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粤教粤科版(2017秋)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21课《自然选择》一、单选题1.(2021六上·南沙期末)下列生物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的是( )A.由野猪、野鸭驯养成的家猪、家鸭B.田野里的青蛙以绿色为主C.人工杂交培育出的杂交水稻D.人工培育出具有欣赏价值的金鱼【答案】B【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分析】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人工选择是指针对特定性状进行育种,使这些性状的表现逐渐强化,而人们不需要的性状则可能逐渐消匿的过程。由野猪、野鸭驯养成的家猪、家鸭;人工杂交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人工培育出具有欣赏价值的金鱼,这些都是人工选择的结果;田野里的青蛙以绿色为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2021六上·越城期末)下列动物的脚,比较适合在水中游泳的是( )。A. B. C.【答案】A【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分析】考查动物的特点,脚有蹼的更适应在水中划水,图B是有钩子适合抓住树干等。3.(2019六上·平阳期末)生物学家发现:同一种生物,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你觉得这种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为了适应冷的生活环境,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这种生物中个体大的就适合生活在冷的环境C.人类为了让这种生物能适应冷的环境,人工喂养了一段时间【答案】A【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解答】动物的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分析】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最初由达尔文提出。4.(2018六上·罗湖期末)在绿色草地中生活的蚂蚱的体色往往是( )的。A.灰色 B.绿色 C.黄色【答案】B【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分析】蝗虫有绿色和褐色的原因是那时是它的保护色,其颜色因季节和环境的不同作相应的变化。5.(2019六上·嘉兴期末)东北虎的腿和耳朵和比华南虎长得小,但个体却长得比华南虎大,这是为了更好地( )。A.捕猎食物 B.野外奔跑 C.适应寒冷【答案】C【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解答】腿和耳朵长得小,个体大有利于保持体温,适应寒冷。【分析】动物的身体暴露在外的题越小就越不容易散热,越有利于御。二、判断题6.(2023六上·凤城期末)马在进化过程中,体形越来越小。( )【答案】错误【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分析】马的进化顺序是始祖马、渐新马、中新马、现代马。科学家根据不同地质年代马的化石,推测现代马的祖先及其进化过程。在5000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马的身躯增大了。7.(2022六上·盐湖期末)自然选择能改变生物的特征,人工选择不能改变生物的特征。( )【答案】错误【知识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解析】【分析】自然选择是可以改变生物特性。而人工选择是让生物朝某一方面定向发展,所以无论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是可以改变生物特性的。8.(2022六上·叙州期末)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和生活习性没有关系。【答案】错误【知识点】自然选择;动物的适应能力【解析】【分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和生活习性相适应,这是生物的环境适应性,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9.(2022六上·宝安期末)野猪被驯化成家猪,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错误【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分析】 野猪被驯化成家猪是人类一次次选择产生的结果,属于人工选择。10.(2020六上·沾益期末)北极狐圆而大的体形有利于保温。【答案】正确【知识点】动物的常见特点;自然选择【解析】【分析】 北极狐圆而大的体形有利于保温、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发。三、填空题11.(2022六上·城区期末)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 。【答案】自然选择【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存自然选择中优胜劣汰的过程,它促进了生物的不断进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对于现今存在的每一种生物来说,都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应环境的物种生存,不适应环境的物种就会消失,这就是自然选择。12.(粤教粤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遗传与进化》单元测试卷)生物进化经历了数千万年甚至数十亿年的漫长历程,它的主要原因是 。【答案】环境的变化【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解答】 生物进化经历了数千万年甚至数十亿年的漫长历程,它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的变化也是决定生物进化的一个主要因素,生物的不断进化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13.(粤教粤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达尔文把在生存竞争中, 、 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答案】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知识点】进化论;自然选择【解析】【解答】“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被达尔文称为“自然选择”。【分析】达尔文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自然选择由于有充分的科学事实作根据,所以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百余年来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4.(粤教粤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遗传与进化》单元测试卷)生物的进化与 密切相关。【答案】环境的变化【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解答】 生物的进化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分析】环境的变化是影响生物进化的一个关键性因素,生物会逐渐进化得更适应周围的环境。15.(2022六上·韶关期中)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而不适应者则被淘汰,这就是 。【答案】自然选择【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分析】考查自然选择的定义, 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是达尔文提出的。四、解答题16.(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学期 4.7谁选择了它们同步练习)简答题。(1)说一说北极狐适应生活环境的身体特征。(2)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工选择改变生物特征的例子,比如说野猪通过人工驯养变成家猪等。你 能再列举3个例子吗?【答案】(1)北极狐的身体较大,体型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都比较小。这些身体特征都是它适应北极地区生活环境的结果。(2)野鸭经过人类的圈养变成家鸭;鲫鱼经过人类的培育和选择变成具有欣赏价值的金鱼;稗子与水稻经过人工杂交,培育出杂交水稻。【知识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解析】【解答】1、北极狐的身体较大,体型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都比较小。2、野鸭经过人类的圈养变成家鸭;鲫鱼经过人类的培育和选择变成具有欣赏价值的金鱼;稗子与水稻经过人工杂交,培育出杂交水稻。【分析】有些物种是经过人工选择的结果,有些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五、实验探究题17.(2018六上·温州期末)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猛犸象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它身高体壮,有粗壮的腿,脚生四趾,头特别大,在其嘴巴长出一对弯曲的大门牙,一头成熟的猛犸,身长达5米,体高约3米,与亚洲象相近,门齿长1.5米左右,虽然身高不高,但身体肥硕,因而体重可达6—8吨。它身上披着黑色的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厚度可达9厘米。《摘自百度百科》(1)根据资料,你判断猛犸象的生活环境 地区(填写炎热或寒冷),你做出这样判断的理由是 。(2)耳朵是重要的散热器官。根据你的判断,猛犸象的耳朵应该比生活在热带的亚洲象的耳朵 (填“大”或者“小”),这样的好处是 。【答案】(1)寒冷;身体肥硕,身上披着黑色的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2)小;减少散热【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解答】(1)根据资料可判断猛犸象生活的环境是寒冷;这么推测的原因是猛犸象身体肥硕,身上披着黑色的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2)由于猛犸象生活的环境是寒冷的环境,所以用于散热的猛犸象的耳朵应该比生活在热带雨林的亚洲象的耳朵要小,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分析】动物身上具有厚厚的脂肪可以用来抵御寒冷的环境,所以可以根据猛犸象身上的这一特征来判断猛犸象生活在寒冷的环境;在寒冷的环境中,一般动物会减少热量的散失来保持能量。六、综合题18.(2023六上·玉田期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描述的是这样一个场景: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一边放声叫着一边吮吸着树的汁液,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后面。螳螂想捕蝉,却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黄雀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弹弓和弹丸在它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材料答题。(1)树木通过 合成养分,同时释放出 。(2)黄雀在寒冷的冬季会飞到温暖的南方过冬,以此 环境的变化。(3)对生物资源的破坏会给人类造成灾难,我们要保护多种多样的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表示的食物链正确的是 。A.树→蝉→螳螂→黄雀B.黄雀→螳螂→蝉C.蝉→螳螂→黄雀(5)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6)依据成语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想到:人类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过度开发或是毁坏我们的生存环境,要与自然 。【答案】(1)光合作用;氧气(2)适应(3)生物(4)A(5)这个成语告诉我们生物之间存在食物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6)和谐相处【知识点】自然选择;食物链、食物网;光合作用【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都是能进行有光合作用的,即在阳光照射下,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从外界吸收来的二氧化碳和水分转化成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养分,同时释放出氧气。(2)大多数生物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许多生物的身体特征或行为也会发生相应变化。黄雀在寒冷的冬季会飞到温暖的南方过冬,以此适应环境的变化。(3)人类需要生物,对生物资源的破坏会给人类造成灾难,我们要保护多种多样的生物。(4)由食物链的概念可知:即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存在的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蝉吸取树汁,螳螂以蝉为食,黄雀以螳螂为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它们之间的食物链是树→蝉→螳螂→黄雀。(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以蝉为食,而黄雀又以螳螂为食,它们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这个成语告诉我们生物之间存在食物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6)依据成语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想到:人类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过度开发或是毁坏我们的生存环境,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七、连线题19.(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学期 4.7谁选择了它们同步练习)连线题。家猪 猪笼草 黄蜂身上的警示条 金鱼 杂交水稻 竹节虫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答案】【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解答】家猪、金鱼、杂交水稻是人工选择,猪笼草,黄蜂身上的警示条纹,竹节虫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分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有部分经过人工选择而生存下来。八、简答题20.(2023六上·广宗期末)通过分析和比较动物的外形、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答案】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争斗,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知识点】观察动物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自然选择【解析】【分析】动植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特殊身体形态结构,在环境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变化。通过观察不同时期马的骨骼化石复原图,我们知道,在5000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马的身躯增大了,它的趾由4个变为1个,牙也改变了,以适应啃食草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到,能改变自己的身体特征来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生存下来,不适应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1 / 1粤教粤科版(2017秋)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21课《自然选择》一、单选题1.(2021六上·南沙期末)下列生物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的是( )A.由野猪、野鸭驯养成的家猪、家鸭B.田野里的青蛙以绿色为主C.人工杂交培育出的杂交水稻D.人工培育出具有欣赏价值的金鱼2.(2021六上·越城期末)下列动物的脚,比较适合在水中游泳的是( )。A. B. C.3.(2019六上·平阳期末)生物学家发现:同一种生物,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你觉得这种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为了适应冷的生活环境,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这种生物中个体大的就适合生活在冷的环境C.人类为了让这种生物能适应冷的环境,人工喂养了一段时间4.(2018六上·罗湖期末)在绿色草地中生活的蚂蚱的体色往往是( )的。A.灰色 B.绿色 C.黄色5.(2019六上·嘉兴期末)东北虎的腿和耳朵和比华南虎长得小,但个体却长得比华南虎大,这是为了更好地( )。A.捕猎食物 B.野外奔跑 C.适应寒冷二、判断题6.(2023六上·凤城期末)马在进化过程中,体形越来越小。( )7.(2022六上·盐湖期末)自然选择能改变生物的特征,人工选择不能改变生物的特征。( )8.(2022六上·叙州期末)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和生活习性没有关系。9.(2022六上·宝安期末)野猪被驯化成家猪,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0.(2020六上·沾益期末)北极狐圆而大的体形有利于保温。三、填空题11.(2022六上·城区期末)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 。12.(粤教粤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遗传与进化》单元测试卷)生物进化经历了数千万年甚至数十亿年的漫长历程,它的主要原因是 。13.(粤教粤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达尔文把在生存竞争中, 、 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14.(粤教粤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遗传与进化》单元测试卷)生物的进化与 密切相关。15.(2022六上·韶关期中)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而不适应者则被淘汰,这就是 。四、解答题16.(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学期 4.7谁选择了它们同步练习)简答题。(1)说一说北极狐适应生活环境的身体特征。(2)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工选择改变生物特征的例子,比如说野猪通过人工驯养变成家猪等。你 能再列举3个例子吗?五、实验探究题17.(2018六上·温州期末)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猛犸象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它身高体壮,有粗壮的腿,脚生四趾,头特别大,在其嘴巴长出一对弯曲的大门牙,一头成熟的猛犸,身长达5米,体高约3米,与亚洲象相近,门齿长1.5米左右,虽然身高不高,但身体肥硕,因而体重可达6—8吨。它身上披着黑色的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厚度可达9厘米。《摘自百度百科》(1)根据资料,你判断猛犸象的生活环境 地区(填写炎热或寒冷),你做出这样判断的理由是 。(2)耳朵是重要的散热器官。根据你的判断,猛犸象的耳朵应该比生活在热带的亚洲象的耳朵 (填“大”或者“小”),这样的好处是 。六、综合题18.(2023六上·玉田期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描述的是这样一个场景: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一边放声叫着一边吮吸着树的汁液,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后面。螳螂想捕蝉,却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黄雀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弹弓和弹丸在它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材料答题。(1)树木通过 合成养分,同时释放出 。(2)黄雀在寒冷的冬季会飞到温暖的南方过冬,以此 环境的变化。(3)对生物资源的破坏会给人类造成灾难,我们要保护多种多样的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表示的食物链正确的是 。A.树→蝉→螳螂→黄雀B.黄雀→螳螂→蝉C.蝉→螳螂→黄雀(5)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6)依据成语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想到:人类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过度开发或是毁坏我们的生存环境,要与自然 。七、连线题19.(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学期 4.7谁选择了它们同步练习)连线题。家猪 猪笼草 黄蜂身上的警示条 金鱼 杂交水稻 竹节虫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八、简答题20.(2023六上·广宗期末)通过分析和比较动物的外形、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分析】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人工选择是指针对特定性状进行育种,使这些性状的表现逐渐强化,而人们不需要的性状则可能逐渐消匿的过程。由野猪、野鸭驯养成的家猪、家鸭;人工杂交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人工培育出具有欣赏价值的金鱼,这些都是人工选择的结果;田野里的青蛙以绿色为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答案】A【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分析】考查动物的特点,脚有蹼的更适应在水中划水,图B是有钩子适合抓住树干等。3.【答案】A【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解答】动物的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分析】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最初由达尔文提出。4.【答案】B【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分析】蝗虫有绿色和褐色的原因是那时是它的保护色,其颜色因季节和环境的不同作相应的变化。5.【答案】C【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解答】腿和耳朵长得小,个体大有利于保持体温,适应寒冷。【分析】动物的身体暴露在外的题越小就越不容易散热,越有利于御。6.【答案】错误【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分析】马的进化顺序是始祖马、渐新马、中新马、现代马。科学家根据不同地质年代马的化石,推测现代马的祖先及其进化过程。在5000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马的身躯增大了。7.【答案】错误【知识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解析】【分析】自然选择是可以改变生物特性。而人工选择是让生物朝某一方面定向发展,所以无论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是可以改变生物特性的。8.【答案】错误【知识点】自然选择;动物的适应能力【解析】【分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和生活习性相适应,这是生物的环境适应性,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9.【答案】错误【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分析】 野猪被驯化成家猪是人类一次次选择产生的结果,属于人工选择。10.【答案】正确【知识点】动物的常见特点;自然选择【解析】【分析】 北极狐圆而大的体形有利于保温、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发。11.【答案】自然选择【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存自然选择中优胜劣汰的过程,它促进了生物的不断进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对于现今存在的每一种生物来说,都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应环境的物种生存,不适应环境的物种就会消失,这就是自然选择。12.【答案】环境的变化【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解答】 生物进化经历了数千万年甚至数十亿年的漫长历程,它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的变化也是决定生物进化的一个主要因素,生物的不断进化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13.【答案】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知识点】进化论;自然选择【解析】【解答】“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被达尔文称为“自然选择”。【分析】达尔文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自然选择由于有充分的科学事实作根据,所以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百余年来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4.【答案】环境的变化【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解答】 生物的进化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分析】环境的变化是影响生物进化的一个关键性因素,生物会逐渐进化得更适应周围的环境。15.【答案】自然选择【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分析】考查自然选择的定义, 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是达尔文提出的。16.【答案】(1)北极狐的身体较大,体型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都比较小。这些身体特征都是它适应北极地区生活环境的结果。(2)野鸭经过人类的圈养变成家鸭;鲫鱼经过人类的培育和选择变成具有欣赏价值的金鱼;稗子与水稻经过人工杂交,培育出杂交水稻。【知识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解析】【解答】1、北极狐的身体较大,体型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都比较小。2、野鸭经过人类的圈养变成家鸭;鲫鱼经过人类的培育和选择变成具有欣赏价值的金鱼;稗子与水稻经过人工杂交,培育出杂交水稻。【分析】有些物种是经过人工选择的结果,有些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7.【答案】(1)寒冷;身体肥硕,身上披着黑色的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2)小;减少散热【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解答】(1)根据资料可判断猛犸象生活的环境是寒冷;这么推测的原因是猛犸象身体肥硕,身上披着黑色的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2)由于猛犸象生活的环境是寒冷的环境,所以用于散热的猛犸象的耳朵应该比生活在热带雨林的亚洲象的耳朵要小,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分析】动物身上具有厚厚的脂肪可以用来抵御寒冷的环境,所以可以根据猛犸象身上的这一特征来判断猛犸象生活在寒冷的环境;在寒冷的环境中,一般动物会减少热量的散失来保持能量。18.【答案】(1)光合作用;氧气(2)适应(3)生物(4)A(5)这个成语告诉我们生物之间存在食物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6)和谐相处【知识点】自然选择;食物链、食物网;光合作用【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都是能进行有光合作用的,即在阳光照射下,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从外界吸收来的二氧化碳和水分转化成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养分,同时释放出氧气。(2)大多数生物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许多生物的身体特征或行为也会发生相应变化。黄雀在寒冷的冬季会飞到温暖的南方过冬,以此适应环境的变化。(3)人类需要生物,对生物资源的破坏会给人类造成灾难,我们要保护多种多样的生物。(4)由食物链的概念可知:即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存在的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蝉吸取树汁,螳螂以蝉为食,黄雀以螳螂为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它们之间的食物链是树→蝉→螳螂→黄雀。(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以蝉为食,而黄雀又以螳螂为食,它们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这个成语告诉我们生物之间存在食物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6)依据成语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想到:人类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过度开发或是毁坏我们的生存环境,要与自然和谐相处。19.【答案】【知识点】自然选择【解析】【解答】家猪、金鱼、杂交水稻是人工选择,猪笼草,黄蜂身上的警示条纹,竹节虫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分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有部分经过人工选择而生存下来。20.【答案】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争斗,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知识点】观察动物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自然选择【解析】【分析】动植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特殊身体形态结构,在环境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变化。通过观察不同时期马的骨骼化石复原图,我们知道,在5000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马的身躯增大了,它的趾由4个变为1个,牙也改变了,以适应啃食草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到,能改变自己的身体特征来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生存下来,不适应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粤教粤科版(2017秋)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21课《自然选择》(学生版).docx 粤教粤科版(2017秋)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21课《自然选择》(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