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百家争鸣【课前导学】一、老子和《道德经》1.老子简介(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 国人。(2)他做过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典籍,学识渊博。2.老子的思想主张(1)核心:老子思想的核心是“ ”(2)哲学: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3)处世: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4)政治:主张“ ”,追求“ ”的理想社会。3.老子的地位(1)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这部书又称《 》,是道家的经典,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孔子生平·孔子是 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没落贵族。·他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孔子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但时间不长,不久便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却不为各国采纳。·孔子在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 ,整理编订文化典籍。2.孔子的思想主张(1)核心思想:“ ”。(2)政治主张:恢复周礼;“为政以德”;反对积极意义:①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②有助于调节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3.孔子的教育成就(1)创办 ,主张“有教无类”;(2)在教学中注重 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3)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4.孔子的文化贡献·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 整理和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 》《礼》《易》《乐》(编订六经)5.孔子的历史地位·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成《 》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定义“百家”:泛指数量多。产生了儒、道、 、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争鸣”:指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2.百家争鸣的背景根本原因:社会大3.代表(1)儒家孟子:主张实行“ ”;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儒家荀子:主张实行“礼治”,礼 并用(2)墨家墨子:主张“ ”“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3)道家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 独立(4)法家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 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5)兵家孙武:兵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孙武,他的《 》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习题练习】1.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和中国传统思想紧密相关。中医主张根据时节、气候调节人的作息规律,以达到顺应自然、协调平衡的养生效果。与这一主张关联密切的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2.《论语》有云:“仲尼,日月也,”法国学者格扎维埃·瓦尔特评价他正是中华之“华”的源泉,只要借助他,这道“光华”就将“永恒”!这道“光华”就能超越国家的疆界,肩负启迪人类的神圣使命。据此判断“他”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3.通过对百家争鸣的学习,小王领略了古代先贤的救世情怀,他以诸子百家的“爱”为主题整理笔记(下图)。笔记中①②③依次可填( )老子爱个人,求与世无争 ①________爱亲族,重道德规范 ②________爱天下,倡兼爱非攻 ③________爱君主,谋以法治国A.庄子、孔子、韩非子 B.庄子、韩非子、孔子C.韩非子、孟子、墨子 D.孔子、墨子、韩非子4.有学者认为,人过多地干预社会秩序则生乱,各级政府官员既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位学者推崇的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C.道家的无为思想 D.法家的法治思想5.下表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人物 主张孔子 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墨子 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关注民生 D.尊崇儒术6.《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其中,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这表明,《诗经》( )A.文笔清新节奏明快 B.内容通俗易懂C.蕴含朴素科学意识 D.韵律典雅优美答案以及解析【课前导学】一、1.(1)楚 2.(1)道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2)道德经二、1.春秋 教育(1)仁 (2)苛政(1)私学 (2)道德春秋 5.论语三、1.墨 2.变革3.(1)仁政 法(2)兼爱 (3)人格 (4)君主 (5)孙子兵法【习题练习】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道家的思想。A.道家学派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一切要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与题干中的“顺应自然、协调平衡”相符,故A选项正确;B.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以德治国,与题意无关,故B选项错误;C.墨家的主张主要有“兼爱”“非攻”“节俭”“尚贤”,与题意无关,故C选项错误;D.法家的主张是“法”“术”“势”,主张以法治国,与题意无关,故D选项错误。故选:A。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孔子。根据“仲尼,日月也”“超越国家的疆界,肩负启迪人类的神圣使命”可知,材料里的“他”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后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故选B。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结合所学可知,孔子重视道德规范;墨子提倡“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故选D。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道家的无为思想。无为,即“不妄为”,材料中“人过多地干预社会秩序则生乱”“要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符合道家的无为思想,C正确。儒家的“为政以德”思想强调统治者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能安定,排除A;墨家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排除B;法家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排除D。故选C。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墨子的思想。据“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可知,孔子和墨子的主张共同之处是关注民生,维护人民的利益,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排除A项;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排除B项;尊崇儒术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排除D项。故选C。6.答案:C解析:根据“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可知,《诗经》注意到动植物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有选良种的概念,蕴含朴素科学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