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6.2共筑生命家园 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6.2共筑生命家园 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6.2共筑生命家园 教案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理解并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以及我国坚持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道德修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法治观念:正确理解并遵守党和政府制定的绿色发展道路政策,与违反政策的行为作斗争。
责任意识:在生活中践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全面认识和深入思考仍有待加强。同时,他们处于生态文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引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选择节能、低碳、环保、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四、教学准备
安装智慧教学互动课堂教学软件。
制作互动课堂白板课件。
准备相关视频材料和案例。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转折点》或《建设美丽家园》,提问学生:“结合视频以及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思考教师问题,积极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引出本课主题《共筑生命家园》。
2. 讲授新课(30分钟)
第一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5分钟)
教师活动
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生态问题,提问:“谁是生态问题的‘幕后黑手’?谁该为其买单?自然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意义?”
播放关于塞罕坝林场变化的视频,提问:“为什么塞罕坝从‘美丽高岭’变成‘黄沙漫漫’?后来又是如何恢复的?”
介绍“塞罕坝”精神,总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和要求。
拓展介绍五大新发展理念。
学生活动
结合生活实际,认真思考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跟随教师引导,理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和要求,并做好笔记。
第二目:坚持绿色发展道路(15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余村“前世今生”的相关材料,提问:“余村走过两条不同的致富道路,请比较一下两条路的不同,以及余村是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
引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的语录,提问:“你知道哪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展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并总结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要求。
引出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学生活动
仔细阅读相关材料,认真观看视频,结合自身感受,积极思考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回答教师问题。
理解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要求,并做好笔记。
跟随教师引导,了解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主干知识讲解
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81-P82)
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③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④★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P83-P84)
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五大发展理念)
3、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P83、P84、P87)
①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②★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③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4、★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P85-P87)
①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②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④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5、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P85)
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6、(补充)实行垃圾分类,加强环境保护,有什么意义?
①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②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减轻环境压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③有利于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④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7、(补充)为了保护环境,国家、企业、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1)国家: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严惩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③加大环境治理和宣传力度,增强公民节能环保意识。
(2)企业:①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落实节能减排政策。②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③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力度。④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3)青少年:①学习环保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②积极宣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依法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③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④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践行环保行动。(具体措施: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做好垃圾分类,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用电,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出门尽量乘坐公交车或步行;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践行“光盘行动”;等等)
3. 合作探究(10分钟)
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面对生态危机,我们应该如何行动?”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各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积极思考。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和修正。
4.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活动
总结本课知识点和重难点。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学生活动
回顾本课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思考如何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六、练习
1.2023年,我国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推进。全年有效保护1.72亿公顷天然林资源,完成森林抚育任务105.9万公顷。这说明我国(  )
A.持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B.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C.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D.资源环境形势仍然严峻
2. 2024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旨在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践行这一理念,临夏州市民应(  )
①自觉维护公共环境的清洁卫生
②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
③树立低碳理念,自觉绿色出行
④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的系列活动,下面是与该活动相关的四幅公益宣传画,其共同主题是(  )
A.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B.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C.提升公民民主意识 D.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4.2013—2022年,我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57%。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5%,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下降到1%以内,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人们以往“盼蓝天”,如今争相“拍蓝天”“晒蓝天”。这主要表明(  )
①我国已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②我国重点城市空气污染治理取得重大进展
③我国已经成为重污染天数比例最低的国家
④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某村着力增加绿化面积,提升乡村“颜值”,带动了乡村旅游;同时,推广应用光伏发电,给村民带来了收益。该村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
A.开发土地资源 B.加快城乡融合
C.坚持绿色兴农 D.恢复自然环境
6.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24年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在谈到如何兴绿时,他首次提出要“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这表明我国通过兴绿(  )
A.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
B.深入开展森林重大隐患排查整治
C.加快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
D.推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7.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政府在2024年要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抓好水土流失、荒漠化综合防治……启动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建设。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1)我国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说明了什么
(2)我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展现了怎样的中国风范
参考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分析】C.题文中,我国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有效保护天然林资源以及完成森林抚育任务,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符合题意;
A."持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主要侧重于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均衡发展,与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更多强调在经济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题干未直接涉及,不符合题意;
D."资源环境形势仍然严峻"是一种对整体状况的判断,题干中重点在于我国在生态保护方面所采取的积极行动和取得的成果,并非强调形势的严峻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走绿色发展道理知识点。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答案】A
【解析】【分析】①②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市民要自觉维护公共环境的清洁卫生,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树立低碳理念,自觉绿色出行等,故①②③说法正确;
④:观点虽然正确,但不是市民的角度,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绿色发展。回答此题,要求学生抓住设问中的限定词,从市民的角度切入,找到对应选项,排除无关选项。
3.【答案】A
【解析】【分析】分析宣传画的内容,找到关键信息“节约用纸,节约粮食,节约用水,节约用地”可知,我们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所以A正确;
B不符合题意,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仅仅是其中一幅画的主题,应排除;
CD不符合题意,选项观点在宣传画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4.【答案】C
【解析】【分析】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人们以往“盼蓝天”,如今争相“拍蓝天”“晒蓝天”。这主要表明我国重点城市空气污染治理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所以②④正确;
① 错误, 我国已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这与实际不符,应排除;
③错误,选项观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认识,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5.【答案】C
【解析】【分析】ABD:开发土地资源、加快城乡融合、恢复自然环境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ABD不符合题意;
C:某村着力增加绿化面积,推广光伏发电等,表明该村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坚持绿色兴农,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绿色发展。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回答此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绿化面积、光伏发电”等,找到对应选项。
6.【答案】D
【解析】【分析】D.根据题文中的描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意味着不仅仅关注森林的单一功能,而是要实现森林在蓄水保土、提供经济收益、保障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从而推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符合题意;
ABC."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强调的是绿化的规模和方式;"深入开展森林重大隐患排查整治"侧重于森林的安全和保护方面;"加快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主要侧重于森林资源量的增长速度。这三个选项均未全面涵盖"推动森林'四库'更好联动"所体现的综合效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走绿色发展道路知识点。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7. 【答案】(1)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③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④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活方式。
(2)我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展现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