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测验(含答案)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测验(含答案)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选择题
1.20世纪80年代起,罗马尼亚所借的102亿美元的巨额外债进入了偿债高峰期。为了按期偿债,领导人齐奥塞斯库不惜强迫人民节衣缩食以增加出口换汇,以至于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到文明生活限度以下”。这种做法(  )
A.适应了经济全球化潮流
B.加剧了社会危机
C.抵御了西方的“和平演变”
D.突破了苏联模式
2.1992年1月2日起,俄罗斯实现卢布在俄境内的可自由兑换,全面放开价格,90%的零售商品价格和85%的工业品批发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放开进出口贸易,让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自谋出路。俄罗斯这一做法(  )
A.迅速完成了国家的私有化改造
B.体现了激进式经济体制转型
C.推动俄国向资本主义平稳过渡
D.稳定了日益恶化的金融局面
3.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史认知的基本观点,1991年前遵循马克思主义相关学说,1991年以后被模糊的西方价值观代替,如“民主”、“市场”等。2007年以后新版教科书则试图“拨乱反正”,重新定义历史。这一变化表明(  )
A.多元价值观深刻影响着对苏联史的认知
B.国家政权的更迭是导致变化的主要因素
C.西方和平演变政策左右相关历史的评价
D.认知不一体现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需要
4.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极力批判“市场社会主义”,当时报刊文章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的“邪说”,它是“右倾修正主义”作为计划工作“民主化”向“官僚主义”作斗争的借口,实际上会使经济离开党和国家的政策。这表明,当时苏联(  )
A.美苏斗争的激烈 B.西方渗透的加强
C.公有经济的衰败 D.思想理论的僵化
5.1953﹣1963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变化表(年均增长率/%),如表所示内容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年份 1053﹣1956 1956﹣1959 1959﹣962 1962 1963
年均增长率/% 11.1 8.9 6.9 6.0 5.0
A.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连续性
B.地方经济自主权尚未扩大
C.经济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D.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削弱
6.1956年,苏联决定扩大同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随后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开放了许多科研机构,包括宇航基地与核设施等涉及重要机密的科研场所。苏联的这一做法(  )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旨在同美国共享最新科研成果
C.回应了马歇尔计划
D.有利于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
7.1986年,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新的经济政策,把资金重点投向提供新技术设备的机械制造部门,用这些新的设备来扩大生产以加速经济增长,并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据此可知,该政策(  )
A.突破了苏联传统经济模式
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
C.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
D.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8.如图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宣传画《玉米是粮食的来源》,该漫画表明(  )
A.农业集体化成果显著
B.苏联模式已被彻底打破
C.苏联食品物资的紧缺
D.卫国战争具备物质基础
9.观察如图两幅欧洲地图,从图甲到图乙的变化,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A.二战使欧洲国家政治版图发生了重大变化
B.北约与华约两大组织的对抗趋于缓和
C.东欧剧变使欧洲国家性质和版图变化巨大
D.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政治军事组织
10.东欧剧变,西方社会称之为东欧1989年系列革命,是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结合所学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  )
A.大多数国家经济困难,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B.各国照搬苏联模式,政治、经济的体制僵化
C.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以及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D.执政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存在
11.美国的苏联问题专家大卫 科兹认为,苏联老百姓无力阻止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老百姓处于民主政治体制之外,虽然从经济体制中获得了很多利益,而一旦涉及如何保卫自己的权利时,人民则毫无经验。可见该学者认为(  )
A.苏联解体在于人民政治经验的缺失
B.苏联模式之下缺乏真正的民主政治
C.斯大林模式保障了人民的经济利益
D.过多经济利益腐蚀了苏共执政能力
12.据孙冶方回忆,他在参加1978年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家考察团到南斯拉夫、罗马尼亚考察时,对南斯拉夫“没有自发势力的市场”的提法、计划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特点的认识印象深刻,对“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有了新的理解。该回忆表明东欧改革(  )
A.推动改革开放成为国人的共识
B.引导党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
C.丰富了中国改革理论的思想资源
D.促成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规模垦荒。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四千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三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由于经营管理不善,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选择题
1.20世纪80年代起,罗马尼亚所借的102亿美元的巨额外债进入了偿债高峰期。为了按期偿债,领导人齐奥塞斯库不惜强迫人民节衣缩食以增加出口换汇,以至于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到文明生活限度以下”。这种做法(  )
A.适应了经济全球化潮流
B.加剧了社会危机
C.抵御了西方的“和平演变”
D.突破了苏联模式
【答案】B
2.1992年1月2日起,俄罗斯实现卢布在俄境内的可自由兑换,全面放开价格,90%的零售商品价格和85%的工业品批发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放开进出口贸易,让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自谋出路。俄罗斯这一做法(  )
A.迅速完成了国家的私有化改造
B.体现了激进式经济体制转型
C.推动俄国向资本主义平稳过渡
D.稳定了日益恶化的金融局面
【答案】B
3.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史认知的基本观点,1991年前遵循马克思主义相关学说,1991年以后被模糊的西方价值观代替,如“民主”、“市场”等。2007年以后新版教科书则试图“拨乱反正”,重新定义历史。这一变化表明(  )
A.多元价值观深刻影响着对苏联史的认知
B.国家政权的更迭是导致变化的主要因素
C.西方和平演变政策左右相关历史的评价
D.认知不一体现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需要
【答案】D
4.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极力批判“市场社会主义”,当时报刊文章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的“邪说”,它是“右倾修正主义”作为计划工作“民主化”向“官僚主义”作斗争的借口,实际上会使经济离开党和国家的政策。这表明,当时苏联(  )
A.美苏斗争的激烈 B.西方渗透的加强
C.公有经济的衰败 D.思想理论的僵化
【答案】D
5.1953﹣1963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变化表(年均增长率/%),如表所示内容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年份 1053﹣1956 1956﹣1959 1959﹣962 1962 1963
年均增长率/% 11.1 8.9 6.9 6.0 5.0
A.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连续性
B.地方经济自主权尚未扩大
C.经济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D.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削弱
【答案】C
6.1956年,苏联决定扩大同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随后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开放了许多科研机构,包括宇航基地与核设施等涉及重要机密的科研场所。苏联的这一做法(  )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旨在同美国共享最新科研成果
C.回应了马歇尔计划
D.有利于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
【答案】D
7.1986年,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新的经济政策,把资金重点投向提供新技术设备的机械制造部门,用这些新的设备来扩大生产以加速经济增长,并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据此可知,该政策(  )
A.突破了苏联传统经济模式
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
C.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
D.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答案】C
8.如图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宣传画《玉米是粮食的来源》,该漫画表明(  )
A.农业集体化成果显著
B.苏联模式已被彻底打破
C.苏联食品物资的紧缺
D.卫国战争具备物质基础
【答案】C
9.观察如图两幅欧洲地图,从图甲到图乙的变化,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A.二战使欧洲国家政治版图发生了重大变化
B.北约与华约两大组织的对抗趋于缓和
C.东欧剧变使欧洲国家性质和版图变化巨大
D.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政治军事组织
【答案】C
10.东欧剧变,西方社会称之为东欧1989年系列革命,是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结合所学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  )
A.大多数国家经济困难,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B.各国照搬苏联模式,政治、经济的体制僵化
C.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以及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D.执政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存在
【答案】B
11.美国的苏联问题专家大卫 科兹认为,苏联老百姓无力阻止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老百姓处于民主政治体制之外,虽然从经济体制中获得了很多利益,而一旦涉及如何保卫自己的权利时,人民则毫无经验。可见该学者认为(  )
A.苏联解体在于人民政治经验的缺失
B.苏联模式之下缺乏真正的民主政治
C.斯大林模式保障了人民的经济利益
D.过多经济利益腐蚀了苏共执政能力
【答案】B
12.据孙冶方回忆,他在参加1978年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家考察团到南斯拉夫、罗马尼亚考察时,对南斯拉夫“没有自发势力的市场”的提法、计划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特点的认识印象深刻,对“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有了新的理解。该回忆表明东欧改革(  )
A.推动改革开放成为国人的共识
B.引导党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
C.丰富了中国改革理论的思想资源
D.促成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C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规模垦荒。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四千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三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由于经营管理不善,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1)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改革脱离实际,盲目决策;农业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
(2)相同点: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结果相同,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相同,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不同点:赫鲁晓夫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勃列日涅夫的重点在工业领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