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诗词名篇积累之八下第六单元课外诵读古诗【名句默写积累背诵】(一)《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2.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含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曲径通幽处”“万籁此都寂”。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4.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二)《送友人》 李白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2.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3.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4.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3.“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四)《卜算子·咏梅》 陆游1.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梅花高洁傲岸的句子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2.《卜算子 咏梅》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句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内容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 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作者简介】常建,生平不详,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与王昌龄同榜。曾任盱眙尉。仕途失意,后隐居于鄂州武昌(今属湖北)。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也善作边塞诗。有《常建集》。【经典赏析】这首诗以精练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后禅院,借以抒发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表达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诗意理解】大清早我走进这古寺,初升的太阳映照着山上的树林。竹林掩映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剩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送友人【唐】 李 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李白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以此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经典赏析】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描写,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情。整首诗自然明快,感情真挚。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这一联“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仗工整,而且“青”“白”相映,使整个画面色彩清丽。“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也相当准确。颔联抒情。诗人用孤蓬来比喻友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不仅是写景,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写友人就像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他会漂泊到何处呢 无限关切之情自然溢出。尾联写离别时的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似乎和主人的心意相通,不时萧萧长鸣。虽然诗人没有直接说离别的感觉,然而马尚且不能忍受离别的凄苦,扬鬃哀嘶,人何以堪!【诗意理解】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将要到万里之外去了。你像浮云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 苏 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经典赏析】在这首词中,词人托物写怀,借月夜孤鸿这一意象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上片,前两句写的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营造了一种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接下来的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下片,词人运用象征手法,通过鸿的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匠心独运地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词意理解】弯弯的月亮挂在桐树梢,深夜人声已静。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的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晓。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咏梅【宋】 陆 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经典赏析】这首小词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梅,表现了词人孤高傲世的情怀。词的上片,写梅花的生存状况。从生长环境的恶劣,到无人欣赏的寂寞,再到暮雨黄昏的愁苦,写出梅花处境的悲凉。词的下片,写梅花的品格精神。梅花无意争抢春光,却惹来众多凡花俗朵的嫉妒。但它与众不同的是,纵使凋落于地,马踏车碾成为尘埃,仍是香气不改,精神犹在。陆游一生在仕途上屡遭排斥,怀才不遇。他所写的梅花,正是他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写照。【词意理解】驿站外断桥旁,梅花寂寞地开放,孤孤单单,无人来欣赏。黄昏里独处已够愁苦,又遭到风吹雨打而飘落四方。 它花开在百花之首,却无心同百花争享春光,只任凭百花去嫉妒。纵使凋落于地,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宋】姜夔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译文】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动情。梦里相见时还赶不上看画像清晰,而这种好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春草还没有长绿,我的两鬓已成银丝。离别的时间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抹去。可不知是谁,让我在这元夕朝思暮想,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注释】鹧鸪天:词牌名,据传词名取自郑隅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又称“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醉梅花”“思佳客”。双调,上片四句,押三平韵,二十八字,下片五句,押三平韵,二十七字,共五十五字。上片第三、四句及下片两个三字句多用对仗,用“大石调”。元夕:旧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肥水:源出安微合肥紫蓬山,东南流经将军岭,至施口入巢湖。种相思:留下相思之情,谓当初不应该动情,动情后尤不该分别。丹青:泛指图画,此处指画像。红莲夜:指元夕。红莲,指花灯。【赏析】这首《鹧鸪天·元夕有所梦》,乃姜夔为怀念身在合肥的恋人而作,作于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宵节之时。据夏承焘先生考证,姜夔在初遇合肥恋人时,约为二十余岁,在他三十六岁这年,曾经两次到过合肥。“绍熙元年(1190),姜夔再客合肥,此年冬,姜夔戴雪诣石湖,授范成大以咏梅之《暗香》、《疏影》新声两阕,成大喜以歌妓小红为赠。”而作此词时,姜夔已是四十二岁,与旧恋人初遇已相隔近二十年。上阙首句“肥水东流无尽期”,点明了当初相恋的地方,并借水流悠悠、绵绵无尽之意,谓已相思亦是了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表面上有怨极生恨的后悔之意,称当初就不应该发生这段感情,然实则说,自已根本就摆脱不了这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始终被相思缠绕,太过苦恼。有李太白《秋风词》“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之感慨。“梦中未比丹青见”则写出了词人梦中的遗憾。在梦里,恋人的面容模糊依稀,没有画像那般清晰。潜在地表明了词人在这二十年里,刻未能忘恋人的样子,时常在她的画像前流连这样一个事实。结句“暗里忽闻山鸟啼”沉痛已极,离别已久,又相隔遥远,只能在梦中相见了,然而,这模糊不清晰的梦,竟然还被鸟啼声惊醒。情伤若斯,痛彻心脾。下阙起首句“春未绿、鬓先丝”,言春乍始,然发已先白;也暗写自已二十年来,伤春如故的恒久之思。“人间别久不成悲”道出人间世情的悲哀。分别久了,人的情感已变得麻木不堪,再也感觉不到当初离别时的那种铭心刻骨的痛苦了。暗合佛家“有情皆幻,有色皆空”之理。然细细想来,世情欢爱,又莫不如此,读之心中尤觉感伤。“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两句,点出主旨,收结全篇。在元夕之夜,你是否会触景生情想起了我?而我对你的思念,你是否又能感应到?这个问题是个天问,没有答案,只有身在两地的双方各自心里明白。由此推求出,这段恋情在元夕之夜的花灯会,曾有过甜蜜地回忆。在这一特定的时刻,能够引发彼此的回忆和相思。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该词情境深永,含而不露,其意可神会,无法以言语尽达,心有戚戚者,自会其中之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