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白山市浑江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和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儒墨同显,一致百虑,对立互补,相反相成。墨子先学儒,后觉察儒学缺点,自创墨学,非儒反儒,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墨子肯定孔学有“当而不可易”(正确而不能改变)的真理成分。墨家是先秦唯一堪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
孟子推崇墨子兼爱的人格精神魅力。《孟子·尽心上》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提倡全人类兼爱交利,即使从头到脚,被磨成粉末,只要对天下有利,都甘愿付出,这种损己利人、大公无私的精神,突显了墨子追求真善美理想的高贵品格。孟子对墨子精神的赞扬,影响深远。
西晋鲁胜《墨辩注序》说:“孟子非墨子,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孟子非墨辟墨,但其思维表达方式,承自墨子,酷似墨子,辩论模仿墨子惯用的归谬反驳法。《孟子·告子上》说:“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不知类”是墨子应用归谬反驳法的标志词、惯用语,曾被墨子用来说服鲁班与楚王,止楚攻宋,孟子出色地加以传承发扬。《孟子·梁惠王上》说:“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归谬辩辞,比喻生动,脍炙人口,众所周知,是世人普遍效法的思维表达范例。
儒墨之学,各有所长,舍短取长,有助于把握全面真理和治国良方,是司马迁和班固等史学思想家对儒墨学关系的标准定性,是今日认知判断儒墨关系的正确指引。
秦汉学界,儒墨对举,孔墨并提;汉后至清,墨学衰竭。
作为墨子“兼爱”理想深刻理论基础的全人类共同人性论,“兼爱”理想,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超越性的善良愿望和理论假设。
儒家“爱有差等”,适应宗法等级制要求,随血缘亲疏远近,施爱厚薄不同,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和灵魂,是“亲亲尊尊”的“血统论”,是“中世纪”漫长宗法等级制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墨子坚决反对儒家“亲亲尊尊”的“血统论”,主张“可学而能”的共同人性论,是科学的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由后天学习得来。《尚贤下》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只凭血统高贵治理国家,不通过学习获得智能,“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就像叫哑巴当外交官,聋人当乐队指挥,必然越治越乱。
孟子辟墨,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辟”即驱除、屏除、排除。宋陆游《杂兴·孟子辟杨墨》诗说:“孟子辟杨墨,吾道方粲然。”“伐木当伐根,攻敌当攻坚。”孟子辟墨,孔孟之道才能鲜亮发光。
孟子攻击墨子,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被视为对墨子的政治结论和人格定性定位,绝无一丝可能翻案平反的条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之中,儒学界把孟子辟墨奉为金科玉律、真理标准,是典型“以权威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是充斥心理相关型和论据空缺型的诡辩。
在当今不同文明互补互鉴的全新时代,辨识墨子兼爱学说的精义,吸取孟子不当辟墨的历史教训,探寻墨学中绝的动因,推进儒墨学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是历史赋予当代学人的重要使命。儒墨学界应携起手来,努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儒学研究和墨学研究交流合作,开辟儒墨学兼容创新的新局面。
(摘编自孙中原《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
材料二:
儒家“仁爱”主张“爱有差等”,即根据亲疏贵贱而施予不同的爱。从维护“君臣父子”的纲常出发,儒家主张在施行爱的过程中以自己为起点,逐渐扩大至他人,即“立爱自亲始”。
墨家“兼爱”是围绕“兼相爱,交相利”这一基本论点展开的。《吕氏春秋》说:“墨翟贵兼。”“兼”的本义是一只手拿着两颗稻谷,引申为同时顾及事物的几个方面。在《墨经》中,“兼”表示“整体”“全部”的意思。因此,“兼爱”主要强调的是“兼爱天下之人”。在墨子看来,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无论出身是高贵还是低贱,只要是人,都是被爱的对象,这个爱的对象的范围应该是“天下之人”,也就是整个人类,也即“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墨家“兼爱”认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等级差别,却又要求别人不分差别地彼此相爱,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泥潭之中。与“兼相爱”紧密相连的是墨家的“交相利”的实利主义道德原则。在墨家看来,爱就是利,利即为爱。没有实际的“利”,就无从谈“爱”。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都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所爱的对象是相同的。儒家坚信在一个秩序和谐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仁爱;而墨家则认为在一个秩序和谐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兼爱,其实这两种理想的人际关系皆为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之爱,是人类之爱,爱的对象是整个人类。儒家有“泛爱众”“仁者爱人”,墨家有“兼爱天下”。儒家施行“仁爱”的方法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譬也,可谓仁之方也”,这种方法就是由己及人。“君子之于物,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里的“仁”和“亲”是两个概念。“仁”是对亲人之外的他人的喜爱。“亲”则是对亲人或相熟的人的亲爱。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都是中国传统思想,都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爱”的关系。我们要在充分理解它们两者产生的那个时代的具体含义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时代的特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们,分析、鉴别、取舍、改造,使它们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在当今散发出更大的魅力和光芒。
(摘编自高洁《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比较》)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汉之前墨家与儒家两大流派对举并提,而汉朝之后至清朝,墨学逐渐衰竭,这跟孟子的“辟墨”有一定的关系。
B.“兼爱”是一种美好的理想,是人类的共同人性论,这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达到的,也与宗法等级制不符。
C.材料一认为,我们应该吸取孟子为了本派学说而全盘否定墨学的历史教训,儒墨学说研究者应当平等地交流与合作。
D.“立爱自亲始”是儒家的主张,是说在施行爱的时候,以自己为起点,再扩大到他人,根据关系的亲疏贵贱而不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墨子本来是学儒学的,因认为儒学有缺点而自创墨学,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可见,在当时墨学比儒学更先进。
B.利用儒墨之学的优势,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真理和治理国家,古代史学家的见解,对我们今天研究诸子百家各学派关系仍有指导价值。
C.“伐木当伐根,攻敌当攻坚”,是说办事要先抓主要矛盾,孟子非墨辟墨,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孔孟之道才能够鲜亮发光。
D.墨学从与儒学并举到逐渐衰竭,墨子从与孔子并提到渐去渐远,原因很多,其自身学说有些地方自相矛盾、有些观点不合时宜是重要因素。
3.下列选项,没有运用归谬反驳法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C.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D.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所使用的论证方法。(4分)
5.儒墨关于“爱”的主张有哪些异同点?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第六病室[俄]契诃夫
从前,在父亲活着的时候,伊凡·德米特里住在莫斯科,在那里上大学,每月收到六七十个卢布,不知道什么叫穷,后来他不得不急剧地改变自己的生活。他只好从早到晚去教报酬很低的家馆,做抄写工作,却仍旧挨饿,因为他把全部收入都寄给母亲维持生计了。伊凡·德米特里忍受不了这种生活。他垂头丧气,变得虚弱不堪,不久就放弃学业,回到家乡。在这里,在这座小城里,他多方托人,谋到了县立学校的一份教职。但他跟同事相处不好,学生也不喜欢他,不久他就辞职不干了。母亲又去世了。他有半年之久失业在家,只靠面包和水生活,后来就当上了法院的民事执行员。他一直担任这个职务,直到因病被解职为止。
他向来没有给人留下健康的印象,即使在青春年少的大学期间也是这样。他总是脸色苍白,身体消瘦,经常感冒,吃得少,睡不好。他总想跟人们交往,但由于他生性急躁、多疑,他没有朋友,没有一个至交。不论跟他谈什么,他总是归结到一点:这个城市的生活沉闷、无聊,这个社会没有高尚的需求,过着毫无生气、毫无意义的生活,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暴力、愚昧、腐化和伪善。卑鄙的人锦衣玉食,正直的人忍饥挨饿;必须让这个社会认清自己的面目,感到震惊才好。
这个城里,尽管他尖刻地批评人,容易冲动,可是大家都喜爱他,背地里总是亲切地叫他万尼亚。他那天生的体贴、乐于帮忙的性情、正派的作风、道德的纯洁,他那又旧又小的礼服、病弱的外貌、家庭的不幸,在人们心中勾起一种美好、热烈、忧郁的感情。再说,他受过很好的教育,念过许多书,照城里人的看法,他无所不知,在这个城里像是一部备人查考的活字典。
一个秋天的早晨,伊凡·德米特里翻起大衣领子,在泥泞中啪嗒啪嗒地走着,穿过小巷和一些偏僻的地方,费力地去找一个小市民的家,凭执行票向他收款。在一条巷子里他遇到两个荷枪实弹的士兵押送着两名戴着手铐的犯人。不知为什么他突然觉得,他也可能戴上手铐,就这样由人押着,走在泥地里,送进监狱去。他在小市民家待了一会儿,然后回家。在邮局附近他遇见一个认识的警官,对方跟他打了招呼,还和他一道走了几步,不知为什么他又觉得这很可疑。晚上他在屋里没有点灯,夜里也不睡觉,老想着他可能被捕,戴上手铐,关进监狱。他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过失,而且可以担保他今后也绝不会去杀人、放火、偷盗。可是,无意中偶然犯下罪行难道不容易吗?难道不会有人诬陷吗?最后,难道法院不可能出错吗?而在现行的诉讼程序下,法院的错判是完全可能的,不足为怪的。
早晨,伊凡·德米特里起床后心存恐惧,额头上冒出冷汗,已经完全相信,他每时每刻都可能被捕。“从此,伊凡·德米特里日日夜夜受尽折磨。所有路过窗下的人和走进院子的人都像是奸细和暗探。中午,县警察局长通常坐着双套马车从街上经过,他这是从城郊的庄园去警察局上班。可是伊凡·德米特里每一次都觉得:马车跑得大快,他的神色异样,显然他急着跑去报告:城里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犯人。每逢有人拉铃或者敲门,伊凡·德米特里就浑身打颤,如果在女房东家里遇到生人,他就惶惶不安。可是遇见警察和宪兵时他却露出笑脸,还吹着口哨,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他一连几夜睡不着觉,等着被捕,可是又故意大声打鼾,像睡着的人那样连连吁气,好让女房东觉得他睡着了。
他开始离群索居,避开人们。他原先就讨厌自己的职务,现在更是忍受不了这种工作。他生怕有人使坏整他,偷偷往他的口袋里塞进贿赂,然后去告发他。或者他自己无意中在公文上出错。现在他每天都能想出成千上万条各种各样的理由,说明应当认真为自己的自由和名誉担忧。正因为如此,他对外界,特别是对书籍的兴趣便明显地减弱,他的记忆力也大为衰退了。
到了春天,雪化了,在公墓附近的一条冲沟里发现两具部分腐烂的尸体。这是一个老妇人和小男孩。伊凡·德米特里害怕别人以为这是他杀死的,便在大街小巷走来走去,还面带微笑。可是遇见熟人时,他的脸色红一阵,白一阵,一再声明,没有比杀害弱小的、无力自卫的人更卑鄙的罪行了。可是这种作假很快就使他厌倦,他略加思索后认定,最好的办法就是躲进女房东的地窖里去。他在地窖里坐了一整天,之后又坐了一夜一天。他冻得厉害,等到天黑,便偷偷地像贼一样溜进自己的房间里。天亮之前,他一直站在房间中央,身子一动不动,留心听着外面的动静。清晨,太陽还没有升起,就有几个修炉匠来找女房东。恐惧偷偷地告诉他,这些人是打扮成修炉匠的警察。于是他悄悄地溜出住宅,没戴帽子,没穿上衣,惊骇万分地顺着大街跑去。几条狗汪汪叫着追他,有个男人在后面不住地喊叫,风在他耳边呼啸,伊凡·德米特里便觉得全世界的暴力都聚集在他的背后,现在要来抓住他。
由于伊凡·德米特里在家里无法生活和治疗,只好把他送进医院,不久安德烈·叶菲梅奇便下令把他转到第六病室。过了一年,城里人已经完全忘掉了伊凡·德米特里,他的书由女房东堆在一个敞棚底下的一辆雪橇上,给小孩子陆续偷走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主人公在父亲死后,就整日忙于生计,无力上学,后来又因为人际关系辞去工作,他后来的“病”与这些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B.贫穷导致主人公给人留下不健康的印象,他身体虚弱,又因为性格问题,缺乏朋友,这也为他后来“生病”埋下伏笔。
C.主人公在路上遇到士兵押送犯人,这是引发他“生病”的导火索,他从此总是疑心自己会被警察抓进监狱,整日郁郁寡欢。
D.人们一开始喜爱他,因为他博学而善良,可最后人们过了一年就忘了他,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俄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提到主人公因生病离职,引出下文对主人公健康状况的叙写,再交代他生病的相关情况和结果,结构严谨。
B.小说在塑造主人公时用到了外貌、神态、心理、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全方位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丰富而立体。
C.小说行文中多次强调时间,从秋天到第二年春天,到最后的“过了一年”,都是为了交代主人公“生病”的原因。
D.小说情节详略得当,对于主人公早期的生活经历简略地叙述,节奏很快;对于他生病的原因、过程记叙十分详细。
8.有人认为伊凡·德米特里是一个“清醒的疯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
9.在伊凡·德米特里的想象里存在着一个虚构的世界,谈谈这个虚构世界在当时的现实意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今世近习之请行,则官爵可买;官爵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奸财货贾得用于市,则商人不少矣。聚敛倍农而致尊过耕战之士,则耿介之士寡而商贾之民多矣。
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谈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选自《韩非子·五蠹》,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库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
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傅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则称先王之道A以籍仁义B盛容服而饰C辩说D以疑E当世之F法G而贰H人主之心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与“位卑则足羞”(《师说》)两句中的“卑”意思相同。
B.“以成其私”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私”意思不同。
C.“聚弗靡之财”与“则弗能攻”(《兼爱》)两句中的“弗”意思不同。
D.“西益而宅”与“单于益骄”(《苏武传》)两句中的“益”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家混乱风气的形成跟五种像蛀虫一样的人有关,不除掉这些人,国家就危险了。
B.人们想要行为正当就需要本性正,如果一开始就不够强盛,那么,最后肯定会失败。
C.晋文公听到咎季家的墙坏了不修的事,深受启发,下令不准滥修宫室,要保障农事。
D.管仲认为君王应把百姓当作天,百姓亲附,国家就安宁;百姓背弃,国家就要灭亡。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聚敛倍农而致尊过耕战之士,则耿介之士寡而商贾之民多矣。(4分)
(2)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4分)
14.两则材料中,给君王的建议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江汉[注]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正月,杜甫自夔州(今重庆奉节)出峡,流寓湖北江陵(今荆州市)、公安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的“思归客”饱含辛酸,诗人思归而不能归;“乾坤一腐儒”有“自鄙而兼自负”之意。
B.颔联情景交融,远浮天边的片云与孤悬明月的永夜暗喻诗人自己虽四处飘零,但忠心依旧。
C.尾联化用老马识途之典,诗人以老马自况,表达了虽年老多病,但还有进取之心和报国之志。
D.这首诗与《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同样写于大历三年,但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
16.《读杜心解》:“有病(诟病)此诗‘日’‘月’并见者,不知‘落日’乃借喻暮齿(暮年)”请结合这一阐释简要谈谈你对这首诗“‘日’‘月’并见”的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
(2)苏轼《石钟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是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错误说法。
(3)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居住地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四十年轮椅生涯,肉身的痛苦可想而知,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充满力量的无形心魂去战胜和超越这种有形的痛苦。幸与不幸,要纵观一生的心路。把活着当作奖赏,依然心怀感恩,才能创造很多的可能性,就如罗曼·罗兰所说“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在轮椅上,史铁生将他对生和死的思索、对身边人和事的观察、对身与心的思辨等都写成文字,他从肉身的痛苦中挣脱出来,用智慧的双眼观察世界,以纯洁的心魂感悟生活,他活成了一束光,并且光芒万丈,照亮了许多人前行的路。
人永远在路上,要做的就是 ① 地走好人生之路,而不是轻言放弃,这就是过程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谁 ② ,谁的痛苦就更多些;谁欣然前行,谁的快乐就更多些。有时读史铁生,像是进了一条悠远而变幻莫测的隧道,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回响。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用智慧的双眼观察世界,有许多生活感悟,引导许多人前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说明。(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田本相先生提出:“曹禺诗化现实主义戏剧创作,如《雷雨》《日出》《原野》三部曲,不仅标志着中国话剧成熟,而且也是诗化现实主义传统形成的标志。”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中国话剧由他者变为本家的标志。作为综合的舞台艺术,中国话剧 ① ,不仅是戏剧文学实现蜕变的过程,而且是从戏剧文学到舞台艺术各主要艺术门类整体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期,以张骏祥、陈鲤庭等为代表的一代话剧导演,不仅以各自艰苦卓绝的艺术实践形成了对话剧舞台整体艺术的共识,而且在戏剧美学观念上有了整体的提升,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导演思想和导演风格。其中,黄佐临在作品中显示出来的中西融合的导演风范,张骏祥、陈鲤庭、贺孟斧等在《北京人》《屈原》《风雪夜归人》中对中国式诗化戏剧的各具个性的表现等,都在中国话剧艺术史上留下了闪光的审美足迹。与导演们的奋进同步,这一时段的中国话剧代表性表演艺术家们也在舞台上打出了一片艺术新天地。话剧舞台上,涌现出了屈原、林冲、婵娟等人物形象。大量事实表明,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起步于田汉等人的浪漫主义话剧的诗化现实主义,已经 ② 。它所体现出来的中国话剧的诗化传统向世人昭告:此时此刻,话剧不再是中国文化的他者,而是 ③ 。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学人或者没有注意到这一事实,或者虽然有所察觉却未能予以重视并对它做进一步的思考。这使话剧无形中就被视为一种保留着顽固的异质性的艺术样式,一种几乎不可能融入中国文化和中国戏剧的艺术样式。在某种程度上,这实际上是一种类似古人所说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狭隘、保守的心态和文化意识、观念的反映。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打”与文中加点的“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打这儿往西,再走三里地就到了。
B.我在隔壁超市买了一打铅笔。
C.早上起床太早,他不停地打哈欠。
D.年轻人要敢打敢拼,未来是属于你们的!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杨志军曾说,一个人的历史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一个人的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情怀是民族情怀的一部分。写作者的精神维度决定了其作品的优劣高低,对登高望远的热爱时刻伴随着我们对陨落与滑坡的警惕。写作者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永远的攀登者。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联系生活实际和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白山市浑江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为了本派学说而全盘否定墨学的历史教训”错,根据原文的“孟子推崇墨子兼爱的人格精神魅力”“记取孟子不当辟墨的历史教训”等可知)
2.A(“可见,在当时墨学比儒学更先进”错,并不能得出此结论)
3.B(B项是举例论证法与类比论证法,其余都有运用归谬反驳法)
4.①举例论证。文中列举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上评论墨子的例子,论证孟子推崇墨子兼爱的人格精神魅力。②引用论证。文中引用宋陆游《杂兴·孟子辟杨墨》的语句论证孟子辟墨是为了孔孟之道鲜亮发光。③对比论证。文中将儒家“爱有差等”与墨家的“可学而能”进行对比。(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5.异:儒家主张仁爱,“爱有差等”,由己及人,根据亲疏贵贱而施予不同的爱;(2分)墨家提倡全人类兼爱交利,“兼相爱,交相利”“兼爱天下”。(2分)同: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都是我国的传统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之爱;爱的对象是整个人类。(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6.B(“贫穷导致主人公给人留下不健康的印象”说法错误,通过第二段“即使在青春年少的大学期间也是这样”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因为贫穷而这样,他一直都是这样)
7.C(“都是为了交代主人公'生病'的原因”说法错误,小说强调时间是交代故事的进展和情节的发展,这是对时间作用的理解错误,特别是最后一段的“过了一年”,跟主人公“生病”的原因无关)
8.①清醒之处:他认为这个社会充斥着暴力和伪善,卑鄙的人锦衣玉食,正直的人忍饥挨饿,这些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他有强烈的道德感和正义感,体贴,乐于助人、正派,道德纯洁。②疯狂之处:他对被捕的恐惧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他开始怀疑自己会被人诬陷,或法院可能会错判他;他开始离群索居,害怕别人以为他是凶手,甚至躲进地窖,表现出明显的妄想症状和极端的行为。③他的“清醒”在于他对社会的批判和道德感,而他的“疯狂”则表现在对被捕的极度恐惧和异常行为。他的清醒与疯狂交织在一起,使他成为一个“清醒的疯子”。(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9.①社会不公的反映:他认为社会充斥着暴力、愚昧、腐化和伪善,卑鄙的人锦衣玉食,正直的人忍饥挨饿。他的虚构世界实际上是对现实社会不公的反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他希望让社会认清自己的面目。他的虚构世界中充满了对正义的渴望和对社会改良的期盼。
②个人精神状态的写照:他的虚构世界充满了对被捕的恐惧和对人际关系的怀疑,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助,这种恐惧和孤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具有普遍性,许多人都面临着类似的心理困境;他的虚构世界最终导致了他精神崩溃,表现出明显的妄想症状和极端行为。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压迫和精神困境的象征。(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10.BDG[(原文标点)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
11.D(“君子务本”中的“本”是“根本、主要的东西”的意思;“其本欲舒”中的“本”是“树根”的
意思)
12.C(“咎季家的墙坏了不修”错,根据原文“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可知是咎季隔壁的老臣的墙坏了不修,不是咎季)
13.(1)(奸商)搜刮所得成倍地超过农民的收入,而在社会上受到的尊重又超过从事耕战的人,那么光明正直的人就减少,而经营工商业的人就增多。(“聚敛”“倍”“耿介”各1分,句意1分)
(2)谷物,国家是靠它繁荣昌盛的,礼义是靠它实行的,人心是靠它安定的。(“所以”“炽”“行”各1分,句意1分)
14.①相同点:以农为本,重视农事。②材料一中希望君王能保证从事农耕的人多于经商之人,否则会本末倒置,导致社会风气不好,体现了以农为本、重视农事。③材料二中管子劝谏君王,国家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很难治理,体现了以农为本、重视农事。(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明君治理国家的政策,总是要使工商业者和游手好闲的人尽量减少,而且(让他们)名位卑下,因为从事农耕的人少而致力于工商业的人多。现在社会上向君主亲近的侍臣行贿托情的风气很流行,这样官爵就可以用钱买到;官爵可以用钱买到,那么工商业者的地位就不会低贱了。投机取巧非法获利的活动可以在市场上通行,那么商人就不会少了。(奸商)搜刮所得成倍地超过农民的收入,而在社会上受到的尊重又超过从事耕战的人,那么光明正直的人就减少,而经营工商业的人就增多。
因此,造成国家混乱的风气是:那些著书立说的人,称引先王之道来宣扬仁义道德,讲究仪容服饰而文饰巧辩言辞,用以扰乱当今的法令,从而动摇君主的决心。那些纵横家们,弄虚作假,招摇撞骗,借助于国外势力来达到私人目的,进而放弃了国家利益。那些游侠刺客,聚集党徒,标榜气节,以图显身扬名,结果触犯国家禁令。那些国君的近臣,大批依附权臣贵族,肆意行贿,而借助于重臣的请托,逃避从军作战的劳苦。那些工商业者,制造粗劣器具,积累奢侈资财,囤积居奇,待机出售,希图从农民身上牟取暴利。上述这五种人,都是国家的蛀虫。君主如果不除掉这五种像蛀虫一样的人,不广罗刚直不阿的人,那么,天下即使出现破败沦亡的国家,地削名除的朝廷,也不足为怪了。
材料二:
孔子说:“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本性不正的人最后肯定行为不正当,一开始就不够强盛的最后肯定会失败。
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 ”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广阔无边的天,给人民当君主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百姓亲附,国家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国家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国家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国家就要灭亡。”
河间献王说:“管子曾说过:‘仓库充实时,人民会明白什么是礼节;衣食丰裕时,人民会认识到光荣和耻辱。’谷物,国家是靠它繁荣昌盛的,礼义是靠它实行的,人心是靠它安定的。《尚书》五福中把富裕作为开端,子贡问为政之法,孔子说:‘使百姓富裕’。富裕之后再进行教导,这就是治国之本。”
晋文公去见咎季,看到他的家庙紧靠在西墙下,晋文公说:“谁住在您的西边 ”咎季回答说:“是君王的老臣。”晋文公说:“从西边扩建您的住宅。”咎季回答说:“我忠于职守,但比不上老臣的功劳,老臣的墙坏了却没有再修筑。”晋文公问:“为什么不修筑呢 ”咎季回答说:“一天不种庄稼,一百天都得不到吃的。”晋文公出门就将此事告诉了他的车夫,车夫在车后叩头说:“君王的英明,是群臣的幸福。”晋文公于是向全国发布命令说:“不准滥修宫室,以此妨害百姓的住宅,修建要按一定的时间,不准妨碍农事。”
15.D(“但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分析不当,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都表达了诗人晚年漂泊之苦,都表达了诗人心系国家的情怀)
16.①这首诗中,既出现孤月,又出现落日,但并不矛盾。②“落日”不是实景的描绘,是虚写,是咏怀,比喻暮年。③“心犹壮”与“落日”形成鲜明对照,表现出诗人顽强的生命力,是诗人壮心不已的心态的反映。(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7.(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盖叹郦元之简 而笑李渤之陋也
(3)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18.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②唉声叹气(长吁短叹)(每处1分,如有符合语境的其他成语,也可给分。①坚持不懈:坚持到底,毫不松懈。②唉声叹气:因伤心、愁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19.①原句使用对偶,“用智慧的双眼观察世界,以纯洁的心魂感悟生活”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强调了史铁生是如何从肉身的痛苦中挣脱出来而活成一束光的。(2分)②原句使用比喻,把“他”比作“一束光”,形象地描绘了他的文章,思想和人格魅力散发出光芒,照亮了许多人前行的路,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2分)③改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没有生动的描绘,内容简单,只是叙述他引导许多人前行。(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20.D(D项加点的“打”与文中加点的“打”意义和用法相同,均为动词,意为“奋斗、拼搏”。A项加点的“打”为介词,意为“从”。B项加点的“打”为量词,意为“十二支”。C项加点的“打”为动词,表示身体上的动作)
21.①由他者成为本家的过程②进入成熟阶段③中国文化的本家(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22.①长期以来部分学人没有注意到或者没有重视话剧的蜕变,②因此话剧被视为一种异质性的、几乎不可能融入中国文化和戏剧的艺术样式。(每个分句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23.【写作提示】
【参考立意】
①从材料中“个人与国家,时代、民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个人要融于时代”“个人与时代不可分割”“个人与国家不可分割”“个人的价值应与民族、国家,时代相融于一体”“个体精神彰显民族精神”等。②从材料中“写作者的精神维度与热爱”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人要铸就精神品格”“人生价值由其精神维度高低决定”“高贵的精神品格是防止精神滑坡的良方”“热爱成就人生辉煌”等。③从材料中“写作者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永远的攀登者”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做一个永远的攀登者”“生命不止,攀登不停”“努力向上,方可绘就人生华章”等。当然,不管怎样立意,在写作时都要能够契合材料中的核心内涵。
【题意评分解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