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考点一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考点精析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具有阶级性),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没有阶级性)。(2)文化的特点文化的产生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与经济政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重大影响。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与文明 ①区别: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文明都是积极向上的。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②联系: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的载体 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2.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引领风尚 文化可以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教育人民 文化可以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社会 文化可以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发展 文化可以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经济政治 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重大影响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民族复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醒 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文化的作用,先进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易错清零1.文化也是一种物质力量。( )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3.器物、行为、制度、民俗等都是文化。( )4.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命题探究考向1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例1.[2023·新课标卷]“岁朝图”原是文人雅士为祈福新年而以鲜花、果蔬等为素材创作的绘画作品。到了近代,齐白石等绘画大师将“岁朝图”生活化、世俗化,他的“岁朝图”中寓意吉祥富贵的牡丹花绽放,鞭炮、红灯笼、酒杯等“俗物”汇聚,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年画”。人们喜欢齐白石“岁朝图”,是因为该作品( )①充满民俗特色,展现传统节日的欢庆氛围②贴近民众生活,承载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③反映作者理想,解构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涵④恪守传统风格,再现传统文化的清雅意蕴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训练1 [2021·河北卷]杆秤曾是中国的主要度量工具之一。秤杆上标志起算点(重量为零)的星叫做定盘星,是确定其他刻度的基础。定准定盘星是做好杆秤的关键,相当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秤杆上的绳纽叫做秤毫,之所以称其为秤毫,是提醒人们:在交易时,要明察秋毫,不能粗心大意;要正心诚意,不能缺斤少两。下列选项与材料主旨一致的是( )①杆秤设计的目的是彰显诚信的价值观念②公平公正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③日用器物蕴含着一定的文化观念④传统文化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考向2 文化的功能例2.[2022·全国乙卷]2022年4月23至25日,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北京举行,其间举办了新时代主题阅读推广、青少年阅读、乡村阅读推进、“阅读+”等分论坛,以及“阅读新时代”主题征文启动、全民阅读诵读等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之所以重视阅读,是因为( )①阅读是思想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②阅读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③阅读是文化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源泉④阅读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了人的精神境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训练2 [2023·辽宁卷]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免耕播种机……各种新农具正成为农业生产的“新武器”,操作新农具的多是被称为“新农人”的大学生,他们依靠科技和专业知识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其辐射效应推动了乡村面貌的嬗变和农业发展的全方位转型。这表明( )①新农具是推动农业生产关系变革的物质条件②农业新技术构成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动力③新农人的出现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力的结构④新农人的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活力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核心考点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点精析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是什么(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主体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形成过程 内部因素 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外部因素 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美德 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人文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特点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和民族性影响 ①对世界: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②对中华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什么角度 阐释对国家发展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对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决当代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处理国际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怎样做标准 途径 目标创造性转化 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 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创新性发展 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易错清零1.中华文化全面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2.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3.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4.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5.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要先进行创造性转化,再实现创新性发展。( )6.将甲骨文做成“表情包”属于创新性发展。( )命题探究考向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当代价值例1.[2023·广东卷]“物勒工名”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便于管理者检验与追责,“以考其诚”。久而久之,诚信敬业、精益求精的制度要求就内化为工匠的自觉意识,从而推动了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与传承。“物勒工名” ( )①是传统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根源②可为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借鉴③以满足民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导向④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训练1 [2024·九省联考广西卷]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吉祥物“龙辰辰”的设计融入了我国5件珍贵文物元素,其中龙脊和龙腹纹取自西周何尊的扉棱和云雷纹,龙鳍的灵感源于唐代鎏金走龙挺拔雄健的背脊。这不仅饱含着传统文化中生肖龙的意蕴和美感,也展现出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吉祥物“龙辰辰”( )①是中华民族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的集中体现②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是艺术创作灵感的源泉③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种物化形式④展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连续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考向2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2.[2023·浙江卷]2023年的除夕,故宫里的诸多神兽在“甪端”的带领下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音乐剧《甪端》通过文化提炼和艺术加工,让原本高冷枯燥的文物,化身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角色,拉近了观众与文物、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甪端》的成功在于( )①对传统文化辩证取舍,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②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 ④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训练2 [2021·山东卷]从作为国家最高荣誉载体的勋章奖章设计,到作为国家名片的国际盛会标志和吉祥物设计,新时代的中国设计正凭借其独特的创新创造活力,成为国家形象的生动表达。下图是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奖章整体以“齿轮”“书籍”“旗帜”“五星、天安门”“祥云”“麦穗”造型融合,“冰墩墩”的设计将熊猫形象与冰雪运动巧妙结合,材料启示我们,以设计诠释传播国家形象时应( )①彰显鲜明的时代精神,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②坚持国际创作导向,展现国际审美风范③融合中华文化元素,承载深远文化内涵④立足于中华美学精神,塑造文化感召力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核心考点三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考点精析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表现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2.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具有时代性)3.为什么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3)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4.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2)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弘扬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易错清零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2.民族精神能够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3.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 )4.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民族精神。( )命题探究考向1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发展例1.[2022·浙江1月选考]行驶在川藏、青藏公路,人们无不为壮美的高原风光所折服,无不为“天路”建设者所感动。在建设和养护公路过程中,建设大军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这一精神( )A.全面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B.生动演绎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C.证明了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的保证D.体现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训练1 [2024·九省联考河南卷]《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出台后,某地积极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研发“培根铸魂”红色教育专题课程,推出针对青少年的“初心不改”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此举意在( )①讲好红色故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②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③厚植红色基因,激发青年爱国热情 ④培育时代新人,提升科学文化素质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考向2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与要求例2.[2023·浙江卷]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处处留下青年奋斗的足印。从攻克“卡脖子”的科技难题到写好乡村振兴的宏大文章,从筑梦经济建设大舞台到服务社会民生最基层,无数青年扛起责任,勇毅担当,用拼搏奉献书写了新时代青春答卷。他们用行动( )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构筑中华民族精神 ③证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④表明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训练2 [2022·湖南卷]革命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激发了人们对建党先驱的无限怀念。2021年夏天,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赵世炎等先烈的墓前,堆放着“寄”往百年前的信笺。“肉体已逝,脊梁仍在。”“自从知道你的故事,我爱上了历史。谢谢你,让我能坐在阳光下读书。”从这些与革命先烈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 )①现代传媒显示出丰富民族精神的强大功能②伟大建党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血脉 ③即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④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考向3 以主观题形式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3.[2022·湖南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变”与“不变”。[解题流程]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 知识限定:设问指向:设问类型:第二步析材料,调知识 信息点①:毛泽东的讲话信息点②:邓小平的讲话信息点③:习近平的讲话第三步组答案,用术语核心考点一易错清零1.答案与解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2.答案与解析:×。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3.答案与解析:×。器物、行为、制度、民俗等都是文化的载体。4.答案与解析:×。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命题探究例1 解析:近代齐白石等绘画大师将“岁朝图”生活化、世俗化,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年画”。人们之所以喜欢齐白石“岁朝图”,是因为该作品充满民俗特色,展现传统节日的欢庆氛围,贴近民众生活,承载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这些正是民众期盼的,①②正确。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仍保留着基本特征,其基本内涵是相对稳定的,而“解构”一词的意思是结构分解,即是把一个事物拆解,再重新建构分析,齐白石“岁朝图”并没有对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涵进行解构,③排除。齐白石等绘画大师将“岁朝图”生活化、世俗化,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成为“年画”,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恪守传统风格,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答案:A训练1 解析:杆秤设计的目的是称重,而不是彰显价值观念,①错误。材料未体现传统文化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④不符合题意。杆秤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公平公正的为人处世原则,也表明日用器物蕴含着文化观念,②③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答案:C例2 解析:之所以重视阅读,推动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是因为阅读能够传承思想文化,培育时代新人,①②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③错误。阅读能力和水平影响人的精神境界,④中“决定了”说法错误。答案:A训练2 解析: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新农具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现代农业,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①不符合题意。农业新技术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挥科技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的潜力,构成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动力,②正确。被称为“新农人”的大学生,他们依靠科技和专业知识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这说明新农人的出现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力的结构,③正确。新农人的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智力支持,被称为“新农人”的大学生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而非精神活力,④排除。答案:C核心考点二易错清零1.答案与解析:×。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2.答案与解析:×。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3.答案与解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4.答案与解析:×。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答案与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先后之分。6.答案与解析:×。将甲骨文做成“表情包”属于创造性转化。命题探究例1 解析:“物勒工名”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久而久之,诚信敬业、精益求精的制度要求就内化为工匠的自觉意识,从而推动了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与传承,这说明“物勒工名”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可为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借鉴,②④符合题意。传统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根源是社会实践,①不符合题意。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物勒工名”作为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答案:D训练1 解析:中华民族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而不是吉祥物“龙辰辰”,①不符合题意。艺术创作灵感的源泉是社会实践,而不是中华传统文化,②表述错误。2024年中央台春晚吉祥物“龙辰辰”设计融入了我国西周、唐代等5件珍贵文物元素,不仅饱含着传统文化中生肖龙的意蕴和美感,也展现出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这说明吉祥物“龙辰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种物化形式,展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连续性,③④符合题意。答案:D例2 解析:《甪端》通过文化提炼对传统文化辩证取舍,让原本高冷枯燥的文物,化身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角色,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①正确。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②错误。《甪端》运用音乐剧形式,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③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是否完善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答案:B训练2 解析: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②错误。文化创作要立足社会实践,④错误。故本题选B。答案:B核心考点三易错清零1.答案与解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2.答案与解析:×。民族精神能够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3.答案与解析:×。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4.答案与解析:×。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但它们有共同的基本内涵。命题探究例1 解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生动演绎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B正确。答案:B训练1 解析: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讲好红色故事,传承革命文化,而不是优秀传统文化,①不符合题意。该地积极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研发“培根铸魂”红色教育专题课程,推出针对青少年的“初心不改”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此举意在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厚植红色基因,激发青年爱国热情,②③符合题意。该地积极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研发“培根铸魂”红色教育专题课程,意在培育时代新人,激发青年爱国热情,而不是意在提升科学文化素质,④不符合题意。答案:C例2 解析:从攻克“卡脖子”的科技难题到写好乡村振兴的宏大文章,从筑梦经济建设大舞台到服务社会民生最基层,无数青年扛起责任,勇毅担当,用拼搏奉献书写了新时代青春答卷。青年用行动证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用实际行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③符合题意。材料表明新时代青年用行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而不是构筑中华民族精神,②错误。材料表明新时代青年用实际行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没有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答案:B训练2 解析:“肉体已逝,脊梁仍在”,对建党先驱的无限怀念,与革命先烈跨越时空的对话,说明伟大建党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血脉,②正确。从革命战争年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③正确。现代传媒并不具有丰富民族精神的功能,①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④错误。答案:C例3 答案:第一步:文化生活 阐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变”与“不变” 分析说明类第二步: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第三步: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③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前提下,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