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8课 辛亥革命
一、教学理念
本课以“中国的巨变”为主题,通过创设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情境,来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上有重大意义的辛亥革命的认识,从而将课标要求与历史事件有机结合,使学生感悟伟大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与时代产生共鸣,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动力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第六单元的第1节课,属于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本单元以第五单元的内容为背景,承接晚清的救亡图存斗争,代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为第七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作铺垫。本课共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兴起讲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也包含了清末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第二子目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按照时间线索勾画了相关事件的发展。第三子目辛亥革命的意义重点说明了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从两个维度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层层递进,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本课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较多,要一一讲述基本史实难以做到。初中教材对于相关基本史实大致已有介绍,因此本课在内容上的取舍主要考虑选择重点角度分析和评价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知道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驱,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有模糊概念。但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特别是立宪运动与革命运动的斗争不了解,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缺乏理解;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思考较少。
本阶段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具有一定的探究精神,通过对历史情境的创设、对材料的分析解读,学生能够对这一时期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必然性进行深入理解,能够尝试从文字或图片史料中解读出历史信息,能够初步运用辩证思维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基于对课标、教材以及学情的分析,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通过解读史料,图片、表格等历史信息,知道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进行的革命活动,理解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和具体含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时间线索的梳理,明确武昌起义和民国建立的时间线,能够从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斗争以及已知史实中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通过阅读史料、图片与历史情境,一分为二的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能够从革命党人的实践中感悟其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百折不挠的精神,结合自身发展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动力和决心。(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
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六、教法学法
讲授法、情境创设、问题引领。
自主学习、史料研习、合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邮票,引导学生发现关键信息,借助问题链: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今天我们依旧要纪念辛亥革命?来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纪念邮票与本课内容关联紧密,通过让学生发现关键信息锻炼学生分析图片、找关键线索的能力,进而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入本课主题辛亥革命,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新课讲授
在进行新课讲授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晰辛亥革命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努力。
【设计意图】明晰关键概念,促进学生对本课内容的了解,并为学生未来知识的运用打好基础,
1.巨变的前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简要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中国的民族危机已经十分严重,而先前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摆在中国面前的只有两条路:改良和革命。
教师:在这一时期主要出现了两种救亡主张。一种是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立宪派,他们的基本主张是:既反对清朝统治现状,也反对革命,主张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另一种则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派,他们主张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于是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改良和革命两条道路。哪条道路才是才是正确的呢?我们逐个分析。首先来看改良。
(1)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政治方面 改革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经济方面 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文化教育 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军事方面 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戊戌变法
政治方面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朝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教育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
军事方面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教师:1901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官制、倡导创办工商企业,奖励实业,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和编练新军等等。这部分内容在书上的历史纵横,大家注意做好标记。对于清末新政,当时的人有这样的评价,说它是以旧人行新政,并且新政不新。为什么当时的人会做出这样的评价呢?我们一起对比一下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的一些措施。
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这两场改革它的内容较为相似,虽然新政比起戊戌变法要更深入一点,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政权依旧掌握在清朝权贵手中。
(2)预备立宪
教师: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了要预备立宪,然后立宪派就立刻成立了预备立宪工会,积极开始推进整个立宪运动,这场运动在当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声势。1908年的时候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一个准备,那也是为了推进这件事,立宪派先后发起了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这条路根本走不通。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在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成立了“皇族内阁”。
教师:新政虽然比起维新变法更加的广泛深入,但清政府作为改革的主导者,主要关注的还是自身利益的维护,但改革全面展开又必然触动清政府的根本利益。冲突激化之时,清政府必然延缓改革的步伐,如此便与时代潮流产生更大的背离,最终被淘汰出局。改良这条路走不通,我们来看看另一条路,早在清政府推行新政以图自救之前,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已开始了革命实践。
(3)革命兴起
教师:孙中山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但兴中会力量分散,缺乏统一的领导,直到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材料一: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
教师: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孙中山认为,欧美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三个主义,结合实际,当时中国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千年的专制统治依旧在毒害中国,使中国面临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一个困境,这里的异种指的是满族统治者,外邦则是西方列强,所以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实现刻不容缓,民生主义则相对可以滞后些。那么这三个主义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
学生:民族: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民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平均地权。
教师:同盟会成立之后,在努力发展,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同时也坚定的走上了武装起义的反清革命道路。在1906-1911年间,起义此起彼伏,最后一次起义发生在广州黄花岗,这次起义同盟会几乎倾注了全部的力量,是同盟会发动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虽然这场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它沉重的打击了清朝统治者,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清革命,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以上就是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2.巨变换新天——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保路运动
教师: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经归商办的铁路收归国有,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后面该运动发展成为了武装起义,清廷命令湖北派兵前往四川镇压,这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2)武昌起义
教师: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营第八营打响了武装起义的第一枪,随后新军其他各部的士兵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湖南、广东、广西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独立。
(3)民国建立
教师: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第一届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4)清帝退位
教师: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了《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王朝覆灭,同时也标志着自秦始皇以来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的结束。
(5)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教师: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了北洋军阀袁世凯手中。为什么辛亥革命的成果能落到袁世凯手中?
学生:清政府它软弱无能,面对革命情况它已经是束手无措,而袁世凯不仅手握军政大权,而且背后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同时袁世凯此时也对革命党人进行了一些政治上的讹诈和军事上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之下,革命党人本来人数就少,又面临着这一系列的压力,只能软弱妥协,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所以最终整个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落入到了袁世凯手中。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教师:分析材料,体会临时约法所体现的思想。
材料二:
第一章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各项之自由权。
第三、四、六章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第五章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在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学生:体现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的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巨变与回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师:辛亥革命结束了,我们怎么去评价这场革命,怎么去看待它的功绩和失败呢?
学生:辛亥革命它推动了整个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政治上逐渐民主化,经济上工业化,法律上的法制化,思想上的开明化和社会上的文明化。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革命纲领、未能发动广大民众、同盟会组织不够严密,没有完成历史任务。
(三)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按照时间线索梳理本课内容,加强学生的时空观念,以期在学生脑中形成知识框架,达成教学目标。
(四)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