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连续细致观察 准确生动表达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连续细致观察 准确生动表达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
第三单元
连续细致观察
准确生动表达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
人文主题分析
本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 ,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 。其 中 ,《古诗三首》描绘了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物;《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以 日常生活 中的动植物为观察对象 ,描写事物的特点和变化 ,展示了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过程及收获 。单元 导语为“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告诉我们 :只要留心观察 ,就能从平常的事物中获取知识 。
(
语文要素分析
)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 习作要素是 “进行连续观察 ,学写观察日记 ”,从中可以看出 :本单元是在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爬山 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两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准确生动的表达 ,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 “交流平台”则梳理 、总结了观察的方法 ,鼓励学生进行迁移运用 。在教材中 ,观察能力的培养呈 现出序列发展的样态 ,三年级引导学生细致观察 ,本单元则着重培养学生连续观察的能力 。如 下表 :
册 别 单 元 语文要素
三上 第五单元 1. 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 2. 仔细观察 ,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
三下 第 四 单元 观察事物的变化 ,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
四上 第 三 单元 1.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 2. 进行连续观察 , 学写观察 日记 。
(
学习任务群定位
)
综合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 ,将本单元定位于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 。
第一 ,从单元目标看 ,本单元属于 “观察 ”单元 , 旨在培养学生连续细致的观察能力 。 而 “实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语文 四年级( 上)
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概念表述为 “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 ,通过倾听 、阅读 、观察 ,获取 、整合 有价值的信息……”因此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本学习任务群的核心目标之一 。
第二 ,从单元编排意图看 ,本单元引导学生先在课文学习中跟随着作者一起观察 ,然后在生 活中连续细致地观察感兴趣的事物 ,并用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观察收获 。这其实是对 “实用性 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具体落实 。该任务群第二学段明确提出 : “学习阅读说明 、续写大自 然的短文 ,感受 、欣赏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 。学习用日记 、观察手记等 ,展示自己观察自然 、探索 科学世界的收获 。”通过学习 ,希望学生以 “观察”为抓手 ,深入大自然中探索实践 ,并通过日记的 形式捕捉细微洞见 。
(
学习主题
)
结合本单元课文内容以及学习任务要求 , 以 “连续细致观察 准确生动表达 ”为主题统摄整 个单元 , 以 “评选 ‘最佳观察员 ’”为核心驱动任务 ,设置了 “跟着作家学观察”“走进生活用观察 ” “整理发现写观察”三个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在任务群的视角下沿着 “明确观察对象— 感知观 察发现(对象特点及变化过程) — 学习观察方法— 记录观察收获— 感悟观察好处 ”的路 径 ,完整体验连续细致观察的过程 ,启发学生用观察去捕捉生活中的细微发现 。
(
学习目标
)
1. 学习认读 22个生字 ,读准 2个多音字 ,正确书写 38个生字 ,会写 32个词语 ,积累描写动 物住所的词语 、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 。
2. 阅读《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 ,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 , 了解 作家们独特细致的观察发现 ,并借助关键语句学习连续细致的观察方法 。
3. 深入生活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持续观察 ,运用图文结合或表格的形式记录观察 所得 ,重点了解事物的变化过程 。
4. 阅读《燕子窝》, 了解日记格式 ,并试着用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观察收获 ,包括观察对象的 变化 、观察过程及当时的想法和心情 。
5. 摘抄积累课文中准确形象的句子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关键词的表达效果 。
6. 联系自己的观察体验 ,能跟同学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 ,并逐渐养成留心生活 、连续细 致观察的习惯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
任务框架
)
(
评价指标
)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识字与写字 正确认读生字 ,积累多音字;正确书写生字词 。 ☆☆☆
阅读与鉴赏 1. 能诵读 、积累三 首古诗 ,边读边想象画面 , 用 自 己的话描述 诗中描写的景象 。 2. 能鉴赏准确生动的句子 ,结合关键词句感受作家的观察方 式 , 学 习从不 同 角度观察及连续细致观察的方法 。 ☆☆☆
表达与交流 1. 持续观察感兴趣的事物 ,并用日记的形式准确生动地记录 观察收获 ,重点写清楚事情的特点及变化过程 。 2. 回顾 自 己整个的观察过程 , 能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 。 3. 能用合适的词语形容动 物 的 住 所 。 积 累 与 秋 天 有 关 的气 象谚语 ,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正确运用 。 4. 能在小组讨论时注意音 量 适 当 , 不 重 复 别 人 说 过 的 话 ,进 行有效补充 。 ☆☆☆
梳理与探究 1. 比较句子 ,体会表达的准确性 。 2. 摘抄积累准确生动的语句 ,梳理作者运用的观察方法 。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 四年级( 上)
任务发布:评选“最佳观察员 ”
学习目标
1. 观看纪录片《微观世界》,激发观察兴趣 。
2. 了解单元学习图景 , 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习期待 。
课前准备
浏览第三单元学习内容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观察力小测验—“找不同”。 课件出示 : “找不同”图片
1. 学生交流观察发现 。
2. 回顾三年级所学的 “细致观察”内容 ,交流细致观察的好处 。
3. 学生交流单元插图 、导语 。
明确 :插图中的两个同学都在用心观察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 。就像单元导语所说 “处处留 心皆学问”,只要留心观察 ,就能从平常的事物中有所发现 ,有所收获 。
4. 激发兴趣 :细致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捕捉平时不易发现的微小变化 。那如果连续且细致地 观察一段时间 ,又会有哪些奇妙的发现呢 我们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来探究这一体验 。
(二)发布单元任务。
1. 播放经典纪录片《微观世界》片段 “屎壳郎推粪球”。
2. 学生畅谈观看收获 。
3. 师讲解 :在我们固有的认知里 , “屎壳郎 ”这个整天跟粪球打交道的家伙 ,身上又脏又臭 , 不太受人待见 。可是看完视频以后 ,我们感受到了它在推粪球过程中的坚持不懈 、锲而不舍的 精神 ,这小小的举动竟然还让我们有些感动 。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它里面居住着各种形 形色色的生物 ,每天都跟我们人类一样 ,为了生活而奔波 。
4. 出示介绍 :《微观世界》这部纪录片上映于 1996年 ,在全世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该片利 用特殊的微观摄影机 , 向人们展示了森林里 、草丛下放大了无数倍的昆虫世界 。导演克劳德 · 纽利迪萨尼和玛丽 · 佩莱诺花费十几年的时间 ,用了大量精力和经费 , 日积月累 、精雕细刻才把 影片完成 。正是他们连续 、细致的长时间观察 ,才会创造出如此经典的作品 。
本单元 ,我们将一起致敬经典 ,通过 “学观察— 用观察— 写观察 ”的路径捕捉奇妙的发 现 ,并通过日记展评的方式评选班级最佳观察员 。
师介绍 :我们先在课文学习中跟随着作者一起观察 ,然后在生活中尝试自己独立观察 ,并学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会用连续细致的观察捕捉自己的发现 , 以 日记的形式记录观察收获 。最后 ,我们将进行集中展 评 ,评选班级最佳观察员 ,将优秀日记汇集成册 。
任务一:跟着作家学观察
学习目标
1. 学习认读 22个生字 ,读准 2个多音字 ,正确书写 38个生字 ,会写 32个词语 ,积累描写动 物住所的词语 。
2. 积累诵读《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 ,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 色 ,学习诗人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的方法 ,默写《题西林壁》。
3. 阅读《爬山虎的脚》,通过赏析准确 、生动的语句体会作家是如何细致地观察的 ,并用自己 的话简要说明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初步体会连续观察的好处 。 了解图文结合 、表格等两种记录 形式 ,尝试将自己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 。
4. 阅读《蟋蟀的住宅》,通过赏析准确 、生动的语句感受拟人的表达效果 ,体会作家是如何连 续细致观察的 ,并用自己的话介绍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 ,感受蟋蟀修建住宅的坚持不懈的品质 以及作家观察的持之以恒 。
5. 摘抄积累准确 、形象的语句 ,并借助关键词句感受作者们的观察方式 。
课前准备
借助预习单预习《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
(
课时安排
)
6课时
(
教学过程
)
活动一:多角度观察 ,描绘自然之美
(一)解诗题 , 了解观察对象。
1. 学生交流对古诗题目的理解 。
2. 交流明确 :
《暮江吟》:诗人黄昏时站在江边观察到的自然景象 。 吟 :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 《题西林壁》:诗人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上的诗 ,记录他在游览庐山的所见所感 。 《雪梅》:诗人描写他眼中的雪与梅 。
(二)知诗意 ,明确观察发现。
1. 朗读古诗 ,读好古诗节奏 。
2. 交流重点字词 。
重点指导多音字 “降 ”:jiàng(降落) xiáng(降服) “缘 ”书写提示 :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左短右长 。
3. 借助插图 、注释 ,知古诗大意 。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结合注释 、插图 ,联系上下文 , 了解古诗大意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 四年级( 上)
(1) 学生自学 。
(2) 交流汇报 。
4. 交流观察发现 。 交流明确 :
(1)《暮江 吟》: 诗 人 发 现 晚 霞 照 映 下 的 江 水 颜 色 、秋 夜 下 的 露 水 以 及 月 亮 的 形 态 都 十 分 美妙 。
(2)《题西林壁》:诗人发现不同角度下的庐山有着不一样的形态 ,要想了解庐山的全貌 ,必 须从整体观察 。
(3)《雪梅》:诗人通过对比雪与梅 ,发现二者各有所长 。
(三)品诗境 ,学习观察方法。
1. 研读《暮江吟》。
课件出示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
(1) 想象画面 ,交流 “铺 ”的表达效果 。
明确 :红日西沉 ,余晖铺洒在江面上 ,使得江水受光处呈现出红色 ,未受光处呈现出青绿色 。 其中的 “铺 ”字写出了夕阳的余晖洒满江面的景象 ,显得柔和 、宏大 、富有动感 。
课件出示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 弓 。
(2) 想象画面 ,交流比喻的妙用 。
明确 :连用两个比喻 ,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把月亮比作弓 ,将月夜下露水和月亮的 姿态完美地勾勒了出来 。
(3) 感受诗人的观察方法 。
提问 :诗人为什么可以捕捉到奇妙的景象
提示 :诗人刚开始观察时是什么时间 (黄昏) ;后来又到了什么时间 (夜晚) 你发现了什 么 (作者不仅进行了细致观察 ,还进行了长时间连续的观察 。)
(4) 带着感受朗读古诗 。
2. 研读《题西林壁》。
(1) 指生读诗 。
(2) 根据诗句想象画面 ,交流诗人的观察方法 。
明确 :从正面看 , 山岭连绵起伏 ;从侧面看 , 山峰巍峨耸立 ;从远处 、近处 、高处 、低处看 ,庐山 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
(板书 :从不同 角度观察)
(3) 感悟古诗哲理 。
明确 :这首诗告诉我们 : 当我们没有跳出局部视野时 ,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要想 了解事物的全貌 ,我们要从整体进行观察 。
(4) 带着感受朗读古诗 。
3. 小组合作研读《雪梅》。
课件出示:请按照前面两首诗的学习方法 “朗读古诗— 想象画面— 鉴赏表达— 感悟 观察”, 小组合作学习第三 首古诗《雪梅》,重点交流诗人在观察过程中的有趣发现 。
(1) 小组合作学习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2) 汇报学习成果 。
总结 :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 ,是梅花的短处 ; 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 ,却是雪的短处 。 诗人运用对比观察的方式了解了两者的优缺点 。
(四)悟诗情 ,总结观察好处。
1. 梳理三首古诗表达的情感及蕴含的哲理 。
2. 交流从不同角度观察的好处 。
明确 :可以帮助我们捕捉到大自然中的奇妙景色 ,收获愉悦的心情 ;全面地了解事物特点 , 把握整体面貌等 。
活动二:连续细致观察 ,探寻变化过程
(一)探寻爬山虎的爬墙过程— 学习《爬山虎的脚》。
1. 课题导入 , 明确观察对象 。 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图片
(1) 学生交流对爬山虎的了解 。
(2) 启发 :爬山虎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植物 ,我们学校的墙壁上就生长着爬山虎 。可是大家 有注意过它的脚吗 这节课我们将跟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 ,近距离观察一下爬山虎的脚 ,看看 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
2. 梳理脉络 , 了解观察发现 。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
(2) 交流重点字词 。
课件出示:均匀 叶柄 蜗牛 弯 曲 枯萎
重点指导 “曲 ”的读音 。
(3) 借助表格 ,梳理文章脉络 。
部 分 对应段落 内 容
第一部分
第 二部分
第 三部分
(4) 通读全文 ,总结观察发现 。
小结 :通过梳理文章内容 ,我们知道了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 , 叶圣陶爷爷发现了爬山虎生长 的位置 、叶子的特点以及它爬墙的过程 。
3. 明确特点,学习观察方法 。
(1) 细致观察爬山虎 。
①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 2~3 自然段 ,完成下面的表格 。
部 位 颜 色 样 子
爬山虎的叶子
爬山虎的脚
学生自主完成 ,集中交流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 四年级( 上)
②鉴赏重点语句 。
课件出示 :描写爬山虎的叶子及脚的语句 。
结合语句交流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的 ,并完成以下阅读任务单 。
阅读任务单
精彩语句 :
赏析 :
③学生交流汇报 。
明确 : “叶尖一顺儿朝下 ,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的 ,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连叶 尖的形态都捕捉到 ,可见作家观察得多么仔细 。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长在叶 柄的反面 ,而且数量为 “六七根”,这说明了作家在观察过程中一定是翻开爬山虎叶子的反面 ,细 致数了细丝的数量 。 只有这样 ,才能精准捕捉到如此细微的发现 。 同时 , “像蜗牛的触角 ”这样 生动的表达一下子让细丝的样子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
(2) 连续观察爬山虎的爬墙过程 。 课件出示:课文第 4 自 然段
①朗读语句 ,圈画关键动词 。
交流明确 :触— 变— 巴 — 拉— 贴 。
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
③总结观察方法 。
明确 :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的背后离不开作者细致连续的观察 。
4. 引导发现 ,总结观察经验 。
(1) 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
(2) 总结观察经验 : ①要学会连续细致的观察 。
②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
③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
(3) 结合量表 ,评价学习表现 。
“品语言 学观察 ”交流评价表
评价内容 自 评 小组评
是否能够 流 利 、完 整 地 说 出 爬 山 虎 爬 墙 的过程 。 ☆☆☆ ☆☆☆
是否能结合文章语句 , 比较准确 、充实地 说出作者运用的观察方法 。 ☆☆☆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二)探寻蟋蟀的建房过程— 学习《蟋蟀的住宅》。
1. 课题导入 , 明确观察对象 。 课件出示:课文中蟋蟀的插图
(1) 介绍 :插图中的这个小家伙就是蟋蟀 ,人们还习惯称它为 “蛐蛐”。
(2) 拓展学习 。
本篇课文探讨的是蟋蟀的家 ,关于动物的家 ,其实还有多种表达 。
课件出示 :词句段运用第一题 学生完成连线 ,全班交流答案 。
(3) 提问 :读了课题 ,你有什么疑问 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
2. 梳理脉络 ,感知观察发现 。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
(2) 师重点指导 “慎重”“搜索”的读音 ,“卧 ”的书写 ,“随遇而安”的意思 。
(3) 思考 :法布尔围绕 “蟋蟀的住宅”为我们介绍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交流明确 : ①住宅特点 ②修建住宅
3. 品味语言 ,学习观察方法 。
(1) 细致观察住宅特点 。
①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 5~ 6 自然段 ,仔细参观蟋蟀的住宅 ,观察蟋蟀的住宅都有哪 些特点 完成相应的表格 。
明确表格内容 :
蟋蟀住宅的特点
住宅区域 特 点
住宅的外部 朝阳 、隐蔽 、干燥 、有门 、有平台
住宅的 内部 平整 、简朴 、清洁 、干燥 、卫生
②鉴赏重点语句 。
赏析语句并交流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的 。
小结 :通过交流 ,我们发现 ,准确生动的表达背后是作者细致连续的观察 。 同时 ,观察并不 仅仅是用眼睛看 ,我们还可以用手摸 ,用耳朵听 ,甚至有的时候还需要借助于观察工具 。
(2) 连续观察修建过程 。
①出示学习要求 :研读课文第 7~ 9 自然段 ,完成下面有关蟋蟀建造住宅的表格 。
蟋蟀建造住宅
时 间
工具使用
修建过程
劳作方式
②学生交流收获 。
明确 :从作者的笔下 ,我们看到了一只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的蟋蟀 。 当然 ,生动的表达离不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 四年级( 上)
开作者细致 、连续的观察 。
4. 拓展阅读法布尔的《红蚂蚁》。
学习要求 :请圈画出文中能够体现作者连续细致观察的语句 ,简要说明理由 。
(1) 学生自主阅读文本 。
(2) 班级交流 。
(3) 教师推荐阅读 :法布尔的《昆虫记》。
5. 对比阅读 ,感受拟人的好处 。
(1) 学习要求 :对比阅读英国麦加文的《昆虫》与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思考 :两者在表达 上有什么不同
(2) 学生自由交流 。
明确 :麦加文的语言简洁干净 ,表达清楚准确 ,不带感彩 ;而法布尔运用拟人化的表达 手法 ,读起来栩栩如生 ,生动有趣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
6. 结合量表 ,评价学习表现 。
“品语言 学观察 ”交流评价表
评价内容 自 评 小组评
是否能够 流 利 、完 整 地 说 出 蟋 蟀 修 建 住 宅的过程 ,并准确说出作者运用的观察方法 。 ☆☆☆ ☆☆☆
小结 :作者把蟋蟀住宅的特点 、修建过程写得如此具体生动 ,与他持续细致的观察分不开 , 让我们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态度与精神 ,去留心身边的事物 。
活动三:梳理观察方法 ,总结观察要点
(一)总结细致、连续观察的好处。 课件出示 : 交流平台
1. 交流三个例句 ,引导学生思考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连续细致的观察
2. 结合泡泡语提示 ,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方法和好处 。
(二)交流语句 ,学习观察方法。
1. 学生交流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中有关连续细致观察的语句 。
2. 学生进行摘抄积累 。
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我们真正体会到只有进行了连续细致的观察 ,才能真正捕捉到事 物细致入微的特点及变化 ,收获自己独特的发现 ,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 。
任务二:走进生活用观察
学习目标
1. 观察同桌平时的用眼习惯 ,调查班级视力情况 ,并探究近视原因 ,通过分享交流意识到保 护视力的重要性 。
2. 能在小组讨论时注意音量 ,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认同想法类似的发言 ,并适时补充 。
3.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观察对象 , 制订观 察 计 划 , 用 表 格 或 图 文 结 合 的 形 式 记 录 每 天 观 察 所得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课前准备
1. 观察同桌平时的用眼习惯 。合作完成小组近视情况调查表 。
2. 查阅保护眼睛的资料 。
课时安排
2课时
(
教学过程
)
活动一:观察练兵 班级视力小调查
(一)交流课前班级视力小调查。
四年级(1)班近视情况调查表 ( )组
姓 名 (是/否)近视 (是/否)戴眼镜
1. 小组上台交流调查情况 。
2. 交流总体情况 。
课件出示 : 出示汇总后的班级近视情况调查表
3. 小结 :部分同学眼睛视力有所下滑 ,严重的都戴上了眼镜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同学们 出现近视呢
(二)小组高效交流 ,合作梳理近视原因。
1. 探究高效交流的秘诀 。
(1) 学生自由交流 。
(2) 梳理要点:①音量适当 。 ②有序发言 。 ③认同发言 ,有效补充 。
2. 同桌交流用眼习惯 。
出示要求 :课前布置同学们观察同桌平时的用眼习惯 ,请与同桌互相交流你的观察发现 。
3. 小组合作梳理近视原因 。
(1) 梳理不良的用眼习惯 : ①看书 、写字姿势不端正 。②随意揉搓双眼 。③在光线太暗的地 方看书 。④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 。
(2) 借助评价量表 ,反馈小组交流 。
小组高效交流评价表
小组成员 认真倾听 音量适当(能听清 ,但不吵闹) 不重复发言 ,有效补充
☆☆☆ ☆☆☆ ☆☆☆
☆☆☆ ☆☆☆ ☆☆☆
☆☆☆ ☆☆☆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 四年级( 上)
(三)爱护眼睛 ,从我做起。
1. 学生分享保护视力的好方法 。
(1) 学生自由交流 。
(2) 梳理建议 :勤做眼保健操 ;端正看书 、写字姿势等 。
2. 班级合作撰写《爱护眼睛 ,从我做起》倡议书 。
活动二:明确观察对象 ,制订观察计划
(一)挑选感兴趣的观察事物。 课件出示 :
观察对象是 :
想要观察的理由是 :
1. 学生自由交流 。
2. 结合分享交流 , 明确自己的观察对象 。 (二)结合观察对象 ,制订观察计划。
1. 回顾连续细致观察的方法和好处 。
明确 :捕捉事物的变化过程 ,追踪动态发展 。
2. 查阅资料 ,深入了解观察对象 。
3. 制订一周的观察计划 。
4. 根据计划展开观察 。
活动三:捕捉观察收获 ,做好观察记录
(一)学习观察记录形式。
课件出示:课本第 38页的资料袋
1. 学生自主阅读 。
交流明确 :做好观察记录是写好观察日记的基础 。观察记录简洁 ,可以通过图文结合 、表格 等形式 ,用一两句话客观清晰地记录下观察对象的变化 。观察日记则是采用 日记的形式 ,详细 写出了观察对象的变化 ,还可以写观察方法 、观察过程以及当时的心情 、感受 ,使内容更为详实 。
2. 交流观察记录形式 。
(1) 图文结合 。
(2) 做表格 。
3. 对比梳理 ,完成表格 。
记录形式 优 点 缺 点
图文结合
做表格
交流明确 :图文结合能更清晰形象地记录 ,更直观地展示事物的变化 ,但缺点是操作起来相对 较麻烦 ,适用范围窄 ;而用做表格的形式统计数据很方便 ,缺点是相对比较抽象 ,没有直观的体验 。
小结 :做好观察记录是写好观察日记的前提 ,选择合适的记录形式方便把每天的观察所得 记录下来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二)选择合适的形式记录观察。
学生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记录方式 ,进行一段时间的连续细致的观察 。
(三)展示观察记录成果。
1. 学生交流观察过程 。
2. 小组交流 ,互评互改 。
3. 总结观察要点 。
(1) 捕捉颜色 、样子等动态变化 。 (2) 借助观察工具 ,记录数据变化 。
4. 继续完善观察记录 。
任务三:整理发现写观察
学习目标
1. 能串联观察记录 ,用观察日记生动准确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 。
2. 能在小组内分享观察日记 ,说一说观察事物的特征 , 以及如何将所观察到的事物写得生 动 、具体 。
3. 能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养成写观察日记的好习惯 。
课前准备
整理观察记录 。
(
课时安排
)
3课时
(
教学过程
)
活动一:阅读《燕子窝》,学习日记表达
(一)初读日记 ,明确日记格式。
1. 学生自主阅读 。
2. 师生交流日记格式 。
明确 :第一行写日记题目 。
第二行写日期(还可以加上星期 、天气) 。 第三行开始写正文 。
(二)品读日记 , 赏析精彩表达。
1. 梳理日记内容 。
交流明确 :6月 28 日 的观察日记记录了燕子的筑巢过程 。 6月 30 日 的观察日记记录了燕子的 日常生活 。
2. 赏析精彩表达 。
(1) 赏析连续动作的描写 。
出示学习要求 :学生阅读 6月 28 日 的观察日记 ,用“ ”画出描写燕子筑巢的连续动作描 写 ,用“○ ”圈出其中的动词 ,说一说阅读感受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 四年级( 上)
(2) 赏析生动有趣的表达 。
出示学习要求 :学生阅读 6月 30 日 的观察日记 ,用“○ ”圈画出让你印象深刻的生动表达 , 说一说阅读感受 。
活动二:串联观察记录 ,撰写观察日记
(一)筛选精彩发现。
1. 问题启发 :通过这段时间连续细致的观察 ,你捕捉了哪些平时不易觉察的有趣发现
2. 小组交流观察记录 ,圈画有趣发现 。
(二)模仿精彩表达。
1. 问题启发 :如何将独特有趣的观察发现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
2. 学生分享精彩表达 。
分享要求 :请你从前期积累的本单元精彩语句中 ,挑选一句进行分享 ,并简要说明喜欢的 理由 。
3. 学习课文范例 。
课件出示 :词句段运用第二题
朗读并交流 :分析两组句子 ,说说加点的词语有什么含义 。
明确 :第一组的 “逐渐”体现出了爬山虎的脚变色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慢慢变化的 ;第 二组的 “最多”精准地勾勒出蟋蟀住宅的深度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长期细致的观察 , 以及准 确的语言表达 。
4. 模写练习 。
要求 :请你模仿借鉴作家的片段描写 , 尝试将你连续细致观察到的事物变化过程写清楚 、 生动 。
(1) 学生完成模写练习 。
(2) 师生交流评价 。
(3) 添加内心感受 。
启发 :除了写清楚事物的变化 ,其实我们还可以写清楚观察时的想法和心情 。请回顾你观 察过程中印象深刻的某个片段 ,想一想 : 当时你内心有怎样的想法 心情如何
学生交流 。
点拨 :有些心情还可以藏在字里行间 ,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表达 。 比如 , “绿豆露出白 白 的嫩芽 ,像调皮的孩子探出小脑袋 ,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新奇的世界”。
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指导 。
(三)撰写观察日记。
1. 根据观察记录 , 自主撰写观察日记 。
2. “面对面”交流写作 。
(1) 学生分享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
(2) 班级交流解决办法 。
3. 学生完善观察日记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 小组交流日记初稿 。
(1) 组内轮流分享观察日记 ,并结合评价量表进行评定 。
第三单元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观察日记评价表
评价要求 评价等级
日记格式正确 。 ☆☆☆
语句通顺 , 用词准确 。 ☆☆☆
连续细致观察 , 写清楚了观察对象的特点及变化过程 。 ☆☆☆
有观察时内心的想法和心 情 。 ☆☆☆
语言表达生动有趣 。 ☆☆☆
附有图片或表格 。 ☆☆☆
(2) 结合小组反馈意见修改日记 。
活动三:评选“最佳观察员”,编辑日记合集
(一)综合评选“最佳观察员”。
评选规则 :结合评价量表对学生观察日记进行综合评价 , 累积自评 、小组评 、师评等三个评 价 ,得星最高者即为 “最佳观察员”。
1. 统计评选出 “最佳观察员”。
2. “最佳观察员”分享经验感受 。
3. 收录优秀观察日记 ,编辑日记合集 。
(二)积累气象谚语 ,培养观察习惯。
1. 介绍 :我国古代先民们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 ,积累了不少富有智慧的谚语 。
2. 多种形式朗读 。
交流明确 :这些都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 。
3. 了解谚语的意思 。 交流明确 :
(1) “立了秋 ,把扇丢”意思是立秋以后 ,天气转凉 ,不再需要用扇子 。
(2) “二八月 ,乱穿衣”意思是初春 、初秋时节 ,天气多变 ,穿衣没规律 。
(3) “夏雨少 ,秋霜早”意思是如果夏天的雨水少 ,那秋天的霜期会早到 。
(4) “八月里来雁门开 ,雁儿脚上带霜来 ”的意思是农历八月份 ,大雁开始向南飞 ,此时就要 下霜了 。
(5) “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要穿棉 ”意思是每下一场秋雨 ,天气就会变冷一些 ,多场秋 雨后 ,天气就冷得要穿棉袄了 。
(6) “八月暖 ,九月温 ,十月还有小阳春”意思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带 ,农历八九月还很暖和 ,甚 至十月份还会温暖如春 。
4. 熟读成诵 ,积累谚语 。
小结 :希望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 ,也能学习先民善于观察 、善于总结的品质 ,养成留心观察 的习惯 ,相信我们也会收获更多有趣的发现 ,积累更多的智慧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 四年级( 上)
在本单元学习中 ,为了引导学生感受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 ,逐渐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 单元导入阶段结合教材内容引入了观察力小测验和经典纪录片《微观世界》,学习《蟋蟀的住宅》 时引入了法布尔的《红蚂蚁》,推荐学生阅读《昆虫记》。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直观地了解作者捕捉 考虑到的观察变化 ,还拓展了大量的图片及微视频等辅助资源 。
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表格 ,帮助学生梳理作者的观察发现 ,评价学习成果 。 同时 ,借助 思维导图的形式 ,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单元学习路径 。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完整体验观察的整个过程 ,养成生活中用连续细致的 观察捕捉细微发现 ,并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去记录表达 。整个单元 ,前部分重在学观察 ,后部分 重在练表达 。教学中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1. “身临其境”学观察 。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构建了一个学习资源库 , 目的是为学生学观察 提供示范性的引领与指导 。 因此 ,教学中 ,三篇课文的教学路径也需要保持基本一致 ,沿着 “明 确观察 对 象— 感 知 观 察 发 现 ( 对 象 特 点 及 变 化 过 程)— 学 习 观 察 方 法— 记 录 观 察 收 获— 感悟观察好处”展开 , 引导学生反复体验观察过程 ,深入感受作家是如何连续细致观察 的 。 同时 ,教师还需要通过借助关键词句还原作家观察过程 ,借助图片 、视频等还原事物变化过 程等方式 ,放大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 ,引导学生沉浸式享受观察带来的体验 。
2. “身体力行”用观察 。
习得一项能力光靠学是不够的 ,还需要脚踏实地地去用 。 因此 ,教学过程的第二个任务就 是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运用观察捕捉发现 。这个过程中 ,学生容易出现 “不会用观察 ”或者 “蜻蜓 点水地观察”的情况 ,并没有真正将观察落实好 。 因此 ,教学中 ,可以将整个观察实践进行分解 , 从 “选择观察对象”开始 ,再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 “制订观察计划 ”,准备充分后 ,开始 真正的观察实践 ,边观察边记录 ,引导学生真正地去观察 。为了让观察更有实效 ,课堂上还需要 及时聚焦学生观察遇到的问题 ,通过小组交流共享观察经验 ,从而让整个观察实践更深入 、更 高效 。
3. “身心合一”写观察 。
如何将观察到的细微发现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是本单元学生面临的一大挑 战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光靠盲目地练习是很难实现的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借鉴精彩表 达 ,习得写作方法 ,从而降低写作难度 。教学中 ,精读课文及阅读链接都是学生模仿的好素材 , 学生通过赏析生动语言 ,揣摩总结其方法策略 , 比如释放想象 ,运用修辞手法 , 串联动词等 。这 样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就有了抓手 ,语言水平也会得到相应提升 。
总之 ,本单元引导学生沿着 “学观察— 用观察— 写观察”的路径循序渐进地提升观察能 力 ,为以后运用观察 、捕捉发现奠定扎实的基础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