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上1.2.1长度的测量(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七上1.2.1长度的测量(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上1.2.1长度的测量(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
2.在科技运动会“义乌号护卫舰(直航)”比赛中,某同学取得了4.225m的成绩,若测量时估读了一位,则用于其测量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A.1米 B.1分米 C.1厘米 D.1毫米
3.目前彩虹标尺已在中小学校全面推广,它可用来帮助调整课桌椅的高度,从而预防学生近视,小科利用同一彩虹标尺测量身高,四次结果分别为165.2cm、165.0cm、166.2cm、165.1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彩虹标尺的最小刻度是1mm B.最终的测量结果应记作165.1cm
C.165.2cm等于0.1652m D.165.0cm中最末位数字“0”没有意义
4.一位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为:2.42cm、2.43cm、2.42cm、2.44cm、2.64cm,则这个物体的测量值应取(  )
A.2.42cm B.2.43cm C.2.428cm D.2.47cm
5.如图为新版50元人民币,要测量一张50元纸币厚度,采用的方法最合理的是(  )
A.直接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币厚度
B.把一张纸币折成5层后用刻度尺测量厚度,然后再除以5
C.先测量100张同样纸币的总厚度,然后再除以100
D.先测量橡皮和一张纸币的总厚度,再减去橡皮的厚度
6.如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正方体的棱长,测得的边长应该是(  )
A.2.20厘米 B.1.70厘米
C.1.20厘米 D.0.50厘米
7.小吴想测量1角硬币的直径,下列测量方法最佳的是(  )
A. B. C. D.
8.下列测量的方法错误的是(  )
A.测量一块长方体的橡皮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量出橡皮的长宽高,然后利用体积公式算出体积
B.测量金属丝直径,把金属丝无间隙地密绕在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D=
C.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
D.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一本书除去封面和封底的厚度,再除以书本的页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9.在运动会上的跳远比赛中,裁判员用皮卷尺测量比赛的成绩,如果在测量时没有将皮卷尺拉直,则测量值将会(  )
A.偏小 B.偏大 C.不变 D.都有可能
10.教学楼过道的消防栓箱的玻璃经常被同学不小心损坏,在配破损的玻璃时,用下列哪种尺子比较好(  )
A.最小刻度1毫米的2米长的钢卷尺
B.最小刻度为1厘米的1.5米长的皮尺
C.最小刻度1毫米的学生用三角尺
D.最小刻度为1厘米的30米长的皮尺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现有A、B两把不同规格的尺子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用    尺测量时准确度高。用    尺测量时,尺子放的不正确。根据图中所示,用B尺测得长度是    ,最小刻度是    。
(1)该同学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17圈,如图,总长度为  cm,铜丝的直径是
   mm.
(2)用刻度尺测《科学》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是26.01cm、26.00cm、26.02cm、26.32cm,该课本的长度应为  cm。
(3)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   (选填“夏”或“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偏大。
三、解答题
13.某次测量活动中,老师要求同学们用一把刻度尺和一把三角尺测出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和高度。
(1)四名同学采用下列四种方式对圆柱体的直径进行了测量,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2)小明对圆柱体的高度进行了测量,并将五次测量的数据记录如表。下表记录的数据中存在错误的是第    次;这次测量的最终结果为    。
实验次序 1 2 3 4 5
测量值/厘米 17.72 17.69 17.7 17.18 17.71
(3)小红在测量圆柱体的直径时,想采用累积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测量误差。于是她想出了下面的办法:用一条很长的薄纸条,紧密地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在重叠处用针扎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用刻度尺测得两端孔之间的长度,然后除以20,就得到圆柱体的周长,再除以π就得到此圆柱体的直径。你认为她的方法合理吗?   ,理由   。
14.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②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
③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④数出排绕在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
⑤用铜丝的长度L1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填序号)。
(2)错误的步骤是    (填序号),将此操作改正为    。
(3)若在绕铜线的时候绕的太松,会使最终的结果    (选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
(4)若刻度尺使用的是木质的,木尺受潮后膨胀,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测出的结果将比真实值偏  (选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
15.小夏学习了长度的测量知识后,对自己及身边物体有了较强的测量兴趣。
(1)小夏发现每到学期末自己的科学书会莫名奇妙的变厚,于是他突发奇想,想测量一下期末结束后的科学书厚了多少。请你帮他选用下列哪种刻度尺最合适    。
A.量程3m,最小刻度值1mm B.量程10m,最小刻度值1dm
C.量程20cm,最小刻度值1mm D.量程10cm,最小刻度值0.5mm
(2)为了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小夏利用桌上的粗细均匀的铅笔,用刻度尺测量得到铅笔直径(内径)为D1,他将厚薄均匀的这张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并固定测得外径D2,如图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d的表达式是    。测量时,如果第一次绕了30圈,第二次绕了80圈,比较两次测出的纸张的厚度,第   次测量误差小。
1.1长度的测量答案
1.解: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所以选项A不正确;
B、刻度尺的使用规范,方法正确,所以选项B正确;
C、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所以选项C不正确;
D、刻度尺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所以选项D不正确。
故答案为B。
2.解:4.225m,最后一位是毫米,毫米上的数字5是估读的,倒数第二位是厘米,说明测量使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厘米,故C正确。
故选:C。
3.解:A、长度的测量需要估读,所以测量数据中的最后一位是估计的,倒数第二位即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由测量数据知倒数第二位是厘米,故该标尺的最小刻度是1cm,故A错误;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需去掉错误数据,其余数据取平均值,四次结果中数据166.2cm明显与其余三次数据相差较大,属于错误,去掉错误数据,对余下三个数据取平均值得到的测量结果为=165.1cm,故B正确。
C、165.2cm=165.2×0.01m=1.652m,故C错误;
D、165.0cm中最末位数字“0”是估计值,长度的测量要求估计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当物体的一端恰好在某一刻度线上时,我们应估读为“0”,故D错误。
故选:B。
4.解:分析实验结果可以看出:2.64cm与其它数值偏差太大,所以此数值是错误的,应该舍去;
物体的长度为L==≈2.43cm。
故选:B。
5.解:被测物体的长度小于或接近刻度尺的分度值,需要用累积法,所以在各选项的方法中,用刻度尺测出100张相同纸币的厚度,再除以100得到一张纸币的厚度,能够使测量结果的误差更小,故C正确。
故选:C。
6.解: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1mm,它的起始刻度从0.50cm刻度线开始,末端读数1.70cm,所以正确读数时1.70cm﹣0.50cm=1.20cm。
故选:C。
7.解:A.采用A选项的测量方式不能确定直尺所测量的就是硬币的直径,直径是过圆心的,而这样测量无法保证刻度尺过圆心,故A错误;
B.B选项中右边的三角板没有固定,容易滑动,导致测量出现较大的误差,故B错误;
C.该选项中左右两块三角板与硬币相切,能够保证所测量的是硬币的直径,故C正确;
D.该选项的零刻度线没有对准硬币的一端,故D错误。
故选:C。
8.解:A、测量一块长方体的橡皮的体积,用刻度尺量出橡皮的长宽高,再利用体积公式可算出体积,故A正确;
B、细金属丝的直径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D=,故B正确;
C、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可以测出,要测量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可以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故C正确;
D、一张纸的厚度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测量纸的厚度时,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而不是页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故D错误。
故选:D。
9.解:裁判员用皮卷尺测量比赛的成绩,皮卷尺拉的太松,必然在一定的长度内卷缩了一些示数,所以会使测量的结果偏大,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0.解:消防栓箱的玻璃的长度在0.5m左右,分度值越精确越好;
A、长度合适,分度值较小,能精确测量,故A正确;
B、1.5米长的米尺长度合适,分度值太大,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故B错误;
C、学生用三角尺的量程太小,不能一次测量出长度,误差较大,故C错误;
D、分度值较大,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故D错误。
故选:A。
11.解:因为A的分度值为1cm,B的分度值为1mm,所以B的准确度高;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所以A测量方法不正确,B的测量方法正确。
在B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4.20cm对齐,右侧与9cm对齐,估读为9.0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9.00cm﹣4.20cm=4.80cm;
故答案为:B;A;4.80cm;1mm。
12.解:(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线圈左侧与9.00cm对齐,右侧与10.70cm对齐,所以17圈的长度为L=10.70cm﹣9.00cm=1.70cm;细铜丝的直径为:d==0.10cm=1.0mm;
(2)在长度测量中,用刻度尺多次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其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四次读数中,26.32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属错误数据,应去除;
则物理课本的长度为:L==26.01cm;
(3)由于金属的热胀冷缩,严冬季节,尺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而刻度依然是原来标注的刻度,所以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故答案为:(1)1.70;1.0;(2)减小误差;26.01cm;(3)冬。
13.解:(1)A、采用辅助工具法测量时,两侧的刻度都能准确读出,故A正确;
B、圆柱体下方的刻度不是从刻度尺有刻度的地方开始,不能准确读出,上方读数准确,故B错误;
C、圆柱体下方的读数准确,上方三角板的一个顶点与刻度尺接触,不一定准确,故C错误;
D、圆柱体下方的读数不准确,上方的三角板斜边与圆柱体接触,不能准确读出圆柱体上边缘的刻度,故D错误。故选:A.
(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读数需要再估读一位,所以第3次测量结果是错误的;第4次结果与其它测量的结果偏差较大,所以也是错误的,所以求平均值是,这两组数据都要去掉;
其最终结果为第1、2、5三次有效测量的平均值,即L=≈17.71cm;
(3)薄纸条紧密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会增大圆柱体的直径,不仅不能减小误差,反而会增大误差,所以小红的方法不合理。
故答案为:(1)A;(2)3、4;17.71cm;(3)不合理,因为薄纸条紧密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会增大圆柱体的直径,不仅不能减小误差,反而会增大误差。
14.解:(1)(2)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正确测量方法是: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拉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2,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
由以上可知,没有必要的步骤是①,错误的步骤是⑤,正确的操作应该是:用铜丝绕圈总长度L2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3)根据由d=可知,当在绕铜线的时候绕的太松时,表示L变大,n不变,所以d变大;
(4)受潮而膨胀后的木制的刻度尺会变长,分度值会变大。用此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会将物体的长度测小,举个例子:物体的长度为2cm,而受热膨胀的刻度尺2cm要比物体长,用这个刻度尺来测量,示数就小于2cm。
故答案为:(1)①;(2)⑤;用铜丝绕圈总长度L2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3)偏大;(4)偏小。
15.解:(1)A、科学书的厚度在1cm左右,量程是3m,量程太大,故A不合适;
B、量程是10m,但分度值是1dm,准确程度不高,测量结果误差太大,故B不合适;
C、量程20cm,分度值1mm,准确程度不高,测量结果误差太大,故C不合适;
D、量程10cm,分度值0.5mm,准确程度高,故D合适;
故选:D;
(2)n圈纸带的厚度为圆柱外径与圆柱形铅笔的直径差的二分之一,则纸带的厚度为:d=(D2﹣D1);
如果第一次绕了30圈,第二次绕了80圈,第二次测量误差小。
故答案为:(1)D;(2)(D2﹣D1);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