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梳理“光耀门楣、当效此生”等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汉语言文字的特点。2.能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3.聚焦新学年的修身课,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体会周恩来志向之坚定、远大,人格之高尚伟大。重点、难点:能整合多件事情,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感受周恩来崇高的形象。课前预习:1.读通读顺课文,标好小节号,根据主要事件发生时间划分段落;2.自学生字新词,结合具体语境或查阅资料,理解基本意思;3.根据注释,读通《大江歌罢掉东头》,大体理解意思;4.查阅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了解周恩来。教学过程:板块一:诗歌导入、解题破题1.出示周恩来的诗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突破之,难酬蹈海亦英雄。2.谁会读,正音。3.诗言志,介绍诗词创作背景和基本含义。4.齐读,感受。5.介绍周恩来的基本情况6.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指名读课题7.指导读好课题,解题:理解崛的含义。振兴、繁荣、昌盛补充板书:振兴8.简要介绍当时中国社会基本情况,归纳板书——中华不振。完成板书:中华不振板块二:解决生字词,梳理主要内容1.了解预学情况2.检查预学情况:第一组:严肃 训斥 清晰 赞叹关注肃的笔顺。第二组: 为之一振 背着伯父结合意思了解字义,判断读音第三组:这组词能理解吗家父 明理 光耀门楣 当效此生理解词义,出示相关图片帮助理解3.梳理课文三件事件(出示,完成时间轴板书)新学年开始十二岁那年一个星期天4.创设任务情境:学校做“百年党史,伟大人物”系列展板,要为周恩来做一个专题。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出示三幅图,为图配文字介绍5.组内讨论梳理表格,老师巡视指导序号 时间 地点 人物+做什么6.汇报交流事件一:找到对应段落点拨,圈画关键词,梳理关键要素根据表格,指名连起来说小结方法,完成了第一幅图的简介,一起读。归纳板书:立志“振兴中华”事件二:(1)哪个小组汇报第二件事(2)指导概括:国土被占连起来说,完成了第二幅图的简介。看图再说一遍。归纳板书:耳闻“中华不振”事件三:第三件事呢?(指导概括,国人被欺)(3)根据表格,连起来说。(4)看着图片说。(5)归纳板书:目睹“中华不振”7.如果按正常的顺序,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出示最后一句: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板书因和果)8.理解目的: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点明题目,结构完整。9.指名完整概括三个故事,10.总结: 抓住主要人物,把三个小故事连起来介绍清楚,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说清楚了。板块三:品读三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体会人物伟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重复处请你找出来。品读第一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2)比较其他同学的回答,体会周恩来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怀。(3)师生配合对比读。品读第二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品读魏校长的话,体会魏校长的心情?不可置信 太意外 太激动一遍!师生配合读,反复体会感受两次回答,反复强调,体会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品读第三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全文的最后“所以……就有了……的响铃回答”篇末点题,首尾呼应,再次强调。板块四:拓展人生经历,深化主题回到展板,如果“伟大人物”系列中,周恩来的专题展板就用这一个故事,够不够。作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为振兴中华奋斗了一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用一辈子践行着他年少立下的志向。翻阅《周恩来传》,可以上网查阅,可以梳理出很多值得介绍的故事板书:振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新学年开始 立志 (果)十二岁那年 耳闻 (因)一个星期天 目睹中华不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