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外国语学校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广州市外国语学校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外国语学校联考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家礼,是由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这“五礼”构成的完整的家庭家族礼仪系统。源远流长的中华家礼文化积淀着中国人民对于家庭文明和社会治理文明的历史智慧,而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也使得我们的先人们特别重视家礼建设。
家礼是家庭或家族内部的礼仪,它以礼义、礼仪、礼制、礼俗、礼教调整着家庭成员的伦理关系,维系着孝老敬长、敦亲睦族的家庭家族日常生活,维护了传统社会家庭家族生活的稳定与发展。
家礼文化的功能和影响不仅仅限于家庭。因为“礼”的本质是一种“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是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辩证统一的理性自觉。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中认为,儒家的礼仪文化“对家庭和社会态度做出了规定”,“修身,齐家,平天下”是一个递进的逻辑体系。修身是齐家的前提,齐家是治国的根基,才能天下归心,四海宾服,即朝廷之教化也”。中华文明语境下的“家”与“国”总是呈现出“同心圆”式的关联图景,家庭礼仪文化始终是社会礼仪文化的价值之轴。从小家到大家,家礼文化对全社会起着无所不在的渗透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构成了中国社会数千年来爝火不息的“超稳定结构”,对乡土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们要积极吸纳借鉴传统家礼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有效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一是利用家礼文化涵育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礼在操作性上贴近生活,通过“自然法”“习惯法”的形式,相较于“经礼”更能体现人的“主体精神”和“意识自觉”。因而家礼在承袭家族传统、沟通家庭情感、开展家庭教育、塑造家庭价值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载体作用。
二是利用家礼文化加强社会治理。中国独特的家国文化传统,构成了中国家庭与中国社会独特的生成和作用逻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注重通过家庭治理来实现社会治理,已远远超出了一家一姓道德教化的范围,而是由近及远,扩展到了更加宽广的社会领域。
三是利用家礼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家礼文化作为涵养中国人家庭美德、培育中华文明的特色文化,不仅对中国人而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教育价值和治理价值,而且就世界范围而言也蕴含着丰富的传播价值和交流价值。那些反映中国家庭生活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海外热议的文化现象,引发了广泛的情感共鸣。
(摘编自葛大伟、陈延斌《传统家礼文化的地位、功能与传承价值》)
材料二:
冠礼是中华礼仪的滥觞,是我国古代的成年礼,标志着男子由少年迈入成年
根据礼书记载,先秦冠礼在宗庙进行,主持者一般为受冠者的父亲,父命之。”(《孟子 滕文公下》)如果父亲已经去世,主人要通过占卜的方式确定冠日,随后邀请参加冠礼的宾客,主人要准备好冠礼所用的冠服器物等。加冠前,受冠者由赞冠者为其梳头、挽髻、加笄,以便加冠。冠礼的主体仪式为“三加”,即由正宾依次给受冠者加缁布冠、皮弁、爵弁,主宾要向受冠者宣读祝词,内容是勉励其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远大的人生志向。加冠后,子弟加冠后要拜见母亲和尊长,并接受他们的教诲。
冠礼是中华优秀传统家礼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家文化与礼文化融合的结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充分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礼仪礼节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但无论是冠礼的礼义内容还是其礼仪教化方式,都有诸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吸纳借鉴的地方。一方面,为广大青少年提供角色认知,培育礼仪文明素养,承故拓新,充分挖掘传统冠礼文化中的积极内容
(摘编自陈延斌、王伟《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中华家礼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人民对于家庭文明和社会治理文明的智慧结晶,深受中华历代先民青睐。
B.材料一指出儒家从修身到平天下是一个逐层递进的体系,而作为社会礼仪文化之轴的家礼文化对全社会的作用无所不在。
C.材料一谈到家礼在塑造家庭价值等方面的载体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这和材料二中说冠礼的教化方式值得深入挖掘是一致的。
D.材料二提到我国目前已从国家层面重视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要充分挖掘传统冠礼文化的全部内容,使其成为青少年道德实践的载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冠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礼是家庭家族礼仪系统中五礼之一,是中华礼仪的源头。成年礼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B.先秦时期,冠礼的举行非常隆重,不仅有固定的地点,还要选择吉日。
C.冠礼进行时,正宾先会依次给受冠者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再对受冠者予以品德、志向等人生勉励。
D.加冠前,赞冠者要为受冠者做好梳头、挽髻等准备工作;加冠后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先由家礼的组成谈起,然后论证其文化功能和影响,最后谈其时代价值。
B.材料二选取了传统家礼中的冠礼作为论证对象,论证其在当代的影响。
C.材料一引用布罗代尔的观点,旨在论证家礼文化的功能和影响已超出了家庭。
D.材料二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行文思路,层层递进,脉络清晰。
(4)《礼记》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至高境界是以功显亲,光耀父母;最下等级是能够养活父母。这一观点体现了传统家礼文化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各自的论述对象“传统家礼文化”“传统冠礼”都提及了时代价值,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不见”
贺虎林
这老头很怪,偏偏在每天的上下午两个黄金时段,来跟大家抢地盘。这是小区里最优雅的一块小广场,中间一个大花坛。每天早饭、午睡后,儿孙都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了,可他也偏要在这俩时段,来写他的字,不撵也不是。
要说这块地盘,最早的确是他先“开发”的,从业主入住的第一天,握着那管塑料海绵笔在这里写了。我们是后来才渗透蚕食进来的,但是在大家心目中,那些高层的住户基本没人来,唯独他不识趣。
不过他倒也不争。叫人寒碜的,是他那副行头和德行。他身材不高,顶多四尺半;再倾下头,更显得矮小。外罩一身宽大迷彩服,衬托得那张皱巴巴小脸,细眯眯眼睛,一副家财亿贯、诗书满腹的清高样。凡人无话,一个人在那里闷了头写。问他贵姓?高寿?也不奉告,淡淡一笑,然后继续龙飞凤舞。不管你怎么评头品足,抿一抿没有一点髭须的瘪嘴唇,或者摘下那顶一尘不染的灰礼帽,大家都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便用他每天涂在大理石上打头那仨字
不错,他每天写得最多的,就是那几行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还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也不觉得腻歪。八幢的老戴说:“老先生功夫了得,疾风劲草;铁马金戈。”我们却不以为然,说些不咸不淡甚至带刺的话:“君不见,你酒量如何?是不是每天一瓶,或许是耳聋了?反正只抿嘴笑笑,继续在我们周边,旁若无人地写。
一天,我们的头儿老A忽然神秘兮兮说:“最近我跟踪他几天了,见他每天写完字,看哪家超市、药店赠送鸡蛋,然后排上队领。”大家惊讶:“是吗?没看错吧?”老A说错不了,那天在超市领鸡蛋的是你吧?”老头抬起头,仍只眯起小眼睛瞧瞧他。说明认可了。大家就说:“看来这清高全是装的。”老A说:“看那身打扮
老A过去开煤矿,现在交给儿女了,自己在家享清福
过了几天,他又报告大家一个更具爆炸性的新闻:“君不见每天夜里八九点,都到小区各垃圾桶里
“真的吗?”大家又是一片惊呼。老A说:“这还有假?不信你们去问他。”还真有人凑到老头跟前问:“老先生,都这岁数了,还攒这钱干吗?儿女们不管你呀?还是都跑国外了?”
老A说:“在国外还用这么穷酸?”然后做出一副怜悯的样子说:“君不见,你不用三更半夜辛苦了,我叫大家每天把纸箱饮料瓶都拿这里来,你住哪幢别墅啊?”
老头这回抬起头,轻蔑地瞅了他一眼。
初夏的一个傍晚,一辆救护车从1号公寓楼拉走位病人,有人瞧见是君不见。老A说:“这回不用再催魂了,老头又回来了,大家好不扫兴。一个丽日当空的上午,没想到却径直走到老头面前。女记者俯下身,亲切地问:
“老前辈,我们又来叨扰您啦。”
大家听了一愣。
老头抬起头,面带微笑说:“小朱啊,你们好。”
女记者说:“我们想再补几个镜头。”说着和老头并肩站了,对着摄像机说:“这位就是我们的巾帼英雄,红军老战士殷雪梅老前辈,我们再对她做个采访。老前辈,请问您是多大年龄参加的红军?长征的时候
“我十四岁参加红军。过雪山的时候,冻掉两个脚趾……”
大家听了大惊,个个脸上都像泼了漆。
女记者接着问:“殷老,听说您把自己的房子等财产,全部捐给了红十字会,自己却租房住,并且越租越小。请问您为何要这么做?您是人民的功臣啊。”
“我参加红军,就是为百姓过上好日子,可是老区到现在还有贫困儿童,有责任帮助他们。”
老前辈说着,用手蹭下自己细细的眼睛。
我简直不敢再看她了。
记者又继续问:“您这么做,孩子们同意吗?您为何不留给子孙呢?”
“这是我的权利,他们自己有手。”
女记者说:“老前辈您说得真好。”然后突然朝围观的人群扫了一眼,说:“我们来做个随机采访吧。你们每天和殷老在一起,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大家一听,慌忙地往开躲。
女记者说:“没关系的,你们怎么想就怎么说。”大家越发尴尬地往后退,老A早不见了踪影。女记者把麦克风伸向我,嘴唇哆嗦得一个字也吐不出。泪光里,只看见老英雄和她身后那个花坛,越来越大,像莲台上的那尊佛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孙们上班上学后,老人们在小区广场上跳舞或写字以放松身心,这些内容富有时代生活气息。
B.“君不见”常写的几行字,既可以显现出她的胸怀气度,也能显现出她对革命精神的坚守和弘扬。
C.“君不见”最先“开发”了小区广场地盘,后来却总在人们不去的旮旯里写字,体现了她的淡泊无争。
D.“老前辈”不忘初心,捐出全部房产财物资助老区贫困儿童,不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一丁点财富。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我”,同鲁迅《祝福》中的“我”一样,不仅是故事的叙述者
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君不见”身穿“大睡袋”一样的衣服,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其“很怪”。
C.当记者要采访大家的时候,平时喜欢凑热闹的他们却都“往开躲”“往后退”,这些动作描写
D.本文用词生动形象,例如用“爆炸性新闻”来形容老头每天在垃圾桶“翻拣纸箱塑料瓶”的行为,大词小用
(3)突转是文学叙事中的常用手法,运用突转能够改变故事发展的方向,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
(4)本文花了不少笔墨描述老A,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6分)
4.(2分)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赵尝五战于秦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⑤此亡秦之续耳
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⑦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⑧虽董之以严刑
⑨终必不蒙见察
⑩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A.①⑨/②⑧/③/④⑥/⑤⑩/⑦ B.①⑩/②⑧⑨/③④/⑥/⑤/⑦
C.①③/②⑧/④⑥/⑦/⑤⑩/⑨ D.①⑦/②⑧/③/④⑩/⑤⑥/⑨
5.(2分)下列选项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C.瞋目视项王
D.依乎天理,批大郤
6.(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组是(  )
A.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则思知止以安人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则思正身以黜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7.(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玉楼春
冯延巳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见春归,莫为伤春眉黛蹙。
(1)下列关于本词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拟人的手法,借天空云层的变化写出节气的转换。
B.三、四句写梅枝还在严寒中绽放,水波却已被春风吹皱。
C.“自是”句写面对春日里五彩缤纷的美景,词人眼花缭乱。
D.最后两句强调春天回归来之不易,要有一颗感受春光的心。
(2)这是一首惜春、伤春之作,不言伤,却处处含“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8.(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以“   ,   ”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2)《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   ,   ”两句是亡国悲剧艺术的缩影,深重嘲讽中饱含叹惋。
(3)苏洵《六国论》中以“   ”表达对朝廷重蹈六国覆辙的忧虑,其实早在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就用“   ”揭示了重蹈覆辙的原因。
(4)《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对比手法,阐明诚心诚意待人和傲视别人的不同结果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6分)
(二)整本书阅读(本题为选做题,任选一题按要求回答问题。)
10.(3分)根据对《红楼梦》的理解,完成题。
“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评价贾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评价王熙凤“都知爱慕此生才”。请各用一个词语评价二人的理家之才,并说出依据。
11.(3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论语 子路》)
孔子面对叶公所说的儿子举报父亲偷羊的举动,不仅不认可,还认为是不对的。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私人的道德”等内容分析为什么孔子对儿子举报父亲偷羊的行为持反对态度。
四、写作(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常生活离不开穿衣吃饭。关于衣食,古人留下了很多至理名言。管子曰“衣食足而知荣辱”,孔子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你身边的大多数家庭也可能早已衣食无忧,而饱暖生淫逸的事例却时有耳闻。
班级计划举行“衣食与修养”为主题的讨论会,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外国语学校联考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家礼,是由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这“五礼”构成的完整的家庭家族礼仪系统。源远流长的中华家礼文化积淀着中国人民对于家庭文明和社会治理文明的历史智慧,而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也使得我们的先人们特别重视家礼建设。
家礼是家庭或家族内部的礼仪,它以礼义、礼仪、礼制、礼俗、礼教调整着家庭成员的伦理关系,维系着孝老敬长、敦亲睦族的家庭家族日常生活,维护了传统社会家庭家族生活的稳定与发展。
家礼文化的功能和影响不仅仅限于家庭。因为“礼”的本质是一种“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是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辩证统一的理性自觉。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中认为,儒家的礼仪文化“对家庭和社会态度做出了规定”,“修身,齐家,平天下”是一个递进的逻辑体系。修身是齐家的前提,齐家是治国的根基,才能天下归心,四海宾服,即朝廷之教化也”。中华文明语境下的“家”与“国”总是呈现出“同心圆”式的关联图景,家庭礼仪文化始终是社会礼仪文化的价值之轴。从小家到大家,家礼文化对全社会起着无所不在的渗透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构成了中国社会数千年来爝火不息的“超稳定结构”,对乡土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们要积极吸纳借鉴传统家礼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有效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一是利用家礼文化涵育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礼在操作性上贴近生活,通过“自然法”“习惯法”的形式,相较于“经礼”更能体现人的“主体精神”和“意识自觉”。因而家礼在承袭家族传统、沟通家庭情感、开展家庭教育、塑造家庭价值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载体作用。
二是利用家礼文化加强社会治理。中国独特的家国文化传统,构成了中国家庭与中国社会独特的生成和作用逻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注重通过家庭治理来实现社会治理,已远远超出了一家一姓道德教化的范围,而是由近及远,扩展到了更加宽广的社会领域。
三是利用家礼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家礼文化作为涵养中国人家庭美德、培育中华文明的特色文化,不仅对中国人而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教育价值和治理价值,而且就世界范围而言也蕴含着丰富的传播价值和交流价值。那些反映中国家庭生活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海外热议的文化现象,引发了广泛的情感共鸣。
(摘编自葛大伟、陈延斌《传统家礼文化的地位、功能与传承价值》)
材料二:
冠礼是中华礼仪的滥觞,是我国古代的成年礼,标志着男子由少年迈入成年
根据礼书记载,先秦冠礼在宗庙进行,主持者一般为受冠者的父亲,父命之。”(《孟子 滕文公下》)如果父亲已经去世,主人要通过占卜的方式确定冠日,随后邀请参加冠礼的宾客,主人要准备好冠礼所用的冠服器物等。加冠前,受冠者由赞冠者为其梳头、挽髻、加笄,以便加冠。冠礼的主体仪式为“三加”,即由正宾依次给受冠者加缁布冠、皮弁、爵弁,主宾要向受冠者宣读祝词,内容是勉励其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远大的人生志向。加冠后,子弟加冠后要拜见母亲和尊长,并接受他们的教诲。
冠礼是中华优秀传统家礼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家文化与礼文化融合的结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充分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礼仪礼节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但无论是冠礼的礼义内容还是其礼仪教化方式,都有诸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吸纳借鉴的地方。一方面,为广大青少年提供角色认知,培育礼仪文明素养,承故拓新,充分挖掘传统冠礼文化中的积极内容
(摘编自陈延斌、王伟《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材料一认为中华家礼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人民对于家庭文明和社会治理文明的智慧结晶,深受中华历代先民青睐。
B.材料一指出儒家从修身到平天下是一个逐层递进的体系,而作为社会礼仪文化之轴的家礼文化对全社会的作用无所不在。
C.材料一谈到家礼在塑造家庭价值等方面的载体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这和材料二中说冠礼的教化方式值得深入挖掘是一致的。
D.材料二提到我国目前已从国家层面重视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要充分挖掘传统冠礼文化的全部内容,使其成为青少年道德实践的载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冠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冠礼是家庭家族礼仪系统中五礼之一,是中华礼仪的源头。成年礼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B.先秦时期,冠礼的举行非常隆重,不仅有固定的地点,还要选择吉日。
C.冠礼进行时,正宾先会依次给受冠者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再对受冠者予以品德、志向等人生勉励。
D.加冠前,赞冠者要为受冠者做好梳头、挽髻等准备工作;加冠后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材料一先由家礼的组成谈起,然后论证其文化功能和影响,最后谈其时代价值。
B.材料二选取了传统家礼中的冠礼作为论证对象,论证其在当代的影响。
C.材料一引用布罗代尔的观点,旨在论证家礼文化的功能和影响已超出了家庭。
D.材料二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行文思路,层层递进,脉络清晰。
(4)《礼记》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至高境界是以功显亲,光耀父母;最下等级是能够养活父母。这一观点体现了传统家礼文化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各自的论述对象“传统家礼文化”“传统冠礼”都提及了时代价值,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相关内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论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的文段,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则材料侧重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则材料,比较材料的内容,区别其侧重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解答】(1)D.“要充分挖掘传统冠礼文化的全部内容”错误。原文说的是“充分挖掘传统冠礼文化中的积极内容”。
故选D。
(2)C.“再对受冠者予以品德、志向等人生勉励”错误,内容是勉励其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远大的人生志向”、志向等人生勉励的是主宾。
故选C。
(3)D.“是什么、为什么。材料二第一段解释了冠礼的概念,第三段论证了冠礼的时代价值、怎么样”的行文思路。
故选D。
(4)分析题干“孝有三个层次,至高境界是以功显亲,可知孝是家礼文化,但其适用的领域。所以家礼文化折射出我国历史上注重通过家庭治理来实现社会治理的理念。
根据“家礼文化对于社会治理的功能,已远远超出了一家一姓道德教化的范围,推己及人,可知为国为民做的贡献越大,才是至孝。
(5)结合材料一“我们要积极吸纳借鉴传统家礼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有效推动其创造性转化,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可知以上内容都强调传统家礼文化的时代意义,涵育家风,讲好中国故事。
结合材料二“冠礼是中华优秀传统家礼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家文化与礼文化融合的结晶”“充分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借鉴传统冠礼仪式和教化方式,培育礼仪文明素养”“承故拓新,使之成为涵养青少年道德人格的丰厚滋养”,因此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充分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涵养青少年的道德人格。
答案:
(1)D
(2)C
(3)D
(4)①这句话折射出我国历史上注重通过家庭治理来实现社会治理的理念。
②为国为民做的贡献越大,父母享受的尊荣就越高,家礼文化由一家一姓的道德教化扩展到了宽广的社会领域。
(5)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积极吸纳借鉴传统家礼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涵育家风,讲好中国故事。
②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充分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培养青少年的礼仪文明素养。
【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不见”
贺虎林
这老头很怪,偏偏在每天的上下午两个黄金时段,来跟大家抢地盘。这是小区里最优雅的一块小广场,中间一个大花坛。每天早饭、午睡后,儿孙都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了,可他也偏要在这俩时段,来写他的字,不撵也不是。
要说这块地盘,最早的确是他先“开发”的,从业主入住的第一天,握着那管塑料海绵笔在这里写了。我们是后来才渗透蚕食进来的,但是在大家心目中,那些高层的住户基本没人来,唯独他不识趣。
不过他倒也不争。叫人寒碜的,是他那副行头和德行。他身材不高,顶多四尺半;再倾下头,更显得矮小。外罩一身宽大迷彩服,衬托得那张皱巴巴小脸,细眯眯眼睛,一副家财亿贯、诗书满腹的清高样。凡人无话,一个人在那里闷了头写。问他贵姓?高寿?也不奉告,淡淡一笑,然后继续龙飞凤舞。不管你怎么评头品足,抿一抿没有一点髭须的瘪嘴唇,或者摘下那顶一尘不染的灰礼帽,大家都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便用他每天涂在大理石上打头那仨字
不错,他每天写得最多的,就是那几行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还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也不觉得腻歪。八幢的老戴说:“老先生功夫了得,疾风劲草;铁马金戈。”我们却不以为然,说些不咸不淡甚至带刺的话:“君不见,你酒量如何?是不是每天一瓶,或许是耳聋了?反正只抿嘴笑笑,继续在我们周边,旁若无人地写。
一天,我们的头儿老A忽然神秘兮兮说:“最近我跟踪他几天了,见他每天写完字,看哪家超市、药店赠送鸡蛋,然后排上队领。”大家惊讶:“是吗?没看错吧?”老A说错不了,那天在超市领鸡蛋的是你吧?”老头抬起头,仍只眯起小眼睛瞧瞧他。说明认可了。大家就说:“看来这清高全是装的。”老A说:“看那身打扮
老A过去开煤矿,现在交给儿女了,自己在家享清福
过了几天,他又报告大家一个更具爆炸性的新闻:“君不见每天夜里八九点,都到小区各垃圾桶里
“真的吗?”大家又是一片惊呼。老A说:“这还有假?不信你们去问他。”还真有人凑到老头跟前问:“老先生,都这岁数了,还攒这钱干吗?儿女们不管你呀?还是都跑国外了?”
老A说:“在国外还用这么穷酸?”然后做出一副怜悯的样子说:“君不见,你不用三更半夜辛苦了,我叫大家每天把纸箱饮料瓶都拿这里来,你住哪幢别墅啊?”
老头这回抬起头,轻蔑地瞅了他一眼。
初夏的一个傍晚,一辆救护车从1号公寓楼拉走位病人,有人瞧见是君不见。老A说:“这回不用再催魂了,老头又回来了,大家好不扫兴。一个丽日当空的上午,没想到却径直走到老头面前。女记者俯下身,亲切地问:
“老前辈,我们又来叨扰您啦。”
大家听了一愣。
老头抬起头,面带微笑说:“小朱啊,你们好。”
女记者说:“我们想再补几个镜头。”说着和老头并肩站了,对着摄像机说:“这位就是我们的巾帼英雄,红军老战士殷雪梅老前辈,我们再对她做个采访。老前辈,请问您是多大年龄参加的红军?长征的时候
“我十四岁参加红军。过雪山的时候,冻掉两个脚趾……”
大家听了大惊,个个脸上都像泼了漆。
女记者接着问:“殷老,听说您把自己的房子等财产,全部捐给了红十字会,自己却租房住,并且越租越小。请问您为何要这么做?您是人民的功臣啊。”
“我参加红军,就是为百姓过上好日子,可是老区到现在还有贫困儿童,有责任帮助他们。”
老前辈说着,用手蹭下自己细细的眼睛。
我简直不敢再看她了。
记者又继续问:“您这么做,孩子们同意吗?您为何不留给子孙呢?”
“这是我的权利,他们自己有手。”
女记者说:“老前辈您说得真好。”然后突然朝围观的人群扫了一眼,说:“我们来做个随机采访吧。你们每天和殷老在一起,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大家一听,慌忙地往开躲。
女记者说:“没关系的,你们怎么想就怎么说。”大家越发尴尬地往后退,老A早不见了踪影。女记者把麦克风伸向我,嘴唇哆嗦得一个字也吐不出。泪光里,只看见老英雄和她身后那个花坛,越来越大,像莲台上的那尊佛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儿孙们上班上学后,老人们在小区广场上跳舞或写字以放松身心,这些内容富有时代生活气息。
B.“君不见”常写的几行字,既可以显现出她的胸怀气度,也能显现出她对革命精神的坚守和弘扬。
C.“君不见”最先“开发”了小区广场地盘,后来却总在人们不去的旮旯里写字,体现了她的淡泊无争。
D.“老前辈”不忘初心,捐出全部房产财物资助老区贫困儿童,不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一丁点财富。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中的“我”,同鲁迅《祝福》中的“我”一样,不仅是故事的叙述者
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君不见”身穿“大睡袋”一样的衣服,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其“很怪”。
C.当记者要采访大家的时候,平时喜欢凑热闹的他们却都“往开躲”“往后退”,这些动作描写
D.本文用词生动形象,例如用“爆炸性新闻”来形容老头每天在垃圾桶“翻拣纸箱塑料瓶”的行为,大词小用
(3)突转是文学叙事中的常用手法,运用突转能够改变故事发展的方向,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
(4)本文花了不少笔墨描述老A,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手法和人物的结合,看手法是如何表现人物的,突出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分析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分析概括。迁移训练注意结合文本,切忌脱离文本。
【解答】(1)D.“不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一丁点财富”错误。原文“记者又继续问:‘您这么做?您为何不留给子孙呢,他们自己有手,小说中没有说不给子孙留下一点财富。
故选D。
(2)C.“表现了他们的谦让心理”错误。原文“大家一听,慌忙地往开躲”“大家越发尴尬地往后退,我的血管霎时要爆裂了。泪光里,仿佛地壳隆起一样越来越高,像莲台上的那尊佛,大家退缩是因为先前对“老头”的猜忌和不懈。
故选C。
(3)由小说“这老头很怪,偏偏在每天的上下午两个黄金时段,红军老战士殷雪梅老前辈,我们再对他做个采访,请问您是多大年龄参加的红军,您是怎么走过雪山草地的,人们开始都认为“老头”是男性,先后人物性别的“转变”实现人物形象的突转,只是微微一笑。老人出人意料的逆转以及她对周边人的不理解和误会的淡然处之的态度。
由小说“不过他倒也不争。叫人寒碜的,都到小区各垃圾桶里!”“大家听了大惊,面面相觑,老A早不见了踪影”可知,从开始傲慢轻视可怜老人、慌张和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羞愧难当,人物情感一波三折,出人意料。
(4)由小说“一天,我们的头儿老A忽然神秘兮兮说:……老A说:‘看那身打扮?’”可知,通过他的视角,由他引出居民的各种延言行,为后文张本做足铺垫。
由小说“君不见,那天在超市领鸡蛋的是你吧,能是个豪侠之人,现在交给儿女了,时不时给大家搞点小福利”“在国外还用这么穷酸,听说您把自己的房子等财产,用以资助革命老区的贫困儿童,并且越租越小”可知,以自我为中心,塑造一个傲慢自私。反观老人的行为“捐赠财物”“资助贫困儿童”等行为可知、无私奉献。
由小说“老A过去开煤矿,现在交给儿女了,时不时给大家搞点小福利”“君不见,我叫大家每天把纸箱饮料瓶都拿这里来,你住哪幢别墅啊,轻蔑地瞅了他一眼”可知,说话自以为是,作者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老A一样的人,目的在与塑造老人的形象、鄙薄老弱穷困者的人。
答案:
(1)D
(2)C
(3)①通过人物性别的“转变”实现人物形象的突转。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贫穷的“怪老头”突然变成一位“巾帼英雄”。
②通过周围人态度的“转变”实现了情节的突转。大家对主人公的态度由原来的轻蔑转向后来的惊讶,使得小说情节一波三折。
(4)①通过老A的言行,引出小区富人们的各种言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通过老A狭隘自私、短视偏见,衬托出“老前辈”良善厚道、担当责任的光辉形象。
③通过描写老A的一系列言行,批评了那些仗着有钱就自觉高人一等。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6分)
4.(2分)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赵尝五战于秦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⑤此亡秦之续耳
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⑦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⑧虽董之以严刑
⑨终必不蒙见察
⑩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A.①⑨/②⑧/③/④⑥/⑤⑩/⑦ B.①⑩/②⑧⑨/③④/⑥/⑤/⑦
C.①③/②⑧/④⑥/⑦/⑤⑩/⑨ D.①⑦/②⑧/③/④⑩/⑤⑥/⑨
【分析】此题是考查文言文中文言句式知识点。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解答】①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②状语后置句,“五战于秦”应是“于秦五战”。
③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应是“未有之”,还没有这样的事情。
④省略句,应为“怵然为之戒,行为之迟”,视力集中到一点。
⑤判断句,“此……耳”表判断。
⑥省略句,应是“晋军函(于)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南。
⑦定语后置句,“少年好事者”应是“好事少年”。
⑧状语后置句,应是“虽以严刑董之”。
⑨被动句,“见”表被动。
⑩判断句,句末“者也”表判断、送给强盗粮食啊。
故选:A。
【点评】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5.(2分)下列选项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C.瞋目视项王
D.依乎天理,批大郤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识记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可在平时多积累,多归纳,多识记,有一定的积累,再根据具体语境来分析,可提高此类题的正确率。
【解答】A.中国:古义,中原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B.收藏:古义,指收藏的金玉珠宝等物,收集保藏。句意:燕国赵国收藏的财宝。
C.瞋目:古义今义均为“瞪眼”,句意:(樊哙)瞪大眼睛看着项王。
D.天理:古义,指牛体的自然结构,天然的道理,击入大的缝隙。
故选:C。
【点评】作答分析词语古今异义词题型时,可参考以下方法:
1、以今推古。对于古今词义差别不大的词语,可以以今推古,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中的“逐”是“追赶”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追逐”意思相近。
2、引申意义。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语,需要了解词语的引申意义。如“不速之客”中的“速”是“邀请”的意思。
3、语境判断。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不同,需要结合语境来判断。如“薄”在“薄雾”中读bó,“薄饼”中读báo。
4、特殊记忆。对于一些特殊的古今异义词,需要单独记忆。如“曾不若孀妻弱子”中的“曾”是“竟”的意思,“阡陌交通”中的“交通”是“交错相通”的意思。
6.(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组是(  )
A.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则思知止以安人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则思正身以黜恶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的辨识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平时学习中多积累,还需结合语法知识来进行判断分析。
【解答】A.辇,坐辇车;军,驻军。
B.日,一天天;安,使……安。
C.乐,以……为乐;鉴,以……为鉴。
D.朝,在早上;正,使……正。
故选:C。
【点评】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7.(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玉楼春
冯延巳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见春归,莫为伤春眉黛蹙。
(1)下列关于本词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句用拟人的手法,借天空云层的变化写出节气的转换。
B.三、四句写梅枝还在严寒中绽放,水波却已被春风吹皱。
C.“自是”句写面对春日里五彩缤纷的美景,词人眼花缭乱。
D.最后两句强调春天回归来之不易,要有一颗感受春光的心。
(2)这是一首惜春、伤春之作,不言伤,却处处含“伤”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A.“拟人的手法”错误,应是借代手法,“春云”代指春天。
故选A。
(2)一、二两句意思是突然间,幻变成春云朵朵,这样的大好时光。诗句借节气转换。极其渴盼春。
中间四句写春天的美景:山的梅枝冒着严寒发芽吐蕊,南湖的春水如同新酿的美酒荡漾泛蓝,真的是情意绵绵洒满天地间。诗句借景抒情。充满天地的生机,正是作者赏玩美景时的畅快心情的体现,其中暗含对春日短暂的遗憾。
最后两句,面对酒盏千呼万唤盼到了春天归来。直抒胸臆,是告诫,何必哀伤春之消逝呢。既说“莫为”,之所以劝慰“莫为”。
答案:
(1)A
(2)①一、二两句借节气转换,暗含在非春之日的苦闷:雪云终于变春云了。②中间四句,乐中见伤、南浦绿,可依然满足不了爱春之人对春的需求,直接抒情。“莫为”则意味着“已伤”,不过是无奈罢了。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8.(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以“ 一肌一容 , 尽态极妍 ”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2)《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 叹门外楼头 , 悲恨相续 ”两句是亡国悲剧艺术的缩影,深重嘲讽中饱含叹惋。
(3)苏洵《六国论》中以“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表达对朝廷重蹈六国覆辙的忧虑,其实早在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就用“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揭示了重蹈覆辙的原因。
(4)《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对比手法,阐明诚心诚意待人和傲视别人的不同结果的两句是“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尤其要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解答】故答案为:
(1)一肌一容 尽态极妍(重点字:妍)
(2)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重点字:续)
(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重点字:鉴)
(4)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重点字:竭)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6分)
(二)整本书阅读(本题为选做题,任选一题按要求回答问题。)
10.(3分)根据对《红楼梦》的理解,完成题。
“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评价贾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评价王熙凤“都知爱慕此生才”。请各用一个词语评价二人的理家之才,并说出依据。
【分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文学名著的能力。做这类题目,不仅要对名著的主要情节、重要人物有所了解,还要对与主要情节、重要人物有关的细节内容保持必要的关注。
【解答】王熙凤生病,由贾探春代理家政。贾探春非常懂得新官上任三把火的道理、贾环,又革除了小姐们的头油脂粉钱。贾探春对自己的生母赵姨娘铁面无私。在此期间,大刀阔斧的在大观园实行了几项改革。因此探春的理家才能可以用“敏”字概括。
王熙凤,第十三回,王熙凤是如何协理的,只见凤姐分小组、杀鸡儆猴,一时间那些管家婆子该上香添油的,该打扫监察的都有了去处。同时凤姐还得兼顾着荣国府的日常琐事,这边收帖子的、等指令的,都排着队讨王熙凤一个人的吩咐,坐实了精明能干的口碑。
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作者借助贾芸这个角色。贾芸先贿赂了凤姐五两银子的礼物,什么“只孝顺婶子一个人才合适,拍得凤姐一时间又是得意又是欢喜,领了对牌,贾芸拿出50两去买树,也不会超过100两。
第六十一回,凤姐养病期间,她躺在床上吩咐道,撵了出去。把五儿打四十板子,或卖或配人。
故答案为:
(1)贾探春:敏,兴利除弊,义不避亲等。
第一件事是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探春不是按照前面王夫人赏袭人的例子赏40两;
探春管家兴利除弊,具体有一是“节流”、头油脂粉费用有重复支取的现象,禁止破例冒领; ,将大观园里的田地、花木等发包给专人管理、插花等开销可免了,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剩下的都归承包者所有。
(2)王熙凤:严厉,独断,假公济私等。
王熙凤杀伐决断,不讲情面,有一股不避锋芒的锐气,没有绕着矛盾走,结怨树敌也在所不计,也说了情,打了二十板子,还要跪下来磕头叩谢、滥施刑罚,“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底下,“拿绳子鞭子,威吓道要用烧红的烙铁烙嘴,而且当即就拔下那个簪子来戳小丫头的嘴。
王熙凤假公济私。贾珍要派贾蔷到江南去采买唱戏的女孩子;但贾蓉示意凤姐,使他通过。贾琏要派贾芸管理小和尚小道士的差使,结果把贾芸打消了,果然派了他充当大观园中种树的差使,托了长安节度使。
【点评】《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11.(3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论语 子路》)
孔子面对叶公所说的儿子举报父亲偷羊的举动,不仅不认可,还认为是不对的。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私人的道德”等内容分析为什么孔子对儿子举报父亲偷羊的行为持反对态度。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观点的运用能力。解答时,要明确题目要求,再结合材料分析作答。
【解答】孔子对儿子举报父亲偷羊的行为持反对态度的原因,可以从《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和“私人的道德”两个概念来分析。
首先,根据《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理论,人们的关系是按照远近亲疏来排列的,形成一个像石子投入水中产生的同心圆波纹式的关系网,儿子举报父亲偷羊的行为是不符合这种差序格局的,儿子应该为父亲隐瞒错误。
其次,根据“私人的道德”概念,道德是建立在私人关系之上的。儿子举报父亲偷羊的行为,但从道德的角度看,违背了乡土社会的道德观念,通过内部的互相包容和隐忍来维持社会秩序。
综上所述,孔子对儿子举报父亲偷羊的行为持反对态度。孔子主张的是以家庭为单位,而不是通过法律和规则来规范行为。
答案:
孔子对儿子举报父亲偷羊的行为持反对态度,是因为他认为这种行为不符合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和私人的道德观念,通过内部的互相包容和隐忍来维持社会秩序。
【点评】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四、写作(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常生活离不开穿衣吃饭。关于衣食,古人留下了很多至理名言。管子曰“衣食足而知荣辱”,孔子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你身边的大多数家庭也可能早已衣食无忧,而饱暖生淫逸的事例却时有耳闻。
班级计划举行“衣食与修养”为主题的讨论会,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首先考生要理解材料中的两句古人名言,第一句“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百姓丰衣足食了才能够懂得荣誉和耻辱”,这和现在我们所倡导的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观点是一致的。第二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这说明不管是富贵还是贫穷,只要是“志于道”的“士”人,富者要好礼,不羞辱穷人;穷者不要为自己的贫穷感到羞耻,只管贫而乐道,内心富足。综合来说,这两句话是在表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这则材料看似平平无奇,实则精妙无双,暗藏了很多思考的纬度、人生的境界,很符合高考全国卷在真实情境中写作、在日常生活中悟道的特点。首先该材料紧扣热点问题,坚持精神引领,今年8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发布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全社会积极响应,但“光盘”“N﹣1点餐模式”等倡导,主要是在行为、制度层面,目标在于物质积累。本题也关注“衣食”,但关联到的是“修养”。“荣辱”“耻”等用词涉及的是认识层面,“志于道”和“淫逸”的对比提醒了衣食习惯影响到的是精神追求。所以,这则材料引导考生不攀比,不拜金,反对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不良风气,要求考生辨荣辱,志于道,切中时弊,立论堂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该材料提出任务情境,激发真实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成为新高考的方向,主要不是因其新,而是因其真。本题真实模拟了一节生动活泼的班会课,接地气,有生活,让人有情可发,有话可写,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量的口号式、概念化的表达。班级讨论会写发言稿的任务,至少需注意两个要点:作为班级讨论会发言,立论和论据需贴近学校生活和当下社会,一味引经据典或不适宜;作为个人的现场发言,应采取坦诚交流的态度,现身说法,晓之以理,一味唱高调、树大旗、表决心或不适宜。考生可以就此话题,结合亲身体会,选择立意角度,进行个性化写作。
作为普通人,吃饱穿暖是最基本的需求,在衣食无忧之后,自然还希望吃点好的,穿点美的,人之常情,本无话可说。但正如材料所言,凡人不免欲壑难填,饱暖生淫欲,因此需要我们节制物欲,提升修养,既是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是为了个人自身的安宁与进步。所以大部分考生第一眼看到此则材料,就会想到“节约是美德”“生活上低要求,修养上高要求”“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捡择,食适可,勿过则”等熟悉的观点。一言以蔽之,就是“发乎情,止乎礼”,要用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物欲,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
参考立意:
物质与精神齐飞,衣食共荣辱一色;
既重物质需要,更重精神追求;
物质是基础,精神不可抛。
【解答】
既重物质需要,更重精神追求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既重物质需要。
人之所以贪图物质享受,缺乏坚定价值观。这样的人。甚至有人还会为了得到更高层次的物质享受,卑躬屈膝地去钻营,那些把“道”作为自己坚定信念的人,就不会在意衣食方面的浅薄享受,进德修身。
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邴原,但他能甘于清贫,终于成为受后世赞誉的贤德之人,生活都成问题,同龄人坐在学馆朗朗吟读之时。幸运的是,深受感动。邴原也没让先生失望,熟谙在胸,邴原辞别学馆先生,以期遍访天下学者名流,邴原学成返乡。
遗憾的是,而贪图享受。从常理上说,但问题的关键是,人们往往陷入对奢靡生活的追求。要知道,不能见钱眼开,不能迷失了真正的自己,很容易就会让自己丧失该有的节操。
五代时后晋高祖石敬瑭。综观石敬瑭一生。他不但骁勇善战,而且还有超人的政治谋略,治理陕州,都政绩卓著,战乱频仍之际,认贼作父,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甘心做了“儿皇帝”,就是被贪婪的私欲控制了灵魂。
心中有道,只讲物欲要求的生活是不完全的;没有充实精神的物欲要求是空虚的。“粗食者志坚,“非淡泊无以明志。只有对精神层次的追求超过于对物质的追求时。
【点评】文章开篇转述材料内容,引出不应该贪图物质享受,更应该追求精神需求的观点,接着举例论证,然后分析只追求物质享受而放弃精神追求的害处并举例说明,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对精神层次的追求超过于对物质的追求时,我们的生命才会富有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