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经考古研究,良渚古城的年代为距今5100年到4300年,良渚文明是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下图是良渚出土文物上刻画符号与甲骨文数字的比较。据图可知( )
A.旧石器时代中华大地已出现了早期文字
B.良渚刻符继承了甲骨文成熟的造字模式
C.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与一体性
D.良渚文明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最典型文明
2.河南濮阳发掘出仰韶文化时期的三组蚌砌龙虎图案。其中一组墓穴中,男性骨架头南脚北;其右由蚌壳摆塑一龙,头北面东;其左由蚌壳摆塑一虎,头北面西。此图案与古天文学四象中的东宫苍龙、西宫白虎相符。据此可知( )
A.男子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B.古天文学源自中原地区
C.渔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D.自然力量受到先民崇敬
3.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孟斐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城等。据此判断,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 )
A.文字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B.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
C.私有制的产生和王宫建筑出现 D.阶级的出现和农业的产生
4.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述了夏朝帝王“世及”情况:帝禹崩,其子“启遂即天子位”,“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传子十三,传弟二,回传嫡子一。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夏朝禹开创了王位世袭制度 B.夏朝的宗法制度已较为成熟
C.夏朝王位世袭以血缘为纽带 D.夏朝的王位传承以传子为主
5.1979年冯汉骥、童恩正所撰的《记广汉出土的玉石器》一文中将三星堆遗址视为“古代蜀国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下列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考古成果是( )
A.发现大量带有明显礼仪或礼制特征的高品级器物
B.遗址群规模大,范围广,古文化遗存数量巨大
C.发掘出土的人像、金杖、金面罩等造型前所未见
D.遗址处在川西平原北部商周遗存分布的中心
6.新石器时期,长江下游的上山文化陶器精致,白彩内涵丰富;长江中游的高庙文化,陶器刻画图像繁缛复杂,表现出天极宇宙观的主题;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玉器温润,出现对昆虫羽化蜕变之力的崇拜。这说明,中华文明( )
A.领先世界 B.多元共生 C.交融发展 D.崇拜神灵
7.下表记载的内容出自《夏小正》。据此可推知,以其为代表的古代历法( )
一月 农纬厥耒,农率均田
三月 摄桑,委扬,采识,妾子始蚕,执养宫事
五月 乃衣,启、灌蓝蓼,初昏大火中,种黍,煮梅,蓄兰,叔麻,颁马
九月 树麦
A.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 B.体现自给自足的特征
C.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D.表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8.《史记》对于夏朝初年的权力交接存在不同的记载:其一是禹将部落联盟推举的益定为接班人,禹去世后,益将王位让于启;其二是益在禹死后继承王位,但启率领臣服于他的部族武力推翻益的统治,强夺君主之位。这些记载都可用于说明,夏朝初年( )
A.王位世袭制不得人心 B.禅让制仍有较大影响
C.权力归属由武力决定 D.部落联盟已名存实亡
9.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物候历。这表明( )
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
B.我国古代重视利用科学理论发展农业
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们形成农时观念
10.春秋中后期效力于卿大夫的家臣流动性增强,家臣“从一而终”、“不事贰君”的观念被打破,“臣一主二”之事更是屡见不鲜。这说明了( )
A.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B.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儒学主流地位确立
11.1928年,中国考古人员在河南安阳殷墟铲起了一抔黄土,汉字鼻祖甲骨文、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妇好墓等呈现于世,揭开了一个3000多年前的璀璨王朝的神秘面纱。下列关于该王朝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甲骨文成为研究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的重要资料
B.妇好墓出土的铜铲证明了当时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
C.四羊方尊反映了当时青铜铸造的工艺水平相当高超
D.内外服制表明当时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官僚制
12.依据下图信息可知( )
A.周天子权威已一落千丈 B.宗法分封体制已趋于瓦解
C.大国兼并战争日趋剧烈 D.卿大夫势力动摇传统体制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大众民,不得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制度,这一封建制度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在紧要的地点戍守,彼此援助,构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文缛节,以朝贡、觐见、通婚、封赏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的军人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民,一同住在封国城市之内,谓之为“国人”,封地所在的一些土著族群,住在城外或自己的城市内,其首领与上层人士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一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西周时期,婚姻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周公制礼便将一夫一妻多妾的嫡庶体制制度化,强调身份的重要性,正如《礼记·内则》所说“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聘娶婚被看成婚姻的唯一合法程序。聘娶婚,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礼”完成,其基本精神就是明媒正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缔结的前提。《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婚姻并非仅是男女个人之事,而是事关宗族延续繁衍的大事,正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西周初将“同姓不婚”定为宗法伦理。
——摘编自杨茂义《宗法制与春秋婚姻礼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时期贵族婚姻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通过考察中国古代历朝国号,有助于我们清晰把握中国古代从贵族社会到士族社会再到平民社会的历史脉络。
中国古代王朝国号由来统计表
阶段 主要朝代 国号的由来
第一阶段 夏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以所在部落的名称作为朝代的名称。
商 商始祖契受封于商,以“商”来称其部落。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
周 原为渭水流域部落名称,灭殷以后,以“周”为朝代名。
秦 秦原为古部落,秦襄公救周有功封为诸侯;秦统一后,以“秦”为朝代名。
第二阶段 汉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刘邦统一中国后,定国号为“汉”。
隋 隋文帝杨坚之父被封为“随国公”。杨坚称帝,定国号“随”,后因“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唐 唐高祖李渊传袭其祖父爵位“唐国公”,618年,李渊称帝,国号“唐”。
宋 赵匡胤曾为后周宋州归德军节度使,960年赵匡胤称帝,国号“宋”。
第三阶段 元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取自《易经》“大哉乾元”,有“大、首”的意思。
明 元末,民间有“弥勒下生”“明王出世”的传说。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国号“明”,彰显“明王”出世抗击暴元已经应谶。
清 清太宗皇太极把“金”改为“清”。按照“五德始终”理论朱明属火,有“以水克火”的意思,同时儒家追崇“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清”也有指代王政的美意。
(1)根据材料,归纳各阶段中国古代王朝国号命名的特征。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阶段国号命名特征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长江下游的良渚刻符与黄河中游的甲骨文数字具有高度相似性,说明各具特色的良渚文化与殷商文化间的影响,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与一体性,故选C项;良渚文明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而非旧石器时代,排除A项;良渚刻符距今5100年到4300年,而甲骨文距今3600年到3000年,成熟文字甲骨文起源于包括良渚原始文字在内的陶器刻画符号、图画、纹饰及雕塑,排除B项;良渚文明是父系氏族社会,而非母系氏族社会,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新石器时代(中国)。河南濮阳发掘出仰韶文化时期的三组蚌砌龙虎图案与古天文学四象中的东宫苍龙、西宫白虎相符,这些来自于自然的图案描述和象征,说明文明早期,先民崇拜自然力量,D项正确;墓穴中有男性骨架,并不能证明当时男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仅仅列举了河南出土的墓穴遗址,并不能证明古天文学源自中原地区,排除B项;墓穴中有蚌壳,但是不能说明当时渔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孟斐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城等。”早期 文明出现的标志是文字与城市,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分工、私有制、农业,且这些也不是其显著标志,排除ACD项。故选B项。
4.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夏朝的王位世袭的情况,夏朝王位传递传给子十三次,传给弟弟两次,说明了夏朝王位世袭以血缘为纽带,故C正确;材料体并未体现出夏朝的禹开创了王位世袭制度,故A错误;夏朝的宗法制度并未成熟,故B错误;D选项为表面现象,并未反映本质,故D错误。
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古代蜀国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发现大量带有明显礼仪或礼制特征的高品级器物”并结合所学可知,三星堆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其政治具有神权性质,三星堆出土了大量带有礼制特征的器物,说明这里曾是举行祭祀和礼仪活动的集中区域,由此可以佐证三星堆遗址是“古代蜀国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A项正确;“遗址群规模大,范围广,古文化遗存数量巨大”只能体现该遗址,有较多的古文化遗存,排除B项;“发掘出土的人像、金杖、金面罩等造型前所未见”只能体现了,古文化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三星堆遗址是古蜀文明的文化遗址,不属于商周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新石器时期不同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各具特色,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样性、发展性,故选B项。材料没有与其他地区文明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各地区文化的不同情况,即多元性,没有体现他们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自然的崇拜,非神灵崇拜,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夏朝的历法《夏小正》。选择C:据材料可知,夏朝历法记载了不同月份对应的不同农事活动,可见,夏朝历法与农业生产关系紧密。排除A: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当时中国历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排除B:自给自足指经济而非历法。排除D:材料只能体现出当时农业生产与历法密切相关,并不能证明当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初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夏朝初年权力交接不同记载中,共同点是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益以禅让制方式获得了王位继承权,这说明禅让制仍有较大影响,B项正确;王位世袭制是历史发展进步的体现,排除A项;
权力由武力决定不是材料主旨,且说法绝对化,排除C 项;部落联盟已名存实亡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权力交接方式的变化,排除D项。 故选B项。
9.答案:D
解析:原始历法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原始历法的出现是因为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故选D项;A项因果倒置,说法错误,排除;原始物候历是对经验知识进行总结的一种历法,非“科学理论”,排除B项;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排除C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家臣流动性增强,家臣“从一而终”、“不事贰君”的观念被打破,可以得出春秋中后期的政治制度即宗法分封制受到冲击,B项正确;官僚政治开始形成的标志是郡县制的推行,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百家争鸣,C项错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商四羊青铜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商四羊青铜方尊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巧夺天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一,C项正确;礼乐制度是以周天子为核心的,排除A项;仅仅铜铲并不能证明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内外服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图标信息可知,春秋时期,主要国家的国君非正常死亡率与该国贵族势力强度呈正比例关系,据此可知,卿大夫势力的不断增强,威胁和动摇着原有的传统体制,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诸侯国,而非周天子,排除A项;宗法分封体制已趋于瓦解,“已趋于”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大国兼并战争日趋剧烈是在战国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1)历史作用:强化了诸侯国与周王室的隶属关系;扩充了西周的疆域;促进了西周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促进了不同族群的交融。
(2)特点:婚姻制度与宗法制度、家族密切相关;有严格礼仪规范程序;同姓不婚。意义:促进宗族的健康繁衍:通过联姻,扩大势力;构建西周的宗法体制,稳定统治秩序;对后世婚姻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
解析:(1)据材料“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可知强化了诸侯国与周王室的隶属关系;据材料“构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可知扩充了西周的疆域:据材料“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可知促进了西周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材料“其首领与上层人士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可知促进了不同族群的交融。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周公制礼便将一夫一妻多妾的嫡庶体制制度化,强调身份的重要性”可归纳出婚姻制度与宗法制度、家族密切相关;据材料“聘娶婚,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礼’”可归纳出有严格礼仪规范程序:据材料“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可得同姓不婚。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婚姻并非仅是男女个人之事,而是事关宗族延续繁衍的大事”可得出促进宗族的健康繁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通过联姻,扩大势力;构建西周的宗法体制,稳定统治秩序;对后世婚姻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等角度进行补充。
14.答案:(1)①由部族、封国的名称发展而来;②由政权创建者原有封号、爵位、治辖区发展而来;③国号主要取自经典、谶纬学说,寓意吉祥。
(2)①早期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贵族政治特征鲜明;部落国家形态(部族社会残余)浓厚。②官僚政治;士族门第力量的崛起;传统宗法思想的影响。
③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平民阶层的发展;统治集团重视民意;传统(佛道)思想影响。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征:根据材料“商始祖契受封于商,以‘商’来称其部落。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秦原为古部落,秦襄公救周有功封为诸侯;秦统一后,以秦为朝代名。”得出①由部族、封国的名称发展而来;根据材料“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刘邦统一中国后,定国号为‘汉”“唐高祖李渊传袭其祖父爵位‘唐国公',618年,李渊称帝,国号唐”得出②由政权创建者原有封号、爵位、治辖区发展而来;根据材料“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取自《易经》大哉乾元',有大、首’的意思”“元末,民间有‘弥勒下生“明王出世’的传说。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国号‘明’,彰显明王'出世抗击暴元已经应谶。”“同时儒家追崇‘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清也有指代王政的美意”得出③国号主要取自经典、谶纬学说,寓意吉祥。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第一阶段国号命名由部族、封国的名称发展而来结合所学可得出①早期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贵族政治特征鲜明;部落国家形态(部族社会残余)浓厚。第二阶段国号命名由政权创建者原有封号、爵位、治辖区发展而来并结合所学得出②官僚政治;士族门第力量的崛起;传统宗法思想的影响。第三阶段国号命名主要取自经典、谶纬学说,寓意吉祥并结合所学得出③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平民阶层的发展;统治集团重视民意;传统(佛道)思想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