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取了四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分别是曹操的《观沧海》、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些诗歌不仅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学流派的精华,还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但对于诗歌的深层意蕴和艺术手法理解尚浅。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在教学中需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朗读、讨论、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魅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 了解并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语言运用 1. 掌握四首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高古诗词的诵读和鉴赏能力。 2. 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能够初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思维能力 1. 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1. 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古诗词,培养其艺术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 理解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难点 1. 深入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 2. 理解并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含诗歌朗诵音频、诗歌背景图片、相关视频资料等)、黑板、粉笔、学生课本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1. 通过展示几幅描绘自然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诗歌的意境。 2. 简述古代诗歌的魅力,引出今天将要学习的四首经典诗歌。 1. 观看图片,感受自然之美。 2. 聆听教师介绍,激发学习兴趣。设计意图 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学习《观沧海》 1. 朗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2. 解释诗中关键词汇,如“沧海”、“日月之行”等。 3. 分析曹操的壮志豪情,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 1. 跟随教师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 认真听讲,记录关键词汇的解释。 3. 小组讨论,分享对曹操壮志豪情的理解。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解释和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观沧海》的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次北固山下》 1. 介绍王湾及其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青山”、“绿水”等,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3. 讲解诗歌中的哲理思考,如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迁。 1. 聆听教师介绍,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 2. 自主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尝试分析其象征意义。 3. 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哲理思考的理解。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意象分析和哲理探讨,使学生感受《次北固山下》的诗意美,培养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能力。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 简述王昌龄的生平及与李白的关系。 2. 朗读并解释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李白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3.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如从得知友人被贬的震惊到寄情明月的安慰。 1. 聆听教师简述,了解背景知识。 2. 跟随教师朗读,理解诗歌内容。 3. 小组讨论,分享对李白情感变化的理解。设计意图 通过背景介绍、内容解释和情感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友情与慰藉,培养情感共鸣能力。学习《天净沙·秋思》 1. 播放一段带有秋日氛围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意境。 2. 提问:“同学们,你们从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是愉快还是悲伤?” 3. 引出主题:“古时候,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秋天常常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思乡之情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他是如何描绘秋天的愁绪的。” 4. 介绍马致远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5. 简要说明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6.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等,引导学生感受这些意象所营造的凄凉氛围。 7.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游子的思乡之情。 8.讲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 1. 聆听音乐,感受秋天的氛围。 2. 回答老师的提问,分享自己的感受。 3. 跟随老师的引导,进入新课学习。 4. 认真聆听老师的介绍,了解马致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5. 初步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6. 认真聆听老师的分析,感受诗歌中的意象和氛围。 7. 思考并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8. 学习“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设计意图 通过音乐导入,营造秋日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学习《天净沙·秋思》奠定情感基础。 通过介绍作者及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通过诗歌赏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和意境美,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课堂总结 观沧海 本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曹操的《观沧海》,通过诗歌领略了曹操的壮志豪情与对自然美景的赞叹。诗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即气势磅礴,展现了诗人登高望海的雄浑景象。随后“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等句,细腻描绘了沧海的辽阔与山岛的峻峭,最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更是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次北固山下 在《次北固山下》的学习中,我们跟随王湾的脚步,感受了他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勾勒出一幅青山绿水间的行旅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则展现了江面开阔、风帆高悬的壮阔景象。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更是蕴含了新旧交替、时光流转的哲理,引人深思。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通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们体会到了李白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与思念。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将无形的愁思寄托于明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谪的同情与担忧,同时也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游子在秋日黄昏时的孤寂与思乡之情。诗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句,通过一系列意象的叠加,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温馨的氛围,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直接点出了游子的无限哀愁与漂泊无依的处境。作业设计观沧海 背诵并默写《观沧海》,分析诗中哪些句子体现了曹操的壮志豪情。 结合历史背景,探讨曹操创作此诗时的心境与目的。 次北固山下 分析《次北固山下》中的对偶句,体会其语言之美与意境之深。 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描绘的北固山下江景,并谈谈你的感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背诵并默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分析诗中“愁心”二字的含义及作用。 搜集李白与王昌龄的生平资料,探讨两人之间的友谊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天净沙·秋思 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思》,分析诗中意象的选取与组合如何营造出特定的氛围。 尝试以“秋思”为主题,创作一首小令或现代诗,表达你对秋天的感受或思乡之情。板书设计【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 / 曹操 背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归来,途经碣石山。 内容:描写大海的壮丽景象,表达诗人的豪情壮志。 名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二、次北固山下 / 王湾 背景:王湾在北固山下游历时所作。 内容:描绘江南春景,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名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背景:作者听闻友人王昌龄被贬至龙标(今湖南岳阳),作诗寄之。 内容:表达对友人的关切与慰藉,以及对仕途坎坷的感慨。 名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四、天净沙·秋思 / 马致远 背景:马致远在秋天时所作的散曲。 内容:描写秋天景色,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 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1. 《观沧海》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解析曹操的豪情壮志与壮阔的自然景象相结合的手法,成功激发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想象与感悟。利用多媒体展示沧海景象,辅助学生直观感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丽景象,增强了教学效果。 2. 《次北固山下》教学: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旅途中的思乡之情与对新生活的向往,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名句的理解,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与情感共鸣。 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通过介绍李白与王昌龄的深厚友谊背景,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杨花落尽子规啼”所营造的凄凉氛围,以及“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所表达的深情厚谊,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天净沙·秋思》教学:利用“意象串联法”引导学生理解这首元曲中的每一个意象所承载的情感与意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帮助学生构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深刻体会了游子思乡之情的凄美与哀愁。同时,通过对比阅读其他描写秋天的诗词,拓宽了学生的文学视野。 不足之处: 1. 在《观沧海》的教学中,部分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感受不够深刻,未来可加强诗歌朗诵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声音的高低起伏感受诗歌的节奏与情感。 2. 《次北固山下》的教学中,虽然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但部分学生的发言较为表面,未能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教学中,对于诗歌中典故的讲解略显仓促,部分学生未能完全理解其文化内涵,未来应提前准备更详尽的讲解材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节奏。 4.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虽然成功引导学生构建了画面感,但在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融入诗歌理解方面还有所欠缺,未来可设计更多情境模拟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