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取了唐代四位著名诗人的四首经典古诗词,旨在通过诵读与鉴赏,使学生感受唐代诗歌的韵味与魅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与意境,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这些诗词各具特色,既有描绘自然风光的,也有抒发人生感慨的,对于学生理解唐代文学、历史及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词的基本含义和简单意象。然而,对于诗词的深层含义、诗人的情感世界以及诗词的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理解仍需加强。此外,学生之间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缺乏鉴赏的兴趣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词,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鉴赏能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 通过诵读与鉴赏,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理解并传承唐代诗人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语言运用 1. 掌握古诗词的基本诵读技巧,如节奏、重音等。 2. 学习并运用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1.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理解不同诗词之间的异同。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词背后的社会背景和人文价值。审美创造 1. 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2.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古诗词,培养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 理解并鉴赏四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掌握古诗词的基本诵读技巧。难点 1. 深入挖掘诗词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2.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兴趣。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词诵读音频、古诗词鉴赏资料、学生作业本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1. 通过展示几幅中国著名山川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情境。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山川吗?有没有听说过峨眉山?” 3. 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 观看图片,感受自然之美。 2.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3. 聆听教师介绍,对李白及其作品产生好奇。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和背景介绍,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为学习《峨眉山月歌》做铺垫。学习《峨眉山月歌》 1. 朗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2. 解释诗中关键词汇,如“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等。 3.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讨论李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 设计问题:“诗中哪些词句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1. 跟随教师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 认真听讲,理解关键词汇。 3. 小组讨论,分析意境和情感。 4. 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解释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峨眉山月歌》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过渡环节 1. 总结《峨眉山月歌》的学习要点,引出下一首诗《江南逢李龟年》。 2. 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江南逢李龟年》的创作背景。 1. 回顾《峨眉山月歌》的学习内容。 2. 聆听教师介绍,对杜甫及其作品产生兴趣。设计意图 通过过渡环节,自然引出下一首诗,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连贯性。学习《江南逢李龟年》 1. 朗读全诗,注意情感表达。 2. 解释诗中关键词汇,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等。 3.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表达的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4. 设计问题:“诗中哪些词句体现了作者对过往岁月的感慨?” 1. 跟随教师朗读,感受诗词的情感表达。 2. 认真听讲,理解关键词汇。 3. 小组讨论,分析情感和意境。 4. 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解释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江南逢李龟年》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共鸣能力。学习《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 教师朗读全诗,强调情感和氛围。 2. 解释关键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背景。 3. 小组讨论,分析思乡情感。 4. 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1. 学生跟随朗读,感受诗的情感。 2. 理解关键词,增进对诗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分享个人感受。 4. 积极思考,回答教师问题。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情感;通过讨论和提问,激发学生的思乡情感及对诗的深入理解。学习《夜上受降城闻笛》 1. 教师朗读全诗,抒发情感。 2. 解释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画面。 3. 小组讨论,分析孤独感。 4.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 学生认真听讲,感受诗意。 2. 理解关键词,增强对诗的感受。 3. 小组讨论,结合自身经历。 4. 积极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孤独和思乡情感;通过讨论和提问,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课堂总结《峨眉山月歌》 通过《峨眉山月歌》的学习,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还深入体会了诗歌中描绘的秋夜景色和诗人离乡思友的情感。通过诵读、想象和讨论,学生们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并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此外,学生们还学会了如何结合注释和插图,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江南逢李龟年》 通过学习《江南逢李龟年》,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到了诗人对时世凋零、人生巨变的感慨。通过诗歌朗诵、赏析和讨论,学生们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隐喻。同时,学生们也学会了如何结合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我们深入学习了唐代诗人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通过朗读、讨论和背景知识的介绍,我们理解了诗人在重阳佳节身处异乡,思念故园和家人的复杂情感。诗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孤独,而“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则寄托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痛惜。通过学习,我们深刻体会到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内涵。 《夜上受降城闻笛》 我们共同学习了唐代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通过诗歌的朗读、解析和讨论,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身处边塞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诗中“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通过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边塞诗歌的特点和魅力。作业设计《峨眉山月歌》 分析诗中的意象“峨眉山月”和“秋”所蕴含的情感,并写一篇短文阐述你的理解。 搜集李白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比较它们与《峨眉山月歌》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 《江南逢李龟年》 结合杜甫的生平背景,分析《江南逢李龟年》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搜集其他描写友情或人生感慨的古诗词,比较它们与《江南逢李龟年》在主题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搜集并整理至少三句描写重阳节的古诗词,分析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结合历史背景,写一篇短文,探讨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沙似雪”、“月如霜”等,探讨其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搜集并整理其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词,比较它们与《夜上受降城闻笛》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板书设计一、《峨眉山月歌》李白 内容概述:描写诗人在峨眉山仰望明月的情景,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艺术特色:意境优美,语言清新。 名句欣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内容概述:写诗人在江南与旧友重逢的喜悦,以及战乱带来的沧桑感。 艺术特色:情感真挚,对比鲜明。 名句欣赏:“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内容概述:描绘诗人随军出征,途中怀念故乡的复杂心情。 艺术特色:情景交融,意象丰富。 名句欣赏:“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内容概述:反映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和戍守边疆的孤独感。 艺术特色:音韵悠扬,意境深远。 名句欣赏:“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教学反思《峨眉山月歌》 成功之处: 1. 通过多媒体和图片展示,成功营造了诗歌的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采用诵读法和想象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分组讨论和创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对诗歌中的地名和地理知识了解不足,影响了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 2. 创作新诗时,部分学生的作品意境不够深远,表达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 3. 课堂时间分配上,讨论环节占用时间较长,导致部分教学内容未能充分展开。 《江南逢李龟年》 成功之处: 1. 通过音乐和背景图片的引入,成功营造了诗歌的情境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歌世界。 2. 采用互动式教学和个性化阅读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通过写作练习和诗歌创作,培养了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对诗歌中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够深入,影响了对诗歌整体情感的理解。 2. 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部分学生的作品缺乏新意和深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启发。 3. 课堂时间分配上,写作练习环节占用时间较长,导致部分教学内容未能充分展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成功之处: 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2. 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和讨论,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将诗歌学习与历史、文化等跨学科知识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讨论时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在拓展题的设计上,部分题目难度较大,超出了部分学生的能力范围,需要适当调整。 《夜上受降城闻笛》 成功之处: 1. 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边塞风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3. 引导学生将诗歌学习与历史、地理等跨学科知识相结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分析诗歌意象时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2. 拓展题的设计上,部分题目难度较大,需要适当调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