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暨阳初中教育共同体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3月份检测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暨阳初中教育共同体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3月份检测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暨阳初中教育共同体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3月份检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2023八下·浙江月考)下列有关新疆地区自然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终年高温少雨,沙漠连绵 B.灌溉水源主要来自塔里木河
C.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 D.森林资源丰富,油气资源少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故A错误;
新疆地处内陆,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灌溉水源来自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故B错误;
新疆的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属于自然环境特征,故C正确;
新疆油气资源丰富,森林资源缺乏,故D错误;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新疆位于西北内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当地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来自高山的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
2.(2023八下·浙江月考)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器携带月壤返回地球,顺利降落在内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北纬41°10'~43°22',东经110°20'~113°)着陆场。返回器选择在四子王旗着陆是因为该地有符合探测器安全返回的自然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
①位于内蒙古草原,地形平坦开阔
②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晴天多
③地处我国内陆,远离国境线
④人口稀少,附近交通方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④人口稀少,附近交通方便 不属于自然条件,其他说法正确。①②③,正确。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我国的航天飞船的降落和卫星的回收地点大多选择在内蒙古高原,主要原因是内蒙古高原晴天较多,干燥少雨,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晴天多。地形平坦开阔,便于跟踪和救援。
3.(2023八下·浙江月考)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根据当地实际,引进资金和人才,使农业、工矿业、旅游业等得到强劲发展。这一事实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应(  )
①因地制宜
②优势互补
③完全均衡
④体现特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
【解析】【分析】 题文中,“根据当地实际”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应因地制宜;“引进资金和人才,使农牧业、工矿业、旅游业等产业得到强劲发展”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应做到优势互补,体现特色。分析可知,①②④符合题意,可当选;
③错误,观点过于绝对,错在“完全”,排除。 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我国幅员辽阔,各类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因此,发展区域经济应首先遵循的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完全均衡。
4.(2023八下·浙江月考)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是(  )
A.就业困难 B.劳动力短缺
C.国防兵力不足 D.社会抚养老年人的负担加重
【答案】A
【知识点】人口问题及对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是就业困难。其他是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人口增长过快会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人口增长过慢则会引起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因此得出人口增长的过快或者过慢都不好,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
5.(2023八下·浙江月考)三孩生育政策已于2021年5月3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又一次历史性调整。这一政策有利于(  )
①缓解老龄化
②提高人口素质
③改善人口结构
④调配人口密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人口问题及对策
【解析】【分析】三孩生育政策已于2021年5月3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又一次历史性调整。这一政策有利于:①缓解老龄化,③改善人口结构。①③,正确。
②提高人口素质,④调配人口密度与这一政策无关。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据本国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停止增长乃至出现负增长而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措施。不同的国家,因本国人口发展的情况不同,采取了不同的人口政策;而且,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还会随着本国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6.(2023八下·浙江月考)下列行为中容易引起环境问题的是(  )
A.把荒地改造为良田 B.把滩涂改造成水产养殖场
C.围湖造田,陡坡开垦 D.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答案】C
【知识点】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环境问题 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把荒地改造为良田,没造成污染和破坏,故A不符合题意。把滩涂改造成水产养殖场,没造成污染和破坏,故B不符合题意。围湖造田,陡坡开垦,造成破坏,故C符合题意。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有利于环境保护,故D不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排放的废弃物也逐渐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了环境污染,由此可见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制约。
7.(2023八下·浙江月考)下面是某市几位中学生对自然资源的一些看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小红:“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
B.小芳:“自然资源的质量在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
C.小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
D.小丽:“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地区分布上是均匀的.”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
【解析】【分析】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是: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质量在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地区分布上一般都是不均匀的 。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地大物博。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有些资源分布不均匀 。
8.(2023八下·浙江月考)关于我国自然资源基本国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许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首位
B.我国许多自然资源数量大,但种类少
C.我国人均资源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
D.就自然资源总量来说,我国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就人均资源占有量来说,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均资源小国”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就自然资源总量来说,我国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就人均资源占有量来说,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均资源小国。其他说法不正确。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地大物博。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有些资源分布不均匀 。
9.(2023八下·浙江月考)新能源汽车由于废气排放量比较低受到市场的高度青睐,2021年1月,中国新能源车市场销售约为14.9万辆,同比增长223.9%。这表明(  )
①绿色生活方式已成为所有人的自觉行为
②我国正在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③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已经被彻底淘汰
④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取得成效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答案】A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中国新能源车市场销售约为14.9万辆,同比增长223.9%。这表明:②我国正在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④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取得成效。②④,正确。
①绿色生活方式已成为所有人的自觉行为,③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已经被彻底淘汰,太绝对,不是现实。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要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关键在于发展不能再走老路,要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
10.(2023八下·浙江月考)社会调查中,以书面形式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
A.访问调查法 B.文献调查法 C.实地调查法 D.问卷调查法
【答案】D
【知识点】社会调查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社会调查中,以书面形式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法,故选D项。
访问调查法即谈话法,是指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直接向被访问者获取信息的方法,排除A项。
文献调查法亦称历史文献法,是指通过搜集各种文献资料,摘取与调查课题有关的信息,排除B项。
实地调查法是指亲自到随机选取的地方,对当地人群采取随机抽样调查,获取调查信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调查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社会调查的相关知识。
11.(2023八下·浙江月考)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他们的工作(  )
A.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准备
B.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C.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奠定基础
D.成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共商建国大计”“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产党、民主党派人、无党派人士等齐聚一堂,讨论筹备建立新中国,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组织准备,故选A项。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排除B项。
195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奠定基础,排除C项。
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相关历史知识。
12.(2023八下·浙江月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的事件是(  )
A.解放战争胜利 B.西藏和平解放
C.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 D.中共八大
【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结合所学分析:
A:解放战争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创造了军事条件,与政党制度无关,排除A项。
B: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排除B项。
C:一届政协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故选C项。
D:中共八大召开,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相关史实。
13.(2023八下·浙江月考)2022年清明节,央视网《新闻联播+》特邀网友一起祭奠缅怀革命英烈。下列革命英烈中,属于抗美援朝英烈的是(  )
①黄继光
②董存瑞
③杨根思
④邱少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抗美援朝英烈”,结合所学可知,黄继光属于抗美援朝英烈,故①符合题意;董存瑞解放战争英烈,故②不符合题意;杨根思属于抗美援朝英烈,③故符合题意;邱少云属于抗美援朝英烈,故④符合题意。
综上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美援朝英烈。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抗美援朝的相关史实。
14.(2023八下·浙江月考)“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讨论上述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时,同学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有(  )
①是中朝人民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②战争在1950年结束
③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④战争的结果是将美国赶出了朝鲜半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据材料“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据此分析:抗美援朝战争是中朝人民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故①正确;抗美援朝战争从1950年开始,至1953年结束,故②不正确;抗美援朝战争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朝人民取得了战争的伟大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故③正确;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迫使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但美国势力没有被赶出朝鲜半岛,故④不正确。
综上可知,①③正确,故选C项;②④错误,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美援朝战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史实。
15.(2023八下·浙江月考)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一次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它的历史意义的是(  )
A.废除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消灭了资产阶级
B.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D.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土地改革”,结合所学分析:
A: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项。
B: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B项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排除B项。
C: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C项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排除C项。
D: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D项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16.(2023八下·浙江月考)历史解释是指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和客观评判。下列有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53年初,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
C.“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
D.“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历史解释”,结合所学分析:
A:“1953年初,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叙述的是一个历史事实,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A项。
B:“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叙述的是一个历史事实,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B项。
C:“‘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叙述的是一个历史事实,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C项。
D:“‘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是“一五”计划的理性分析和和客观评判,属于历史解释,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史解释。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历史解释的相关知识。
17.(2023八下·浙江月考)这次会议第一次以宪法——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次会议”指的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第一次以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分析:
A: 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
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选B项。
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排除C项。
D: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
18.(2023八下·浙江月考)1956年初,毛泽东对秘书田家英说:“我很高兴,1949年全国解放时都没有这么高兴。”这是因为,1956年(  )
A.土地改革完成,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B.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三大改造即将完成,我国正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D.“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56年初”,结合所学分析:
A: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与时间“1956年”不符,排除A项。
B:1953年,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与时间“1956年”不符,排除B项。
C:1956年初,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将完成,我国正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故选C项。
D: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国家工业化取得初步成就,与“1956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改造。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史实。
19.(2023八下·浙江月考)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  )
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A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结合所学分析:
A: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故选A项。
B:1956年,一届人大,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C: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排除C项。
D: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八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共八大的相关史实。
20.(2023八下·浙江月考)《变革中国》中记录:“1958年9月18日,《人民日报》报道说,我国粮食亩产已达65000公斤(实际产量估计应低于500公斤)。”“全国范围内开展‘大炼钢铁运动’,进步导致粮食减产。”作者旨在阐明(  )
A.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运动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C.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据材料“1958年9月18日”“粮食亩产已达65000公斤”“大炼钢铁运动”,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中央发起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高指标、高速度、浮夸风盛行,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经济建设,故选D项。
1950-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运动,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1953-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1957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工业化取得初步成就,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二、非选择题:
21.(2023八下·浙江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国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材料二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两年多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共毙 伤 俘敌71万余人,自身作战减员36万多人。美国开支战费400多亿美元,消耗作战物资7300多万吨。中国开支战费62.5亿元人民币,消耗作战物资560多万吨。
材料三 在异常的残酷的战争中,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包括美 苏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感到必须重新估计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分量。通过这场战争,人民军队建设向国防现代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材料一中美国的武装干涉对新中国造成什么危害?
(2)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明知要付出巨大代价,中国人民为什么还要进行抗美援朝?
(3)请列举两位抗美援朝战斗英雄的代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身上集中体现了什么精神?
(4)据材料三概括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答案】(1)造成我国边境城市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2)保家卫国。
(3)黄继光、邱少云。(其他抗美援朝英雄亦可)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抗美援朝精神)
(4)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推动了国防现代化建设。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1)危害:据材料一“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国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可知,材料表明美国的武装干涉,造成我国边境城市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2)原因:据材料一“联合国军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国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可知,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家卫国。
(3)英雄:结合所学可知,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许多战斗英雄,如黄继光、邱少云,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精神: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体现了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抗美援朝精神)。
(4)意义:据材料三“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据材料三“包括美 苏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感到必须重新估计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分量”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据材料三“通过这场战争,人民军队建设向国防现代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推动了国防现代化建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22.(2023八下·浙江月考)材料一据统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重工业产值增长了210.7%,轻工业产值增长了83.3%,重工业、轻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5.4%、12.9%,轻工业和重工业平均增长速度的比例为1:1.97。
材料二(1958年)各地普遍实行了全民供给制,吃饭不要钱的梦想变为现实,托儿所、公共食堂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在人们看来,这就是共产主义生活的雏形。有农民说:“除了一双筷子、一只碗是自己的,其他都归公了。”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具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除了一双筷子、一只碗是自己的,其他都归公了”是指当时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这一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如何?
(3)1949年到1957年粮食的增产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案】(1)特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轻工业
(2)人民公社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1)特点:据材料一“重工业产值增长了210.7%,轻工业产值增长了83.3%”“轻工业和重工业平均增长速度的比例为1:1.97”,结合所学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建设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轻工业。
(2)政策:据材料二“1958年”“各地普遍实行了全民供给制,吃饭不要钱的梦想变为现实”,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中央在全国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一大二公”吃饭不要钱。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因素:据坐标图片材料可知,1949年到1957年,我国粮食生产人均产量持续增长,主要原因是1950-1952年,实行了土地改革,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农业合作化,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促进了农业发展。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1949年到1957年粮食增产的因素,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3.(2023八下·浙江月考)读省区轮廓图和气候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省区最适合发展   (填种植业或畜牧业或林业),并说明该省区发展这一产业有哪些自然资源优势?   
(2)该地区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根据所学知识,从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的三方面各举一例脱贫的办法。
(3)该地区是何时用何方式解放的?它的解放有何历史影响?
【答案】(1)畜牧业;耕地少,草场广布,牧草资源丰富,营养成分高,牦牛,藏羊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的高原环境。
(2)对口支援,精准扶贫;建设青藏铁路;发展旅游业,畜牧业。
(3)1951年,和平解放,标志着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
【解析】【分析】(1)、该省区最适合发展畜牧业。理由是该省区耕地少,草场广布,牧草资源丰富,营养成分高,牦牛,藏羊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的高原环境。
(2)、根据题意,从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的三方面各举一例脱贫的办法。国家从政策角度给以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和旅游业。故答案为:
对口支援,精准扶贫;建设青藏铁路;发展旅游业,畜牧业。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和平解放,标志着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点评】西藏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大麦的一种)、豌豆、小麦、油菜等。牦牛是青藏地区代表性的畜种,它的毛厚而长,耐寒力强,体矮身健,善于爬山负重,被称为“高原之舟”。藏袍是他们的传统服装,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位于拉萨市中部的布达拉宫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
24.(2023八下·浙江月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让我们托起双手,共同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家庭一幕】
有一天,潇潇一家三口边散步边聊天……
子:爸,你经常忘记切断计算机的电源,水龙头的水流又开得很大,真浪费。父:地大物博的大中国,一点点水电,何足挂齿!
母子:反对!……
【社会一隅】
低碳生活,是一种时尚。诸暨市区已陆续投入上千辆公共自行车,每几百米设一个公共自行车亭,不少拥有轿车的市民也骑着公共自行车上街。
【图说举措】
(1)请你针对我国的资源现状说说母子俩反对的理由。
(2)材料反映了市民的什么意识在提高?我们还可以选择哪些低碳生活方式?
(3)读图回答国家分别采取哪些措施努力实现减排目标。
【答案】(1)我国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当前我国资源短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资源。
(2)环保意识(或可持续发展意识、节约意识)。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尽量不使用电梯,多走楼梯;多步行,多坐公交车,少开私家车等。
(3)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制订计划);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扶持新能源产业,用可再生能源代替非可再生能源.如开发清洁能源,使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三选二)
【知识点】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当前我国资源短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资源。
(2)、材料反映了市民的环保意识(或可持续发展意识、节约意识)在提高。我们还可以选择低碳生活方式: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尽量不使用电梯,多走楼梯;多步行,多坐公交车,少开私家车等。
(3)、读图可知,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制订计划);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扶持新能源产业,用可再生能源代替非可再生能源。如开发清洁能源,使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三选二)
【点评】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情况:(1)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2)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情况:①为了改变一些地区的资源短缺状况,我国实施了自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如“西气东输”工程。②立足自身的自然特点和优势,寻求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方式。③“开源”: 依靠科技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节流”:建立以节水、节能、节材为中心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体系。
25.(2023八下·浙江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自然资源状况表(见左下表格)
  土地 耕地 矿产 森林
资源总量居世界位次 第三 第四 第三 第六
人均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 1/3 1/3 3/5 1/5
材料二:2012年10月16日西气东输三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开工(见上图)。2009-2015年,国家规划在中原、东南、中南、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多个重点目标市场新建支线管道约8000公里。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西气东输三线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运输大动脉,横跨我国边疆、内地和沿海十省区。将使沿线上亿群众用上清洁可靠的天然气,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能够带动设备、材料等相关产业,扩大国内需求,支撑和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1)根据材料一,可以得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存在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的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从另一侧面说明我国资源存在哪一问题?这一工程的建设体现了解决我国这一资源问题什么重大举措?
(3)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的起点位于我国哪一经济地区?这一工程的建设对我国有何意义?
【答案】(1)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很低
(2)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举措:实施了自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不同区域开展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3)西部经济地区。意义:不仅带动了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还满足了东部地区的能源需求,同时促进了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知识点】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可以得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很低
(2)、材料二中的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从另一侧面说明我国资源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这一工程的建设体现了解决我国这一资源举措:实施了自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不同区域开展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3)、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的起点位于我国西部经济地区。这一工程的建设对我国意义:不仅带动了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还满足了东部地区的能源需求,同时促进了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点评】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情况:(1)、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2)、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情况:①为了改变一些地区的资源短缺状况,我国实施了自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如“西气东输”工程。②立足自身的自然特点和优势,寻求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方式。
1 / 1浙江省暨阳初中教育共同体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3月份检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2023八下·浙江月考)下列有关新疆地区自然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终年高温少雨,沙漠连绵 B.灌溉水源主要来自塔里木河
C.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 D.森林资源丰富,油气资源少
2.(2023八下·浙江月考)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器携带月壤返回地球,顺利降落在内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北纬41°10'~43°22',东经110°20'~113°)着陆场。返回器选择在四子王旗着陆是因为该地有符合探测器安全返回的自然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
①位于内蒙古草原,地形平坦开阔
②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晴天多
③地处我国内陆,远离国境线
④人口稀少,附近交通方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23八下·浙江月考)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根据当地实际,引进资金和人才,使农业、工矿业、旅游业等得到强劲发展。这一事实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应(  )
①因地制宜
②优势互补
③完全均衡
④体现特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23八下·浙江月考)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是(  )
A.就业困难 B.劳动力短缺
C.国防兵力不足 D.社会抚养老年人的负担加重
5.(2023八下·浙江月考)三孩生育政策已于2021年5月3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又一次历史性调整。这一政策有利于(  )
①缓解老龄化
②提高人口素质
③改善人口结构
④调配人口密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3八下·浙江月考)下列行为中容易引起环境问题的是(  )
A.把荒地改造为良田 B.把滩涂改造成水产养殖场
C.围湖造田,陡坡开垦 D.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7.(2023八下·浙江月考)下面是某市几位中学生对自然资源的一些看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小红:“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
B.小芳:“自然资源的质量在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
C.小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
D.小丽:“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地区分布上是均匀的.”
8.(2023八下·浙江月考)关于我国自然资源基本国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许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首位
B.我国许多自然资源数量大,但种类少
C.我国人均资源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
D.就自然资源总量来说,我国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就人均资源占有量来说,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均资源小国”
9.(2023八下·浙江月考)新能源汽车由于废气排放量比较低受到市场的高度青睐,2021年1月,中国新能源车市场销售约为14.9万辆,同比增长223.9%。这表明(  )
①绿色生活方式已成为所有人的自觉行为
②我国正在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③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已经被彻底淘汰
④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取得成效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10.(2023八下·浙江月考)社会调查中,以书面形式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
A.访问调查法 B.文献调查法 C.实地调查法 D.问卷调查法
11.(2023八下·浙江月考)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他们的工作(  )
A.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准备
B.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C.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奠定基础
D.成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12.(2023八下·浙江月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的事件是(  )
A.解放战争胜利 B.西藏和平解放
C.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 D.中共八大
13.(2023八下·浙江月考)2022年清明节,央视网《新闻联播+》特邀网友一起祭奠缅怀革命英烈。下列革命英烈中,属于抗美援朝英烈的是(  )
①黄继光
②董存瑞
③杨根思
④邱少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2023八下·浙江月考)“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讨论上述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时,同学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有(  )
①是中朝人民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②战争在1950年结束
③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④战争的结果是将美国赶出了朝鲜半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2023八下·浙江月考)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一次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它的历史意义的是(  )
A.废除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消灭了资产阶级
B.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D.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16.(2023八下·浙江月考)历史解释是指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和客观评判。下列有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53年初,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
C.“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
D.“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17.(2023八下·浙江月考)这次会议第一次以宪法——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次会议”指的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8.(2023八下·浙江月考)1956年初,毛泽东对秘书田家英说:“我很高兴,1949年全国解放时都没有这么高兴。”这是因为,1956年(  )
A.土地改革完成,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B.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三大改造即将完成,我国正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D.“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9.(2023八下·浙江月考)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  )
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2023八下·浙江月考)《变革中国》中记录:“1958年9月18日,《人民日报》报道说,我国粮食亩产已达65000公斤(实际产量估计应低于500公斤)。”“全国范围内开展‘大炼钢铁运动’,进步导致粮食减产。”作者旨在阐明(  )
A.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运动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C.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非选择题:
21.(2023八下·浙江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国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材料二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两年多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共毙 伤 俘敌71万余人,自身作战减员36万多人。美国开支战费400多亿美元,消耗作战物资7300多万吨。中国开支战费62.5亿元人民币,消耗作战物资560多万吨。
材料三 在异常的残酷的战争中,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包括美 苏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感到必须重新估计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分量。通过这场战争,人民军队建设向国防现代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材料一中美国的武装干涉对新中国造成什么危害?
(2)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明知要付出巨大代价,中国人民为什么还要进行抗美援朝?
(3)请列举两位抗美援朝战斗英雄的代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身上集中体现了什么精神?
(4)据材料三概括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22.(2023八下·浙江月考)材料一据统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重工业产值增长了210.7%,轻工业产值增长了83.3%,重工业、轻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5.4%、12.9%,轻工业和重工业平均增长速度的比例为1:1.97。
材料二(1958年)各地普遍实行了全民供给制,吃饭不要钱的梦想变为现实,托儿所、公共食堂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在人们看来,这就是共产主义生活的雏形。有农民说:“除了一双筷子、一只碗是自己的,其他都归公了。”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具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除了一双筷子、一只碗是自己的,其他都归公了”是指当时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这一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如何?
(3)1949年到1957年粮食的增产与哪些因素有关?
23.(2023八下·浙江月考)读省区轮廓图和气候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省区最适合发展   (填种植业或畜牧业或林业),并说明该省区发展这一产业有哪些自然资源优势?   
(2)该地区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根据所学知识,从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的三方面各举一例脱贫的办法。
(3)该地区是何时用何方式解放的?它的解放有何历史影响?
24.(2023八下·浙江月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让我们托起双手,共同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家庭一幕】
有一天,潇潇一家三口边散步边聊天……
子:爸,你经常忘记切断计算机的电源,水龙头的水流又开得很大,真浪费。父:地大物博的大中国,一点点水电,何足挂齿!
母子:反对!……
【社会一隅】
低碳生活,是一种时尚。诸暨市区已陆续投入上千辆公共自行车,每几百米设一个公共自行车亭,不少拥有轿车的市民也骑着公共自行车上街。
【图说举措】
(1)请你针对我国的资源现状说说母子俩反对的理由。
(2)材料反映了市民的什么意识在提高?我们还可以选择哪些低碳生活方式?
(3)读图回答国家分别采取哪些措施努力实现减排目标。
25.(2023八下·浙江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自然资源状况表(见左下表格)
  土地 耕地 矿产 森林
资源总量居世界位次 第三 第四 第三 第六
人均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 1/3 1/3 3/5 1/5
材料二:2012年10月16日西气东输三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开工(见上图)。2009-2015年,国家规划在中原、东南、中南、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多个重点目标市场新建支线管道约8000公里。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西气东输三线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运输大动脉,横跨我国边疆、内地和沿海十省区。将使沿线上亿群众用上清洁可靠的天然气,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能够带动设备、材料等相关产业,扩大国内需求,支撑和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1)根据材料一,可以得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存在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的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从另一侧面说明我国资源存在哪一问题?这一工程的建设体现了解决我国这一资源问题什么重大举措?
(3)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的起点位于我国哪一经济地区?这一工程的建设对我国有何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故A错误;
新疆地处内陆,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灌溉水源来自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故B错误;
新疆的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属于自然环境特征,故C正确;
新疆油气资源丰富,森林资源缺乏,故D错误;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新疆位于西北内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当地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来自高山的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
2.【答案】A
【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④人口稀少,附近交通方便 不属于自然条件,其他说法正确。①②③,正确。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我国的航天飞船的降落和卫星的回收地点大多选择在内蒙古高原,主要原因是内蒙古高原晴天较多,干燥少雨,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晴天多。地形平坦开阔,便于跟踪和救援。
3.【答案】B
【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
【解析】【分析】 题文中,“根据当地实际”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应因地制宜;“引进资金和人才,使农牧业、工矿业、旅游业等产业得到强劲发展”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应做到优势互补,体现特色。分析可知,①②④符合题意,可当选;
③错误,观点过于绝对,错在“完全”,排除。 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我国幅员辽阔,各类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因此,发展区域经济应首先遵循的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完全均衡。
4.【答案】A
【知识点】人口问题及对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是就业困难。其他是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人口增长过快会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人口增长过慢则会引起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因此得出人口增长的过快或者过慢都不好,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
5.【答案】B
【知识点】人口问题及对策
【解析】【分析】三孩生育政策已于2021年5月3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又一次历史性调整。这一政策有利于:①缓解老龄化,③改善人口结构。①③,正确。
②提高人口素质,④调配人口密度与这一政策无关。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据本国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停止增长乃至出现负增长而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措施。不同的国家,因本国人口发展的情况不同,采取了不同的人口政策;而且,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还会随着本国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6.【答案】C
【知识点】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环境问题 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把荒地改造为良田,没造成污染和破坏,故A不符合题意。把滩涂改造成水产养殖场,没造成污染和破坏,故B不符合题意。围湖造田,陡坡开垦,造成破坏,故C符合题意。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有利于环境保护,故D不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排放的废弃物也逐渐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了环境污染,由此可见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制约。
7.【答案】D
【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
【解析】【分析】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是: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质量在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地区分布上一般都是不均匀的 。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地大物博。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有些资源分布不均匀 。
8.【答案】D
【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就自然资源总量来说,我国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就人均资源占有量来说,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均资源小国。其他说法不正确。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地大物博。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有些资源分布不均匀 。
9.【答案】A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中国新能源车市场销售约为14.9万辆,同比增长223.9%。这表明:②我国正在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④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取得成效。②④,正确。
①绿色生活方式已成为所有人的自觉行为,③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已经被彻底淘汰,太绝对,不是现实。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要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关键在于发展不能再走老路,要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
10.【答案】D
【知识点】社会调查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社会调查中,以书面形式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法,故选D项。
访问调查法即谈话法,是指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直接向被访问者获取信息的方法,排除A项。
文献调查法亦称历史文献法,是指通过搜集各种文献资料,摘取与调查课题有关的信息,排除B项。
实地调查法是指亲自到随机选取的地方,对当地人群采取随机抽样调查,获取调查信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调查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社会调查的相关知识。
11.【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共商建国大计”“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产党、民主党派人、无党派人士等齐聚一堂,讨论筹备建立新中国,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组织准备,故选A项。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排除B项。
195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奠定基础,排除C项。
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相关历史知识。
12.【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结合所学分析:
A:解放战争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创造了军事条件,与政党制度无关,排除A项。
B: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排除B项。
C:一届政协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故选C项。
D:中共八大召开,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相关史实。
13.【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抗美援朝英烈”,结合所学可知,黄继光属于抗美援朝英烈,故①符合题意;董存瑞解放战争英烈,故②不符合题意;杨根思属于抗美援朝英烈,③故符合题意;邱少云属于抗美援朝英烈,故④符合题意。
综上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美援朝英烈。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抗美援朝的相关史实。
14.【答案】C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据材料“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据此分析:抗美援朝战争是中朝人民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故①正确;抗美援朝战争从1950年开始,至1953年结束,故②不正确;抗美援朝战争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朝人民取得了战争的伟大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故③正确;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迫使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但美国势力没有被赶出朝鲜半岛,故④不正确。
综上可知,①③正确,故选C项;②④错误,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美援朝战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史实。
15.【答案】A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土地改革”,结合所学分析:
A: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项。
B: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B项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排除B项。
C: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C项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排除C项。
D: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D项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16.【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历史解释”,结合所学分析:
A:“1953年初,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叙述的是一个历史事实,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A项。
B:“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叙述的是一个历史事实,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B项。
C:“‘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叙述的是一个历史事实,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C项。
D:“‘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是“一五”计划的理性分析和和客观评判,属于历史解释,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史解释。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历史解释的相关知识。
17.【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第一次以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分析:
A: 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
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选B项。
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排除C项。
D: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
18.【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56年初”,结合所学分析:
A: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与时间“1956年”不符,排除A项。
B:1953年,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与时间“1956年”不符,排除B项。
C:1956年初,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将完成,我国正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故选C项。
D: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国家工业化取得初步成就,与“1956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改造。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史实。
19.【答案】A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结合所学分析:
A: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故选A项。
B:1956年,一届人大,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C: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排除C项。
D: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八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共八大的相关史实。
20.【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据材料“1958年9月18日”“粮食亩产已达65000公斤”“大炼钢铁运动”,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中央发起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高指标、高速度、浮夸风盛行,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经济建设,故选D项。
1950-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运动,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1953-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1957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工业化取得初步成就,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1.【答案】(1)造成我国边境城市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2)保家卫国。
(3)黄继光、邱少云。(其他抗美援朝英雄亦可)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抗美援朝精神)
(4)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推动了国防现代化建设。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1)危害:据材料一“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国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可知,材料表明美国的武装干涉,造成我国边境城市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2)原因:据材料一“联合国军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国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可知,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家卫国。
(3)英雄:结合所学可知,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许多战斗英雄,如黄继光、邱少云,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精神: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体现了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抗美援朝精神)。
(4)意义:据材料三“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据材料三“包括美 苏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感到必须重新估计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分量”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据材料三“通过这场战争,人民军队建设向国防现代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推动了国防现代化建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22.【答案】(1)特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轻工业
(2)人民公社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解析】【分析】(1)特点:据材料一“重工业产值增长了210.7%,轻工业产值增长了83.3%”“轻工业和重工业平均增长速度的比例为1:1.97”,结合所学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建设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轻工业。
(2)政策:据材料二“1958年”“各地普遍实行了全民供给制,吃饭不要钱的梦想变为现实”,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中央在全国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一大二公”吃饭不要钱。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因素:据坐标图片材料可知,1949年到1957年,我国粮食生产人均产量持续增长,主要原因是1950-1952年,实行了土地改革,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农业合作化,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促进了农业发展。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1949年到1957年粮食增产的因素,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3.【答案】(1)畜牧业;耕地少,草场广布,牧草资源丰富,营养成分高,牦牛,藏羊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的高原环境。
(2)对口支援,精准扶贫;建设青藏铁路;发展旅游业,畜牧业。
(3)1951年,和平解放,标志着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
【解析】【分析】(1)、该省区最适合发展畜牧业。理由是该省区耕地少,草场广布,牧草资源丰富,营养成分高,牦牛,藏羊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的高原环境。
(2)、根据题意,从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的三方面各举一例脱贫的办法。国家从政策角度给以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和旅游业。故答案为:
对口支援,精准扶贫;建设青藏铁路;发展旅游业,畜牧业。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和平解放,标志着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点评】西藏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大麦的一种)、豌豆、小麦、油菜等。牦牛是青藏地区代表性的畜种,它的毛厚而长,耐寒力强,体矮身健,善于爬山负重,被称为“高原之舟”。藏袍是他们的传统服装,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位于拉萨市中部的布达拉宫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
24.【答案】(1)我国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当前我国资源短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资源。
(2)环保意识(或可持续发展意识、节约意识)。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尽量不使用电梯,多走楼梯;多步行,多坐公交车,少开私家车等。
(3)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制订计划);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扶持新能源产业,用可再生能源代替非可再生能源.如开发清洁能源,使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三选二)
【知识点】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当前我国资源短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资源。
(2)、材料反映了市民的环保意识(或可持续发展意识、节约意识)在提高。我们还可以选择低碳生活方式: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尽量不使用电梯,多走楼梯;多步行,多坐公交车,少开私家车等。
(3)、读图可知,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制订计划);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扶持新能源产业,用可再生能源代替非可再生能源。如开发清洁能源,使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三选二)
【点评】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情况:(1)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2)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情况:①为了改变一些地区的资源短缺状况,我国实施了自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如“西气东输”工程。②立足自身的自然特点和优势,寻求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方式。③“开源”: 依靠科技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节流”:建立以节水、节能、节材为中心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体系。
25.【答案】(1)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很低
(2)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举措:实施了自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不同区域开展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3)西部经济地区。意义:不仅带动了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还满足了东部地区的能源需求,同时促进了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知识点】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可以得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很低
(2)、材料二中的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从另一侧面说明我国资源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这一工程的建设体现了解决我国这一资源举措:实施了自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不同区域开展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3)、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的起点位于我国西部经济地区。这一工程的建设对我国意义:不仅带动了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还满足了东部地区的能源需求,同时促进了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点评】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情况:(1)、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2)、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情况:①为了改变一些地区的资源短缺状况,我国实施了自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如“西气东输”工程。②立足自身的自然特点和优势,寻求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方式。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