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阜阳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看,诗歌在各国都比散文、小说起来较早。原始人类凡遇值得留传的人物事迹或学问经验,都用诗的形式记载下来。取诗的形式为便于记忆,并非内容必须用诗的形式,例如医方脉诀,以及儿童字课书之类。至于带有艺术性的文字,则诗的形式为表现节奏的必需条件,例如原始歌谣。中国最古的书大半都掺杂韵文,《书经》《易经》《老子》《庄子》都是著例。古希腊及欧洲近代国家的文学史也都以诗歌开始,散文是后来逐渐演变出来的。
诗歌是最早出世的文学,这是文学史家公认的事实。它是怎样起来的呢?
从前一般学者研究这个问题,大半从考古学下手。他们以为在最古的书籍里寻出几首诗歌,就算寻出诗的起源了。欧洲人以为荷马史诗是他们的“诗祖”,因为它在记载下来的诗中间最古。
在中国,搜罗古佚的风气尤其发达。学者对于诗的起源有种种揣测。汉郑玄在《诗谱序》里以为诗起源于虞舜时代。
不过近来疑古风气大开,经考据家的研究,周以前的历史还是疑案。至于从前人搜罗古佚诗所根据的书,如《古文尚书》《礼记》《尚书大传》《列子》《吴越春秋》之类大半是晚出之书。于是《诗经》成为最可靠的古诗集本了,也就是中国诗的来源了。在我们看,这种搜罗古佚的办法永远不会寻出诗的起源。它含有两个根本错误的观念:
一、它假定在历史记载上最古的诗就是诗的起源。
二、它假定在最古的诗之外寻不出诗的起源。
第一个假定错误,因为无论从考古学的证据或是从实际观察的证据看,诗歌的起源远在有文字之先。英国人用文字把民歌记载下来,从十三世纪才起,但是这些民歌在经过学者搜集写定之前,早已流传众口了。如果我们根据最早的民歌写本或集本,断定在这写本或集本以前无民歌,这岂不是笑话?
第二个假定错误,因为诗的原始与否视文化程度而定,不以时代先后为准。荷马史诗虽很古,而论原始程度反不如非澳两洲土著的歌谣。现代中国民间歌谣虽比《商颂》《周颂》晚二三千年,但在诗的进化阶段上,现代民歌反在《商颂》《周颂》之前。所以我们研究诗的起源,与其拿荷马史诗或《商颂》《周颂》做根据,倒不如拿现代未开化民族或已开化民族中未受教育的民众的歌谣做根据。从前学者讨论诗的起源,只努力搜罗在历史记载中最古的诗,把民间歌谣都忽略过去,实在是大错误。
诗的起源实在不是一个历史的问题,而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要明白诗的起源,我们首先要问:“人类何以要唱歌做诗?”
“诗歌是表现情感的。”这句话也是中国历代论诗者的共同信条。《虞书》说:“诗言志,歌永言。”《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语:“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所谓“志”与“意”就含有近代语所谓“情感”,所谓“言”与“达”就是近代语所谓“表现”。
人生来就有情感,情感天然需要表现,而表现情感最适当的方式是诗歌,因为语言节奏与内在节奏相契合,是自然的,“不能已”的。
这是一说,古希腊人又另有一种看法。他们的诗的定义是“模仿的艺术”。模仿的对象可以为心理活动(如情感、思想),也可以为其他自然现象。在古希腊人看来,诗的主要功用在“再现”外界事物的印象。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里用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诗的起源,以为最重要的有两层原因:一是模仿本能,一是求知所生的快乐。同时他也承认,艺术除开它的模仿内容,本身的形象如画中的形色配合之类,也可以引起快感。
总而言之,诗或是“表现”内在的情感,或是“再现”外来的印象,或是纯以艺术形象产生快感,它的起源都是以人类天性为基础。所以严格地说,诗的起源当与人类起源一样久远。
(摘编自朱光潜《诗的起源》)
材料二:
小说是如何起源的呢?据《汉书·艺文志》上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稗官采集小说的有无,是另一问题。即使真有,也不过是小说书之起源,不是小说之起源。至于现在一班研究文学史者,却多认小说起源于神话。因为原始民族,穴居野处,见天地万物,变化不常——如风、雨、地震等——有非人力所可捉摸抵抗,很为惊怪,以为必有个主宰万物者在,因之拟名为神,并想象神的生活、动作。从神话演进,故事渐近于人性,出现的大抵是“半神”,如说古来建大功的英雄,其才能在凡人以上,由于天授的就是,他们都是和凡人不同的。这些口传,今人谓之“传说”。由此再演进,则正事归为史;逸史即变为小说了。
我想,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关于诗歌的起源,其一,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却劳苦,所以从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其二,是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至于小说,我以为倒是起于休息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所以诗歌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摘编自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始人类会用诗的形式记录一些值得流传的人物事迹或学问经验,以便于记忆。
B. 荷马史诗不是欧洲最古老的诗歌,因为它比非澳两洲土著的歌谣出现得要晚。
C. 古希腊人认为,诗歌是人类基于模仿的本能创造出来的艺术,其目的在于求知。
D. 鲁迅否定了《汉书·艺文志》主张的小说出于稗官的观点,指出小说起源自史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学者常常采用考古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从古籍中搜罗古佚来探究诗歌起源。
B. 《诗经》是中国诗的来源,此观点的错误就在于忽视了口头文学早于书面文学的事实。
C. 诗歌是否原始,不取决于诗歌出现的时间的早晚,而取决于该民族的文化程度的高低。
D. 诗歌和小说是在人类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人们难以确定在其起源的具体时间。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属于“半神”事迹的一项是( )
A.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B.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
C. 至尧之时,十日并出,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
D.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 材料一中画线句使用设问或反问,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关于诗歌的起源,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块猪肝
老舍
江上飞着雪花,灰黄的江水托着原始的木舟与钢铁的轮船,浩浩荡荡的向东流泻。一只白鸥追随着一条小舟,颇似一大块雪,在浪上起伏。黄鹤楼上有一双英朗的眼,正随着这片不易融化的雪转动。
前几天,林磊从下江与两千多难民挤在一条船上,来到武昌,他很难承认自己是个难民,他有知识,有志愿,有前途,绝对不能与那些只会吃饭与逃生的老百姓为伍。可是,他逃,他挤,他脏,他饿,和他们没有丝毫的分别。
他独自流落在异乡。身下薄薄的一身西服,皮鞋上裹满各色的泥浆,独自扛着简单得可笑的一个小铺盖卷。旅馆很难找,多少铁一般的面孔,对他发出钢一般的“没有房间”。连那么简单的铺盖卷都已变成重担,直到腿已不能再负迈开的辛苦时,他才找到一间比狗窝稍大的黑洞。他趴在那木板上整整睡了一夜,还不如一只狗那么警醒灵动。
在黄鹤楼上,看着武汉三镇的形胜,他感到自己像那只白鸥似的,不过是这风景中小小的一片。
雪停了。天天在人群中挤来挤去,天天踩一鞋泥,天天找不到事做。林磊的志愿依然很大,主张依然很坚决,只是没有机会,一点没有机会!
买了些刊物,每读过几篇文字,他便就着每一篇的批判,把它们分划出来:哪篇是哪一党一系的主张。他自信能看清大时代的思想斗争的门户,从而自许为战士中的一员。这使他欢喜,骄傲。眼前那些刚由内地开出来的兵,各地流亡来的乞丐,都不值得一看。他几乎忘了前线上战士们正在与敌人血肉相拼,也几乎忘了自己的家乡已成焦土。他渺茫地觉得自己是在一间光暖的大厅中,坐在沙发上,吸着烟卷,与一些年轻人,讨论着革命理论与救亡大计。
他想安心写些文章,投送到与他的主张相合的刊物去发表,每一篇文章,他决定好,必须是对他已读过的某篇文字的攻击或质问,使论敌全线崩溃。
为思索一词一语,他有时候在街上去走好几里路。街上一切的人与事,都像些雾气。正这样丧胆游魂的走着,远远的他看见个熟识的背影。背影的旁边还有另个背影——未戴帽的头像是不甚圆的圈儿,下面极笼统地随便地披着件臃肿的灰布棉衣。林磊只觉得那像个没有捆好的铺盖卷,倚靠着她,是她的致命的累赘。
为什么和个伤兵靠着肩?随着她,看她到底往哪里去!
他加快了脚步,已经快追上她,她和那个伤兵进了一座破庙,上台阶的时候,她搀起伤兵的左臂;右臂已失,怪不得像个没捆好的什么行李卷呢。破庙的门垛上挂着个木牌——××××伤兵医院。
林磊回到黑洞,一夜没能睡好。他回忆起往事,他们曾在同一所大学读书,他大学毕业,她刚念完二年级的功课……她舍去小姐的生活,去从军,去当看护,有什么意义呢?多少万职业的士卒,都被打败;多添一个半个女兵,女护士,有什么好处呢?
一清早,他便立在破庙前,不敢进去,也想不出方法见到她。
门里有了脚步声,他急忙躲开。他开始往回走,把手插在裤袋里,低头看着鼻子里冒出的白气。他的右肩忽然沉了一下。
“磊,你怎么来的?”
磊答不出一个字。她的脸比往日粗糙了一些,头发有许久没有电烫,神情与往日大不相同;他得想一想才能肯定的承认她确是旧日的光妫。
“磊,你怎么了?怎么直发呆?”光妫赶上了他的步度。
“家里怎样?”她看了他的脸一下。
磊把手往更深处插了插。
光妫把头低下去,“我的家全完了!父母逃是逃出来了,至今没有信!”
“可是你挺快活?”磊的唇颤动着,他把手拔出来一只,擦了擦鼻子。
“我很快乐!”她皱了下眉:“当逃难的时候,父母失散,人财两空,我只感到穷困微弱,像风暴里的一个落叶。后来,遇到一群受伤的将士与兵丁,他们有的断了臂,有的瘸了腿……可是他们仍想活着,还想病好再上沙场。他们简单,真是简单,只有一条命,只有一个心眼,要把命丧在战场!我呢,什么也没有了,可还有这条命。这条命,我就想,须放在一个心眼里。我得做些什么。我就随着他们来到此处。”
“他们为谁打?他们不知道。”磊给满腹的牢骚打开了闸:“他们受伤,他们死。为了什么?他们不知道。你去救护他们,立在什么立场上,有什么全盘的计划?把一两个伤兵的臂裹好就能转败为胜?”
光妫笑了。“我没有任何立场与计划,我只求卖我个人的力量,救一个战士便多保存一分战斗力。父母可以死,家产可以丢掉,立场主张可以抛开,我要做马上能做该做的事。我只剩了一个理想,就是人人出力,国必不亡。国是我的父母,大家是我的兄弟姐妹。一路军也好,七路军也好,凡是为国流血的都是英雄;凡是专注意到军队的系属而有所重轻的都是愚蠢。”
“完全与红十字会的愚人一样,”磊的笑声很高,很冷,“妇人之仁!”
“是的,我将永不撒手这个妇人之仁。”她没有笑,也没有一点气,“我相信我自己现在不空虚,因为我是与伤兵们的血肉相亲:我看见了要国不要命的事实,所以我的血肉也须投在战潮中。”
她忽然立住了,“哟!走过了。”
“走过了什么?”
“肉铺!我出来给刘排长买猪肝。”她扭头往回走,走了两步,又转回来。“他的血流得太多了,我得给他买点猪肝。你有钱没有?这是我最后的两毛钱了!”
林磊掏出一块钱的票子来。她接过去,笑着,跳着,钻进一家小肉铺去。天上的薄云裂开一条长缝,射出点阳光来。
她由小肉铺轻巧地跳出来,手中托着块紫红的肝。她两眼钉在肝上,嘴角透出点笑,像看着个最可爱的小孩的脸似的。
他急忙走开。阳光又被云遮住。眼前时时地现出一块紫红的猪肝——猪肝的一边有些人,有些事;猪肝的另一边什么也没有;仿佛是一活一死的两个小世界似的。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磊虽然在形象上和遭遇上与难民无异,但却不承认自己是难民,反映了他在心理上与普通民众强烈的距离感。
B. 林磊自以为能辨清不同的文章的党派归属,并且有自己的主张,也乐于写作文章,参与到党派论争中。
C. 林磊与光妫对士兵的态度截然不同,林磊认为士兵不知道为谁而战,盲目而无价值,光妫则认为士兵为国流血就是英雄。
D.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光妫毅然放弃了优裕安逸的生活,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长期艰苦的工作使她的外貌发生了改变。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写景,“雪花”“木舟”“轮船”“白鸥”等营造了热闹、繁忙的景象,与林磊孤独无助的心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B. 小说插叙了林磊逃难的经历,他与众多难民乘船来到武昌,孤身一人,狼狈不堪,历尽艰辛才找到一个简陋的住所。
C. 小说从林磊的视角来叙事,不仅叙述了他的各种经历,还描写了他的心理活动,使林磊形象更加鲜明。
D. “街上一切的人与事,都像些雾气”,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在林磊看来街上的人与事和他没有关系,只是遮挡了他的视线。
8. 文末画线句子有何内涵?请简要分析
9. 本文作于1938年,其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作者在文中寄寓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请结合光妫和林磊的所作所为,谈谈青年人应如何热爱祖国。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①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不谷: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
材料二:
雍氏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
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仲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谓楚王曰:‘韩氏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仲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仲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仲曰:“善。”
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节选自《战国策·西周策》)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岂不穀A是为B先C君之好D是继E与不穀F同G好H何如?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贡之不入”与《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的“之”用法不同。
B. 如,指到、往,与《论语》中“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如”意思相同。
C. 克,指攻克,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的“克”意思不同。
D. 苟,指如果,与《孟子》中“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的“苟”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桓公统率诸侯的军队侵入蔡国,击溃了蔡国的军队,于是又去攻打楚国。楚国使者前往军中,质问齐桓公攻打楚国的原因。
B. 管仲解释了征讨楚国的两个理由,楚国使者一一加以回应,但齐桓公仍然带领军队继续向前开进,驻扎在陉邑。
C. 在雍氏这场战役发生时,韩国向周国征调兵士和粮食,周君感到为难,告诉苏代。苏代自告奋勇,要为周君解决忧患。
D. 听完苏代的分析后,公仲决定不再向周国征调兵士和粮食,主动提出把高都给周国,这一决策使楚国解除了对雍氏的围困。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2)韩氏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14. 两则材料中屈完和苏代是如何完成各自使命的?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①
范成大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②,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③。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州④?
【注】①此词作于淳熙四年中秋,这年五月作者辞官回乡,路过武昌,受到知州刘邦翰的款待。②老子个中不浅:东晋庾亮镇武昌时,曾与僚属殷浩等人秋夜登南楼,说“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流露出对南楼夜景的浓厚兴致。③黑貂裘:用苏秦典。《战国策》:“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④沧州:退隐之地。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略叙词人过往的行止,将“十年”“十处”并举,写出诗人漂泊不定的状态。
B. “浮”字精炼形象,刻画了明月倒映江中随着水流上下浮动之景,画面感强。
C. “秦烟”“楚雾”暗示了词人放眼远望南北,与“南北依旧照清愁”句相照应
D. 本词紧扣中秋赏月之事,多次写到月景,并从美景中联想到国家分裂的现实。
16. 本词用了庾亮、苏秦的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指出对于“清风”“明月”,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声色的享受是大自然给予的无穷宝藏。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
(3)小赵参加了学校举行的“古诗游园会”,他在“分字吟诗”活动上,分到了“桑”字,就立刻吟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了解到,睡眠的两个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整个夜间都在大脑中进行着反反复复的拉锯战,目的是夺取主导地位。
对于为什么睡眠会有这样的循环模式这一问题,科学家们 A 。我提出的一个理论是,非快速眼动和快速眼动睡眠之间不平衡的来回相互作用是 B 的,①它可以在夜间更新我们的神经回路,②从而管理大脑中有限的存储空间。③由于存储记忆的神经元和神经连接数量有限,④但是记忆存储容量也是有限的,⑤我们的大脑必须在保留旧信息和给新信息留下足够的空间找到“最佳平衡”。
在前半夜占据主导地位的非快速眼动睡眠的一个关键功能是淘汰不必要的神经连接。相比之下,在晚些时候开始占上风的快速眼动睡眠的做梦阶段,(甲)。
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一个简化的解释,来说明为什么这两种类型的睡眠整个晚上都在交替,为什么这些周期一开始由非快速眼动睡眠主导,(乙)。
想象一下用一大块黏土创造出一件雕塑作品。基座上放着大量的原材料(这一大团原料就是每晚睡觉前已经储存的记忆)。首先是初步去除大量的多余部分(长时间的非快速眼动睡眠),此后可以简短地加强一些初步细节(短暂的快速眼动期)。经过几个周期的工作,所有的核心特征都已经从原始材料中雕刻出来了,雕塑家的工作也必须转换,目标是强化留存元素,增强其特性(主要是快速眼动睡眠)。
18. 文中最后一段用“雕塑”为喻,说明睡眠的两个阶段在更新神经回路中的作用。请以“整理凌乱的书架”为喻,来说明这一过程。要求:语意完整,比喻贴切,表达流畅。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反反复复的拉锯战”,有人说存在语意重复的问题,有人说没问题。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Ⅰ探讨了诗歌和小说的起源,人类对事物的起源一直很重视,比如达尔文写过《物种起源》。研究事物的起源,不仅能让我们认识到事物的发展脉络,还能指示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A 2. C 3. C
4. ①“它是怎样起来的呢?”为设问,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引起读者对“诗歌是最早出世的文学”这一观点的注意,并激发其思考,使论证更加引人入胜。
②“这岂不是笑话?”为反问,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认为这就是笑话,这种表达方式能够加强语气, 使读者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
③“人类何以要唱歌做诗?”为设问,要明白诗的起源,这是我们首先要问的问题,使得文章的层次更加分明,结构更加紧凑,有助于逻辑的清晰表达。
5. 同:诗歌出现的较早,小说在诗歌之后出现。
异:材料一认为诗歌“表现”内在的情感,“再现”外来的印象,纯以艺术形象产生快感,都是以人类天性为基础。材料二认为诗歌是韵文,是从劳动时发生的;对神明的敬仰,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D 7. A
8. (1)“一块猪肝”是光妫为给刘排长补身子所买的,物轻情重,承载了抗战者之间血肉相亲的情谊,指“有些人,有些事”和“一活”,也表达了尽一切力量救亡图存的主题。
(2)“一块猪肝”有反衬林磊的作用:他这样的知识分子脱离现实,意气消沉,对抗战不仅无用,甚至起反作用,指“什么也没有”和“一死”。
(3)“有些人,有些事”和“什么也没有”,“一活”和“一死”“两个小世界”形成鲜明对比,是林磊与光妫的对比,他们走在不同的路上,有着不同的思想和追求,讽刺批判效果鲜明。
9. (1)树立高远理想,承担起时代使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林磊作为读书人心中有理想,有抱负,想改变国家现状。
(2)从实践出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祖国,为人民献出自己的力量。林磊是抗战时期脱离实际、总想干大事却连小事也做不了的知识分子。光妫是完成身份蜕变的积极为抗战出力的战士。对比两者截然不同的做法可知,热爱祖国要从一点一滴的实践出发。
(3)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必要时可以舍弃个人利益,为国家发展建设献出生命。光妫舍去小姐的生活,去从军,去当看护,与伤病员生活战斗在一起。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EH
11. B 12. D
13. (1)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2)韩国粮库空虚,没有能力守城,我们趁韩国闹饥荒的时机去攻打它,不出一个月就可以拿下。
14. 屈完:先是比较委婉,说齐桓公来到楚国,是为楚国赐福,紧接着又动之以情,晓之以利害,为齐桓公讲清楚用仁德来安抚诸侯的好处,同时也讲明以武力来震慑天下给齐国带来的危害。
苏代:直截了当分析当前的形势,指出韩国从周国征兵征粮是虚弱的表现,会促使楚王增兵攻下雍氏,并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劝其将高都送给西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作者借庾亮的典故,描绘了此次登南楼游乐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南楼中秋宴会的叹赏之情。
用苏秦事以自嘲,嘲笑自己忙碌半生却功名不成,感慨自己的漂泊倦怠之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耳得之而为声 ②. 目遇之而成色 ③. 霓为衣兮风为马 ④. 虎鼓瑟兮鸾回车 ⑤. 桑之未落 ⑥. 其叶沃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想象你正在整理一个凌乱的书架。一开始,你会先把大部分不需要的书本移除(长时间的非快速眼动睡眠),然后快速检查并放置一些重要的书籍(短暂的快速眼动期)。经过几轮筛选,书架上的主要书籍已经摆放整齐,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进一步整理这些书籍,使其排列得更加有序、易于查找(主要是快速眼动睡眠)。
19. A莫衷一;B不可或缺
20. ④处,修改为“所以记忆存储容量也是有限的”;
⑤处,修改为“我们的大脑必须在保留旧信息和给新信息留下足够的空间之间找到‘最佳平衡’”。
21. 甲:则在加强这些连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乙:而快速眼动睡眠在下半夜占据了主导地位。
22. 示例一:不存在语意重复的问题。“拉锯战”形容睡眠两个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在夜间不断交替的现象。结合“反反复复”更强调了“拉锯战”的程度和属性,语意更明确,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示例二:存在语意重复的问题。“拉锯战”和“反反复复”两个词语都表明两种睡眠阶段在整个夜间是反复进行。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