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美术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课题 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必修美术鉴赏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出版日期:2019年7月教学目标1.了解雕塑空间占有形式的差异,理解作品所呈现的文化内涵。 2.通过对雕塑作品的材料工具、造型手法等多角度的赏析,理解雕塑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3.认识雕塑艺术的社会作用,增强对历史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掌握雕塑的基础知识、圆雕与浮雕的区别。教学难点: 1. 结合作品的创作特点和历史背景,从多角度进行美术欣赏,用美术的语言描述、分析和评价雕塑作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沉浸式导入 1.代入身份 代入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身份沉浸式走进课堂。 2.播放开篇视频 推开历史的大门,观看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背景以及幸存者常志强控诉视频。 3.感受情绪尝试创作 带着感受去塑造情绪或再现南京大屠杀中发生的事件,去感受那叩击灵魂的无声呐喊。 出示课题:《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二)初步感知:材质属性 1.表达创作想法 学生叙述自己创作的雕塑的含义、表现手法、情绪。 2.情绪引出雕塑的材质 手中这偏软的材料不足以表达怒火,什么样的材料可以?引出金属、石头、木头、泥... 3.感受不同材质的塑造方法 请学生带着愤怒的情绪来感受可塑性的泥,可雕可刻的木、石以及可永远保存的金属等材料的物质属性。 (三)作品赏析:多角度 1.为什么雕塑是空间中实体艺术? (1)观看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雕塑群创作者吴为山的创作视频. (2)学生回答吴为山雕塑使用的艺术手法。 (3)出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一家的的雕塑,总结为什么雕塑是空间中实体艺术。 2.活动探究 (1)小组欣赏讨论完成任务一: (1.2小组完成《家破人亡》) (3.4小组完成《逃难》) (2)出示《冤魂呐喊》,提问与前两组雕塑有何不同?引出雕塑的空间占有形式。 (3)自学雕塑的空间占有形式并小组讨论完成任务二。 3.雕塑群的作用与意义 (1)表格总结引出雕塑群的纪念性功能。 (2)雕塑群整体表现核心:祈望和平。 (四)总结升华:增强对历史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关于南京大屠杀,我有话要说! 2.12秒水滴意味着什么? 3.全体起立,正式佩戴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身份牌,并一起宣誓。 (五)整理下课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共24张PPT)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年 级:高一 学 科:美术(人美版)主讲人: 学 校:1 以“质 ”传感——雕塑的材质美3 雕塑可传达特定的功能与意义2 以“体 ”构塑——空间中实体艺术请大家如图所示在纸张上写下:姓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塑魂鉴史——叩击灵魂的无声呐喊空间中的实体艺术可视可触可感《逃难》《家破人亡》《冤魂呐喊》《家破人亡》雕何?《逃难》塑何?请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家破人亡》雕何?《逃难》塑何?并把小组观点与大家分享。(1.2小组完成《家破人亡》) (3.4小组完成《逃难》)学习任务一《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有何不同?请同学们自学雕塑的空间占有形式,小组讨论完成任务单,并按照任务单总结回答。学习任务二《冤魂呐喊》作品名称 空间占有形式 造型形态 表现核心 功能与意义《家破人亡》 圆雕 一个被凌辱的母亲无力的手托着蒙难的儿子 凝固平民悲怆的形象《逃难》 圆雕 21个人物多种体态、形态虚实错落形成悲烈的曲线 表现祖国母亲蒙难 《冤魂呐喊》 圆雕与浮雕结合 左侧雕出一只手直指苍穹,塑造了一位呐喊者的冤魂;右侧表现的是平民被屠戮的场面 呼唤民族精神崛起 象征性纪念性学习任务三祈望和平吴为山我以天地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双手抚摩那三十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盼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关于京南大屠杀有我话说要!双手拿起你的身份牌让我们做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传承人肩负你的责任用吾辈之青春捍盛世之中华!学习任务单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美术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课题 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必修美术鉴赏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出版日期:2019年7月学生信息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学习目标通过对雕塑作品的材料工具、造型手法等多角度的赏析,理解雕塑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了解雕塑空间占有形式的差异,理解作品所呈现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 认识雕塑艺术的社会作用,增强对历史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课前学习任务自主探究性学习,提前思考本课三大问题(为什么说雕塑是空间中的实体艺术;雕塑如何借用材质凸显其艺术特征;雕塑除了观赏外,还有哪些功能与意义),并查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雕塑群的基本信息。 思考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雕塑群是如何传达纪念与象征意义的?(从空间占有形式、造型、体积、形态、动势、表现核心等)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 1.学生带着感受用手中偏软的材料塑造情绪或再现南京大屠杀中发生的事件,引出各种材质的属性可表现不同情绪,可使用不同的塑造方法,并总结何为空间中的实体艺术。【学习任务二】1.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雕塑《家破人亡》雕何?《逃难》塑何?把小组观点与大家分享。 (1.2小组完成《家破人亡》) (3.4小组完成《逃难》) 2.提问雕塑《冤魂呐喊》与前两组雕塑有何不同?引出雕塑的空间占有形式。学生自学雕塑的空间占有形式并小组讨论完成任务。 【学习任务三】 我们从空间占有形式、造型形态以及表现核心分析了整个雕塑群,那这三组雕塑有什么样的功能与意义呢?推荐的学习资源电影《南京!南京!》 张连红、刘燕军的青少科普读本《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 书籍《国家公祭:解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资料集9》 2020年9月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特别节目《胜利时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单元 主题一 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学习任务单)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docx 第三单元 主题一 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docx 第三单元 主题一 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