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7张PPT)2025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框架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实践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站起来)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发展中国》(富起来)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起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理论)两对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条件(思想来源,历史前提)创立者;▲理论基石(两大发现)▲标志《共产党宣言>>内容实践唯物史观(来源,意义)剩余价值学说(来源,意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点历史趋势(有空想到科学,第一次飞跃)理论到现实---第二次飞跃)(由一国到多国-----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社义发展史)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脉络:层层递进讲述科学社会主义由创立、再由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脉络:介绍社会形态的更替,论证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人类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与自然的关系)谁来改造 怎么改造 改造什么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人的因素(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起主导作用)物的因素生产资料利用加工生产工具: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石器—铁器—机器—机器人)生产资料: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例如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原料等)。劳动对象:指在劳动中被采掘和加工的东西,可以是自然界原来就有的如地下矿石,也可以是加工过的原材料如钢材等。(实现生产的必要前提)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分配制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归谁所有如何分配经济地位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决定性作用所有制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反作用注意: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时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的含义: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的含义: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注意:与经济有关的制度和政策,属于经济基础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等。政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与之相应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观念(思想)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文化传媒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贯穿人类社会始终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意义: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思考:你觉得用这些工具进行生产效率会高么?你要怎样才能养活自己呢?情境探究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记叙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欧洲人来到美洲的火地岛,送给岛上的居民一条被子。接受赠物的居民把被子撕成一块块的布片,分给当地每一个人。好端端的被子,顷刻间变成了用处不大的碎布片,这使来访的欧洲人大惑不解。探究活动一:该接受赠物的居民为什么把被子撕成一块块的布片,分给当地每一个人?请你帮这位欧洲人解惑。考点一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知识点1.原始社会——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生产力 状况★ 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管理方式)氏族制度: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解体 (历史结果)①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②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成为生产者①共同劳动(劳动方式)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所有制)②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③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分配关系)基本单位:按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 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①根本原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②确立的标志: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③影响: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夯实基础:必备基础知识梳理1.(2023·全国·校联考模拟预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兔子有多子多孙、健康长寿的美好寓意,古人常将兔的形象融入生活中,希望为自己带来福气,帝王公侯也不例外。在山西省晋国博物馆内,陈列着4件青铜兔尊,出土于约3000年前的晋国晋穆侯墓。在晋国晋穆侯时期( )①土地逐渐变成私有财产,私有制确立起来②存在着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③金属工具得到广泛使用,推动生产力发展④收取地租是剥削阶级剥削被剥削阶级的主要方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2.(2023·浙江·校联考模拟预测)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是远古百越的南越支系。在海南岛发现的130多处文化遗址中,多属磨制石器和夹砂粗陶的文化遗址。下列选项中符合当时社会情况的有( )①原始畜牧业、农业和个体手工业已出现 ②人类已经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③生产资料由氏族部落全体成员共同占有 ④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生产力 水平★ 生产关系特点上层建筑(社会管理)★ 历史评价主要矛盾 奴隶和奴隶主知识点2.奴隶社会——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掌握了青铜技术,逐步进入青铜器时代。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有了显著提升。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阶级产生、国家出现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家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注意:先有阶级,后有国家。材料一:某奴隶主拥有500个奴隶,奴隶们每天耕种,但收成全都归他所有,他每天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有一天,他在其他奴隶主那看到了用铁犁和牛耕地,速度快多了。又听说修筑水利,可以让农田洪旱保收。于是,他决定这么干。果然,使用铁型牛耕,原来500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300人就够了。他想,该让剩下的200人做什么呢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让奴隶去开垦荒地,并占为己有。但是,奴隶主担心起来了,私田越来越多,奴隶们也越来越不听话,该怎么提高他们耕田的积极性呢 开垦的私田又该怎么名正言顺地占有呢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耕种,收取一部分收成作为地租。同时,联合其他奴隶主,推动土地私有合法化。生产工具改进调动生产积极性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发生变化生产力发展情景探究:奴隶主变地主知识点3.封建社会★生产力 水平★生产关系 特点地主剥削农民的方式 经济剥削①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②主要方式:收取地租。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③其他方式:高利贷、苛捐杂税、徭役等上层建筑 政治上压迫:实行君主专制、等级森严的制度。(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思想上钳制: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主要矛盾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显著进步;水利事业较大发展;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②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③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情境探究材料:“机间宽又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排列成长行。……旁有一大屋,女工共百人。外有一间房,童工一百五,并坐捡细毛,不敢怨劳苦。都是穷苦人,终日不休息,清晨到深夜,各得一便士。……又有一大厅,五十剪毛工,施展好手艺,天衣全无缝。又有八十人,洗呢更浆呢。染工又八十,呢绒着颜色。二十擀制匠,整呢折成匹”。──16世纪英国民歌根据以上材料,简明概括手工工场的基本情况,资本主义建立的条件。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知识点4.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 水平★生产关系建立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确立意义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机器大生产、生产社会化、科技快速发展并应用于生产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归谁所有)。②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③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产品如何分配)。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条件形成: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点工资剩余价值什么是剩余价值?价值材料一:1929-1933年的某一个冬天。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身穿着单衣的美国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 “因为煤太多了。”情境探究材料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风暴。2008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下降0.3%,个人消费下降3.1%,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比第三季度下降1.5%,均创下近年来新低。这次危机随即波及全球,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原油就从147美元跌到33美元,主要金融市场急剧恶化,多家银行倒闭,全球股市遭受重创。材料三:结合视频内容,如果美国因持续通货膨胀经济陷入衰退,整个世界的经济情况会如何?美国爆发严重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 请结合教材知识和材料一、二归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2.请结合教材知识和材料一、二根据其表现和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突破提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基本特征 生产过剩。但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主要表现 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原因 ①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全面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内容在阶级上的表现实质地位趋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比较四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 生产工具 新旧石器 金属工具 铁制工具(铁器农耕) 蒸汽机、机器、电气、信息(机器生产)劳动对象 天然食物,原始畜牧业、农耕 手工艺、商业、城市繁荣 范围扩大 范围进一步扩大劳动者 劳动技能低下 脑体分工、出现文字 农民农耕技术进步 工人劳动技能提高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生产资料原始公有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 封建土地所有制 资本家完全占有生产资料人与人之间关系 平等互助 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 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但不得不依附于地主 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产品如何分配 平均分配 奴隶主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生活资料 地主阶级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主要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聿见思政统编新教材教学网 www. 原创作品4、(2023·河北·校联考模拟预测)2022年末至2023年初,多个欧洲国家发生罢工事件,其中英国的“罢工潮”尤为激烈。在英国交通、医疗、邮政、教育等多个行业纷纷罢工的背后,隐藏着持续高通胀压力下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这表明,英国等西方国家发生的“罢工潮”( )①是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②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③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④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制度的自我完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3年广州二模)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究竟只存在一种模式还是有多种道路可选,这是困扰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并不断引起争议的重要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有人提出“历史终结论”,宣称资本主义是最好最后的一种制度,人类历史将终结于西方自由民主制。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至今,西方国家虽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内生矛盾愈演愈烈、逆全球化态势和民粹主义凸显,“历史终结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终结了“历史终结论”,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驳斥“历史终结论”【参考答案】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历史证明,因各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并不具备“普世性”。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如何诞生及怎样实践?观看视频,联系所学知识,谈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在世界是如何实践的?议学提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离不开思想来源、历史前提、理论基础等。马克思主义先后相继在俄国、亚洲和欧洲等十几个国家实践过。虽经历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理论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条件1、法国巴黎公社工人运动2、十月革命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实践3、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3、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4、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考点二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一、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条件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1)地位: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2)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①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资本主义生产以简单协作的家庭手工业为主。 莫尔的《乌托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产生。②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已经由简单协作发展到工场手工业。③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已经开始由工场手工业向存机器在生产发展(3)局限性:①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未触及本质问题)②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强大力量,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想法天真,路还不对)(4)进步性: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论证未来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1)兴起: 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阶级基础、直接经验)(2)地位: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3)结果:三大工人运动因为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都以失败而告终。(4)需要: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3、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唯物史观:①创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②意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2)剩余价值学说:①创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②意义——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3)地位: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突破提升: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和联系区别 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态度不同 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科学社会主义解释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实现理想社会的历史道路不同 空想社会主义认可可以和平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看到了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的理论基础不同 空想社会主义建立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用先验论“理性”原则观察社会;科学社会主义建立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常说联系 相同点 都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未来社会有许多积极合理的构想;在社会历史观上有共同的思想继承关系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4、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①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②一个政党——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③一个目标——未来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2)马克思主义及其鲜明特点:《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②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③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到现实的飞跃1、伟大的尝试:巴黎公社2、理论到现实的飞跃:十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③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3、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二战后,欧洲和亚洲十多个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所有制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关系 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分配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第二次飞跃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第三次飞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的历史性飞跃聿见思政统编新教材教学网 www. 原创作品4.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前途:道路曲折 前途光明(1)重大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2)远大前途:前途是光明的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③从中国的实践和发展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面对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只要把目光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不难看到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1、((2023·福建·统考一模)《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由此可见( )①《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②无产阶级应进行迄今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③这一宣言为无产阶级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具体道路④无产阶级运动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平等、互爱、和谐的民主主义国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2、(2023·陕西宝鸡·眉县中学校考一模)《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一文提到,马克思主义为人间带来真理的火种,中国以鲜活厚重的理论创新、思想创造,在科学社会主义这部巨著里写下了属于自己的不朽篇章。这一论述表明( )①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③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概括总结④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3、陈培永谈到,作为一种思潮,一套学说,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凭空出现,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它有人类社会前期的理论成果的渊源。下列关于这一观点的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①空想社会主义勾画美好社会蓝图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源头②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石③《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理论的飞跃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本课知识体系人类社会的演进及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特点社会发展趋势原始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特点国家出现社会主要矛盾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两个基本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意义生产关系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特征生产关系特点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经济危机基本矛盾必然趋势主要表现直接原因根本原因阶级关系地位创立条件必然趋势理论基石标志历史条件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东欧巨变 苏联解体21世纪焕发生命力十月革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