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认识生字,学习生词。运用方法概括每一件事,并将三件事按照发展顺序排列,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运用方法,完成阅读训练。教学重难点:运用“人物+事件”的方法概括每一件事,并将三件事按照发展顺序排列,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课前谈话:(5分钟)板书:概括你读过哪些书?你喜欢读么?能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下一吗?教学流程:一、导入课题,理解质疑(10分钟)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和运用概括。请打开课本()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了这个课题,你头脑中会有哪些疑惑呢?预设:这么小的年纪,他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谁让他有了这样的想法?师:要想了解这些问题,就必须先把课文读通顺,读熟练。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1.读词和短语昨天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预习得怎么样?来,试试。第一组:魏校长 严肃的问题 连声赞叹 当效此生(1)个读,齐读。读音搞清楚了,有没有难以理解的词或短语想要问问。预设:当效此生。你来说说?效是效仿的意思,“当效此生”这是文言文,你是怎样理解的?用现在的话说——应当向这个同学学习。再请你读一读,我们一起读。预设1:严肃的问题。谁来解决?令人敬畏的问题,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文中是什么问题?预设2:连声赞叹,来,告诉他,什么意思。接连发出称赞。你怎么知道的?文中是指什么?你怎么知道的?(2)意思清楚了,再来齐读一遍。(3)送进句子,请你读,齐读。出示:魏校长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评:读得不错,秘诀是什么?第二组:惩处 为之一振 分量这一组词,有难度,和你的同桌一起试一试。这一组词语有什么特点?(1)惩处:你来,正确,你是怎么判断“处”的读音的?/有不同意见,你是怎么判断的。想一想,这个字——处的意思是?(处罚)再来试试,一起读。(2)为之一振 不确定的读音可以怎么办?(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确定读音)有难度,来放进句子中想一想,魏校长听了谁说的话,怎么样呢?你来,请你读一读,你来读,我们一起读。2.学习生字学“赞”你觉得这个字需要提示什么呢?(它上面左边那个先的弯钩变了。)评:你提示的很到位,请坐。我们写赞的第一个先时,竖弯钩要变成竖提。学“肃”肃的笔顺要注意,认真看,跟着电脑老师一起书空笔顺。(播放视频)来一起写一写这个字。(多横要均匀,竖要挺挺直,长撇一竖站外边,最后加上短撇点)三、梳理文本,学习概括(一)理清事情件数1.朗读课文,思考:本文讲了几件事?自读课文,完成下表。(2分钟)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新学年开始了 修身课上 周恩来、魏校长十二岁那年 东北伯父家里 周恩来、伯父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周恩来和同学所以,你们现在觉得课文究竟有几件事?对的,三件事(出示分段框)。看一下,你找对了吗?可以动笔做一下标记。三件事的话,想要了解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学生猜)来,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就告诉了我们答案。(出示交流平台)其实就是这两步:1,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2.连起来说一说。(二)学习概括第一件事现在我们再来看课文,看一看第一件事讲了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1-10小节,用简单的话说一说主要内容。1.交流第一件事(3生自由说):预设生1: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自己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预设生2:是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少年周恩来回答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他的回答感到震惊,并赞赏了他。评:嗯,这是你的想法,谁再来交流/你也想说,其他同学听/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你同意谁的观点。说说原因。你的理由是?生自由评述。预设评价1:他说的很完整,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讲完整了。预设评价2:真不错,把长长的课文读短了,还可以更简洁些,想一想,抓住主要人物,哪个人物可以不必说?对,直接点,谁干了什么。预设评价3:同学们都很善于学习,经过努力,通过关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我们一起把长长的一段话,说成了几句话,这是一种很好的概括方法。2.明晰全文主要人物:仔细看表格中的人物这一栏,你有什么发现?(里面的人物都有周恩来)周恩来反复出现,其他人物只出现了一次,如果把戏份少的是配角,说明周恩来是本文的主角,给这个主角一个名称就是——主要人物。(板书:主要人物)师总结:瞧,通过一步一步的努力,从几段话到几句话,再从几句话到一个句话,再到一个词或短语,我们学到了概括的新方法,就是主要人物+事件,抓住重点,接下来进行小组学习,请同学们用上这样的方法也来概括课文中的另外两件事。(三)小组练习概括。出示:任务一(5分钟)1.自主学习:选择第二或者第三件事,尝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并写一写概括后的语句。2.小组合作:读一读,比一比谁概括的语句更精练。(1)选:选一件事进行概括(2)写:写一写概括后的语句(3)说:谁概括的语句更精练我们来小组交流,谁先来分享?其他小组认真倾听,有不同意见可以来补充?交流第二件事:预设1:周恩来十二岁那年,在伯父家里,伯父警告他不要到外国人的地盘上去玩。预设2:周恩来刚到东北,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使他疑惑不解。你们觉得谁的更好,说说理由。引导:注意主要人物是周恩来,伯父告诉他,伯父就变成了主要人物。换一个说法:周恩来听伯父说——生:十二岁那年,周恩来在伯父家里听伯父说别去租界玩。(除此之外,他还听到了什么?)还听到了伯父说“中华不振”,周恩来疑惑不解。师:你看,一句话就把这段话的意思说清楚了。听伯父说,从别人的口中听到的,可以表述为“耳闻”像刚才那位同学一样,你简单地说成(板书:学生生成)交流第三件事:有了刚才的两个经验,第三件事谁能说一说?(3位同学说一说,学生点评)概括这件事时,大家觉得困难是什么?①学生提出自己概括时遇到的困难。预设:故事的人物众多,觉得好像每个人都挺重要的。无法简洁的概括出来。②概括中国女人的故事。引导:故事中除了周恩来,还有哪个人物是事件的主角?出示句子: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引导抓住中国女人和她的遭遇,概括出:中国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轧死了,还被训斥。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应该被训斥的是谁?应该受到惩处的是谁?用一个词概括中国女人身上的遭遇就是,她受到了——欺辱(板书:学生生成)(四)概括全文内容三件事情我们都说清楚了,现在谁能把这三件事连起来,说成一段话。自己和同桌先试试。(学生练习)好,谁来试试?预设(1):生按顺序说引:很完整!课文写十二岁的周恩来,写 了三件事。第一件是他——说了什么;第二件是 他——听到什么;第三件是他——看到什么。了不起,长长的课文,读成了几个句子。请大家好好看一看,这三件事有关系吗?预设(2):看不出。(师点)大家请看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你有什么发现?请你说说。来看看这三件事,哪件事是起因,哪件事是结果?标注(结果、原因、箭头)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这个关联词把三句话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预设生:周恩来之所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因为从伯父那里耳闻,自己也目睹了中华不振。(2生说)教师总结提升如何将三件事连接起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可以采用提到的时间来串联,也可以用上“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一件事情是有起因、经过、结果的,而这篇课文先说结果,再讲原因,这种写法就叫——倒叙。刚才啊,我们先归纳出课文里记述的主要事件,再将这三件事按照发展顺序排列,我们就概括出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四、使用方法,练习概括学习单《阅读综合训练》五、课堂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指黑板板书)我们从整篇课文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知道了周恩来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他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用上了相应的方法进行了阅读训练,课后同学们可以完成这样几项任务。六、作业设计1.说:把今天学到的可问你内容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2.查:查阅资料进一步思考周恩来立志的原因。3.用:用上今天学到的方法去阅读《梅兰芳蓄须》:思考文章讲了发生在梅兰芳身上的几件事情,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七、板书设计: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概括: 主要人物 + 事件立志周恩来 耳闻 中华不振目睹 中华不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