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龙华高中部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龙华高中部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龙华高中部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1915年到1921年这六年是风云激荡的大时代,究竟什么路径才是救亡图存之道?究竟什么思想才能富国强兵?究竟什么主义才能复兴民族?
《觉醒年代》全剧直面历史追问,巧妙地将镜头对准大时代背景下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北大兼容并蓄的思想作风折射了当时社会精英们不同的救亡路径,让马克思—主义“自洽”地战胜落后思想,凸显了先进思想逻辑上的合理性。
20世纪前叶的北京大学新旧思想激荡,以林纾、辜鸿铭、黄侃、刘师培等为代表的保守派知识分子成为新文化运动值得尊敬的对手。但剧中并没有将保守派知识分子刻画成一群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负面形象,反而从史实出发,刻画出一群学养、才情堪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匹敌的“传统”知识分子群像。特别是辜鸿铭在北大开“论中国人的精神”讲座的演讲、林纾与鲁迅的隔空笔战,均光明磊落,不失书生本色。可以说,《觉醒年代》巧妙地将新文化运动引发的文化、政治等层面的新旧之争,浓缩进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之中,一幕幕话语交锋的场面让蛰伏在时间长河深处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活,大时代的精神图谱在北京大学得以展现。
《觉醒年代》多线并进的叙事模式,将保皇派的复辟路线、无政府主义工读互助社实验乃至陈独秀、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探索——呈现出来。在描写诸派斗争之余,亦可瞥见当时一众精英人物为旧中国谋出路的种种探索。如“反派”张丰载赫然提出“袁世凯复辟才是救国之策、富强之本”的观点。这固然是新青年觉醒之路上的绊脚石,但也代表了当时一派的救亡思路;而以陈延年为首的无政府主义实验团体互助社的成立与失败,则以一种亲历式的探索为黑暗中前行的国人进行了一次有益的“碰壁”,具有相当重要的启迪意义。
从新文化运动到张勋复辟帝制,再到“五四运动”,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的命运始终牵连着中国近现代史的走向。《觉醒年代》将历史定格在北大,无疑是选择了一个最具解剖价值的历史切片。剧中的毛泽东来到北大,与李大钊、陈独秀的碰面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些史实几乎都在北京大学发生,《觉醒年代》在进步学生与保守官僚两派势力针锋相对的角力、互动中构筑风云变幻的旧世界图景,并呈现大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摘编自徐宁《基于受众意识的创作导向与审美追求——从<觉醒年代>看主旋律剧集创新叙事策略》)
材料二:
《觉醒年代》全剧深入表现风云激荡中的个体人物,以对个体人物生命、情感状态的描绘和个体冲突的展现,试图改变以往同类作品中以群体冲突和时代冲突为主的宏大叙事。如《觉醒年代》重点表现的是陈独秀、李大钊这两个个体人物,对他们的刻画也并未在一开始就立足于“党的主要创始人”这个宏大的角度,而是一切从个体出发来进行展现的。特别是陈独秀这一人物,他一出场便是在日本衣衫褴褛地偷吃留学生们的饭,一边吃饭还一边喊着“这样的国无可救药”的狂言;剧中还表现他和儿子的矛盾、和友人们的分歧、蔡元培对其“三顾茅庐”的邀请以及他和辜鸿铭等旧派文人的争辩等。这些情节都力图摆脱因过分宏大所导致的概念化束缚,通过对人物个体性的展现来获取人性的丰富性和叙事的鲜活性,完成了创新的历史叙述和深刻的历史表达,继而引发共鸣。
由于人物表现的鲜活性与个体性,在总体历史真实的限定下,剧中对历史人物的呈现不再拘泥于概念性的历史本身,而是让人物散发着人性的魅力,如将李大钊对妻子的情感、对家庭的责任、对学生和长辛店工友们的关爱等,生动且具体可感地呈现于观众面前,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另一方面,这样的个体性表现,也赋予了这些历史人物以新的认知价值。剧中对陈独秀的个体性表现,让观众看到了他在传统历史评述之外的更多、更复杂的其他层面,对这一人物有了全新的认知。剧中对蔡元培、胡适等人也进行了较为立体的呈现,他们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个人情感上趋同于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但在政治立场上与李、陈等人又有着较大的分歧。这样的个体性叙事,让观众对这些重要历史人物产生了新的认知。同时,也因为这种新而产生了不同于常规认知的观赏价值。
《觉醒年代》在获得观赏价值的同时,亦以对影像的追求获得了艺术创新性。由于播放媒介所限,电视剧艺术不能与电影艺术的视听冲击媲美,但同样是视听艺术的电视剧也一直没有放弃“电影化”的影像追求。剧中更是多处使用有节奏和韵律的蒙太奇剪辑来进行视听叙事。其中毛泽东第一次出场的情节便颇具代表性。这段影像时间虽短,但十几个镜头交替出现:瓢泼大雨倾注而下,小商贩在街边冒雨叫卖,孩子头上插草,老妇拦车卖孩子,流浪汉衣衫褴褛地乞讨,军阀骑着马冲击百姓,富家公子在车内吃着汉堡悠然地看街景等,而唯有毛泽东,抱着刚出版的《新青年》逆街行走,街上一沟污浊的雨水被他一脚踏开。这组镜头将当时长沙乃至整个中国的真实状态细致地呈现出来,以视听艺术特有的表现力实现了简洁而有力的叙事。
《觉醒年代》以“觉醒”为主题,深刻挖掘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历史必然。在具体表达上,该剧获得了新的认知价值和观赏价值,对主旋律题材作品的创作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摘编自赵卫防《<觉醒年代>:思辨与观赏的逾越》)
1.下列对材料中《觉醒年代》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辜鸿铭在北大开讲座、林纾与鲁迅隔空论战均展现了大时代的精神图谱,从中可以看出《觉醒年代》中创新的历史叙述和深刻的历史表达。
B.张丰载提出的复辟救国的覆灭、以陈延年为首的互助社的成立与失败,对当时社会精英探索救亡途径具有相当重要的启迪意义。
C.蔡元培等人在大时代背景下与李大钊等人既趋同又有分歧,让观众对他们有了新的认知,他们不再只是故步自封的形象。
D.毛泽东首次出场的镜头颇具代表性地呈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真实状态,表明电视剧可以突破播放媒介限制,形成视听冲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剧中展现了社会精英探索出路的成功与失败,有利于显示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思想所具备的逻辑上的合理性。
B.《觉醒年代》从历史事实出发,展现了新文化运动引发的文化、政治等层面的新旧之争,回答了历史的追问。
C.《觉醒年代》同类作品因采取以群体冲突和时代冲突为主的宏大叙事,导致了概念化束缚,无法引起共鸣。
D.《觉醒年代》让观众从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中窥见历史风云,映照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历史必然。
3.下列选项中属于“大时代小社会”叙事策略的一项是( )(3分)
A.《大江东去》讲述了改革开放时期,以宋运辉、雷雷东宝、杨巡等为典型代表的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浮沉故事。
B.《陆犯焉识》将知识分子陆焉识放置在中国20世纪的政治环境中,将宏大历史叙事与传奇个人经历熔于一炉,谱写了一曲政治与人性之歌。
C.《平凡的世界》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D.《茶馆》以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4.材料二分析《觉醒年代》获得的观赏价值时,采用怎样的论述结构和论证方法?(4分)
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在主旋律作品创作方面,《觉醒年代》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密西西比河上(节选)
[美]马克·吐温
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我总算勉强在脑子里装满了密西西比河的许多岛屿、沙洲和河湾的名称:这可真是一堆乏味的杂拌儿,不过也是一名合格领航员的基本要求。我甚至觉得自已可以把一条船开到新奥尔良去。不消说,这种自满的心情还没有来得及表示,毕克斯贝先生就会把它压下去:
“胡桃湾是什么样子?”
我说它没有什么特别的形状。我那火药性子的师傅砰的一声开了枪,随后又继续装子弹,开火,直到他的词儿全都用完了才了事,随后他就会平定下来,变成一支很和气的老滑膛枪:其实他不过三十四岁。过了一会儿他就说:
“我的孩子,你得把这条河的形状完全弄清楚才行。”
“好吧,我试试看,可是河会不会改变形状?”
“你看,河岸正在垮,这条一千多哩的河岸正改变形状呢。”
我的情绪又沮丧不堪。有两件事我大概看得很分明了。一是想当领航员,要比所有人知道的更多;二是每过二十四小时,就得换个方式把它从头再学一遍。
我常常看见领航员们凝神注视着河水,把它当作一本书来读;可是这本书却不能教给我什么知识。
终于有一天,毕克斯贝先生似乎是认为我已经大有进步,可以在研究水相这方面下功夫了。于是他开始说:
“你看见水面上那条挺长的斜线吗?那就是一个暗礁,并且还是个陡峭的暗礁。要是撞上了它,就会把船撞得脑袋开花。那条渐渐消失的水纹线,是暗礁的下头。船可以从那儿爬过去,决不会出什么毛病。”
第二天下午值班的时候,毕克斯贝先生问我是否懂得下面几哩路的开法。我说:
“从尖嘴子上面第一棵沉树里面通过,再从第二棵的外面通过,然后……”
“全说对了。一会我就回来。”
但是他很久没有回来。直到我绕过了那个尖嘴子,开进了我有些担心的一段河道,他还在下面。我不知道他正藏在一个烟囱后面,看着我怎么办。我高高兴兴地往前开,心里越来越得意,因为他从来没有把船交给我单独驾驶过这么久。我甚至把舵轮卡住,嘴里哼着小调。
突然,我的心猛跳到嘴里来了。眼前有一个可怕的陡峭暗礁伸展得很长,挺凶地横挡着船头!我立刻就吓得脑袋发昏,连忙把舵轮往下转,转得飞快;船躲开了那个暗礁,可是暗礁却偏要跟着撵!我直是逃,它还是一个劲儿跟着。可怕的猛撞眼看就要临头了。那个混蛋怎么还不来?无可奈何之下,我不顾一切地把警报的铃子敲得当当响,响得“闹翻了天”。疯狂的铃声中,旅客们吓得往船尾飞跑过去,轮船眼看着就要向河岸的树林猛撞过去。
正在这时候,毕克斯贝先生从从容容地出现了。手我心中满怀感激地欢迎他,焦急烟消云散了;他温和而愉快地向我发出了这些命令:“右舷停住!左舷停住!两边后退!”
船犹豫了一下,停住了,船头在树枝中挤了一会儿,经过紧张的片刻工夫,它不大情愿地开始后退。
毕克斯贝先生用天真的嘲弄口吻说道:“我的孩子,是有人招呼要上船吗?”
我被他挖苦得满脸通红。
“——我是要躲开一个陡峭的暗礁呀。”
“你刚才所在的地方,三哩之内都没有什么暗礁。”
“可是我亲眼所见呐,那么陡直。”
“开过去吧!我负责。”
船小心地向那暗礁驶过去。暗礁在船头底下不见了,我们像在油里滑过似地通过了。
“现在你明白了吗?那其实不过是个风礁,是风造成的现象。”
“原来如此,我怎么能把它们区别出来呢?”
“这要靠直觉。你往后自然会知道它们的区别,可可是究竟怎么区别,你可永远也说不清楚。”
事实果然是这样。水面成了一本奇书——它对我毫无保留地畅谈知心话,把水的秘密都清楚地告诉我。
我终于学通了这条河的语言,能认识这条大河上的每一个细微的景色,像我对字母那么熟悉,这时候我就算是有了宝贵的收获。但是同时我也有了一种永远无法恢复的损失。这条壮丽的大河上一切的良辰美景和诗情画意都无影无踪了!我还记得当初乘船的时候看见的一次日落奇观。一片广阔的河面变成了血红色;河面上有一条斜着的水纹,闪闪发光;另一处有许多翻腾起伏的圜形波纹打破了水面的平静,艳丽多彩;左边河岸上长着茂密的树木,森林在夕阳中投下一片阴沉的影子,被一道很长的银色波光划破;墙壁似的树林之上,有一棵高高的枯树,摇曳着仅存的绿色树枝,在金色的光辉中,像火焰似地闪耀着。还有些柔和的曲线、反射的影像、光线柔和的远景;远近各处,逐渐消失的阳光在美景之上时时荡漾着,每一刹那都以变幻莫测的新奇色彩使它显得更加美妙。
我心醉神迷地站着,像斟饮美酒似地欣赏着那幅奇景。但是终于有一天,我对河面上光辉灿烂和令人陶醉的美景,渐渐不大注意;再往后,我就根本不理会这些事情了。即令那次落日的景致重新出现,我会暗自解释:“这样的太阳表示明天会刮风;河面上那条斜的水纹表示下面有一座陡峭的暗礁,如果老是这样伸展,最近几天之内,会在夜里把谁的轮船毁掉;那些翻腾的漩涡表示那儿有一条正在改变的水道;那棵高高的枯树寿命不会长了,以后少了一个善意的航标,夜里通过这个模模糊糊的地方,怎么办呢?”
哎,这条河上的神妙风光和美丽景色全都无影无踪了,这究竟是得到了莫大的收获,还是受到了莫大的损失呢?
(张友松译,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砰的一声开了枪”“装子弹,开火”表现出毕克斯贝先生的愤怒,他认为“我”应该熟知每一个河湾的形状。
B.毕克斯贝先生对“我”的领航技术比较信任,放心让“我”独自驾驶,没想到“我”遇到复杂情况仍无法应对。
C.暗礁与风礁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相像,而优秀的领航员常常能够根据对河道的了解和多年的经验来作出判断。
D.前半部分写毕克斯贝先生教“我”学做领航员,后四段跳转到对河上风光的哲思,虽显突兀,实则有内在联系。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毕克斯贝先生具有非凡的勇气、敏锐的直觉和强大的记忆力,这个人物身上浓缩了密西西比河上众多领航员的特质。
B.写“我”看到“陡峭暗礁”时,使用短句和感叹号、问号,这些言语形式与危急情况下人物的慌乱心态较为契合。
C.“密西西比河”这一意象不仅提供叙事的空间背景,推动情节发展,也是文中人物勇于追求、挑战自我的精神象征。
D.对回忆中河上日落的描写,时远时近,上下交错,看似毫无章法,却正符合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观察河道时的特点。
8.“我”在学习做领航员的过程中,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4分)
9.经典阅读小组开展马克·吐温作品研习活动,阅读完本文后,同学们认为,文中的密西西比河作为一个审美对象,给人的感受充满着矛盾。请以“‘矛盾’的密西西比河”为题,写一个发言提纲,在小组内交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审时度势之妙在择时捉机。权衡时机,尤当精察,毫厘必较,成败由此。择时之妙,如逐如竞,如捕如捉。待时而动,动不妄举。动静,迟速,轻重,繁简,必以时定。此一时非彼一时也。待时蓄势,备而待发,则静如泰山,得进则发如疾电,时不我待,稍纵即失。疏于此而欲其功,无异缘木求鱼也。
(节选自《计然篇》,有删改)
材料二:
计然者,蔡丘濮上人,姓辛氏,名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博学无所不通。为人有内无外,形状似不及人,少而明,学阴阳,见微而知着。其行浩浩,其志泛泛,不肯自显诸侯,阴所利者七国,天下莫知,故称曰计然。时遨游海泽,号曰“渔父”。尝南游越,范蠡师事之。范蠡请见越王,计然曰:“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同利也。”范蠡知其贤,卑身事之,请受道。
昔者,越王勾践既得反国,欲阴图吴,乃召计然而问焉,曰:“吾欲伐吴,恐弗能取!吾闻先生明于时交察于道理恐动而无功故问其道。”计然对曰:“兴师者必先蓄积食、钱、布帛,不先蓄积,士卒数饥,饥则易伤。重迟不可战,战则耳目不聪明,耳不能听,视不能见,兵不能使;退之不能解,进之不能行。饥馑不可以动,神气去而万里。王兴师以年数,一旦而亡,失邦无明,筋骨为野。”
越王曰:“善。今岁比熟,尚有贫乞者,何也 ”计然对曰:“是故不等,犹同母之人,异父之子,动作不同术,贫富故不等。如此者,积负于人,不能救其前后,志意侵下,作务日给,非有道术,又无上赐,贫乞故长久。”越王曰:“善。”计然乃传其教而图之,曰:“审金木水火,别阴阳之明,用此不患无功。”越王曰:“善。从今以来,传之后世,以为教。”乃着其法,治牧江南,七年而禽吴也。
(节选自《范子计然》,有删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吾闻先生A明B于时C交D察于道理E恐动F而无功G故H问其道。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不我待”与《岳阳楼记》中的“吾谁与归”句式相同。
B.“重迟”指迟钝、迟缓,文中指国家如果不蓄积粮食,士兵就会因饥饿而无力作战。
C.“神气”形容精神饱满的样子,与现在所说的“神气十足”中的“神气”意义相同。
D.“牧”指统治、驾驭,与《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中的“牧”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审时度势的妙处在于选择关键时机。选择时机的妙处,好像追逐猎物和竞跑,又像捕兽和捉鸟。
B.计然早先是晋国流亡的贵族,传说他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外表貌似平庸,自小聪慧,学自然之理。
C.越王勾践刚刚从吴国做奴仆返回越国时,想要暗中图谋洗雪耻辱,吞并吴国,于是就向计然求教。
D.计然认为贫穷的人因亏欠多而意志低到了极点,没有特别的种植技术和大王的赏赐,必然长久贫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疏于此而欲其功,无异缘木求鱼也。
(2)王兴师以年数,一旦而亡,失邦无明,筋骨为野。
14.材料一中计然认为“动静,迟速,轻重,繁简,必以时定”,材料二里计然的哪些做法印证了这句话?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
过方城寻七叔祖①旧题
黄庭坚
壮气南山若可排,今为野马与尘埃。
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
周鼎不酬康瓠②价,豫章③元是栋梁材。
眷然挥涕方城路,冠盖当年向此来。
【注】①七叔祖:黄注,黄庭坚的叔祖父。②康弧:破瓦壶,多喻庸才。③豫章:大木,樟类乔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注力排南山的壮气豪情。
B.“野马”“尘埃”指游动的雾气,运用典故,叹息如今黄注的功业已烟消云散。
C.五、六两句对仗工整,语句深沉蕴藉,表达诗人对黄注的怀才不遇感到愤懑。
D.尾联描写了黄注因当年来方城的豪情壮志落空而只能挥泪离开的落寞悲伤。
16.黄庭坚《登快阁》中的“青眼聊因美酒横”与本诗中的“白眼举觞三百杯”,都写到了“眼”,试简要分析这两句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月影图: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照在半墙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爱极了。
(2)《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郭橐驼种树的经验,“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本文的写作意图。
(3)屈原《离骚》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孔子“逝者如斯夫”的诗句,都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时不我待的感慨。
(4)张老师在讲解《台城》中“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两句诗时,总结说,古人常用草木茂盛抒发盛衰兴亡之感,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宋代花事是由大的背景推送出来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的一大特点便是日常化和大众化。宋人对花的赏爱,很少再有狂欢式的热烈,也并非 A ,佯装高雅之态,而是把花事作为生活中每一天里的一点温暖,一份美丽的点缀。①从官廷到贵胄到平常人家,买花卖花、种花赏花、咏花送花,故而寄托心志、传递友情、吟咏花事之作 B 。宋人花事是很商业化的,但不妨碍它浸润诗意。②市声是人间烟火里也会捕捉的风雅,就连宋徽宗的《宣和官词》中也曾提及此事。③旅店用日送鲜花的方式慰藉客中情怀,也成了当时一种日常化的服务。
④宋人爱花,远不止于此。无论是杨万里言及的“胆样银瓶玉样梅”,李弥逊笔下的“睡梦里胆瓶儿,枕畔数枝”,林希逸眼中的“胆瓶花在读书床”,还是赵孟坚描绘的“便须著个胆瓶儿,夜深在,枕屏根畔”。这些诗词都是讲人们睡觉时枕旁边要放个胆瓶,而胆瓶里自然要插花,即算是如此日常的事也要有花相伴,花事对宋人生活的影响之大 C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A.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句子中的“连”与文中加点的“连”,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你还是再斟酌一下吧,这两句话连不起来。
B.这出话剧颇受观众喜爱,我们连演了一个多月。
C.这果子连皮一共三十斤,已经装好准备发车了。
D.你怎么连他也不告诉一声,你应该跟他提前说说的。
20.“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语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现如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是如影随形。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相伴而来的, ① 。
“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问诊最多的是骨科。手机拿久了,手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臂韧带、肌腱等软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在问诊中是最多的。相对于骨科, ② ,且是“重灾区”。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经过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眼底黄斑病又称“眼睛癌症”,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
“手机病”中,心理层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用手机上网,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久而久之,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而一些手机应用软件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让一部分人深陷“信息茧房”,无法自拔。如今,“放不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
③ ,简单来说,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对于我们来说,学会了上网,也要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最后一段加波浪线的“下”字为什么要用引号?请简要分析。(3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边界,指地区和地区之间的界限。有形的边界直观醒目,无形的边界则引发我们更深的思考。其实,学习生活、文化交流、科技创新乃至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涉及边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边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龙华高中部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1.【答案】A【解析】B.具有“启迪意义”的只有以陈延年为首的互助社的成立与失败。 C.“蔡元培等人……他们不再只是故步自封的形象”张冠李戴。“他们”指的是以林纾、辜鸿铭等为代表的保守派知识分子,而不是蔡元培等人。D曲解文意,不能说其突破了播放媒介的限制。故选A。
2.【答案】C【解析】C.“无法引起共鸣”于文无据。故选C。
3.【答案】D【解析】D.“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属于“大时代小社会”。A、B、C三项属于“大时代小人物”的叙事策略。故选D。
4.【答案】
①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人物的人性魅力和对人物新的认知两个方面来论证《觉醒年代》的观赏价值。②运用举例论证,举剧中和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胡适等人相关的剧情来论证《觉醒年代》的观赏价值。(每点2分)
5.【答案】
①将风云激荡的大时代浓缩进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之中,来反映时代变迁。
②采用多线并进的方式展示当时社会精英对旧中国出路的探索,展现了大时代的纷繁复杂。
③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对个体生命、情感、冲突的叙述中,展现人物的个体性。
④使用有节奏和韵律的蒙太奇剪辑来进行视听叙事。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满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6.【答案】B(B项,毕克斯贝先生让“我”独自驾驶,并不是对“我”的“领航技术比较信任”,而是故意为之。)
7.【答案】D(“时远时近”“上下交错”“看似毫无章法”其实是有章法的,“对回忆中河上日落的描写”并不符合“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观察河道时的特点”。)
8.【答案】①在最初学习时,先是感到自满,随之产生沮丧之情;②后来,充分认识到学习的困难,也坚定了探索大河的决心;③终于读懂大河时,内心充满喜悦,继而是深深的遗憾。
[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答案】①密西西比河让人感受到壮阔美丽,又危险重重;②密西西比河引导人们努力了解它,又让人难以深入掌握;③密西西比河让像“我”一样读懂它的人,收获满满,同时又损失重大;④密西西比河既千变万化,又一直流淌在那片土地上,成为不变的力量源泉。[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可得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答案】DEG【解析】文段大意:我知道先生精通天地四时的变化,明察事物的道理,怕劳而无功,所以向先生求教。本段文字中,“时交”指时间的交替变化,而且后面的“察”是动词,所以在“时交”后面要断开,即D处。“明于时交”“察于道理”两个结构相同,因此E处需断开。“故”为连词,构成因果关联,其前需断开,即G处。
11.【答案】C【解析】C项,“神气十足”,形容自以为了不起而表现出的趾高气扬的样子,“神气”指自以为得意而傲慢的神情。A项,“时不我待”是宾语前置句,与“吾谁与归”句式相同。D项,“牧马”中的“牧”指放牧,饲养。
12.【答案】B【解析】B项,文中的“先”指计然的先祖。
13.【答案】(1)在这(把握时机)方面疏忽大意而又想要达到想要的成效,那和爬到树上去捉鱼没什么两样。
(疏,疏忽大意;无异,和……相比没有不同;缘,攀缘。每处1分,句意1分,共4分)
(2)大王已经连年对外发兵作战,(如果)有一天失败了,将国土沦丧,不见光明,将士尸横遍野。
(以,同“已”,已经;一旦,有一天;筋骨为野,“筋骨”指代尸身,这里指尸身充满荒野。每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答案】①计然认为越王不可共荣乐,因此不在无患难之时去辅佐越王。②计然认为荒年不可以兴兵动师。③计然在越王信任他时,对越王传授具体方法,作深入谋划。
(每点1分,共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审时度势的精妙之处,就在于选择关键的时间节点和抓住良好的机会。权衡时机的时候,更应该精细明察,一丝一毫都要计较,因为这是成败的关键。选择时机的精妙之处,好像追逐猎物和竞跑,又像捕兽和捉鸟。等待时机来了就立即行动,行动的时候也不能轻率而为。是行动还是静候,是快速还是缓慢,是轻率还是重视,是烦冗还是简单,这些都必须根据时机来确定。这一刻的形势和之前是不同的。等待时机积蓄势力,准备好一切等待发作,像泰山一样安静。一旦时机来临,就应该像闪电一样迅速,因为时机不等人,稍微一疏忽可能就会彻底丧失良机。在这(把握时机)方面疏忽大意而又想要达到想要的成效,那和爬到树上去捉鱼没什么两样。
材料二:
计然,蔡丘濮上人,姓辛,字文子。他的先祖是晋国流亡的贵族。他博学多才,无所不通。但是外表貌似平庸、愚钝(赶不上别人),自小非常聪慧,学自然之理,善于从事物刚开始发生露出端倪时,就能知道事物的发展规律。因为他胸怀开阔坦荡,志向广大无边,而不肯主动游说,自荐于诸侯,所以尽管才冠当世,却不为天下人知,所以被称作计然。因为他经常遨游山海湖泽,因此又号称渔父。曾经在南方遨游到越国的时候,范蠡拜他为师。范蠡曾经想将他推荐给越王,但他却对范蠡说:“越王长着像鸟一样的尖嘴,(这种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范蠡知道他才华卓著,放低姿态对待他,虚心向他学习。
从前,越王勾践刚刚从吴国做奴仆返回时,想要暗中图谋洗雪耻辱,吞并吴国,就向计然求教说:“我想要讨伐吴国,但又担心不能取胜。我知道先生精通天地四时的变化,明察事物的道理,怕劳而无功,所以向先生求教。”计然回答:“出师远征敌国,必须先积蓄粮食、钱财、布匹。如果不先积蓄粮食,到了战场的时候,士兵缺粮饥饿,就容易受伤。饥饿将使动作迟缓,眼花耳昏,抬不动武器;退不能化解困境,进也不能行之有效。荒年是不可以兴兵动师的,否则士兵的饱满的神情气色就会一去万里。大王已经连年对外发兵作战,(如果)有一天失败了,将国土沦丧,不见光明,将士尸横遍野。”
越王说:“好,那么今年各地到处都是(比:皆,都)丰收,为什么还有贫困和讨饭的人呢?”计然回答:“因为人和人不一样,就如同同母异父的兄弟,劳作有不同的方法(指勤劳和懒惰)(动作:劳作,劳动),就会贫富不均。像这样贫穷的人,已经亏欠别人很多了,当然不可能救济周边的人。意志低到了极点,庄稼听天由命,又没有特别的种植技术,又没有大王的赏赐,所以长久的贫困是必然的。”越王说:“好。”计然于是就对越王传授具体方法,作了深入谋划,说:“判断事物的属性,利害的各方面,凭着这样来驾驭事物,不用怕不成功。”越王说:“好。从今天开始,就成为传统,进行实践。让后人参考学习。”于是(越王)听从了计然的建议,用他的方法统治国家,(只)用了七年就灭了吴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黄注因当年来方城的豪情壮志落空而只能挥泪离开”错误,尾联写黄庭坚自己感悼七叔祖黄注豪情壮志落空挥泪离开。故选D。
16.①《登快阁》通过“青眼”写自己(1分)因“佳人去”只能喜爱美酒的百无聊赖的生活(1分),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无奈和伤感(1分);(共3分)②本诗通过“白眼”刻画了七叔祖(1分)举觞豪饮三百杯,傲视青天的情态(1分),展现了其恃才傲物的性格(1分),表达了作者对七叔祖的才情和傲岸性格的赞美(1分)。(共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题目已经提供了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眼”和“酒”,都涉及阮籍“青白眼”的典故。黄庭坚《登快阁》中的“青眼聊因美酒横”是指诗人因“佳人绝去,朱弦难续”,所以纵情美酒,以借酒消愁。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青眼”只因百无聊赖的生活,故而借“酒”纵情,表达了诗人知音难觅的无奈和伤感。本诗中“白眼举觞三百杯”,是赞美黄兴孤傲、豪迈的性格,举觞豪饮三百杯,傲视青天,睥睨一切,旁若无人,俊美之姿宛如玉树临风。“白眼”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七叔祖恃才傲物的性格。而“举觞”则表现其畅饮的豪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1)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2)能顺木之天;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3)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4)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答案】A.附庸风雅 B不胜枚举/不计其数/数不胜数 C可见一斑
【解析】A处,附庸风雅:指某些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前有“狂欢式的热烈”,可知此处应当也是表明一种现象,“并非”一词作否定,可知此处填的应是一种反面现象。后文就此又补充了“佯装高雅之态一句,已经是比较明显的提示了。
B处,不胜枚举/不计其数/数不胜数:无法一个个全列出来,形容为数极多。文中强调从宫廷到贵胄到平常人家,各种花事都备受人们喜爱,由此也就有了很多的吟咏之作。前面提及的花事极多由“故而”一词可知,前后是因果关系,后文又指向由花事衍生出的吟咏作品,便知此处强调吟咏作品的数量之多;
C处,可见一斑:比喻从一点可推知全貌。这一段是承接上一段进一步讲宋人爱花,但所举的例子却是日常小事最后一句总结道:“即算是如此日常的事也要有花相伴”,然后落脚点是花事对宋人的影响之大,由生活中极其日常的小事切入,反映的是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故用“可见一斑”。
19.【答案】D
【解析】A项,动词,连接。B项,副词,连续,接续。C项,介词,表示包括在内。D项,介词,表示强调,下文多有“也、都”等词跟它呼应,含有“甚至”的意思。与例句用法及意义相同。
20.【答案】B
【解析】从前文中的“宋人花事是很商业化的,但不妨碍它浸润诗意”及后文中“市声是人间烟火里也会捕捉的风雅”可知此处应有诗句及叫卖的市声。
21.①(却)是各种“手机病”②眼科最令人担忧/眼科才是灾区③手机是把“双刃剑”/上网是把“双刃剑”
(每空2分)
【解析】第一空,从前文“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可知,前后内容构成了转折关系,要填入的内容应是手机的弊端,再从后文看,谈到的是各类手机病,故可以填入“却是各种‘手机病’”。
第二空,结合后文“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可知,填入内容是关于手机对眼睛的损伤,对应“相对于骨科”,这个科室应该是眼科,可以填入“眼科最令人担忧”。
第三空,此处上承上网的害处,下对应“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可知是说上网是一把双刃剑,是有利有弊的剑,故可以填入“手机是把‘双刃剑’”。
22.借用“上网”造出“下网”一词(1分);这里的引号起强调作用(或特殊含义的作用)(1分),将离开互联网的行为特意突出,引起读者注意,并说得形象可感(1分)。
23.【作文】(60分)
一、解题:
试题作文由材料、提示语和要求三部分组成,与九省联考“交错带”作文类似,只有一个核心概念——“边界”。“边界”一词是社会科学的重要概念,与公众的生活比较贴近,可以使每位考生都能够有所思考,写出自己的观点。试题意在正面引导青少年勇敢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激励青少年建康成长。
本次作文仍然重视对学生思辨思维的考查,限制性指令较少,可写的内容又非常多,角度的选择就显得更加重要,围绕“边界”话题确定论点,把问题说清楚并不容易。
“边界”一词是中性词,可以是实在的,如边疆、国界、界线等,也可以是抽象的,如做人的底线、文化交流的界限、科技创新的边界等等。学生基于生活的经验,会对“边界”的树立与打破进行辩证思考。比如,把握概念内涵,即什么是边界?为什么需要边界?没有边界是否可行?所有的边界都有正向意义和价值吗?我们如何理性对待边界?……
综上,考生既可以写“守界”,也可以谈“跨界”,还可以守跨结合;既可以是一元,也可以是一体两面进行思辨,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但切忌泛泛而谈,空而无当。
参考立意如下:
守界:做好守界人/守好自己的人生边界/尊重他人,把握边界
跨界:生命在于不断突破边界/跨界创造奇迹
二者结合:守界,跨界存乎一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