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素质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素质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素质测试
语文试卷
试卷共8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戏曲有着独特的美育范式。戏曲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声腔和形象,因可愉悦感官、心灵,又能感化人心而彰显出重要的美育价值。
“陶情”是古典戏曲美育传统的主题之一。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经过高度提炼后,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华丽的角色造型、精彩的“唱念做打”和曲折的戏曲冲突,无不引发观众看戏、听戏和品戏的兴趣,促成他们在感官继而在心理层面产生基于审美共识的情感共鸣。在创作与鉴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中,戏曲和心悦性的美学价值被强调,并将戏曲的情感力量化作“以美育人”的媒介,完成了古典戏曲美育的审美实践。
“风教”也是古典戏曲美育功用的体现。古典戏曲于内容上秉承了“兴观群怨”“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从而在基调上确定了“厚人伦,美风化”的美育宗旨。劝善惩恶、辨明是非、弘扬忠孝等,皆是古典戏曲呈现“教化”意义的美育主题。大众皆耳熟能详的《窦娥冤》《赵氏孤儿》《桃花扇》《中山狼》等剧目,因传递出是非、爱憎、曲直、善恶等伦理道德价值而盛传不衰。以“美风化”为文化使命,古典戏曲也完成了“劝使为善,诫使勿恶”的德育实践。
“美风化”是唱响古典戏曲功用的主旋律,贯穿于戏曲美育观演进的始终。戏曲承载教化意义的天然功利性能够被持续性地激活潜藏能量,主要源于因变则通,因通则久。在通与变并行的演进逻辑中,持续绽放着艺术魅力。
通者,指千古不变之精神传统。古典戏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精忠记》彰显的“精忠报国”之家国情怀,《桃花扇》传递的“天下兴亡”之担当意识,《桃园结义》体现的“侠肝义胆”之忠义精神,《窦娥冤》宣扬的“公正平等”之价值理念,以及各类剧目中至今仍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之时代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也是国人生成并坚定文化自信心的理论基石之一。浓厚的文化情结使得不同时代的观众形成了基于民族认同的价值观,也激励了他们不断反刍、消化其中内涵,进而提出戏曲美育构想的新方案。
变者,指依时代语境而适时更新的美育内涵。“美风化”的美育实践总是与民族精神的构建密切相关。基于映射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问题意识,古典戏曲的美育内涵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封建王朝时期戏曲美育的路径选择是高台教化,在诗教传统的影响下,古典戏曲承载的德育价值被突出。在抵抗外辱和寻求民族出路的抗争时代,戏曲美育观则立足思想启蒙立场,成为宣扬“启蒙”与“救亡”精神的重要文艺载体。20世纪80年代以降,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戏曲美育的首要目标已经被提升为追求戏曲的艺术美,尤为注重传承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进入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让古典戏曲走进课堂、走向大众,弘扬并传播其艺术魅力,又成为当前戏曲美育的重要课题。
基于“通”与“变”的演进逻辑,古典戏曲美育观在今天既对“发现美”有所传承,又踏上了深入“探索美”的新征程。继承和激活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要求在新的时代重新审视与丰富戏曲美育的内涵,并挖掘出其与时俱进且历久弥新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刘玲华《文化自信与古典戏曲美育观的理论重构》)
材料二:
从历史的眼光来分析,中国古典戏曲的美育目的大致有以下两种倾向:
第一种倾向是和心悦性陶情说。这是中国古典戏曲美育观的主流。王国维认为元曲作者是“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而不讳“思想之卑陋”,“元剧之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的“有意境”,即“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所以他说“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此种倾向考虑到了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情感上的娱悦,是非常正确的,但把戏曲的美育活动完全局限在个体自我的范畴,而人也是社会中人,全然决绝与社会环境的联系,既显得偏狭,又无实际操作可能性。
第二种倾向是劝善惩恶风教说。李渔说制作戏剧根由乃“因愚夫愚妇识字知书者少,劝使为善,诫使勿恶,其道无由,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此种倾向不足之处在于可能走向为风教而风教的极途,从而漠视审美个体的内在审美感受,把风教推向僵硬机械的教条。
中国古典戏曲美育目的的两种倾向,实质可归结为情与理的审美差异。片面强调一端都有失偏颇,要追求实现情理交合、寓教于乐的理想目标。
(摘编自陈军《中国古典戏曲的美育目的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陶情”完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美育的审美实践,“风教”则完成其德育实践。
B.“通”与“变”是古典戏曲美育观演进的并行逻辑,古典戏曲的美育功能因此得以形成。
C.材料二认为,陶情说决绝个体与社会环境的联系,风教说可能漠视个体的内在审美感受。
D.优秀古典戏曲作品既可以和心悦性,也可以劝善惩恶,这是两则材料观点上的共通之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戏曲勃兴于元、明时代,从那时起,古典戏曲陶情、风教的美育功能就已经形成。
B.借助古典戏剧的美育功用,中国古典戏曲独特的美育范式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能够得以延续。
C.进入数字化时代,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将戏曲美育艺术魅力进行弘扬和传承将是重要课题。
D.如果想融合古典戏曲的陶情、风教这两种美育功能,我们就不应该对情与理有所偏废。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关于戏曲的论述中最能体现古典戏曲美育观的一项是(3分)
A.观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补于世。(元·周德清)
B.本色者为词人之词,否则为文人之词。(明·李开先)
C.剧场即一世界,倘演者不真,则观者之精神不动。(明·袁于令)
D.极粗极俗之语,未尝不入填词,但宜从脚色起见。(清·李渔)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讨论了“古典戏曲美育观”,但两者在论证特色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市文化、教育部门准备启动2024年度“戏曲进校园”专题活动。如何在本次活动中更好地发挥戏曲的美育功能?请结合材料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生活在天上
毕飞宇
①蚕婆婆在这个悲伤的夜间开始追忆断桥镇养蚕的日子。成千上万的桑蚕交相辉映,洋溢着星空一般的灿烂荧光。它们弯起背脊,又伸长了身体,一起涌向了蚕婆婆。它们的身体像梦的指头,抚摩着蚕婆婆。每一个蚕季最后的几天总是难熬的,一到夜深人静,这个世界上最喧闹的只剩下来蚕啃噬桑叶的沙沙声了。蚕婆婆像给爱蹬被单的婴孩盖棉被一样整夜为它们铺桑叶,往往是最后一张蚕床刚刚铺完,第一张蚕床上的桑叶就只剩下光秃秃的叶茎了然后,某一个午夜就这样来临了,孩子们开始向麦秸秆或菜籽秆上爬去。蚕婆婆在这样的时候就会抓起一把桑蚕,把它们放在自己的胳膊上它们会昂起头,像一个个光着屁股的孩子,既像晓通人事,又像懵懂无知,以一种似是而非的神情与你对视。蚕婆婆每一次都要被这样的对视所感动,被爬行的感触是那样地切肤,附带滋生出一种很异样的温存。
②一到夜间蚕婆婆就会坐在床沿,眺望窗外的夜。蚕婆婆看久了就会感受到一种揪心的空洞,一种无从说起的空洞这种空洞被夜的黑色放大了,有点漫无边际。星星在天上闪烁,泪水涌起的时候满天的星斗像爬满夜空的蚕。
③日子一过了谷雨连着下了几天的小雨,水汽大了,站在二十九层的阳台上,就像是在天上,再也看不见地面了。站了一阵子,感觉到大楼在不停地往天上钻,真的是云里雾里。蚕婆婆对自己说“一定得回乡下,和天上的云活在一起总不是事”蚕婆婆望着窗外,心里全是茶色的雾,全是大捆大捆的乱云在迅速地飘移。
④蚕婆婆再也没有料到儿子给她带回来两盒东西。蚕婆婆定了定神,发现盒底黑糊糊的,像爬了一层蚂蚁。她发现那些黑色小颗粒一个个蠕动起来了,有了爬行的迹象。它们是蚕,是黑色的蚕苗。蚕婆婆的胸口咕嘟一声就跳出了一颗大太阳。另一只盒子里塞满了来叶芽。蚕婆婆捧过来,吸了一口,二十九层高楼上立即吹拂起一阵断桥镇的风,轻柔、圆润、濡湿,夹杂了柳絮、桑叶、水、蜜蜂和燕子窝的气味。蚕婆婆捧着两只纸盒,眼里汪着泪,嗫嗫嚅嚅地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⑤蚕婆婆在新时代大厦的第二十九层开始了养蚕生活,就此生龙活虎了起来。她拉上窗帘,在阳台上架起了蔑匾,一副回到断桥镇的样子。
蚕婆婆在新时代大厦的二十九层开始了与桑蚕的共同生活。她抚弄着蚕,和它们拉家常,说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的家乡话。蚕婆婆的唠叨涉及了她这一辈子的全部内容,没有时间顺序,没有逻辑关联,只是一个又一个愉快,一个又一个伤心。
⑦蚕仔的身体一转白就开始飞快地成长了。所用的筋匾一天比一天多,所占的面积一天比一天大。阳台和整个客厅差不多都占满了。
⑧离春蚕上山还有四五天了,大儿子突然要飞一趟东北。蚕婆婆一个人在家,心情很不错。她打开了一扇窗,在窗户底下仔细慈爱地打量她的蚕宝宝。快上山的桑蚕身子开始笨重了,显得又大又长。蚕婆婆从蚕床上挑了五只最大的桑蚕,让它们爬在自己的胳膊上。蚕婆婆指着它们,自语说“你是老大,你是老二……”蚕婆婆逗弄着来蚕,把自己的五个儿子重新怀了一遍,重新分娩了一遍,重新哺育了一遍仿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五个儿子又回到了眼前。
⑨意外事件说发生就发生了,谁也没有料到蚕婆婆会把自己锁在门外了。蚕婆婆突然听见“轰”的一声,一阵风过,门被风关上了。关死了。蚕婆婆握着钱包,十分慌乱地扒在门上,拍了十几下,蚕婆婆失声叫道“儿,儿,给你妈开开门!”三天之后的清晨,儿子提了密码箱走出了电梯,一拐弯就看见自己的母亲睡在了过道上,身边堆的全是打蔫的桑叶和康师傅方便面。母亲面色如土,头发散乱。
⑩儿子打开门,蚕婆婆随即就跟过来了。蚕婆婆走到蚕床边,蚕婆婆惊奇地发现所有的蚕床都空空荡荡,所有的桑蚕都不翼而飞。
蚕婆婆喘着大气,在二十九层楼的高空神经质地呼喊“蚕!我的蚕呢!”
大儿子仰起了头,雪白的墙面上正开始着许多秘密。墙体与墙体的拐角全部结上了蚕茧。不仅是墙,就连桌椅、百叶窗、排风扇、抽水马桶、影碟机与影碟、酒杯、茶具,一句话,只要有拐角或容积,可供结茧的地方全部结上了蚕茧然而,毕竟少三四天的桑叶,毕竟还不到时候,桑蚕的丝很不充分,没有一个茧子是完成的、结实的,用指头一摁就是一个凹坑。这些茧半透明,透过茧子可以看见桑桑们正在内部困苦地挣扎,它们蜷曲着,像忍受一种疼,像坚持着力不从心,像从事着一种注定了失败的努力……半透明,是一种没有温度的火,是一种迷蒙的燃烧和无法突破的包围……蚕婆婆合起双手,紧抿了双唇蚕婆婆说“罪过,罪过噢,还没有吃饱呢,——它们一个都没吃饱呢!”
桑蚕们不再关心这些了。它们还在缓慢地吐沿着半透明的蚕茧内侧一圈又一圈地包裹自己,围困自己在变成昏睡的蚕蛹之前,它们唯一需要坚持并且需要完成的只有一件事:把自己吐干净,使内质完完全全地成为躯壳,然后,被自己束之高阁。
(选自毕飞宇《中国短经典 唱西皮二黄的一朵》)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断桥镇是蚕婆婆昔日生活的地方,在断桥镇,蚕婆婆生活自在,养蚕得心应手,拉扯大了孩子。
B.新时代大厦二十九樱是蚕婆婆现在生活的地方,在这里,蚕婆婆觉得自己是生活在天上,很不适应。
C.蚕婆婆不适应现代生活,与社会发展变化太快和自己的文化水平有关系,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D.小说善于描摹物象表现情境,文中的排风扇、百叶窗、影碟机等物品构成了现代生活情境。
7.对小说语言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节中,星星在天上闪烁,泪水涌起的时候满天的星斗像爬满夜空的蚕”句中的“蚕”,寄托了蚕婆篓对断桥镇养蚕生活的割舍不断的深情。
B.第③节中,“蚕婆婆望着窗外,心里全是茶色的雾,全是大捆大捆的乱云在迅速地飘移”句中的“雾”和“云”形象地表现出蚕婆婆此时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的状态。
C.第⑥节中,“只是一个又一个愉快,一个又一个伤心”句,用愉快、伤心这两种情绪代表了蚕婆婆的生活内容,用词凝练,却也凸显了生活的滋味,让人唏嘘。
D.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充满韵味,表现出断桥镇生活的充实、诗意和浪漫,让人不禁对断桥镇充满向往。
8.文章一开始就用大量的笔墨来写蚕婆婆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9.小说中“蚕”有怎样的寓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材料一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圈,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及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欧阳修《卖油翁》)
材料二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①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选自《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
[注]①軱:读gū,股部的大骨。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乃取一葫芦A置于地B以钱C覆其口D徐以杓酌E油沥之F自钱孔入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刀而藏之”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词义不同。
B.“但微颔之”与“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之”字词义不同。
C.“族庖月更刀”与“士大夫之族”(《师说》)两句中的“族”字词义相同。
D.“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中的“硎”与“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砺”字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庄子笔下,庖丁解牛过程一气呵成、协调洒脱,使本来充满血腥的、繁重的解牛过程好像是一场舞蹈艺术表演。
B.作者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了庖丁技艺的精湛,并借助文惠君的赞叹和提问引出下文对于解牛之道的阐述。
C.文中用刀比喻生命,用牛复杂的肌理比喻社会。刀用来解牛,就好像人在世间生活,要接触世上种种困扰和打击。
D.文章用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说理:一是庖丁解牛之初和三年后,二是庖丁与普通厨工,三是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5分)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5题。
登岳阳楼①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唐大历三年(768年),58岁的杜甫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他乘舟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写下此作。
14.下面各句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昔”到“今”,将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拉开,句间自然地流露出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直接表现了诗人夙愿得偿的喜悦。
B.颔联写景。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运用夸张、联想等手法写洞庭水,境界宏阔。
C.颈联叙写自己的处境。将上联中“乾坤”与此联中“孤舟”对比,使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诗歌的境界由阔大转到狭窄。
D.尾联写了两个景: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前者是诗人心中所想,后者是诗人眼前当下。
15.诗歌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作用,他“哂”子路是因为子路:“ , 。”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了晚秋时节江流和峰峦的壮美。
(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 , ”两句点出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美玉一般恍如仙境,一叶扁舟分外突出。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每一个系三月,诵读声都把一介新春叫醒;每一个九月,大树都迎一群少年来;每一个六月,校园都送一群少年走。
我做我的先生,岁岁年年,和少年们一起咬文嚼字,一起推演数理,一起看云飞,听鸟鸣,看叶绿,听花开。我多了一份纯真,少了几分老成;多了一份透明,少了几分遮掩。我是另一片田地里的农人,我和我的同事们躬耕教坛,大地因此多了一颗颗种子,天空因此多了一双双翅膀。
校门外,我找不到来时的路了。朱碌科,这个叫着拗口的镇子,花木把街道打扮得 ① ,杂粮产业让它变得风风光光。旧日的房舍追着夕阳远去了,明月小楼惊艳了眼前的时光。从前流水在石缝间淙淙作响,脚面溅上泥水,我来时的青石板路去了何方
东晋虞喜的《志林》中说,樵夫王质上山砍柴,遇两神仙童子下棋,在旁边观看,回家后发现,离他上山的时间已经过去八百多年了。
我不是樵夫,也不上山,与大树相伴,光影一瞬间。鲜艳的国旗始终在校园上空飘扬,绿树拥簇着它,蓝天白云映衬着它,一抹红格外耀眼。花草树木依然,丰盈的绿色和我来时没啥两样。拥坐校园,大树披上四季的光芒,它 ② 蓬勃向上,它叶子金黄沉静端庄,它删繁就简一身通透,它新芽点染笑靥如花。美装饰着我的眼睛,一望相近,再望相熟,三望情深。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三月,春天如约而至;九月,学生开学;六月,学生毕业”,表达是不是更简洁了 为什么不这样改 (5分)
19.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种子”的含义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
A.网球大满贯一般有32个种子选手,一般的比赛就可能只有16个。
B.BitComet(比特彗星)独有的长效种子功能,通过该功能能显著提高下载速度,延长种子寿命。
C.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
D.我们看到,科学的种子正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心中扎根,夯实着建设科技强国的根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国家电影局初步统计,2024年春节假期(2024年2月10日至2月17日)全国电影票房为80.16亿元,观影人次为1.63亿,相比2023年春节假期票房和人次分别增长了18.47%和26.36%,均创造了同档期新的纪录。
2024年春节档不仅取得了亮眼的市场数据, ① 。“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2024年春节档调查”显示,春节档观众满意度得分85.9分,为2015年以来调查的9个春节档的第二名,调查的8部影片中有《飞驰人生2》《第二十条》《热辣滚烫》《逆转时空》等4部超85分。
2024年春节假期上映的影片中,既有备受女性观众青睐的《热辣滚烫》,也有男性观众喜爱的《飞驰人生2》;既有覆盖多个年龄段的《第二十条》,也有适合全家观看的《·逆转时空》……题材多样、类型丰富的影片为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满足了 ② 。同时,这些影片不是一味追求大IP、大投入,而是在内容品质上下功夫,接地气、有烟火气,更加关注社会现实,更能引发观众共鸣。此外,随着近年来春节档氛围的营造,过年看电影的新年俗日益深入人心,从外地返乡的人们往往邀约亲朋一同走进影院。这样的观影需求,决定了春节档上映的影片要低门槛、易共情,而今年春节档的影片 ③ 。这些因素形成合力造就了今年的春节档电影市场。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请简要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7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中对于技艺提升的认知,欧阳修说“唯手熟尔”",强调熟能生巧;庄子说“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依乎天理”,强调做事要遵循规律。
他们的观点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B(根据原文,“通”与“变”并非使古典戏曲美育功能得以形成,而是使古典戏曲的美育内涵得以传承和发展)
2.(3分)A.中国古典戏曲的美育功能是在戏曲几经历史演化后逐渐形成的。B.“程式化的表演形式”表述有误,应是“借助古典戏曲美育功用”。C.“强化戏曲的陶情功能”无中生有。
3.(3分)A(A.谈戏曲的风教功能;B.戏曲本色论,谈戏曲与生活的关系;C.谈戏曲表演;D.谈戏曲创作中的人物语言)
4.(4分)①从论证方法看:材料一以例证法为要,列举戏曲表演形式和剧目加以论证;材料二以引证法为主,选用王国维、李渔的具体论述加以论证。②从论证方式看:材料一以立论为主材料二立论、驳论相结合,对两种美育目的分别加以辩证分析。③从论证结构看材料一整体上采用了层递式结构,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结构。(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5.(6分)①借助具有美感的表演要素﹐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寓教于乐。②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符合新时代价值观的剧目,引领学生的精神追求。③顺乎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探索美。(从陶情、风教之“通”、风教之“变”三个角度作答)
6.c【解析】“社会发展变化太快和自己的文化水平”错误,从文中来看,蚕婆婆不适应现代生活主要与蚕婆婆对充实的乡村生活的怀念以及精神需求无处安放有关。
7.D【解析】“诗意与浪漫”错误,由第一段蚕婆婆追忆的断桥镇养蚕的日子可以看出,断桥镇的生活是充实的,是接地气的,是安然的,并非“诗意浪漫”。
8.(1)表现了蚕婆婆对充实的乡村生活的怀念,也反映了对现在生活的不适和孤寂;(2)与实二十九楼的生活相呼应,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也凸显了情节的合理性;(3)表现了转型生活的无奈和困惑(物质生活的富足和精神需求的错位)。
9.①断桥镇的蚕是蚕婆婆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②二十九楼上的蚕是蚕婆婆的陪伴和精神寄托;③作茧自缚的蚕象征蚕婆婆对城市活的不适应和无法突破的精神困境。
10.BDF[(原文标点)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
11.C(A项正确,两句中的“善”字词义不同,前者为“友善、交好”,后者为“揩拭”。B项正确,两句中的“之”字词义不同,前者是代词,后者是“往,到……去”。C项,两个“危”字词义不同,前者为“危险”,后者为“端正”。D项,解说正确)
12.D(“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错,庖丁解牛和文惠君治国是类比,不是对比。)
13.(1)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状语后置句式、“释”、“睨”各1分;语义通顺2分)
(2)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间”、“无厚”、“恢恢乎”各1分;语义通顺2分)
14.A
15.诗歌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伤己忧国的情怀。①第三联写失去亲朋,自己年老且病,与孤舟为伴,漂泊在外、孤苦无依的伤悲。②第四联写战乱不休,诗人感伤落泪,表达对动荡不安的国家局面的忧伤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情。(分点回答,意合即可)(分点回答,意合即可)
16.(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17.①美不胜收/花团锦簇;②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18.(答出观点得1分,答出两点理由得4分,共计5分)不是更简洁了,而是过于简略了。①原句“诵读声、新春、大树、校园、少年”等意象,丰富了文本内容。②原句“叫醒”“迎”“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新春、大树与校园以人情味,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③“每一个”,间隔反复,强化了文章的抒彩,突出了对新春、大树与校园的眷恋与赞美。
19.D(A.某些体育项目比赛中,进行分组淘汰赛时,被安排在各组里的实力较强的运动员叫作种子。B.种子是BirTorrent的简称,这是一种下载协议。C.种子的本义。D.象征理想、希望等。)
20.(6分)①也收获了良好的口碑②不同观众的观影需求③恰恰具备了这些特质
21.(5分)因为2024年春节档能为观众提供多样化选择,更加注重内容品质并关注现实,具有低门槛、易共情的特质,所以票房和观影人数创同档期新纪录,观众满意度居历史第二。(答出“原因”内容3分,答出“所以”内容2分表达不流畅、超过规定字数酌情扣
分。)
22.按高考作文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