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2.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叶子的特点。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初步了解爬山虎脚的外形特点。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观察中。三、教学准备教具准备:爬山虎的图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等。学具准备:水彩笔(用于课后观察并绘制植物)。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展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叶子和茎的特点。教师:(面带微笑,手持爬山虎图片)同学们,大家看这张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学生:(好奇地观察)是爬山虎!教师:非常棒!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叶圣陶爷爷的《爬山虎的脚》,去探索爬山虎的奥秘。请大家齐读课题。学生:(齐声)爬山虎的脚。(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2.通过生字卡片或PPT展示生字新词,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相机纠正。出示生字词均(jūn)匀 叶柄(bǐng) 蜗(wō)牛弯曲(qū) 蛟(jiāo)龙 萎(wěi)3.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提示书写重点。4.认读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教师纠正发音。5.读课文,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第3~5自然段)6.看其他两个自然段又写什么,按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7.讨论分段。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三)细读课文,感悟叶子的特点1.学习第1自然段(1)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快速提取“爬山虎的生长位置”的信息。(2)引导交流:爬山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感受到的?(3)学生交流,相机指导。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预设1:学校操场的墙上有爬山虎。预设2:“我”家小院西墙和屋顶上也长有爬山虎。讨论:爬山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中哪些词语带给你这样的感受?预设1:从“满是”这个词语中,我感受到爬山虎长得很茂盛。预设2:从“占了一大片”这个词语中,我感受到爬山虎生机勃勃,充满了生命的活力。(4)指导朗读:“满是”“一大片”两个词语要读得慢一些,“满”和“大”两个字要重读,突出爬山虎繁盛、茂密的样子。2.学习第2自然段(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颜色、样子)(2)聚焦颜色,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准确的语言。①组织学生圈出描写爬山虎叶子颜色的词语。②对比辨析“嫩红”与“红”,“嫩绿”与“绿”之间的差异,体会语言的准确性。③引导学生从颜色的变化,体会作者用了“连续观察”的方法。(3)聚焦样子,进一步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准确的语言。①说说哪几个词语让你仿佛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引导学生关注“新鲜”“叶尖”“一顺儿朝下”“均匀”“没有重叠”“不留一点儿空隙”等词语。②出示爬山虎的图片,与作者的描写进行对比。③播放微风拂过爬山虎叶子微微漾起波纹的视频。(4)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四)布置作业1.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叶子的特点。叶圣陶爷爷通过细致的观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爬山虎的美丽。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2.作业:(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2)课后观察身边的植物,特别是爬山虎或其他藤本植物,注意它们的生长环境和特点。五、板书设计10. 爬山虎的脚生长环境:墙上叶子的特点:颜色:嫩红→嫩绿形状:均匀、无重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