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变法与变法运动——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训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诸侯变法与变法运动——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训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变法与变法运动——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春秋时期外交“辞令”多是群策群力,但到成国时期外交“辞令”多为个人随机应变、有的放矢,甚至还出现了专供辩士们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这一变化是当时( )
A.礼乐制度强化的结果 B.列国纷争激烈的反应
C.王室衰亡加速的表现 D.华夏认同增强的影响
2.《<战国策>书录》记载:“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滑然道德绝矣....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这种情况( )
A.打击了旧的经济政治秩序 B.导致思想文化万马齐喑
C.有利于区域专业性的生产 D.催生了佛道盛行的局面
3.西周时期楚王熊梁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B.礼崩乐坏局面
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 D.华夏认同增强
4.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各国对牛的饲养十分重视,出现了一批专门放牧牛的人。如《左传》记载:放牛则有专门放牧的奴隶。这表明战国时期( )
A.重农抑商推动了农业动力革命 B.农牧业的商品化趋势明显加强
C.奴隶集体劳作方式仍然占主导 D.耕作方式变迁影响农牧业发展
5.进入战国后,各诸侯国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制度改革,如李悝变法在魏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这些改革都( )
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遏制了新兴诸侯纷争
C.增强了华夏观念的认同 D.加速了周王室的衰亡
6.商鞅变法时,令拥有两名以上成年男丁的农户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原来以“室”为单位的土地、人口由官府析分登记在各“户”之下,农民成为国家课役农。商鞅“的这一改革措施( )
A.瓦解了宗族血缘关系 B.推动了社会形态转变
C.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 D.维护了井田制的稳定
7.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推行“官(管)山海”之策;李悝实施“平籴法”;商鞅主张“农战”,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等。这反映了当时( )
A.重农抑商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B.国家重视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
C.变法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D.社会转型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8.春秋战国时期创私学、兴教育最有成绩的是孔子,相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下列思想中,与这一成绩的取得关系最密切的是( )
A.“道法自然” B.“相生相胜” C.“格物致知” D.“有教无类”
9.春秋时期,一位思想家提出“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10.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11.战国时期,墨子主张选拔贤人管理政治,“不别贫富、贵贱、远迩、亲疏”;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韩非主张“任能而授官”。这反映出( )
A.诸子百家思想趋于一致 B.传统民本思想逐渐形成
C.各国变法取得显著成效 D.社会关系出现剧烈变动
1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二、非选择题
13.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阡陌封疆”。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在土地是最大最重要财富的远古社会,这是何等重大的转变。土地私有,失去了按血缘分封各级贵族的经济基础,邦国消亡,立郡县就成了时代的必然选择。郡县不是封邦,而是直属中央、完全听命于中央,由中央直接委任、撤换地方郡守县令的地方政权。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据杨百胜《商鞅变法法理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是封建国家确立赋役制度的基础。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租庸调这一地租形态的实现,是由口分田和永业田的生产物共同来完成的。口分田出租,永业田则是庸调之所出。与均田制配套的府兵制,就是获得官府授予土地的百姓,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发生战争时就从军打仗,参战的武器和战马自备。这样,既保证了兵源,又减轻了朝廷的军费开支。均田制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也把唐王朝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到了顶峰。
——摘编自李蜒等《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有关“土地”的措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一“重大的转变”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均田制如何“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主的为政之要首先在于自身具有较高的德性修养,也就是为君要有君道,为父要有父道。对于治理国家,当政者应“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国家关键在于“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在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中,勤政既是臣下基本的政德操守,也是臣下应有的政治担当。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连续的政治组织方法:依据需要设置相关职位,责成各级官员任事,分清权责,尽量避免“言出法随”的现象。
——摘编自史庆春《从论语“问政”看孔子的德治思想》
材料二 商鞅将原有井田制,即土地归国家、诸侯宗氏所有,人民只是在井田上耕作,改为承认土地私有制。并且规定人民可以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由各人所占有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上,商鞅将全国乡邑合成三十一县,其管理人员都由中央任免,使君主能够直接掌握县的行政。他还通过一系列的利益激励,促使军人在战场上勇猛杀敌。
——摘编自赵燕霞李怡《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政治主张的核心及其具体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在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多是群策群力,而到了战国时期外交“辞令”多为个人随机应变甚至还出现了专供辩士们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这说明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更加频繁,也反映了列国纷争更加激烈,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礼崩乐坏时期不是礼乐制度强化的时期,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列国纷争激烈,不涉及周王室的衰亡,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列国纷争更加激烈,不是华夏认同增强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
2.答案:A
解析:材料引文描述了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的现实,这一情况对旧的奴隶制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了冲击,酝酿着统一的皇权专制社会的到来,A项正确。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活跃,“百家争鸣”,排除B项;区域化的专业性生产在战国时期尚未出现,排除C项;佛道盛行的时期与本题不符,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谥号’”、“楚国……抚有蛮夷……以属诸夏”可知,熊渠说他是蛮夷人,不用中原国家的谥号,而子囊认为楚国对南方诸国或安抚或征伐,使之归顺诸夏,表明楚国为华夏而战,体现出楚国对华夏的认同感增强,故选D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处于社会动荡、分裂时期,战国时期国家统一趋势加强,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楚国对华夏态度的变化,未涉及礼乐制度被破坏的内容,排除B项;儒家思想是春秋末期孔子创立,且材料未体现诸侯认同儒家思想,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牛的用途从之前的祭祀用品变成了重要的生产工具,其受重视程度也得以提高,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及重农抑商政策,农业动力革命即牛耕的使用并非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A项排除;材料并未提及牛作为商品出售,农牧业商品化趋势加强无法体现,B项排除;材料主旨并非强调奴隶集体劳动,且战国时期随着小农经济的发展,小农家庭个体耕作逐渐成为主导,C项排除。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和改革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度,推动了社会转型,A项正确;诸侯国的变法和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并未起到遏制纷争的作用,排除B项;战国时期的变法集中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对民族融合、华夏观念认同没有影响,排除C项;周王室衰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周朝政治经济制度的瓦解以及诸侯国势力强大,诸侯国的改革与周王室衰亡没有关联性,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题干提及商鞅变法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与纲要上册第11页所学“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相合,故选B项;“瓦解了宗族血缘关系”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商鞅变法瓦解的是家庭,非家族,排除A项;家庭不属于基层组织,排除C项;“维护了”不合史实,应为“冲击了”,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管仲“官(管)山海”之策,主张由国家垄断自然资源开采;李悝的“平籴法”,实行政府收售粮食以调节粮价;商鞅的“农战”,主张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等,这些均反映了国家对工商业经济的干预与控制,B项正确;“官(管)山海”“平籴法”未涉及重农抑商,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经济发展的情况,且管仲所在的春秋时期尚未建立封建经济模式,排除C项;商鞅实行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他不挑剔学生的出身,因此他能够取得“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他有教无类的思想,D项正确;“道法自然”、“相生相胜”不是儒家思想,与孔子无关,排除AB项;“格物致知”是宋朝理学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
9.答案:A
解析: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选:A。
10.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故选D。
11.答案:D
解析:材料中墨家的墨子和儒家的孟子主张“选拔贤人”,法家的韩非则主张“任能而授官”,他们认为选官的标准分别是品德和才能。结合所学知识,西周以来实行世卿世禄制,根据宗族血缘关系世袭官职。三家的主张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的打破,阶层流动性增强,社会关系出现剧烈变动,D项正确;材料中墨家的墨子和儒家的孟子主张“选拔贤人”,法家的韩非则主张“任能而授官”,标准是才能而不是品德,可见诸子百家思想并不一致,排除A项;材料中墨子、孟子和韩非论述的主题是执政者的选拔标准,分别是贤和才能,没有涉及民本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三家的思想主张,并没有涉及变法的成效,排除C项。故选:D。
12.答案:C
解析:道家的老子在政治上对春秋时期的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希望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可见道家并不主张延揽人才,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儒家强调教育,可见对人才的重视,而且儒家强调积极进取,希望能够选贤与能,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墨家强调“尚贤”,重视人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法家强调社会变革,对有才能的人重视,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3.答案:(1)措施: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授田给百姓。
影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打击了贵族特权(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促进了秦国富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分析:是租庸调的基础,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保证了兵源,支持了府兵制(减轻了朝廷的军费开支);土地不允许买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社会矛盾。
解析:
14.答案:(1)核心:为政以德。内容:信字为先;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以勤为政;唯才是举。
(2)内容及影响:“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为封建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奖励军功,使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使诸侯由卑秦变为畏秦。
解析:(1)核心:根据材料“孔子认为君主的为政之要首先在于自身具有较高的德性修养,也就是为君要有君道,为父要有父道”可知为政以德。具体内容:根据材料“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可知信字为先;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以勤为政;唯才是举。
(2)主要内容:根据材料“改为承认土地私有制。并且规定人民可以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由各人所占有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可知“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为封建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根据材料“商鞅将全国乡邑合成三十一县,其管理人员都由中央任免,使君主能够直接掌握县的行政”可知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根据“他还通过一系列的利益激励,促使军人在战场上勇猛杀敌”可知奖励军功。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使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使诸侯由卑秦变为畏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