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七年级历史统编版(2024)上册课前导学(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七年级历史统编版(2024)上册课前导学(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课前导学】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早期城市初步形成
(1)时间:大约在 年前
(2)背景:原始社会的 有了较大发展,人口增长并开始向 集中。
(3)设施:城墙、城壕、大型
(4)影响:部分人从 脱离,专门从事 ,出现掌握政治、经济、 和 权力的王。
2.早期国家的形成
以王为首的 依靠 和 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 ,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3.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私有制、 、国家的产生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1.良渚古城
(1)时间地点:位于 ,距今约5300-4300年。
(2)古城组成
宫殿区、内城和外城。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
地位: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2.水利工程
城的背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
地位:是同期世界上 的水利工程。
3.考古发现
(1)内城中部发现了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的 。
价值: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 能力。
(2)贵族墓地:陪葬品包括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 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着 的玉钺。
价值: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 已经相当明显。
(3)意义: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 。
2.陶寺都城
(1)时间地点: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
(2)都城建筑:都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制的建筑材料。
(3)墓葬特点
①阶级分化严重: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随葬品表明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说明当时 。
②文化交流: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 。
③其余考古发现:小件青铜器、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气的观象台。
(4)地位价值
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 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3.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
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 的特征。
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 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 ,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三、远古的传说
1.炎黄联盟
(1)生活年代: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 时期。
(2)地点: 流域。
(3)社会状况
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 、蚩尤等几个较大的部落。
(4)联盟形成
①阪泉之战: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 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②涿鹿之战: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 战败,其部落归附炎黄部落联盟。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
(5)影响
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 ,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 ”自称。
2.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
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联盟首领传位给 。
(2)人物事迹
尧鼓励人们 。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决水患。禹治水有功,被民众尊称为“ ”。
【习题练习】
1.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借鉴,其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国早期文明( )
A.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 B.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C.体现分封制度的衰落 D.彰显思想文化的繁荣
2.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在良渚莫角山西坡出土了1.3万公斤碳化稻谷,经换算,这些稻谷约可以供今天的一个成年男性吃71年。这些稻谷可能属于( )
A.权贵 B.奴隶 C.平民 D.地主
3.良渚遗址考古发现,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已经兴起 B.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C.原始城市开始兴建 D.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4.某同学制作了一幅炎黄时期战争的示意图(如下图),其中表示阪泉之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大禹治水的精神数千年来为人们景仰、传承和颂扬。大禹吸取父亲用“堵”的办法治水失败的教训,“通大川,决(疏通)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吕氏春秋》),用疏导的办法治理了水患。《吕氏春秋》的记载彰显了大禹怎样的治水精神( )
A.公而忘私 B.勇于创新 C.严于律己 D.宽以待人
6.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禹因治水有功,又被舜推荐为继任者。这种做法称为( )
A.禅让 B.世袭 C.分封 D.专制
答案以及解析
【课前导学】
一、1.(1)5000多
农业、畜牧业 区域中心
水利设施
生产劳动 管理 军事 祭祀
统治阶级 社会规范 暴力 战争
阶级
二、1.(1)浙江余杭
规模最大
(1)炭化稻谷 调动、组织
祭祀 军事指挥权 阶级分化
早期国家
(3)①阶级分化严重
②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黄河中游
多元一体 长江、西辽河 交流和融合
三、1.(1)部落联盟 (2)黄河
黄帝
①阪泉 ②蚩尤
华夏族 炎黄子孙
2.(1)贤德之人 (2)发展生产 大禹
【习题练习】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文明的特征。根据“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借鉴”可知,中国早期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B。
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在良渚莫角山西坡出土了1.3万公斤碳化稻谷,经换算,这些稻谷约可以供今天的一个成年男性吃71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对良渚遗址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A项正确;奴隶和平民是进入到奴隶社会才有的社会身份,而且他们属于被剥削者,不可能拥有那么多的粮食,排除BC项;地主是进入到封建社会才有的社会身份,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可知,随葬品多少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和财富,说明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原始农业已经兴起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良渚古城是最早兴建起来的,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了随葬品的多少,不能全面反映良渚居民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阪泉之战。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故选A。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大禹治水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干信息“大禹吸取父亲用‘堵’的办法治水失败的教训……用疏导的办法治理了水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禹吸取教训,勇于创新。故选B。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禅让制。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