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开篇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教材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入手,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源远流长的特点,进而探讨了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考古发现、文献记载等多种史料,为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视角。
三、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如从石器工具的改进到青铜工具的使用,对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
2、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和地图,让学生明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在不同时空的发展脉络和地理位置。
3、史料实证:运用考古发现的遗址、文物,如元谋人遗址、良渚遗址、甲骨文等,培养学生依据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对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等进行解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5、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四、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知识较为零散和浅显。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如私有制、阶级等,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2、能力水平: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但对于复杂的历史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3、心理特点: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兴趣,但对于较为抽象和枯燥的理论知识可能会感到乏味。渴望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
五、教学重点
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发展脉络。
2、夏商周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
六、教学难点
1、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七、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重要知识点,确保学生对基本史实有清晰的认识。
2、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地图、文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
3、讨论法:组织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如“私有制是如何产生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如何定义什么是中华?中华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吗?怎么判断?判定文明产生的标志你认为是什么? 2、通过学生讨论认识到中华有地理的、民族的、文化的,如何判断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可以通过考古发现、查找典籍等方式。判定文明产生的标志可以有:城市、国家、文字的出现等。 讲授新课 1.考古中华文明的起源 ①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任务一:阅读教材自主完成知识梳理表格(5分钟) 任务二:阅读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和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思考:我国早期人类分布有什么特点? 教师预设:阅读教材,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认识到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相关代表遗存和生产生活的特点。结合人类遗址分布图,认识到旧石器时代文明遗址具有沿河分布的特点,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分布范围广,形成了若干文化区系;新石器时代文明遗址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创造了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模式。提升学生的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和读图分析的能力。 ②以考古成果来看社会的变化 任务三:请从以下文化遗址的考古成果中任选一个,说说从中读取到哪些文明曙光的信息?根据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所体现的文明的发展,分析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教师预设:学生从图中可以分析思考得出对古代文明的认识,举例:稻米——农业发展;祭坛——神权崇拜、社会组织扩大;墓葬差异——贫富分化、阶级差异;城墙——大型城市的出现;玉器——权力象征、神权和王权的结合、艺术、工艺水平高超;神人兽面纹——精神信仰 概括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简图如下,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分析,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传说中的部落和国家 ①三皇五帝和部落联盟时代 任务一:阅读教材结合示意图,了解三皇五帝的传说和早期国家的形成 教师补充讲解:关于三皇五帝说法不一,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是——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结合图示认识到华夏族走向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②从部落到国家——早期国家的特征 任务二:认识家天下是怎么建立的。思考:早期国家最高权力继承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补充讲解:据司马迁《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给学生讲述从尧到舜到禹都是禅让制,禹之后传位皋陶、之后是伯益,中再到启的过程。 教师预设:学生从中认识到早期国家最高权力继承制度,从禅让制到世袭制,实现了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任务三:分析夏朝是否真的有据可查? 材料一:“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史记·夏本纪》 “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监狱)。”——《竹书纪年》 材料二:二里头文化遗址若干图片 请学生分析以上材料能用来说明什么?请解释并说明理由。是否能够确凿地说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文化遗存? 教师预设:学生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夏朝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可能出现过夏朝,且传说中的夏朝与二里头文化遗址大致重合。以上材料可以说明二里头遗址是高度发达的文明的遗址,但是否能够完全证实就是夏朝。教师提示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可能”这个词而不能说“确凿”?对比殷商我们可以能够确定的说殷墟就是商朝的遗址,其区别在于夏朝的文字记载并不是一手史料,但殷商有甲骨文这一文字和实物的考古发现。 教师补充: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骨文被发现,这可以与文字材料相对照,实证殷墟就是商朝的遗址。这正是历史研究之“二重证据法”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文献资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考古资料)……我辈固得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 3.信史记载的商周文明 ①商朝政权的的特点 材料一:帝辛(商纣王)时代黄组卜辞: “癸亥卜,黄贞,征夷方在雇彝,在九月”——《甲骨文合集36487》 己卯卜,贞今日多雨。——《英国所藏甲骨集》2588 思考:甲骨卜辞体现了占卜所为何事?体现了早期政权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预设:甲骨卜辞体现了为征伐、农时进行占卜。体现了早期政权神权色彩浓厚,以神权垄断王权的特点。 ②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任务一:阅读下图商朝内外服制度和西周分封制,对比思考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度? 教师提示:从商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思考。 ③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意义 任务二:阅读西周分封示意图,思考:周王分封时把什么授予臣下 与商朝内外服制度相比有什么不同 结合下列图示,概括宗法制的特征,分析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其意义。 教师预设:学生可以从图中看出分封制是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周人、异地部族、土著居民)授予臣下。引导学生进行分封对象的分类,例如——王族:鲁、燕、卫、晋、吴;功臣:齐;帝王后裔:宋、杞、陈。从中分析认识分封制的作用在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实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宗法制的特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以血缘关系将权力继承制度(宗法制)和权力分配制度(分封制)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家庭层面到国家从层面的家国一体,互为表里。 ④商周时期的经济发展 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简单概述商周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特点: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起源于商,兴盛于西周。 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较多,技艺精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们普遍的衣着材料。 ⑤西周的治国理念 材料二:人无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 思考:商朝相比,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 教师预设:从重神的观念向重人的观念转变,开民本思想之先河。④⑤这两部分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在本课中不做详细讲解,仅作为商周政治制度文明的补充认识,拓宽学生对商周时代认识的视野。 小结:本课核心要点——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征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表明早期政权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教学目标的达成: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了解了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兴趣:运用丰富的图片、考古资料和生动的故事,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课堂参与度较高。
培养历史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思考问题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例如,让学生探讨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时,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
2、不足之处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讲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这一板块时,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导致后面关于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内容讲解有些仓促,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足:在课堂提问和讨论环节,部分基础较好、思维活跃的学生参与度较高,而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则表现较为被动。没有充分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待提高:虽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某些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灵活,没有根据学生的即时反应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
3、改进措施
优化教学设计:更加精细地规划教学时间,合理分配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长,确保重点内容有足够的时间讲解和探讨,同时也要避免在非重点内容上过度拖延。
加强分层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和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提升教学应变能力: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对课堂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
4、未来教学展望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努力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仅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呈现更加精彩的历史课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