 拓展介绍 : 台湾 “光复”的历史背景 。4. 借关键语句体会爱国情 。思考 : “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每一次分别出现在什么情况下 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明确 :这句话反复出现 ,表达了强烈的爱国心 、家国情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语文 四年级( 上)任务二:走近英雄群体 触摸民族之魂学习目标1. 认识 9个生字 ,积累多音字 “将 ”,会写 6个生字 ,默写《出塞》。2. 阅读古诗《出塞》《凉州词》,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受边塞将士的家国情怀 。3. 有感情地朗读《延安 ,我把你追寻》,借助资料读懂诗歌内容 ,初步了解延安及延安精神 。课前准备诵读课文 ,查阅相关历史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观边塞英雄 品古诗豪情(一)解诗题 , 了解历史背景。1. 齐读诗题《出塞》。2. 交流诗题的意思 。 (出征边塞)3. 课件出示 :唐朝版图介绍 :边塞的安全 ,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从秦代开始 ,人们就依山而上 ,建长城 ,设 边关 ,抵御外敌入侵 。唐朝诗人王昌龄满怀报国之志 ,多次来到边塞 ,写下了许多反映边塞生活 的诗歌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首《出塞》。(二)诵读古诗 ,理解诗意。1. 朗读古诗 。重点指导多音字 “还 ”“教 ”“将 ”。2. 理解诗意 。(1) 回顾理解古诗的方法 。交流明确 :借注释 、想画面 、查资料 、看插图 。(2) 学生借助方法理解古诗 。(3) 班级交流 。重点指导 “秦时明月汉时关”为互文 。(三)想象画面 ,感悟诗情。1. 赏析边关月 。课件出示:秦时明月 汉时关 , 万里长征人未还 。(1) 指生读 。(2) 创设情境 : 明月与边关这对 “组合”,在历史的长河中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戍边将士 。此 刻你就是一位戍守边关的将士 ,一晃离乡数年 ,望着眼前的这轮明月 ,你在想些什么呢 (3) 点拨 :征战杀敌 ,生死未 卜 ,想家 ,想远方的亲人 。(4) 带着感受朗读诗句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七单元2. 感悟家国情 。(1) 过渡 :望着这边关月 ,王昌龄思绪万千 。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课件出示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2) 学生齐读诗句 。(3) 出示李广的介绍 。李广 ,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人 ,西汉名将 。他任右北平太守时 ,匈奴数年不敢 攻扰 ,称之为 “飞将军”。(4) 学生交流感受 。(5) 小结 :然而国尚未安 ,家不能回 。 即便再难 ,但一代又一代的将士们依然坚守着戍守边 关的职责 ,坚守着保卫家国的情怀 。(四)合作学习《凉州词》。1. 出示学习要求 :在中国历史上 ,边塞战争连年不断 ,于是就有了大量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 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 诗 , 统 称 为 “边 塞 诗 ”。下 面 小 组 按 照 我 们 学 习《出 塞》的 方 法 , 即 “读 古 诗— 解诗意— 想画面— 悟诗情”来合作学习《凉州词》。2. 补充资料 。(1) 介绍凉州 :唐朝的边塞重镇 , 当地歌曲中夹杂少数民族的曲调 ,别具一格 ,人们称之为凉 州词 ,许多诗人都喜欢为它填写新词并咏唱 。(2) 介绍琵琶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 :快节奏的琵琶声给人以紧迫感 ,所以古代催战时往往用 琵琶 ,起到振奋将士精神 、激发作战气势的作用 。3. 交流汇报 。(1) 赏析 “葡萄美酒夜光杯”。①启发 :结合诗句想象画面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 明确 :那精致的酒杯闪着亮光 ,盛满了醇香的美酒 。②出示夜光杯和葡萄酒的图片 。③继续启发 :此时 ,你仿佛听到什么 又想到什么 (碰杯声 、欢笑声……)④指导有感情朗读 :读出欢乐的气氛 。(2) 赏析 “欲饮琵琶马上催”。①过渡 :此刻发生了什么 (急促的琵琶声响起)②启发 :边听边读 ,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马上要奔赴战场)③指导朗读 :大战在即 ,一触即发 ,试着把紧张的气氛读出来 。(3) 赏析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①启发 : 刚刚还在开怀畅饮 ,如今马上要上阵杀敌 ,临走之前 ,将士们喊出了 “醉卧沙场君莫 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②学生畅谈感受 。③体会悲壮 。课件出示:秦时明月 汉时关 , 万里长征人未还 。—《 出塞》 醉卧沙场君莫笑 , 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引读 : 自古以来边关征战 ,多少将士血洒疆场! (女生齐读上句)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语文 四年级( 上)引读 :多少将士到了边塞就再也没回来! (男生齐读下句)④感悟家国情 。启发 :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 ,但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奔赴边关戍边 、前仆后 继 ,这是为什么 (为国戍边 ,死得其所!)(4) 齐读全诗 。(五)对比阅读 ,交流异同。(1) 思考 :《出塞》《凉州词》都是边塞诗 ,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 学生自由交流 。(3) 全班交流并总结 :这两首诗开篇都抓住了塞外特有的景 、物 ,为我们展示了荒凉艰苦的环境和戍边将士的生 活 。不同的是 ,《出塞》表达的是诗人的忧国之情 ,《凉州词》表达的是将士的满腔豪情 。(六)拓展资料《千年回响 ,唐朝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1) 学生畅谈阅读感受 。(2) 小结 : “沙堆寂无声 ,烽火映山河 。”在历史的长河中 , “戍边将士 ”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他 们怀揣着建功立业的豪情 ,远离家乡 ,守卫边疆 ,保障了边关的安宁 ,守护了国家的安全 。感兴 趣的同学可以去查阅资料 , 了解现代的边疆战士 ,领略他们的英雄风采 。(七)学习古诗《别董大》。1. 过渡 :通过学习《出塞》《凉州词》,我们深入感受到了边塞英雄们的壮志豪情 。接下来 ,我 们继续来学习唐朝边塞诗人高适的一首送别诗 ,去见证两位友人分别时的场景 。出示学习要求 :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继续按照 “读古诗— 解诗意— 想画面— 悟诗情”的方法学习《别董大》。提示 : “曛 ”是 “昏暗”的意思 ; “知己”是指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的人 。2. 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1) 交流古诗大意 。(2) 想象古诗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 “黄云 、白 日 、北风 、雁 、雪 ”等景物想象画面 。(3) 感悟古诗情感 。3.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活动二:忆峥嵘岁月 寻延安精神(一)读题追问 ,唤醒阅读期待。1. 齐读课题 。2. 提问 :读了课题 ,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要追寻延安 追寻它的什么 )(二)初读课文 ,感受韵律美。1. 出示学习要求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圈出关键词句 。(1) 学生自由朗读 。(2) 指生读 。(3) 学习词语 。课件出示 :延安 昔 日 茅屋 土炕 一旦 明媚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七单元 重点指导 “延安”的读音 。2. 体会韵律 。(1) 师范读 ,指导学生用着重号标注诗歌的韵脚 。(2) 交流小结 :全诗押的是 ɑnɡ韵 ,韵脚是 :光 、阳 、香 、场 、琅 、炕 、响 、梁 、煌 、翔 、想 、光 、阳 。(3) 合作朗读 ,感受诗歌节奏鲜明 、朗朗上口的特点 。(三)品读诗歌第 1~2小节 , 了解“延安精神”。1. 学习第 1小节 。(1) 指导学生围绕 “燕子 、春光 、小树 、雨露和太阳”进行想象 ,描绘画面 。(2) 试着通过朗读把阅读感受表达出来 。(3) 指导朗读 :语速略慢 ,语气柔和 。(4) 齐读第 1小节 。2. 学习第 2小节 。(1) 默读第 2小节 ,思考 :追寻延安 ,在追寻什么呢 把相关的词句圈画出来 。(2) 追问 :仅仅只是在追寻 “延河叮咚的流水 、枣园梨花的清香 、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杨家岭 讲话的会场”吗 联系整首诗想一想 。交流明确 :作者是在追寻延安精神 。(3) 思考 :作者追寻的是延安精神 ,为什么要写追寻延河 、枣园 、南泥湾 、杨家岭这些地方呢 拓展点拨 : ① “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 ,它流经延安 ,是延安的象征 , 当年许多革命者常在 延河边上讨论革命的道理 。②枣园有毛泽东同志居住的窑洞 ,在窑洞前有几棵梨树 , “梨花的清香 ”暗指毛泽东等中央 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 。③南泥湾原为荒地 ,人烟稀少 。八路军三五九旅奉命来到这里 ,挖窑洞 、吃野菜 , 自制工具 搞生产 。他们以惊人的毅力 ,艰苦奋斗三年 ,将南泥湾变成了 “陕北的好江南”。④杨家岭有当年党中央的办公楼和中央礼堂 ,许多重要会议曾在这里召开 , 暗指毛泽东等 中央领导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 。(4) 结合资料 ,认识 “延安精神”。①提问 :通过了解 ,你认为什么是 “延安精神” ②交流明确 : “延安精神”的内涵是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实事求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 小结 :这些地方见证了革命者在延安艰苦奋斗的历程 。(四)品读诗歌第 3~4小节 ,守住“延安精神”。1. 探究写法 。(1) 默读第 3~4小节 ,思考 :这两节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了对比)(2) 提问 :哪些事物形成了对比 交流明确 :如今的高楼大厦 、琳琅满目的家电与昔 日 的茅屋和土炕进行对比 。 如今的宇宙飞船 、电子计算机与往昔的老牛破车进行对比 。2. 畅谈感悟 。(1) 启发思考 :在鲜明的对比中 ,你感受到什么 (2) 点拨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 “延河”“枣园 ”等事物都有它的象征意义 ,那在这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语文 四年级( 上)里 “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代表着什么呢 (3) 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明确 : “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代表了革命者与人民群众同甘苦 、共患难的峥嵘岁月 ; “宝塔 山 ”是延安的标志性建筑 ,是当时中国革命的希望之塔 ,象征着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 , 这正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 。小结 :丢掉了过去艰苦的生活 ,却不能丢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五)品读诗歌第 5~6小节 ,弘扬“延安精神”。1. 自 由朗读第 5小节 ,说一说 :你从哪里体会到了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 小结 :延安精神歌颂的不是某一个人 ,而是一个群体 。他们为了建设美好的祖国 ,奉献了 自己的青春岁月 。让我们通过朗读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3. 配乐朗诵 ,升华情感 。任务三:参加演讲比赛 弘扬家国情怀学习目标1. 积累一组形容人物崇高品质的词语 。2. 对比陈述句和反问句 ,感受语气的不同 ,并能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 。3. 了解正确的书信格式及信封格式 ,学会写信 、寄信 ,用书信交流想法 。4. 选择喜欢的爱国人物 ,搜集资料 ,准备素材 ,参加演讲比赛 ,与同学分享自己心中的家国 情怀 。课前准备查阅资料 ,搜集仁人志士或群体的爱国事迹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准备演讲素材(一)积累演讲词语。1. 启发 :本单元我们认识了不少具有高尚品质的人物 ,怎样去形容他们呢 课件出示 :词句段运用第一题2. 指生读词语 。3. 交流词语意思 。4. 启发 : 回忆本单元课文以及曾经读过的文章 、看过的新闻等 ,在众多爱国志士中 , 哪一位 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尝试用以上的词语来形容他 。(二)积累演讲句式。1. 启发 :要想完成一次出色的演讲 , 除了用词精准以外 ,还有一个技巧就是运用恰当的句 式 ,通过恰当的语气去传递背后隐藏的情绪情感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七单元2. 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的两组句子 ,体会不同的语气 。(1) 指生读句子 。(2) 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 :每组的第一句为反问句 ,虽有问号 ,但没有疑问的意思 , 只是通过 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 ;第二句为陈述句 ,表达的意思与第一句是一样的 。(3) 同桌互读 ,体会不同 。(4) 交流明确 :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 ,表达强烈的情感 。(5) 创设情境 ,实践练习 。①情境一 :一位同学扮演小明 ,在公共场合里乱扔垃圾后 ,还理直气壮地说反正有清洁工打 扫 ,你提醒他说 … …②情境二 :你过生 日 , 同桌送了你梦寐以求的礼物 ,你有点儿不敢相信地说 … … 引导学生分别用陈述句和反问句进行表达 。小结 :陈述句的语气比较平淡 ,反问句的语气比较强烈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可以根据表达 的对象和具体的情境选择适合的表达 。(三)积累演讲素材。1. 启发 :准确的词语 、恰当的语气只能 “锦上添花”,真正核心的部分是准备精彩的演讲 。2. 思考 :此次演讲比赛的主题是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以及以往的阅读 , 你最喜欢哪一位爱国人士 他的哪一件事情打动到了你 请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3. 小组内交流 。交流规则 :小组成员轮流说自己准备的素材 ,其他组员评议 、提意见 。4. 播放演讲比赛视频片段 ,体会演讲的表达 。5. 自主构思 ,完成演讲稿 。活动二:参加演讲比赛(一)小组选拔赛。选拔规则 :小组成员轮流展示 ,其他组员借助评价量表进行测评 ,每组推荐 1~ 2 名同学参 加班级正式赛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演讲比赛评价标准 等级评价演讲稿撰写质量 爱国主题鲜明 ,材料充实 , 结构清晰 完 整 ,详 细 地 讲 述 了 人 物 或 者群体的爱国事迹 。 ☆☆☆演讲者口头表达 语言表达自然流畅 , 富有感染力 ,声音洪亮 ,语速恰当 。 ☆☆☆(二)班级 PK 赛。1.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 。2. 班级投票 ,评选 “最佳爱国演讲人”。3. 获胜者分享比赛感受 。活动三:飞鸽传书 分享报国志(一)少年当有报国志。1. 启发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我们认识了不少爱国的仁人志士 、英雄群体 , 了解了他们的报 国志向 ,相信你的内心也产生了不小的触动 。尤其是当读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 ,相信同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语文 四年级( 上)学们内心也发出了阵阵回响 :祖国 日益强大 ,我们又为何读书呢 你有着怎样的志向呢 2. 出示练笔要求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 ,你的回答是什么 想一想 ,写下来 ,注意写 清楚理由 。3. 学生练写 ,班级交流 。(二)分享报国志向。1. 学习写信 。(1) 出示学习任务 : 现在请你用书信的形式 ,将心中的报国志向分享给亲朋好友 。 动笔之 前 ,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书信的格式 。(2) 自主阅读例文 。①出示例文 ,启发思考 。这封信是谁写给谁的 写了什么内容 你发现了什么 ②学习书信的格式 。小组交流 , 明确 : 书 信 开 头 顶 格 写 称 呼 , 称 呼 下 面 空 两 格 写 问 候 语 。 另 起 一 行 空 两 格 写 正文 。书信的右下方先署名后写日期 。在署名前面写上祝福语 。祝福语的格式为 : “此致”“祝 ”等文字 ,应该紧接在正文之后 ,单独 占一行 ,空两格写 ;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等词语 ,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3) 动笔写信 。(4) 同桌借助评价单互读互评 。评价内容 等级评定格式正确 ☆☆☆内容清楚 ☆☆☆语句通顺 ,没有错别字 ☆☆☆(5) 修改书信内容 。2. 学写信封 。(1) 启发 :写好的信要寄出去 ,还需要写信封 。信封上应该写哪些内容呢 (2) 小组讨论交流 。(3) 出示信封范例 。点拨 :要写清收信人的姓名 、详细地址 、邮政编码 ,寄信人的姓名 、地址和邮政编码 。(4)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将自己写的书信通过邮局寄给收信人或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对 方 ,可以请家长协助 。在本单元学习中 ,为了引导学生走近特定历史时期 ,近距离地感受不同时期的家国情怀 ,教 师可结合教材内容拓展大量的背景资料 , 比如图片类材料— 唐朝版图等 ,视频类资料— 祖 国发展历程的视频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毕业典礼致辞的视频 、梅兰芳表演视频等 ,文字类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七单元 资料— 梅兰芳的生平资料 、文章《千年回响 ,唐朝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等 。同时 ,为了帮助学生学习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中引入了 大量的表格辅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为了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单元学习路径 ,借助了思维导 图的形式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长河中 ,近距离了解仁人志士 、英雄群体的爱国事迹 ,触摸不 同时期的家国情怀 。如何让四年级的学生借助教材理解 “家国情怀”,并初步建构自己的家国情 怀 ,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中为了达成这一培养目标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统整教材 ,丰富认知维度 。单元课文的编排尽管都是围绕 “家国情怀 ”来展开的 ,但有个人表达也有群体坚守 ,放在 一 起 ,不利于深度理解 。而且 ,“戍边将士”“延安精神”在历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 以群体视角分 类出来 ,可以放大它们的育人价值 。 因此教学中 ,教师可以统整教材内容 ,将《夏日绝句》《为中 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归类为家国情怀的个人表达 ,将《出塞》《凉州词》《延安 ,我把你 追寻》归类为家国情怀的群体坚守 。2. 拓展资料 ,建构立体视角 。本单元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 ,尤其是《延安 ,我把你追寻》,里面涉及的革命场所 及历史事件 ,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 。 因此教学中 ,教师需要适时为学生拓展资料 ,帮助其建 构立体视角 。 比如 , 围绕着 “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拓展了边塞诗的相关知识 、唐朝版图以及文 章《千年回响 ,唐朝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这些资料都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戍边将士这一 群体 ,深入理解他们所坚守的家国情怀 。3. 观照内心 ,生发个性表达 。“家国情怀”对四年级学生来说 ,是个相对陌生的词 。如何拉近它与学生的关系 教学中 , 教师需要观照学生的内心 ,通过 “演讲比赛 ”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励他们的参与热情 ,深入 了解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 ;然后再借助书信的方式倾听内心的声音 ,分享自己的报国之志 。这 样就逐步引导学生从 “看别人”的视角转换为 “看自己”,让家国情怀在自己身上得以 “发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