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一:第二课课时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课件 +讲义+ 练习)(共3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一:第二课课时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课件 +讲义+ 练习)(共3份打包)

资源简介

课时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1.明确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2.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3.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重点) 4.明确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的原因和过程。 5.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重点)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时期 从________________成立到________________基本完成
总路线 和总任务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________,并逐步实现国家对______、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__________”
历史 必然性 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________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______________的转变
想一想:社会主义改造的性质是什么?与社会主义改革有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的意义
(1)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________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__________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____________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 稳定,____________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__________。
(3)在中国建立起________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历史课题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______社会主义、如何____________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2.艰辛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________________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中共八大
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贡献 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__________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__________,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______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____________,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取得成就
工业 建立起独立的__________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农业 __________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基础设施 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________发展
教育医疗 教育医疗事业得到____________
精神面貌 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________改变
科学技术 科技发展取得重要______
5.历史意义
(1)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__________才能救中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________的伟大飞跃。
(3)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____________”,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______________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4)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__________。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体现了我国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党的八大指出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一次结合”。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题1:筚路蓝缕——社会主义改造正当时
[情境]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没收了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企业,并将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国家掌握了电力、钢铁、水泥、铁路、邮电和大部分现代交通运输事业等,从而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民族资产阶级有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意愿,政府根据公私兼顾的原则,合理调整工商业。采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方式,使私营工商业摆脱销路呆滞、生产萎缩的困境;并开展“三反”“五反”运动,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消极作用。
材料三 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经营规模十分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国家开始引导、动员农民发展互助合作运动。
材料四 1950年中国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为中国提供了经济、技术、人才多方面的援助。1950-1953年间,苏联专家向中国提供了约600吨科学文献和技术资料,1949-1960年,苏联派往中国的专家超过2万人。
任务 小组讨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具备了哪些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意义
(1)奠定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2)人民地位(政治):使人民成为国家主人,极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3)促进生产(经济):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发展理论(文化):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5)国际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议题2:掌舵引航——探索适合国情的道路
[情境]
绘制新蓝图
坐落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南侧的全国政协礼堂,庄严肃穆。门前一侧悬挂着的白底红字标识牌上,“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几个大字熠熠生辉。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
“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毛泽东同志的开幕词简短有力、鼓舞人心。
……
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才可以看得更加清晰。在党的八大召开25年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这样的评价:“一九五六年九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得很成功……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从党的八大吹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号角,到如今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一路披荆斩棘、破浪前行。
任务 独立思考: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我国不同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1)1840-1949年,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主要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2)1949-1956年,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主要任务: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3)1956年中共八大,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4)1978-2017年,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
(5)2017年至今,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考向一 过渡时期[学科素养:政治认同]
1.(2024上·湘潭高一统考期末)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完全正确的”。下列能阐释这一评价观点的有(  )
①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建设,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③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二 社会主义改造[学科素养:政治认同]
2.(2024上·娄底高一校联考期末)“四川省新农乡举行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报名大会”“南京各界人士游行庆祝公私合营”这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是(  )
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③公有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④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三 中共八大[学科素养:政治认同]
3.(2024上·湖州高一统考期末)1956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形势和任务,党的八大召开。大会通过的党章在总纲中指明:“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说明,党的八大(  )
①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了明确规定
②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④提出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向四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学科素养:政治认同]
4.(2024上·渭南高一统考期末)社会主义是历史上全新的事业,由于中国是在极为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前进道路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失误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
①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道路
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严重曲折,是因为没有吸收借鉴苏联经验
③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对抗性的矛盾逐渐消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精析
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
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改造 工业化 农业
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 ①主导性
②社会主义改造 ③个体农业 ④社会主义阵营
想一想 社会主义改造的性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主体地位,成为国家唯一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2.(1)决定性 社会主义 (2)社会生产力
人民民主专政 坚实基础 (3)社会主义
二、
1.建设 巩固和发展
2.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国情
3.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建立先进的工业国 状况
社会生产力
4.比较完整 初步满足 较快 长足进步 极大 突破
5.(1)社会主义 (2)站起来 (3)第二次结合
社会主义建设 (4)物质基础
易错矫正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3.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
议题1 (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议题2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
1.A [③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的成果,不是原因,不能阐释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排除。④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不是原因,不能阐释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排除。故本题选A。]
2.B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排除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排除④。故本题选B。]
3.D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就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到1952年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基本完成。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党中央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1953年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过渡时期各项工作的指南,①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4.B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严重曲折,不是因为没有吸收借鉴苏联经验,而是因为当时没有结合自己的国情搞建设,②错误。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且“对抗性的矛盾”表述错误,④排除。故本题选B。](共39张PPT)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时2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
课标要求:
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1.明确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2.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3.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重点)
4.明确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的原因和过程。
5.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重点)
学习目标
内容索引
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
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
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
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
时期 从 成立到 基本完成
总路线和总任务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 、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 ”
历史 必然性 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 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_____________
③ 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 的转变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改造
工业化
农业
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
主导性
社会主义改造
个体农业
社会主义阵营
想一想
社会主义改造的性质是什么?与社会主义改革有什么区别?
提示 社会主义改造的性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主体地位,成为国家唯一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2.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的意义
(1)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 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 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 。
(3)在中国建立起 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决定性
社会主义
社会生产力
人民民主专政
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
1.历史课题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 社会主义、如何 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2.艰辛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 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建设
巩固和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国情
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贡献 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 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 ,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 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 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 ,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中共八大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建立先进的工业国
社会生产力
状况
工业 建立起独立的 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农业 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基础设施 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 发展
教育医疗 教育医疗事业得到________
精神面貌 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 改变
科学技术 科技发展取得重要_____
4.取得成就
比较完整
初步满足
较快
长足进步
极大
突破
5.历史意义
(1)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 才能救中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________的伟大飞跃。
(3)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___________
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社会主义
站起来
第二次结合
社会主义
建设
(4)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_____

物质
基础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体现了我国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纠正: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纠正: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3.党的八大指出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纠正: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一次结合”。
纠正: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纠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返回
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没收了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企业,并将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国家掌握了电力、钢铁、水泥、铁路、邮电和大部分现代交通运输事业等,从而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民族资产阶级有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意愿,政府根据公私兼顾的原则,合理调整工商业。采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方式,使私营工商业摆脱销路呆滞、生产萎缩的困境;并开展“三反”“五反”运动,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消极作用。
议题1:筚路蓝缕——社会主义改造正当时
情境
材料三 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经营规模十分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国家开始引导、动员农民发展互助合作运动。
材料四 1950年中国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为中国提供了经济、技术、人才多方面的援助。1950-1953年间,苏联专家向中国提供了约600吨科学文献和技术资料,1949-1960年,苏联派往中国的专家超过2万人。
任务 小组讨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具备了哪些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
提示 (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意义
(1)奠定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2)人民地位(政治):使人民成为国家主人,极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3)促进生产(经济):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发展理论(文化):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5)国际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绘制新蓝图
坐落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南侧的全国政协礼堂,庄严肃穆。门前一侧悬挂着的白底红字标识牌上,“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几个大字熠熠生辉。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
“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毛泽东同志的开幕词简短有力、鼓舞人心。
……
议题2:掌舵引航——探索适合国情的道路
情境
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才可以看得更加清晰。在党的八大召开25年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这样的评价:“一九五六年九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得很成功……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从党的八大吹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号角,到如今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一路披荆斩棘、破浪前行。
任务 独立思考: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提示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国不同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1)1840-1949年,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主要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2)1949-1956年,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主要任务: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3)1956年中共八大,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4)1978-2017年,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
(5)2017年至今,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返回
知识小结
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
1.(2024上·湘潭高一统考期末)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完全正确的”。下列能阐释这一评价观点的有
①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建设,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③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一 过渡时期
[学科素养:政治认同]
③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的成果,不是原因,不能阐释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排除。
④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不是原因,不能阐释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排除。故本题选A。
2.(2024上·娄底高一校联考期末)“四川省新农乡举行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报名大会”“南京各界人士游行庆祝公私合营”这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是
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③公有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④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二 社会主义改造

[学科素养:政治认同]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排除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排除④。故本题选B。
3.(2024上·湖州高一统考期末)1956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形势和任务,党的八大召开。大会通过的党章在总纲中指明:“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说明,党的八大
①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了明确规定
②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④提出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向三 中共八大

[学科素养:政治认同]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就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到1952年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基本完成。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党中央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1953年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过渡时期各项工作的指南,①不符合题意。
改革开放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4.(2024上·渭南高一统考期末)社会主义是历史上全新的事业,由于中国是在极为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前进道路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失误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①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道路
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严重曲折,是因为没有吸收借鉴苏联经验
③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对抗性的矛盾逐渐消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四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学科素养:政治认同]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严重曲折,不是因为没有吸收借鉴苏联经验,而是因为当时没有结合自己的国情搞建设,②错误。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且“对抗性的矛盾”表述错误,④排除。故本题选B。
返回第二课 达标检测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分值:60分)
选择题1~13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代表总人数1 226人。如果在会场设置宣传标语,代表最有可能看到的是(  )
A.热烈庆祝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圆满胜利
B.为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贡献力量
C.庆祝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
2.到1956年底,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总户数已达全国农户总数的96.3%。随着土地及耕畜、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归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所有,亿万农民彻底摆脱了小块土地私有制的束缚,走上合作经济的发展道路。上述成就(  )
A.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已走在世界前列
B.表明我国已完成了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解决了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
D.表明我国已经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现代化的农业体系
3.1956年1月15日,北京市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在郊区农民代表报告实现农业合作化的喜讯之后,工商界代表乐松生向毛泽东报告了首都已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喜讯。“三大改造”的完成对我国的影响有(  )
①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
③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④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三大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这主要说明了(  )
①生产力只有适应生产关系才能发展
②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④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处于决定性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一次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大会,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让我们看到了祖国光明灿烂的未来,看到了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富强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的远景。党的八大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要坚持独立思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B.要制定明确目标,快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要明确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争取消除社会基本矛盾
D.要不断调整生产力,更好地适应生产关系发展状况
6.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①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人民才能救中国
②为新的历史时期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指导
③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④实现了中华民族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培育形成了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求实精神等一系列崇高精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  )
①我国建立起了十分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重要突破
③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先进的工业国家
④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此次结合(  )
A.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B.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重要思想
C.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D.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尝试
9.对下列图片所反映的事件分析正确的是(  )
①上述改造的完成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制度条件
②合作社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③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概括起来就是“一化三改”
④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我们国家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许多新的问题。在农村,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农产品原料不断增长的需要。在城市,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时起时伏,给国家经济生活带来很大影响。这种状况使党不能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对国民经济实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由此可见(  )
①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社会经济中成为主导性因素
③当时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
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某地进行“学习二十大——中国共产党历次党代会回顾”图文展示活动。假如你是该活动的文案负责人,你会选取以下哪些语句来解说右图(  )
①此次大会召开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②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明确规定,是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
③此次大会的召开,彻底纠正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严重曲折
④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本次大会规定的主要任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从1956年2月起,毛泽东陆续听取了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30多个部门的工作汇报。1956年4月25日,根据前一阶段的调查研究并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从思想上、理论上为党的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这表明(  )
①党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进行理论创新取得独创性成果
③党独立思考探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再借鉴别国经验
④党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下图反映了(   )
①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②已经完全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
③已经完全掌握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
④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14.(2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情境一 1956年的中国,还是一个落后、贫穷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只有10%左右。“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困难在哪里呢?”朱德说,“最根本的困难,就是在于我们的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我们的国家原来被帝国主义剥削得很穷,遗产很少。”中国共产党人迫切想要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在党的八大预备会上,毛泽东就提出,中国要勇于赶超西方大国,否则就要被开除球籍。中国共产党的八大决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情境二 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以下回顾与总结:
◆经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
◆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调整外交战略,推动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共产党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作出中国永远不称霸的庄严承诺,赢得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尊重和赞誉。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包括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遗憾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八大形成的正确路线未能完全坚持下去,先后出现“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反右派斗争也被严重扩大化。
(1)结合情境一,指出当时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并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的八大关于我国主要矛盾的分析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2)结合情境二,总结社会主义初期建设过程有何特点,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案精析
1.B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A不符合题意。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C不符合题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B  [1956年,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比较落后,还没有走在世界前列,A错误。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当时还没有被解决,C错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D错误。故本题选B。]
3.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①不符合题意。“一五”计划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4.C [应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①表述错误。材料强调三大改造胜利的意义,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而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5.A [快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不符合当时实际,B排除。材料表明我们要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明确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且社会基本矛盾不能消除,C错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D错误。故本题选A。]
6.D [材料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的一段时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才能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①不符合题意。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7.C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①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体现了我国工业的发展,但当时我国并没有成为世界先进的工业国家,③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故本题选C。]
8.B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A错误。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C不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后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尝试,D不选。故本题选B。]
9.D [图片反映的是“三大改造”这一历史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政治制度条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①②排除。故本题选D。]
10.D [材料反映的是我国根据国家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许多新问题,考虑对国民经济实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并非改造结束,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排除②。故本题选D。]
11.C [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①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③排除。故本题选C。]
12.A [“不再借鉴别国经验”说法有误,③错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正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国情的第二次结合,不能表明党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④错误。故本题选A。]
13.D [②中“完全突破”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③选项把未然当已然,是错误的,排除。故本题选D。]
14.(1)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启示:①要科学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④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对经济文化的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既取得了辉煌成就,也经历了严重挫折,其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筚路蓝缕、历尽艰辛。
成就: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与发展;成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密切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这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