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吉林省“BEST 合作体”2023-2024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会使他的诗歌具有忧郁的特征;同时,由杜甫家世的血族悲剧以及幼年丧母的不幸经历、青
年时期的坎坷仕途等投在心灵上的阴影而形成的持重忧郁的性格,又不能不使他的诗歌具有
高一语文试题
沉著郁结的作风。
然而,从艺术形式的层面考察,我们看到,杜甫在描写壮大的景物和感叹个人身世时喜
欢采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即在一个联语(一个押韵单元的两句诗)中,从时间和空间两
本试卷共 150 分,23 小题,共 5页。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个角度下笔,使诗境具有超常的广度、厚度与深度,这也是形成“沉郁”风格的因素。譬如
《上兜率寺》中的“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一联,前句以“巴蜀”写寺的周围江山之壮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美,是从空间角度下笔;后句以“齐梁”写寺庙中栋宇之悠久,则是从时间角度下笔。杜诗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的雄厚之处,正在于既写了景物的空间状态,又写了景物的时间状态,以“时空并驭”的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墨展示出景物的雄伟现状和悠久历史。所以,这景物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既有雄伟的
材料一: 身姿,又有丰厚的阅历。它们的身上既缠绕着天地的烟云,又披戴着历史的风尘。它们从远
沉郁,指深沉蕴藉、凝重悲抑的艺术风格。它既指表现在作品中的深刻、透辟的思致,也指创 古走来,气势磅礴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足以让人们肃然起敬。
作过程中的深思熟虑。内向、深沉的个性气质易出沉郁之作,广博的学识能成沉郁之作,穷困波折 不仅如此,杜甫还常用“时空并驭”的手法表达漂泊岁月中的时局感受或身世感受,每
的人生经历易生沉郁的情怀,发为沉郁的文字。 每在一个联语中,兼出时、空两种意念。他经常使用“百年”“万里”“日月”“乾坤”等
“沉郁”见于文学理论著作,始于钟嵘的《诗品·序》。他赞誉倡导诗歌的梁武帝“资生知之 词汇,极力扩展时空的程度,造成悲壮深沉的诗境,塑造出白发老人面对天下烽烟的艺术形
上才,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赏究天人”。钟嵘倡导内容充实、富于深意的诗作,在品第具体 象。例如,“天下干戈满,江边岁月长”(《送韦郎司直归成都》),前句以“干戈满”写
作品时,诗意系于现实风云的深沉凝重是钟嵘的重要尺度。在汉末文人五言诗中,深沉悲切的思想 战火遍地的现实,是从空间角度写战乱的广延;后句以“岁月长”写客居日久,是从时间角
情绪就已成为创作的重要依据。在建安诗中,这种思想情绪成为主要内容,并注入慷慨之气,艺术 度写战乱的持久:两句塑造出诗人关注天下烽烟、叹息漂泊于事无补的形象。
上也更为成熟。可以说,“汉魏风骨”的时代是“沉郁”成为一种重要诗歌风格的时代。也正是从 杜甫善于在一个联语中,把自身形象放在广大的空间与漫长的时间之坐标点上,通过时
这个时代始,这种“沉郁”——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重情思在诗中的含蓄表露,成为中国文人 空的交构,精确地概括自己终生漂泊的生涯以及对国家时局的感受。这使得他的诗作既具有
诗的一个显要特点和传统,也成为诗歌评估的一个标准。 广博的视野,又具有深邃的思维,既具有现实的高度,又具有历史的厚度,因而蕴涵着深沉
“沉郁”作为杜甫创作风格的突出特征,体现在以沉著蕴藉的艺术手法表达博大深厚的内心情 的宇宙意识。他诗中频频出现的“百年”之叹,虽然也含有对个体生命自怜自惜的因素,但
志。杜诗“转益多师”,富于变化,但“沉郁”始终是主导风格。《杜诗镜铨》(卷三)指出杜诗 是由于他关注的是国家的危亡、普天之下民生的苦难,就大大削弱了一己之私的内涵,而具
的“沉郁顿挫”与充满时代、生命之慨的“汉魏风骨”有精神上的联系,又有艺术上的超越。严羽 有了“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的忧国忧民的高层涵义。比较羊祜、王
《沧浪诗话诗评》始标“沉郁”为杜诗的基本艺术特征:“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 羲之、李白等人的叹息,这显然是一种悲壮的浩叹。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看,这样的“时空
美之沉郁。” 并驭”出色地塑造出诗人的目接乾坤、心怅百年的巨大形象,这个抒情形象强烈地感动着炎
(摘自王南《“沉郁顿挫”论》) 黄子孙的心灵。
材料二: (摘自韩成武《新论“沉郁顿挫”的内涵》)
对于“沉郁”的内涵所指,人们一般认为是杜诗的思想感情之深沉郁结,这种理解不无道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杜甫是先秦儒学的虔诚信奉者,他在诗中所执著表现的先秦儒家的思想精神,诸如忧患精神、人本 A. “沉郁”一词最早见于钟嵘的文学理论著作《诗品》,被用来评价艺术风格。
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等等,必定会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厚沉雄的性质;加上身经战乱,残破的 B. 深沉悲切的思想情绪注入慷慨之气,在建安诗作中呈现出了艺术上的成熟。
山河、凋敝的民生与大唐盛世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诗人又拒绝认可这种现实,坚信盛世的复兴, C. 杜甫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刻画壮大之景,意在其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对国家时
于是,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以及民胞物与的伟大情怀,又构成了战乱诗篇的主旋律,这些,也必定 局的感受。。
D. 杜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大的抒情形象,与诗人善用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
吉林省“BEST 合作体”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第 1页 共 5 页
{#{QQABJYCQggggAIIAAQhCQQW4CEKQkBGCCagGxFAIsAIAgQNABAA=}#}
从此便有些怪,一见人总和他们商量吹熄正殿上的长明灯,后来他自己要去吹。幸亏我家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鬼那时还在,想了一个法:将长明灯用厚棉被一围,漆漆黑黑地,领他去看,说是已经吹熄
A. 在王南看来,杜甫“沉郁”诗风既有对前人艺术精神的继承,又有所发展与创新。 了。”
B. 两则材料都认为,要形成“沉郁”文风,诗人个性、学识与阅历等因素缺一不可。 阔亭愤愤地说:“这样的东西,打死了就完了!”
C. 材料二从艺术形式层面阐释“沉郁顿挫”的内涵,主要采用举例与对比的方法。 “那怎么行?”她吃惊地看着他,连忙摇手道,“他的祖父不是捏过印靶子①的么?”
D. 杜甫前代文人作品中的“百年”之叹,更多指向对他们个体生命的自怜自惜。 阔亭们立刻面面相觑。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两则材料共用论据的一项是(3 分) 灰五婶接着说:“后来就好了的!不知道怎么又疯了起来。午后他就走过这里,一定又
A.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江汉》) 上庙里去了。那灯不是梁五弟点起来的么?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

B.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泊岳阳城下》) 变泥鳅么?你们快去和四爷 商量商量,要不……”
C.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其一)》) 几个人决定还是先到庙前去看一看。
D.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
4.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杜甫的“沉郁”诗风内涵,请概述其异同点。(4 分) 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短的头发上粘着两片
5. 如欲从“沉郁”的角度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写一篇评论,请结合材料,列出评论要点。(6 稻草叶,那该是孩子暗暗地从背后给他放上去的。
分) “你干什么?”三角脸终于走上一步,诘问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我叫老黑开门,”他低声,温和地说,“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蓝脸,三只眼睛,长帽,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
文本一: 一个赤膊孩子擎起玩弄着的苇子,对他瞄准着,将樱桃似的小口一张,道:“吧!”
长明灯 “你还是回去罢!倘不,你的伯伯会打断你的骨头!灯么,我替你吹。你过几天来看就
鲁迅 知道。”阔亭大声说。
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多留着一种 他两眼更发出闪闪的光来,钉一般看定阔亭的眼,使阔亭的眼光赶紧辟易了。
微细沉实的声息—— “你吹?”他嘲笑似的微笑,但接着就坚定地说,“不能!不要你们。我自己去熄,此刻
“熄掉它罢!” 去熄!我知道的,熄了也还在。然而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先来这么办,容易些。”他说着,
“还是这样么?”三角脸拿起茶碗,问。 一面就转过身去竭力地推庙门。
“听说,还是这样,”方头说,“还是尽说‘熄掉它熄掉它’,眼光也越加发闪了。见鬼!这是 “不成!你没法开!”
一个大害,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 “那么,就用别的法子来。”他转脸向他们一瞥,沉静地说。
“我们上县去,送他忤逆!”阔亭捏了拳头,在桌上一击,慷慨地说。 “哼,看你有什么别的法。”
“不成。要送忤逆,须是他的父母,母舅……”方头说。 “我放火。”
“可惜他只有一个伯父……。”阔亭立刻颓唐了。 他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想要寻火种。
“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他这么胡闹,什么意 方头和阔亭在几家的大门里穿梭一通之后,吉光屯全局顿然扰动了。许多人的耳朵里,
思?……”胖脸的庄七光放开喉咙嚷起来。 心里,都有了一个可怕的声音:“放火!”全屯的空气紧张起来,凡有感得这紧张的人们,都
“我想:还不如用老法子骗他一骗。”灰五婶说,她是本店的主人兼工人。 很不安,仿佛自己就要变成泥鳅,天下从此毁灭。
“什么老法子?”庄七光诧异地问。 这事件的中枢,不久就凑在四爷的客厅上了。
“他不是先就发过一回疯么,和现在一模一样。他那时也还年青哩,他的老子也就有些疯的。 “是么,”四爷捋着上唇的花白的鲇鱼须,却悠悠然,仿佛全不在意模样,说,“这也是
听说:有一天他的祖父带他进社庙去,教他拜社老爷,瘟将军,王灵官老爷,他硬不拜,跑了出来。 他父亲的报应呵。他自己在世的时候,不就是不相信菩萨么?我那时就和他不合,可是一点
吉林省“BEST 合作体”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第 2页 共 5 页
{#{QQABJYCQggggAIIAAQhCQQW4CEKQkBGCCagGxFAIsAIAgQNABAA=}#}
也奈何他不得。现在,叫我还有什么法?” A.小说讲述了一个“疯子”想要吹熄庙里的长明灯,引起了全吉光屯人的恐慌,最后他被
“如果真是烧将起来……”方头抢着说。 关押还扬言要放火的故事。
“真是拖累煞人!”四爷将手在桌上轻轻一拍,“这种子孙,真该死呵!唉!” B.灰五婶替阔亭一伙出主意,将“梁武帝”说成“梁五弟”,作者用她来影射不明真相却
方头说,“我们得赶紧想法子。我想……” 人云亦云的人,具有讽刺意味。
“我想:倒不如姑且将他关起来。” C.“疯子”被压制被禁闭之后,孩童们将他那熄灯放火的呼号随口编排进童谣,这给心理
“我是天天盼望他好起来,”四爷缓缓地说,“可是他这疯病总不好。也不是不好,是他自己不 上受伤的他带来了精神慰藉。
要好。无法可想,就照这一位所说似的关起来,免得害人。” D.“长明灯”在村民心目中是传统的代表、幸福的写照,实际上是封建社会残留下来的愚
“那自然,”阔亭感动地说,“可是,房子……” 昧落后文化思想的象征。
“庙里就没有闲房?……”四爷慢腾腾地问道。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有!”阔亭恍然道,“有!进大门的西边那一间就空着,又只有一个小方窗,粗木直栅的,决 A.小说以春阴下午吉光屯的茶馆为典型场所展开故事,“空气又有些紧张了”“熄掉他罢”
计挖不开。好极了!” 巧设悬念,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泰平,或者竟是全都忘却了,人们的脸上不特已不紧张,并且早褪尽 B.小说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对众多的作为“疯子”对立面的人物进行个性刻画,
了先前的喜悦的痕迹。在庙前,人们的足迹自然比平日多,但不久也就稀少了。吃过了晚饭,还有 达到了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几个孩子跑到庙里去游戏。 C.小说以第三视角讲述吉光屯所发生的一切,整体叙述凝练单纯,主要情节场面扣人心弦,
“我放火!” 如茶馆的紧张,庙门前的紧张等。
孩子们都吃惊,立时记起他来,一齐注视西厢房,又看见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 D.小说以吉光屯众多民众反对灭灯为明线,以“疯子”要熄灭长明灯为暗线,两条线索结
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 合使故事情节更集中,有利于突出主题。
沉默只一瞬间,癞头疮忽而发一声喊,拔步就跑;其余的也都笑着嚷着跑出去了。赤膊的还将 8.请简要分析文本一中“疯子”的形象特点。(4分)
苇子向后一指,从喘吁吁的樱桃似的小嘴唇里吐出清脆的一声道:“吧!” 9.请根据文本二中“矛盾冲突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
从此完全静寂了,暮色下来,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照到院子,照 的特殊艺术形式”的观点,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到木栅里的昏暗。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孩子们跑出庙外也就立定,牵着手,慢慢地向自己的家走去,都笑吟吟地,合唱着随口编派的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白篷船,对岸歌一歌。此刻熄,自己熄。戏文唱一出。我放火!哈哈哈!” 材料一:
(有删改)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
【注】①捏过印靶子,即过去做过朝廷正式任命的官。②四爷,“疯子”的伯父。 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
文本二: 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矛盾冲突”一词在现实中是指面对同一事件,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又对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对方的看法持反对意见。高尔基曾表示:“在有着鲜明人物的那些地方,必定存在着矛盾冲突。”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
在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 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
艺术形式。“矛盾冲突”是形成人物个性的基础,能够塑造具有冲击力的人物性格,也是推动情节 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发展的重要动力。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
(选自李宗刚《文本的张力与历史的合力》) 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
吉林省“BEST 合作体”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第 3页 共 5 页
{#{QQABJYCQggggAIIAAQhCQQW4CEKQkBGCCagGxFAIsAIAgQNABAA=}#}
乎? (1)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 14.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第三段和材料二第二段中“粟多”的意义。(3 分)
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小题。
材料二: 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①作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 刘克庄
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 日月跳丸,光阴脱兔。登临不用深怀古。向来吹帽②插花人,尽随残照西风去。
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 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炊烟三两人家住。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
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注】①牛山:春秋时齐国景公登临牛山,观览都城临淄风景而堕泪,感叹自己如果能够长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 生不死该有多好。②吹帽:东晋孟嘉参加桓温的龙山雅集,一阵风吹来,嘉帽被吹落,但他
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叁徙成国。舜非严刑罚 并未发觉。
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 A. 本词标题点明写作时间,词人顺应习俗而登临,并因登临之地而产生怀古之幽情。
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B. 词人以“吹帽插花”的风流与“残照西风”的萧索相应,表达人到暮年的独特况味。
(节选自《管子·治国》) C. “炊烟三两人家住”用语平易自然,不事雕饰,意蕴与陶潜的“依依墟里烟”相近。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 D. 词作中典故运用不落斧凿,有登临传统、田园意象和行旅之感,文化意味浓厚。
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16. 面对“日月跳丸,光阴脱兔”和“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的现实,作者陷入力图自我宽
先王者善 A 为民除害 B兴利 C 故 D 天下之民 E归之 F 所谓 G兴利者 H利农事也 慰,却又无法消解的矛盾之中,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A. 被,指遭受,与《促织》中“闻妻言,如被冰雪”的“被”词义不同。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 分)
B. 举,起兵,与《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的“举”中词义不同。 (1)杜牧《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前文的“朝歌夜弦”之语相照
C. 过,指超过,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的“过”词义相同。 应,表现了秦朝统治者“爱纷奢”的特点。
D. 易,改变,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乱易整,不武”的“易”词义相同。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____________”句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____________”句,以比喻手法分别表现了江水和湖水之美。
A. 《汉书·食货志》中,作者分析了当时国家的局势和汉代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政策,提出了加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木长”就必须“固其根本”,“流远”就必须“浚
强积贮的根本措施。 其泉源”,从而推理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B. 《汉书·食货志》中,作者从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入手,谈国家不积贮的危害,从而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一句传神的表现出孔子含蓄
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仓廪实而知礼节”。 委婉的表态,既以微笑表示对子路的政治抱负的认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评了“__________”。
C. 《管子·治国》认为“兴利”是采取有利于农业的措施,“除害”则是禁止不利于农业的措施,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能“兴利除害”则能使民心归附。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D. 两篇文章都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君王提出了发展国家的建议。
小楼是李煜词中的一个典型意象。小楼,名副其实,就是规模较小的楼阁,是古代建筑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吉林省“BEST 合作体”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第 4页 共 5 页
{#{QQABJYCQggggAIIAAQhCQQW4CEKQkBGCCagGxFAIsAIAgQNABAA=}#}
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小楼,大多被寄予两层意蕴:一是忧伤、思念之楼; 21.下列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句中破折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二是闲适、富有意趣之楼。除此之外,“小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空间上将作者与外界 A.“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隔离开来。由此,所写之事、所发之感就有了一种作者自说自话、无人知晓、无人懂得的惆怅之感, B.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一腔愁绪,说与谁听?( ),很好地诠释了这种感受。 C.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
在李煜的词作中,还有一个词经常被用到,跟随在“小楼”之后,它就是“凭栏”。“凭栏”字面的 D.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
意思是身子倚着栏杆,在诗词中常有凭栏远望之意。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安放躯壳的需求,而且是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出画面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①幽独情绪愈发浓烈的词人往往在阔大的空间带给心灵自由感,②使精 四、写作(60 分)
神得以舒展。词人初衷是借空间的广阔稀释精神的“幽”与“愁”,可是,往往欲速不达。意象间的照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应,情感的层层深入,使词的空间境界进一步得到拓展,这是李煜词风独树一帜的重要因素。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表示,自己会坚持变法,“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也就是
18.文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不会因为他人的抱怨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而司马光在《与王介甫第三书》中则认为变法者应
A.名副其实 B.自说自话 C.欲速不达 D.独树一帜 当“采察天下异同之议”,也就是要听取不同的意见。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其实,不仅仅是变法,我们在做其他事情时也可能会面临这样的情况。对此,你的看法
A.杜甫的诗作“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B.秦观的词作“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C.辛弃疾的词作“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D.柳宗元的诗作“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
下文的衔接自然流畅。(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
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
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
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
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
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
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
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
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着
的碧绿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
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吉林省“BEST 合作体”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第 5页 共 5 页
{#{QQABJYCQggggAIIAAQhCQQW4CEKQkBGCCagGxFAIsAIAgQNABAA=}#}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1. A(A.“一词最早见于”说法有误。原文中是“‘沉郁’见于文学理论著作,始于钟嵘的《诗品·序》”,而非“‘沉郁’一词最早见于”。)
2. B(B.“诗人个性、学识与阅历等因素缺一不可”说法有误。材料一原文“内向、深沉的个性气质易出沉郁之作,广博的学识能成沉郁之作,穷困波折的人生经历易生沉郁的情怀,发为沉郁的文字”中写到了三者和“沉郁”文风之间的关系,但没有说“缺一不可”。材料二原文“杜甫是先秦儒学的虔诚信奉者,他在诗中所执著表现的先秦儒家的思想精神,……加上身经战乱,残破的山河、凋敝的民生与大唐盛世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诗人又拒绝认可这种现实,坚信盛世的复兴……同时,由杜甫家世的血族悲剧以及幼年丧母的不幸经历、青年时期的坎坷仕途等投在心灵上的阴影而形成的持重忧郁的性格,又不能不使他的诗歌具有沉著郁结的作风”等也写到了三者和“沉郁”文风之间的关系,但也没说“缺一不可”。)
3. C 根据文意可知,作为共用论据,所应证明的论点是:杜甫诗沉著蕴藉的手法风格,及其“时空并驭”手法的体现。
A.只有时间“落日”(比喻暮年)“秋风”(实际时间),没有空间,且为老当益壮的积极情感。
B.只有空间“千里”“百层”,没有时间。
C.既有时间“两开”,又有空间“故园”,还有漂泊意象“孤舟”,含蓄表达身在夔州,心系故园的情感。
D.只有时间“忽传”,没有空间,且为听闻喜讯激动的积极情感。
4. 同:都认为“沉郁”诗风涵盖内容与形式两方面,且对杜诗思想内容看法基本相似;异:材料一笼统地说其艺术手法是“沉著蕴藉”的,材料二则明确了“时空并驭”的艺术手法。 (同异各2分)
5. ①首联平白的今昔叙述展现下笔的深思熟虑: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②颔联运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展现洞庭的磅礴气势,扩展时空,为时局和身世感受蓄势。③颈联感叹个人身世:展现生活坎坷、晚年漂泊的孤危心境。④尾联展现对社会的深重情思:抒发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报国无门的哀伤情怀。(一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给6分)
详解:根据材料一“‘沉郁’作为杜甫创作风格的突出特征,体现在以沉著蕴藉的艺术手法表达博大深厚的内心情志”,材料二“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下笔,使诗境具有超常的广度、厚度与深度,这也是形成‘沉都’风格的因素”可知,可以从涵盖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去评论《岳阳楼记》的“沉郁”诗风。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是景物描写,其中“昔”和“今”体现了时间的变换。再根据材料二“极力扩展时空的程度,造成悲壮深沉的诗境,塑造出白发老人面对天下烽烟的艺术形象”可知,可以从“今昔对比”的角度进行评论,得出首联平白的今昔叙述展现下笔的深思熟虑: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吴楚”“东南”“乾坤”是空间,“日夜”是时间,可知采用了“时空并驭”的手法。且该句意思是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极力描写洞庭湖的阔大,由此可知颔联运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展现洞庭的磅礴气势,扩展时空,为时局和身世感受蓄势。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通过“无一”“老病”“孤”等词语,极力展现作者个人的悲惨遭遇。充分体现了“杜诗的思想感情之深沉郁结”。由此可知:颈联感叹个人身世:展现生活坎坷、晚年漂泊的孤危心境。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诗人不仅仅描写个人身世遭遇,也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烽火仍未止息,胸怀家国涕泪交流的情感,体现了材料二所说的“他诗中频频出现的‘百年’之叹,虽然也含有对个体生命自怜自惜的因素,但是由于他关注的是国家的危亡、普天之下民生的苦难,就大大削弱了一己之私的内涵,而具有了‘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的忧国忧民的高层涵义”,由此可知:尾联展现对社会的深重情思:抒发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报国无门的哀伤情怀。
6.C(C.“这给心理上受伤的他带来了精神慰藉”错误。孩子们的行为,突出了他生活的吉光屯的环境特点,孩子们的不理解更衬托出他的悲哀。)
7.B(B.没有心理描写)
8.①对封建思想的不屑与憎恶。“疯子”不迷信鬼神,坚决要吹熄长明灯,是对封建社会残留的精神文化的不屑与憎恶。
②有启蒙思想醒悟意识。“疯子”明知即使吹熄了长明灯也改变不了现状,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具有醒悟意识。
③有坚定无畏的斗争精神。“疯子”不迷信长明灯,即使所有人都阻止,他也坚决要熄灯,扬言要放火,即便被关也不妥协,体现了他的斗争精神。
④有着深藏的智慧和深刻的执念。他明白自己不能两次被欺骗,别人是靠不住的,长明灯只能自己去熄,显现出他的智慧和执着。 (每点2分,答对任意2点给4分。)
9.①人物自身的矛盾:“疯子”敢于去吹熄长明灯,也明知即使吹熄了,也改变不了民众心中点燃的另一盏“长明灯”,产生了内心的思想矛盾。
②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疯子”坚决要吹熄长明灯,甚至放火烧毁;屯民们愚昧迷信,竭力维护封建腐朽文化,双方的斗争非常尖锐。
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矛盾:“疯子”坚定无畏的斗争精神与吉光屯腐朽落后的社会环境产生了矛盾冲突。
(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
10. CFH
句意:先代圣王,正是善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所谓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
“先王者”主语,“善为民除害兴利”动宾短语,其间不应分开。“除害兴利”属于并列结构词语,其间不应分开,故在“除害兴利”后断开,选C;“故……之”说明结果,“之”后断开,选F;“所谓兴利者”判断句式,其后断开,选H。
11. D
A. 正确。文中的“被”是“遭受”;“闻妻言,如被冰雪”的“被”是覆盖。
B. 正确。文中的“举”是“起兵”;“杀人如不能举”的“举”是“尽”。
C. 正确。都是“超过”的意思。
D. 错误。文中的“易”是“改变”;“以乱易整,不武”的“易”是代替。
12. C
A.“汉代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政策”错误,材料一分析的是汉代建国以来积贮少的情况和带来的危险,没有分析汉代政策。
B.“中心论点‘仓廪实而知礼节””错误,《汉书·食货志》一文的观点是“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D.“两篇文章都以驳论为主”错误,两篇文章都是从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没有驳论。
13. (1)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或使用)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物资一定会缺乏。
(“时”,时节;“亡”,没有;“屈”,缺乏;句意1分)
(2)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这一点土地。
(“厥”,他们;“祖父”,祖辈父辈;“暴”,冒着;“以”,才。各1分)
14. ①聚物,富国。②安民,使百姓安居乐业。③使人民归附。(一点1分,答对三点给3分。)
由材料一“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可知,粟多的作用是:财力充裕,百姓安居乐业。
由材料二“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可知,粟多的作用是:国富民安,安乡爱家。
由材料一“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可知,怀柔远方,使人民归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就要出卖儿女。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哪里有治理天下面临危险像这样但皇上仍不震惊呢?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大禹、商汤已遭受到了。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会把孩子交换了以后啃孩子们的骨头吃;政治没有完全上轨道,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于是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对敌对的人采取安抚政策,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
材料二:
从嵩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凋落期迟,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四季皆种而五谷皆收。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一个劳力可以耕百亩收二百石。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其原因就在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这样,农民专一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没有奸巧之事人民又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王业的道路。
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就其王业。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所以,舜第一次率民迁安发展农耕建成“邑”,第二次迁徙建成“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舜没有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令,而人民都跟定他了。因为离开他必然受害,跟着他必然有利。先代圣王,正是善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所谓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所谓除害,就是禁害于农业。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国富则人民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则虽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遣,到了杀戮人民的程度,人民都是不憎恶的。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
15. C ( C.“意蕴与陶潜的‘依依墟里烟’相近”错误。本词“炊烟三两人家住”以寥落人家的稀疏炊烟,勾勒出异乡的偏僻荒凉景象,点染出“飘然客路”的阒寂凄凉;“依依墟里烟”勾勒出田园生活平静安详的意境。两者意境不同。)
16. 上片写登临。重阳节词人登上牛山,触景生情,产生了对流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喟;他登高望远,“不用深怀古”表明词人要从这种怀古之情中超脱出来;“向来”二句写岁月的无情是普遍的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现实,作者自我安慰,进入一种旷达超脱的境界。(3分)
下片写写客中孤寂落寞的心绪。词人虽然超脱,但仍不免感叹自己的岁月迟暮和漂泊流离,客中的寂寞更增添了他心境的悲凉;“欲携”二句,写他试图振起豪兴,以斗酒唤起壮怀,但山路阻隔,难觅黄花,理想只能归于破灭,准确地表达了处于风雨飘摇的末世文人,凄凉悲哀的心态。(3分)
17.(1)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
(2)千里澄江似练 玉鉴琼田三万顷
(3)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4)夫子哂之 其言不让
18.D
A.“名副其实”指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符合。该空中,由后文“就是规模较小的楼阁”可见,此处是对“小楼”字面含义的理解,应用“顾名思义”。顾名思义:从事物的名称联想到它的含义。
B.“自说自话”多用于表现只顾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考量客观事实或环境的自言自语。此处只是表达自己说话的语意,应用“自言自语”。自言自语:指自己对自己说话。
C.“欲速不达”意思是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由前文“可是”可知,此处表转折,意为结果与期待相反,应用“适得其反”。适得其反:恰恰得到与愿望相反的结果。
D.“独树一帜”形容与众不同,自成一家。语境指李煜的词风与众不同,使用正确。
19.C (由“‘小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空间上将作者与外界隔离开来。由此,所写之事、所发之感就有了一种作者自说自话、无人知晓、无人懂得的惆怅之感,一腔愁绪,说与谁听?”可知,“这种感受”是指作者无人诉说,无人理会,无人懂得的惆怅和苦闷之情。)
A.句意: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此处说的是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衔接不恰当。
B.句意: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像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像心中的忧愁。抒发的是淡淡的春愁,衔接不恰当。
C.句意: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表达了作者徒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又无人理会的惆怅和苦闷之情。衔接最恰当。
D.句意:登上高楼,极目所见的是一派荒凉冷清的茫茫沙野,如海似天的愁绪油然生起。此处说的是“高楼”而不是“小楼”,表达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贬谪之地的艰苦,衔接不恰当。
20.序号:①
修改为:幽独情绪愈发浓烈的词人往往用(或“以”)阔大的空间带给心灵自由感
或修改为:幽独情绪愈发浓烈的词人往往在阔大的空间获得心灵自由感
画线句的语病主要是关联词“在”使用不当,“在阔大的空间”意指所处的空间,一般作句子的状语。而“带给心灵自由感”中的“带给”,其中的行为接受对象应当是指“幽独情绪愈发浓烈的词人”。因此,语句逻辑不当。
因此,可考虑将“在阔大的空间”这一地点状语改成方式状语,如“用(或‘以’)阔大的空间”,表示给自己带来心灵自由感的方式。或者,将“带给”一词进行替换,换成表示收获之类的词语,如“获得”。
21.B(A.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B.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C.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D.破折号表示强调被引出的下文。)
22.①巧用比喻修辞,“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化虚为实,形象地展现山坡上的绿草旺盛的生命力。
②使用对比手法,将“芊芊细草”和“密密的厚发”形成对比,写出了夏天草的颜色变化和数量上从少到多的变化,颇具画面感。(答色彩渲染也可得分)
③使用了精当的动词,“凝成”意味凝聚、凝结,再现了夏天植物由青转绿,越来越茂密、越来越鲜艳的过程。 (一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
23.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来自《答司马谏议书》和《与王介甫第三书》两篇文章。王安石认为变法的道路是正确的,变法是解决北宋诸多社会问题、富国强兵的良方,因而他坚持变法毫不动摇,这显示了他作为改革家一往无前的坚定意志。而司马光则看到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希望王安石直面这些问题,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从而让变法走上正确的道路,这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良友的诚恳提醒。从两者关系而言,我们可以看出材料涉及的是坚持理想目标与听取他人意见的关系,学生能围绕这一点展开议论即为合题。
材料的第二段旨在引导考生把思考的范围由变法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真实的生活相联系,结合现实社会以及自身实际进行思考,而不是局限于王安石变法本身。试题要求写作议论文,考生应在文章的开头简短引出中心论点,正文部分应围绕二者的辩证关系展开议论,但写作时也不必二者平分秋色。可以重点写人应该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理想目标,再写通过倾听他人的意见来补充、完善、纠正自我见解,从而让自己的判断更准确、全面,理想更具长远价值等。还可以思考如何正确倾听他人的意见,不能人云亦云,需要确认他人意见是否适合自己等。
立意:
1.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2.人无完人,要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
3.坚持自己的理想,吸纳别人的合理建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