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碳的氧化物—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课前导学(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碳的氧化物—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课前导学(含解析)

资源简介

6.2 碳的氧化物—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课前导学
【基础知识】
1.二氧化碳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
颜色 气味 密度 溶解性
(2)固态CO2
固态二氧化碳俗称 ,干冰容易 升华
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
(1)在一定条件(低温高压)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成液体或固体。固态二氧化碳叫作“ ”(该过程为物理变化)。
(2)干冰的用途:
① :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量,广泛应用于食品冷藏保鲜和冷藏运输、医疗上血液的储存和运输等领域。
② :用飞机在云层中撒布干冰,由于干冰 ,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冷凝变成水滴,形成降雨。
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向一个集满二氧化碳的软质塑料瓶里注入约瓶蒸馏水,立即旋紧瓶盖,充分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
现象
分析
2.二氧化碳化学性质
实验 现象 结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熄灭蜡烛
(2)与水化合 ,生成的碳酸不稳定,又分解生成CO2:
(3)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3.低碳
空气中含量最高的物质是 ;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其中“碳”指的是 。
4.一氧化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性
(1)物理性质: 。(提示: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描述)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 (写出化学方程式)。
小结: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应检验气体的纯度。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与碳单质比较)
原理:。
问题:(1)该装置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解释原因: 。
(2)实验开始时,是先给氧化铜加热,还是先通入一氧化碳? 。
(3)实验过程中,图中A处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一氧化碳的毒性
【讨论】①煤气中毒的生理过程是什么? 。
②有人用炉火取暖,为防止煤气中毒,在火炉旁放一盆水,这样做行吗? 。
③有人说他不会煤气中毒,一闻到煤气味就把火炉搬出去,这种说法对吗? 。
5.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比较
8.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化学性质相差很大。
(1)有人认为,二者就像孪生姐妹,这是因为 (填序号);
A.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
B.它们由相同的元素组成
C.它们都能与氧气反应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写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3)区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方法不能用 (填序号);
A.闻气味 B.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C.点燃 D.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4)过多的二氧化碳加剧了“温室效应”,写出一条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 。
9.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老师收集两瓶该气体,你能帮助他鉴别出来吗 写出两种方法(写出操作,现象和结论)
(1) ;
(2) 。
【随堂训练】
1.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将溶液加热,冷却后再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炭,振荡。在这个过程中,液体颜色变化的顺序是( )
A.紫→红→紫→无 B.紫→红→蓝→无 C.紫→蓝→红→无 D.紫→红→蓝→紫
2.实验室要收集一瓶一氧化碳气体,最好的方法是( )
A.排水法 B.向上排空气法
C.向下排空气法 D.既可用排水法,又可用向下排空气法
3.下列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不易溶于水
B.二氧化碳无色无味
C.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易升华
D.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4.如图所示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是( )
A. B.
C. D.
5.一氧化碳气体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对一氧化碳的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组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B.性质:能燃烧
C.用途:可以作燃料
D.危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6.如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
①不能燃烧
②不能支持燃烧
③还原性
④密度比空气大
⑤密度比空气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⑤
7.如图所示,将充满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试管内溶液变红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试管内溶液变蓝
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⑤
8.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比较,完全正确的是( )
A.组成:、CO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性质:、CO都有可燃性
C.用途:可用于灭火;CO可用于人工降雨
D.危害:会导致酸雨;CO会引起中毒
9.现有A、B、C、D四种物质,A、B为无色气体,C、D为黑色固体,B与D在一定条件下能生成A,A和D都能与C反应生成B和一种红色固体E,其中B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一种白色沉淀F。
(1)根据上述现象,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
(2)写出实现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B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_____________;A+C→E+B:____________。
10.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请你参与探究并填空。
【实验记录与分析】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蜡烛火焰_______ 软塑料瓶变瘪程度较大的是_______(选填“甲”或“乙”) 干石蕊纸花不变色,湿石蕊纸花变红色
实验结论 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②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_______
【反思与拓展】
(1)依据实验一的结论,写出二氧化碳的一条重要用途:_________________。
(2)由实验二的结论分析得出:实验室中保存氢氧化钠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
(3)在设计上述三组对比实验时,都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是运用了科学探究中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溶液恢复为紫色,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将石蕊的紫色吸附掉,变为无色。
2.答案:A
解析: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一氧化碳密度与空气相近且有毒,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3.答案:A
解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4.答案:D
解析:D项只能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是物理性质。
5.答案:A
解析:一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A错误;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故B正确;一氧化碳能够燃烧,可以作燃料,故C正确;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之不能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中毒,故D正确。
6.答案:C
解析:图示实验现象为下面的蜡烛熄灭,上面的蜡烛燃烧,这一实验现象证明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大于空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但不能说明二氧化碳是否具有还原性。故选C。
7.答案:A
解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且与水反应,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试管中液面上升,①正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试管内的液体变红,②正确。
8.答案:A
解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A正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B错误。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等,但不能用于人工降雨,C错误。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导致酸雨的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D错误。
9.答案:(1)CO;;CuO;C
(2);
解析:(1)根据题意,A和D都能与C反应生成B和一种红色固体E,其中B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一种白色沉淀F,说明B为,E为Cu,F为;而C为一种黑色固体,说明C为CuO;A是一种无色气体,说明A为CO;D为黑色固体,说明D为C。
(2)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和C的反应是CO与CuO的反应,反应条件是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0.答案:【实验记录与分析】下层先熄灭、上层后熄灭;乙;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色,二氧化碳和水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酸
【反思与拓展】(1)灭火(2)密封保存(3)控制变量
解析:【实验记录与分析】实验一: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时,观察到低处的蜡烛先熄灭,高处的蜡烛后熄灭,这一现象说明: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②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实验二: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导致瓶内的压强变得更小,所以乙软塑料瓶变瘪程度较大;实验三:实验中通入二氧化碳时,干石蕊纸花不变色,湿石蕊纸花变红色,这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反思与拓展】(1)依据实验一的结论,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2)由实验二的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分析得出:实验室中保存氢氧化钠要注意密封保存;(3)在设计上述三组对比实验时,都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是运用了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