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种树郭橐驼传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归纳、积累文言知识,整理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现象。
2.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把握塑造人物及阐述道理的手法。
3.理清文章由事及理的论述过程,联系实际探究顺天致性的道理。
4.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2.理清文章由事及理的论述过程。
三、教学难点
1.由事入理,联系实际探究顺天致性的道理。
2.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诵读发、点拨法、交流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同学们从题目中能看出什么内容呢?
种树郭橐驼传——为种树者郭橐驼写的一篇传。
种树:所记对象的职业。
郭橐驼:记述的对象。橐驼,即骆驼。郭橐驼因驼背而得名。
传:一种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即人物传记。
本文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二)文学常识
1.传记: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我国古代的传记可分为两类:
一是历史传记。作者一般是以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撰写,实录成分多,虚构成分少,被称为“史传文学”。
二是文学传记。它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典型人物传记,有的不一定实有其人,即使有原型,加工虚构的成分也很多。
2.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和讽刺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篇幅短小,情节有趣。寓言作品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或者物品。它的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言总是通过夸张、比喻的方式,使简单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给人们以智慧、启发、训诫,给丑恶者以无情的讽刺。寓言的内容多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对某种社会现象作出批评,或对某个人有所讽刺和箴诫。它的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又总是集中概括了人类社会的某种现象,因而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三)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其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为“游记之祖”。寓言笔锋犀利,诗风清峭幽远。
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
(四)写作背景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本文应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贡。同时,加紧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可以说,苛捐杂税、民不聊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五)内容分析
1.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第1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第2段,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第3段,郭橐驼谈种树经验。
第4段,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第5段,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2.翻译并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本段“传”什么?
(2)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3.翻译并分析第二自然段
(1)橐驼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2)这里写橐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技高”,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4.翻译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1)郭橐驼种树有无“秘籍”,方法是什么?(也就是“种树最关键的道理是什么?”)
(2)在这以下,他从几个层次上作了具体论述?
(3)几方面说明种树的窍门?
(4)其他的种树人是怎样做的?
(5)这样写其他种树人对表现橐驼有什么作用?(即“用了什么方法表现橐驼?”)
(6)理清作者写作意图。
(7)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什么?
5.翻译并分析第四自然段
(1)课文为什么设计出“有问之”“问者曰”这样的问话者?
(2)“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3)这一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用原文回答。
(5)“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6)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观点? [述评] 结合中唐时期时代背景理解。
(7)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
(8)在文章结尾作者说他问“养树”,得“养人术”,那么官吏是如何治民的?官理和种树有什么相似之处?
写作方法研讨:类比
所以郭橐驼得出结论:像这样,那么种树和治民大概也有相似之处吧。
由此作者从种树之道推出治民之道,他植者勤虑害树,官吏繁政扰民。只有像郭橐驼一样顺民之天才能治理好百姓。
6.小组讨论
作者怎么会从“养树”联想到“养人”?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
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旧唐书 食货志》
写作背景:中唐时期,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国力衰落,老百姓民不聊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唐王朝急需休养生息的政策来重振国力,老百姓也需要宽松的政治统治以求安居乐业。在这种国力衰落、民不聊生的状态下,唐王朝急需休养生息的政策来重振国力,老百姓也需要宽松的政治统治以求安居乐业。
相关链接:
①柳宗元出身世家大族,后来家道中落。柳宗元才名早著,21岁就中了进士。为官后深入了解了很多朝政腐败的黑暗面,立志要肃清朝政,于是参加了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33岁被贬永州,十年后又被贬到柳州,人生中最能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就断送在了穷山恶水之间,年仅47岁,就抑郁而终,客死柳州。
②贬官永州,他写下了《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刻画了悍吏扰民的形象,发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感叹。
③贬官柳州:即使被贬柳州穷山恶水之地,也不忘改革弊端,兴办教育: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柳子厚墓志铭》
(五)归纳文章主题和写作特点
1.文章主题: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
2.写作特点:
(1)简洁而生动
(2)对比与映衬
(3)婉约而多讽
(六)全文总结
本文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其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