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我看—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前导学【基础知识】作者简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诗人、翻译家。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家》《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诗人以满腔爱国热血和最深的情感,描写了眼中的大自然和万物,在深情的吟唱中,蕴蓄着希望与新生。三、字音释义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忧戚( qī ) 飘逸( yì )摇曳( yè ) 枉然( wǎng )丰润( rùn )2.解释下面的词语。丰润:诗中指丰茂滋润。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枉然:白白地。飘逸:漂浮,飘散。流盼:转动目光看。盼,看视。摇曳:摇荡,晃动。【知识小练】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旦在这首诗中面对春天的夕阳美景回首往事,这里的“你”当指作者最思念的故乡。B.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生机而生出奔驰和飞翔的欲望,生命热情被自然的活力点燃,充满兴奋和惊喜之情,希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C.春天的傍晚,在瑰丽的大自然面前,诗人激情澎湃,诗歌的前两节是“我所看”,后三节是“我所思”。D.穆旦在这首诗里展示了他深厚的写景功力和传统的抒情功力。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悄悄/揉过/半润的青草 B.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C.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D.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3.关于这首诗,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天的傍晚,在瑰丽的大自然面前,诗人激情澎湃。前两节是“我”所看,后面三节是“我”所思。B.诗人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观察并写作。当他写风的时候自己已经化身为风,抚摸起伏的青草。他是鸟,在天空静止,融入。他也是云,让大地沉醉的流云。C.诗人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描写景物的原始形态,对眼前、过去和未来做出了形象的描绘。D.诗人的目光是充满激情的,捕捉到的意象大气而深远。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旦,原名查良铮,是我国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B.穆旦的作品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其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C.“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提倡新格律诗而独树一帜。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穆旦等人。D.“九叶诗派” (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陈敬容等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5.下面对《我看》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节描绘出一幅傍晚时分风吹草低、远水漾波、鸟飞霞红的美丽春景图。B.前面两节连用四个“我看”,不断重复,形成一种回旋往复的旋律美。C.第三节中,诗人面对春天夕阳美景抒发悲伤之情,这里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D.第五节中,诗人的生命热情被自然的活力点燃,表达了热爱生命、憧憬自由、愿与自然同呼吸的浪漫主义情怀。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家”字常用来称呼自己的家人,如家父、家慈、家兄等;但在称呼比自己年龄小的同辈家人时则常用“舍”字,如舍弟、舍妹。B.“鳏寡孤独”这四个字在古代各有所指,“鳏”指老而无妻的人,“寡”指老而无夫的人,“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C.对联具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和意义相关的特点,通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时上联居左,下联居右。D.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或在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垂髫”。两者都代指“童年”。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这里的“你”当指充满生机的大自然。2.答案:D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为: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3.答案:C解析:这首诗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富于想象,不是写实主义。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识记重要文学常识的能力。穆旦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5.答案:C解析:诗歌第三节写诗人面对美景,不由得回忆起往事,却感觉这些多愁善感在伟大的自然面前都不值一提,侧重抒发对大自然孕育生命、滋养生命的感叹,并不是抒发悲伤之情。6.答案:C解析: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