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醉翁亭记—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前导学【基础知识】作者简介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其后任监察御史,因为同情范仲淹遭贬斥,写信切责高若讷被贬夷陵(今湖北宜昌)令。后回朝任太子中允、龙图阁直学士等职,以后又被贬知滁州、转知扬州等。回朝后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另外他还和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贬滁州。他一方面励精图治使“政通人和”,一方面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排遣遭贬谪的抑郁。文中主要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文言知识1.通假字佳木秀而繁阴。(“阴”通“荫”,覆盖)2.一词多义(1)归:①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②云归而岩穴暝(聚拢)③暮而归(回来)(2)谓:①太守谓谁(为,是)②太守自谓也(命名)(3)临: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向下)②临溪而渔(靠近)(4)秀: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②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的样子)(5)乐①山水之乐(乐趣)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感到快乐【第一个“乐”】)(6)而①溪深而鱼肥(表并列)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③杂然而陈前者(表修饰)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3.古今异义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4.词类活用山行六七里 (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名之者谁 (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自号曰醉翁也 (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至于负者歌于途 (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杂然而前陈者 (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太守宴也 (宴:设宴,名词作动词)5.文言句式(1)倒装句: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状语后置句)②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2)判断句:①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也”表示判断语气。)④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⑤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⑥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⑦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⑧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⑨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⑩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庐陵欧阳修也。(“也”表示判断语气。)(3)省略句:①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知识小练】1.下列句子,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环滁皆山也。(判断句) B.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倒装句)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省略句) D.醒能述以文者。(判断句)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朝而往,暮而归A.杂然而前陈者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C.而不知人之乐 D.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3.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山水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B.太守宴也/宴酣之乐C.蔚然而深秀/佳木秀而繁阴D.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4.对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词类活用现象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B.名之者谁(名:名词用作动词,起名,命名)C.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前)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5.欧阳修用“环滁皆山也”描写滁州城的地理特征,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 )A.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B.这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C.这5个字虽简洁,但意犹未尽。D.这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城的地理特征。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醉”是表象,“乐”是实质。C.“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表现出山林的热闹。D.本文语言极具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7.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B.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C.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D.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先概括描述滁州的地理特征,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B.文章写醉翁亭的命名主要为了介绍醉翁亭的由来和写作本文的原因。C.文章第二段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D.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D是倒装句,也是省略句。倒装句指介词宾语后置,应为:醒能以文述者。省略句指“述”后省略宾语“之”。2.答案:A解析:例句与A项均表修饰。B.表顺承。C.表转折。D.表递进。3.答案:D解析:A.乐:名词,乐趣/意动用法,以……为乐。B.宴:动词,举行宴会/名词,宴会。C.秀:形容词,秀丽/形容词,茂盛。D.去:离开。4.答案:C解析: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5.答案:B解析:B项“意未尝不尽”的说法有误,双重否定表达肯定的意思,应该是“意犹未尽”。6.答案:C解析:C项,应是表现出山林的幽静。7.答案:A解析: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8.答案:B解析:是为了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