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6月27日 试卷满分:15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在其绵延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吸纳周边地区以及丝路沿途的风俗文化,滋养出深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华夏文明圈,甚至还在17、18世纪的欧洲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从美术考古的视野来看,这是一场错综复杂的全球文明演化进程。中国与周边地区以及丝路沿途的国家和民族,在衣食住行相关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长时段、多层次的交流与互动。
首先是“衣”。自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丝绸之路的开辟打通了亚欧大陆间的交流渠道,把中华服饰文化的精华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古代欧亚大陆的服饰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实际上,这个进程或许还可以往前追溯,根据汲冢竹书《穆天子传》的记载,周穆王赠送西王母的诸多礼品中就有带花纹的丝织品“锦组”数百段,这是已知文献中关于丝绸对外输出的最早记载,这在同期中亚、西亚地区贵族墓葬出土物中也得到了佐证。在着装传统与生活习俗上,华夏民族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也经常进行交流与借鉴,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推行的军事改革,引入胡服骑射,从而彻底改变了赵国在列国夹缝中艰难生存的窘境。有时这种借鉴是非常微观的,如衣服中的带扣。作为贵族男性身份的象征,带钩非常重要,正如《淮南子 说林训》所言,“满堂之坐,视钩各异”。贵族们往往会不计成本地制作精美的带钩,带钩上面或鎏金、镀银,或镶嵌珍稀的宝石,奢华无比。他们甚至把目光投向匈奴服饰中的黄金带扣,汉代诸侯王墓中经常发现带扣仿制品,图案一致,但做工更为精良。秦汉期间,华夏结束列国林立的纷争状态,走向大一统,同期,北方宿敌匈奴也进入历史最佳发展时期,汉匈之间冲突频繁,然而即便如此,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借鉴也未曾中断。
其次是“食”。中国作为举世闻名的饮食文化大国,数千年来不仅自己培植粮食作物,还从域外引进,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小麦。小麦发现于西亚,距今五千年左右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而水稻原产于中国,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宋朝时,中国又从越南引回占城稻,逐渐形成“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到食物也是如此,中国的豆腐在宋朝时就传到朝鲜半岛,清代传到欧洲,广受世人喜爱。此外,中外文化交流也使中国精美的饮食器具走向世界。以陶瓷为例,它们沿着丝绸之路输出,被摆放在餐桌,装饰于厅堂,受到狂热的追捧。当然,欧洲人在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与启发下,也研制出了本土的陶瓷技艺。还需注意的是,丝绸之路有陆路与海路之分,后者也叫“海上香料之路”或“海上陶瓷之路”,每一个别名都代表一段辉煌的历史,对应的是不同的物质文化交流与文明频繁互动的过往。
再次是“住”。东汉末年,北方游牧民族所习用的“胡床”便已传入中原。南北朝时期,高足坐具开始流行,此时跽坐仍是最为尊贵的坐姿,直到唐代,席地而坐的情况还是很常见,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直到宋朝才完全确立。新式坐姿还促使室内空间的升高,导致了建筑结构的改变,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宋代以后的建筑,屋顶的坡度越来越陡峭,而为了弥补陡峭带来的美感削弱,建筑的屋角开始起翘,且越来越高;室内空间的增加也导致柱子与斗拱高度比例改变;屋顶变陡使斗拱的作用变小,甚至明清之后完全成为了装饰。宋朝以后的建筑造型由庄重威严走向挺拔秀丽,中国建筑自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最后是“行”。以交通工具为代表,它们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更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密切了不同族群之间的联系,从而加速了文明发展的进程。《周礼 考工记》载:“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在古代,马车的制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种工序以及不同人员的紧密配合,这个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从汉代出土的高级马车中,可以看到很多反映草原风格、制作精美的饰物。在世界交通史上,有些事物的制作看似简单,但它的出现对交通的发展却影响巨大,如被称为“中国靴子”的马镫便是这样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它的出现不仅对交通,而且对政治、军事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毫无疑问,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辉煌历史就是一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史,是一个不断地吸收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接纳新事物、创造新文明、贡献新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自夏商以来从未间断过。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数千年之久,正是因为血液里的这种自我革新精神,这也使得中华民族在遭遇无数次劫难之后,依然能够浴火重生。
(摘编自练春海《美术考古视野下的文化交流与互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在文化交流互鉴中逐渐形成了华夏文明圈,甚至影响到17、18世纪欧洲。
B. 中华服饰文化传播到中亚、西亚的时间,或许可以追溯到张骞出使西域、丝路开辟之前。
C. 中国先后从域外引进小麦、水稻,形成“南稻北麦”农业生产格局,奠定饮食文化基础。
D. 宋朝以后建筑造型由庄重威严走向挺拔秀丽,追根溯源,这与垂足而坐的新式坐姿有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代诸侯王墓中发现了匈奴黄金带扣仿制品,图案一致,做工更为精良,这种微观交流借鉴同样丰富了欧亚大陆的服饰文化。
B. 秦汉时期,走向大一统的华夏民族,与处于最佳发展期的北方宿敌匈奴冲突频繁,但战争未曾中断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借鉴。
C. 丝绸之路有陆路与海路之分,后者也叫“海上香料之路”或“海上陶瓷之路”,由此可见海路进行物质文化交流更为丰富多样。
D. 从汉代出土的高级马车中,可以看到很多反映草原风格、制作精美的饰物,由此可以推知汉代的疆域已囊括北方大草原地区。
3.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1665年,西班牙传教士闵明我到中国传教,并在其书中第一次提到了豆腐,将其描述为一种使用大豆制作的“中式奶酪”。
B. 在建筑方面,屋顶是我们民族最骄傲的成就之一。《诗经》里有“如鸟斯革,如晕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C. 英国科技史学家怀特说:“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
D. 在“黑石号”出水器物中,绝大多数是中国产的陶瓷器,这有力地证明了当时陶瓷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流商品。
4. 下列表格中观点(结论)与材料不对应的一项是( )
选项 材料 观点(结论)
A 汲冢竹书《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赠送西王母的诸多礼品中就有带花纹的丝织品“锦组”数百段。 这是已知文献中关于丝绸对外输出的最早记载,在同期中亚、西亚地区贵族墓葬出土物中也得到佐证。
B 中国陶瓷沿着丝绸之路输出,被摆放在外国的餐桌,装饰于厅堂,受到狂热的追捧。 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国精美的饮食器具走向世界。
C 《淮南子·说林训》有言,“满堂之坐,视钩各异”。 带钩是贵族男性身份的象征,制作精美,成鎏金、镀银,或镶嵌珍稀的宝石,奢华无比。
D 《周礼·考工记》载:“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 马车制作需要多种工序以及不同人员的紧密配合;这个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漫 长的过程。
A. A B. B C. C D. D
5. 中华文明的“自我革新精神”在文中多有体现,请从“衣”“食”“住”三部分各找一例,进行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鱼
[冰岛]拉克斯内斯
①青鱼来了。
它已经有十七年没有在这一带出现了,可是今年夏天它来了,②它的出现简直就像慷慨的太阳照耀着这个渔村。是的,人的命运就靠这些栖息在深水里的异常任性的生物来决定。
青鱼按着它自己的怪癖能叫人变成富翁,也能叫人变成穷汉;它能把外国商人引到这里,那些用红色、蓝色、绿色油漆装潢门面的阔气的商号也都因为它变得漂亮起来。青鱼一来,当地居民的活儿就够干了。活儿最多的时候,一昼夜里人们只睡一小时的觉,活儿是论钟点给钱的,而且还给奖金。这一切就是:冬天可以让孩子们到雷克雅未克去上学,可以给姑娘们买几件新衣裳了,还可以买洋铁板来修屋顶。买卖人在广场上碰到渔夫们的时候,也都要互相问候几句和开开玩笑。
可过了几年,青鱼不见了,渔夫们像往常那样地撒着网,可是拉起来的,除了一些零碎的小鱼和海蜇以外,一网网都是空空的。这样年复一年,渔村一年比一年更凄凉与悲惨了,整个峡江就像是一只空空的钱袋。漫长的饥饿的岁月就像是一连串的骨骼,在海藻间无声无息地滑了过去。以前像彩虹一样五颜六色的房子,现在就像是一些秃毛的、衰老的瘦马,③面面相觑地站着。有的则是完全破损了,风雨可以随意侵入。洋铁板在风中颤动,楼梯也腐朽了,在上面走动已经十分危险。
可是这年夏天,隐没在峭壁间的渔村又不分昼夜地忙碌起来了,峡江里传来的彻夜不停的马达声和为了挣钱而通宵不睡的那些人们的喧嚣声又融合成了一片……
十七年没有出现过的青鱼,重新光临这个渔村了。
妇女们聚集在码头底下,母亲们把婴儿留在摇篮里,匆匆忙忙地赶来洗刮青鱼;家家户户的菜园子里、小溪边上、十字路口和江岸上,到处都在谈论着这种吉祥的小生物;连医生和地方官也都只谈论青鱼的出现这件大事。体面的公民们,因失眠和疲劳过度而丧失了理智,睁着发红的眼睛走来走去,忙乱着敲打玻璃窗,骂着渎神的话,见了人就扑过去。
而在青鱼桶上弯下去又伸直起来的那些背脊中间,有一个人的背脊比别人的弯曲得更厉害。这是一个名叫老卡达的女人。她穿着一件男子的磨破了的短大衣,脖子上绕着一块棕色的布,皮包骨头的脚上套着两只皮囊似的鞋子。嘴里只有一颗大牙,长着一脸皱纹,还有一双红肿的眼睛。她的双手瘦削无力,疤疙瘩瘩,像是两块旧布片。可是这双九十岁的衰老的手从早晨六点钟起一直忙个不停。这一整天,她一言不发,聚精会神,可是仍旧只刮洗了三桶鱼,总共只赚了两克郎二十五厄尔。
她曾经一天刮洗过四十桶青鱼,还得过奖金。她还有个一块儿在“鲸鱼公司”干活的朋友,她们常常你来我往地互相探望,一起喝杯淡淡的咖啡,谈谈鲸鱼。那个老妇人每年都要从叶古里达尔寄给她一小团绒线,老卡达就坐在自己的破屋里,把绒线织成连指手套,卖给渔夫们,换得几个厄尔。
现在老卡达就像往日那样弯着身子在盛着青鱼的桶旁站着,她漫长的一辈子的生活顺到她的眼前。除了这些,她的一生并没有留下什么快乐的回忆,她也从来没有想象过会有快乐的日子。
深夜最后的一批渔船靠拢了码头。一个长了满腮胡子的男人,刚从海上回来,走下码头,就在老妇人跟前站住,说:
“妈妈,回家去吧。”
可是老妇人没有听见。在他重新对她说了一遍的时候,她又打发了几条青鱼到另一个世界去。
“妈妈,我们回家去。唉,老太太,快半夜了,你会连站都站不住的!”
老妇人没有理会,她继续刮洗着青鱼。
他见老妇人不听他的劝告,忍耐不住了,就抓住母亲那双可怜的、衰老的手,夺下了她手里的刀子。老妇人望了望他,严厉地说道:“把刀子还给我,希古!”
“够了,别穷忙了!趁你的两只脚还支持得住,早些停止吧!”他说着,试着把她拖走。
老妇人抵抗着,拼命地抓着桶边。
“希古!要是你不马上把刀子还给我,我就揍你!听见了吗 ”
可是儿子继续把母亲从码头上拉走。她一直挣扎到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才向儿子恳求道:
“稍许等一等,希古……听我说,儿子,别拿走我的刀子,要知道今天一分钟也不能随便放过呀:青鱼来了呀………”
“你完全累坏了,老太太。”他温和地说,“你扶住我,我来搀你吧。”
他搀着她回家。老妇人弓着背,迈着小步,沿着江岸走去。一路上她低声啜泣着,过了一会儿,老妇人就放声大哭起来。她又一次站住了,噙着眼泪说:
“我不会宽恕你的,希古! …”
这个可怜的九十岁的老太太从胸中发出来的这声沉痛的绝望的呻吟,就像是把整个大地的悲苦都倾吐出来了。
夜深了,码头上亮着一片灯光。妇女们仍然站在盛着闪闪发光的青鱼的桶旁;④由她们那些一会儿弯曲、一会儿伸直的背脊构成的起伏的波浪,仍然像先前那样,泛出彩虹一般缤纷的颜色。被电灯光一照,青鱼闪耀得更厉害了,瑰丽得像金子。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鱼是当地渔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它可以带来商业的繁荣、居住条件的改善,也可以让孩子们受到教育,是人们谈论的焦点。
B. “发红的眼睛”“见了人就扑过去”是细节描写,前者写出人们因青鱼来了而忙到疲劳过度、后者写出了人们丧失理智的急切。
C. 老卡达一生没有多少快乐的回忆,早年在“鲸鱼公司”干活时和朋友建立的友谊,是她漫长人生中难得的温暖而美好的记忆。
D. 儿子强行夺走母亲手中的刀让她回家,反映了儿子对母亲的粗暴和不理解,而母亲的抵抗和威胁,则源于穷苦生活带来的焦虑。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青鱼来了”紧扣标题,独立成段,突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又引出下文。
B. 句子②中“慷慨的太阳”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青鱼给人们带来的财富和希望。
C. 句子③中“面面相觑”写出了人们面对以前五颜六色的房子变得破败时的惊讶和尴尬。
D. 句子④中“起伏的波浪”,写出了妇女们昼夜不停刮鱼的紧张忙碌,有很强的画面感。
8. 小说以“青鱼”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余华说“《青鱼》在极有限的叙述里展现了没有限度的思想和情感”,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展现情感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晁错言于上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帝从之,令民入粟于边,拜爵各以多少级数为差。
错复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愈勤农,大富乐矣。”
上复从其言,诏曰:“道民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粟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七》)
材料二:
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故其食贱者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则民不得无田,无田不得不易其食。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①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故民之力尽在予地利矣。
(节选自《商君书·外内》)
【注】①籴:(dí)买进(粮食)。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圣王在A上而民不冻B饥者C非能耕D而食之E织F而衣之也G为开其资H财之道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幸,敬辞,表行为使人感到幸运,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的“幸”意思不同。
B. 窃,私下,与《答司马谏议书》“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的“窃”意思相同。
C. 苟,如果,在条件句中表示“假使”的意思,与成语“蝇营狗苟”的“苟”意思相同。
D. 地利,土地生产,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的“地利”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晁错认为,百姓都是很希望能得到高等爵位和免除罪罚的,若以此来促使百姓缴纳粮食给边塞,那么不到三年,边塞的粮食一定很多了。
B. 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命令百姓向边塞缴纳粮食,使得边塞粮食充足,能够支撑五年;晁错便又建议命令百姓转而向郡县缴纳粮食。
C. 皇帝曾多次颁发诏书来鼓励百姓从事农耕,但未见成效,他认为这是因为官员没有尽心尽力地接受他的命令,而且他们鼓励百姓不明确。
D. 材料二指出,粮食便宜,农民就贫穷,钱贵重,商人就富有;如果不约束工商业,手工业者就会获利,不从事农耕而游荡求食的人就会增多。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
(2)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
14. 如何促使百姓务农?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
宋·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②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③。
【注】①胡逸老:诗人好友,生平不详。致虚庵为其书房名。②籯:(yíng)箱笼类器具。③灵台:此指心。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首联写胡逸老诗书传家,却不留金钱给子孙,不仅赞美其家风淳厚,也体现其人睿智高雅。
B. 颔联说庵主既有在灾年救济穷人的仁心,必有优秀子弟出于门庭,如同明珠出于蚌胎。
C. 颈联写景动静、虚实结合,如“宴坐”为静,“水作”为动;“图画”为实,“风雨”为虚。
D. 全诗以人生哲理发端,以山水之乐收尾,前后照应,明写斋主胸襟,也暗寓诗人自己的思想境界。
16. 尾联说“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致虚庵”的主人胡逸老得到了哪些“妙处”?请结合全诗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六国论》的结尾,苏洵用假设的方式警告宋朝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就连六国都不如了。
(3)学习了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后,小明同学被词人的高洁忠贞所感动,选取了上片“________________”与下片“________________”两个语意相近的句子组合作为人生座右铭,立志成为光明磊落、心地纯洁的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红楼梦》是一个空前绝后的艺术高峰,依托这一文本,在不同时代创作出的戏剧、电影等不同形式的作品不胜枚举。近日,江苏大剧院出品的舞剧《红楼梦》又应邀复演。该剧自2021年9月首演以来,凭借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出色的艺术创造力得到了如潮好评。
①编剧以独具匠心的结构设计,②将120回的小说文本改造成2小时左右的舞剧。③全剧保留小说文本章回体的形式,④分为《入府》《幻境》《含酸》《省亲》《游园》《葬花》等12个章节,⑤并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串联起彼此相互独立的各章节,⑥组成完整的“红楼一梦”。
全剧没有华丽的制景,而是通过精湛的舞蹈动作语汇和富有设计感的舞台空间,把观众 A 。如十二钗站在十二张椅子上的一段群舞,配合幽暗的冷色调灯光,曲终时凝滞不动的十二钗如同冷峻的雕塑群像,瞬间将悲凉的情感世界呈现在观众面前。
B ,那么剧本就是箭杆,是根本;创新就是箭头,是动力。舞剧《红楼梦》根植中国经典文学的土壤,构建中华美学的意境和气韵,创新内容架构、舞台空间和表演程式,最终成就了一个融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爆款产品。
18. 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意义及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此处“在”是介词,可以省略,省略后不影响语意的表达。
B. “空前绝后的艺术高峰”,此处“空前绝后”表示赞叹,可替换为“叹为观止”。
C. “戏剧、电影等”,此处“等”表示列举未尽,与“一干人等”中的“等”意义不同。
D. “近日”,此处“近日”表示“几天前”,与“新书近日将发售”中的“近日”意义不同。
19. 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二)语言文字应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江南多梅雨。
“梅雨”的命名,不得不赞叹古人的联想之美。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贺铸在《青玉案》中也写下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寒暖空气相遇,雨水连日不绝,适逢梅子成熟,由此便有了“梅雨”之名。
谚语说:“黄梅天,十八变。”梅雨期间,天气往往阴晴不定,片刻之前烈日当空,转眼下起雨来,待你连跑带颠躲至檐下,雨又停了。而此刻也是江南最温婉的时节。找片寂静的古镇,觅座宁静的园子,寻条安静的巷子,撑一把伞,过一座桥,行一段路,阅一本书,这无不是骨子里的江南。
梅雨时节,有恼人之处,躺下,席子、被单潮兮兮的;坐着,椅子、沙发湿漉漉的。“雨打黄梅头。”因梅而“霉”,令人心生抵触。但是,梅雨也有可爱之处,不仅因它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它的“可爱”更在于执着、恒久,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润物无声的品质。在雨水浸润下,土地丰泽富饶,百姓衣食无忧,江、河、湖也有了别样的景致。
21.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今天想跟大家谈谈“合作”的问题。
B. 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的呢,这岂不冤枉!
C. 大鹏对自己母亲横挑鼻子竖挑眼,可真是“孝顺”啊!
D. 谚语说:“黄梅天,十八变。”
22.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前面只用量词“片”“座”“条”,后面用数量词“一把”“一座”“一段”等,谈谈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新,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可以错”,但“要坚决地试”。
波普尔把科学发现归结为“从错误中学习”。面对未知的世界,我们要勇于试错,敢于创新,但不是所有的试错都值得鼓励。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参考答案
1. C 2. B 3. B 4. D
5. ①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引入胡服骑射,推行军事改革,振兴了国家;②中国从域外成功引进小麦,使之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③北方游牧民族习用的“胡床”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原,中原人由此改变坐姿,并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
6. D 7. C
8. ①“青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情节发展紧凑集中;②“青鱼”关乎人们的命运,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旨。
9. ①通过对青鱼出现前后人们生活状况的描述,展现出对渔民苦难生活的同情;②通过青鱼来时渔民昼夜忙碌,表达对渔民与命运抗争精神的赞美;③通过回忆老卡达早年的生活和后面的母子对话,展现友情亲情是苦难人生中的慰藉;④通过人们只能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青鱼,表现对人类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奈。
10. CEG 11. C 12. B
13. (1)况且朕的农民生活十分艰苦而官员并不顾惜他们,(这样)将用什么来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呢?(2)民众的家内之事,没有比农事更苦的了,所以轻治不能役使他们(从事农业)。
14. ①提高粮价,以粮食为贵,使百姓把粮食作为赏罚依据。②根据实际情况减免农民租税。③增加不务农之人的赋税,加重对贸易之利的租税。
15. C
16. ①仁者乐山,胡逸老观山得到了山之妙——“仁爱之心”。他在灾年能拿出粮食救济穷人,就显示了他的仁爱之心。②智者乐水,胡逸老观水得到了水之妙——“睿智之心”。他诗书传家,不留钱财给子孙,以免招祸,说明他深谋远虑、睿智清明。③这两句诗借山水之妙赞扬胡逸老的仁爱睿智,内心精湛明净,一尘不染,是全诗感情的巧妙总结。
17. (1)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 ②. 用之如泥沙
(2)③. 苟以天下之大 ④.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⑤. 表里俱澄澈 ⑥. 肝肺皆冰雪
18. B
19. 序号②,修改:将“改造”换为“改编”;
序号⑤,修改:剧去“彼此”,或删去“相互”。
20. A:带进人物的情感世界 或:带进文本的情境之中
B:如果戏剧创作是一支箭 或:如果舞剧是一支箭
21. A
22. ①前三个分句只用量词,语气短促,说明这样的古镇、园子、巷子,在江南很普遍;②后面数量词连用,让伞桥、路、书等形象更加具体鲜明,具有画面感,并且语气舒缓,跟江南温婉的意境吻合。
23. 例文:
试错之度:创新之路上的智慧抉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探索,是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创新。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可以错,但要坚决地试。”这一言论不仅体现了对于创新的坚定决心,也揭示了在创新过程中试错的必要性。然而,试错必要,但要理性,需要在创新与试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智慧的抉择推动创新的步伐。
我们必须明确,试错是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试错如同探险家穿越未知的迷雾,每一次迷失方向都是通往成功之地的必要步骤。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泡时,试验了上千种材料,才找到了合适的灯丝。他的每一次失败都是对成功的一次接近,是对知识边界的一次拓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试错没有限度。如果爱迪生不是有选择性地试验那些具有潜在可能性的材料,而是盲目地尝试所有可能,那么他可能永远也无法发明出电灯泡。
过度的试错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信心的丧失。
在科技创新领域,某些公司为追求所谓的“创新”,不断地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各种试验,结果却往往是得不偿失。原因是没有充分评估试验的风险和收益,盲目追求试错的数量,最终导致失败。苹果公司的创新并非通过大量的试错来获得成功,而是通过对市场的敏锐洞察,进行有针对性的尝试创新,每一次的创新都精准地抓住了消费者的需求痛点,从而取得了商业成功。这种成功的背后,是对创新目标的清晰认识和对试错风险的精准把控。
智慧的抉择在创新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在进行疫苗研发时,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来验证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需要盲目地尝试所有可能的方案。相反,他们会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数据,选择那些最有可能成功的方案进行试验。这种有针对性的试错不仅提高了研发效率,也降低了失败的风险。
我们还需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勇于接受和面对错误和失败。
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创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特斯拉在初期面临了诸多挑战和失败,但创始人马斯克始终坚持自己的创新理念,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终使特斯拉成为了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这种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
因此,我们需要在创新与试错之间找到平衡点,以智慧的抉择推动创新的步伐。通过合理的试错和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我们可以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机会,实现真正的创新和突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