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一、教学理念本节课主要从国民党的危机视角进行设计,通过学习,学生需要较为全面、完整地认识到国民党最终失败的原因,对比理解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最终领导人民胜利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加深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的理解,明白人心的向背从来都是在政治局势的演变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道理。二、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是继上一课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之间进行的一场生死存亡的较量。本课通过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四个子目,讲述了人们解放战争胜利的过程,关系国共两党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本课既是近代中国百年来屈辱史的终结,又迎来了新中国的全新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这一时期的基本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从此新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三、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人民解放战争这一时期发生的史实有一定的了解,知道重庆谈判、全面抗战、三大战役等内容;简要分析明白了国民党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而且对于这部分内容,一些学生通过影视作品也有所了解。然而学生对于这一节课的内容了解并不够全面,对于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原因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仍然需要加深理解和形成知识体系,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此外,基于已有的知识基础,高一年级的学生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逐渐增强,身心发展趋向成熟,更希望探究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四、教学目标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基于对课标、教材以及学情的分析,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通过对教材、史料、图片的分析,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下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以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知道国民党军事溃败而中国共产党军事胜利的史实。通过阅读材料、图片、梳理教材,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覆灭的原因;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感悟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努力奋斗的精神,看到其政策和战略决策的果断和英明,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民心”是关键所在。五、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庆谈判、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难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覆灭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六、教法学法讲授法、情境创设、问题引领。自主学习、史料研习、合作探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两张照片、两段日记、两种境遇,为什么会在短短的四年间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进而引出今天学习的主题——人民解放战争。【设计意图】通过蒋介石在重庆的两张照片和两段日记,对比战争前后蒋介石的境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究竟发生了什么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进而引出本课。(二)新课讲授1.政策的较量——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通过一系列问题总结人民、共产党、国民党和民主党派的建国要求得出——和平民主是人心所向,然而国民党却与人民背道而驰。教师:在这种背景之下,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发这三封电报呢,他是真的想和毛泽东进行和平谈判吗?学生:不是,是为了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共产党身上,为发起内战寻找借口并拖延时间,用六个字概括就是“假和平,真内战”。教师:那共产党又是怎样应对的呢?学生:1945年8月28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等来到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教师:这场谈判进行的很艰难,从1945年8月29日到10月10日,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国民党、共产党、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等参加了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协议。重庆谈判与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但是很快1946年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否认了以上协议。【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建国方针以及政治行动,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人民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使学生清楚实施,培养时空观念。2.军事的较量——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教师:一般来说我们将解放战争分为防御、反攻、决战和胜利四个阶段。我们先来看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发动内战之后,先后对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由于敌我实力悬殊,所以此时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教师:怎么个悬殊法呢?我们一起来看内战初期国共实力的一个对比。教师: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教师:面对国民党的疯狂攻势,解放军采取了怎样的策略?结果如何?学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各个解放区的军队遵照毛泽东跟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和作战方针,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大规模的运动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教师:1947年3月,国军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转而发动了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了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另一边在山东,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在山东孟良崮战役中全歼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第74师,打退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教师:内战爆发一年后,虽然在整体形式上依旧是敌强我弱,但此时国民党军队的数量已经下降到373万,而解放军则增加到了195万,我们可以初步断定战略反攻的时机成熟了。教师: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那为什么将大别山作为战略反攻的突破口呢?学生:大别山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三省交界处守备力量比较薄弱,直接就威胁到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同时大别山还曾经是红四方面军的根据地,群众基础非常好。教师: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彻底打乱了国民党的军事部署,此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状态。国共两党的攻守之势发生了逆转。在此情形之下,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先后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请大家阅读课本,完成表格。教师: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教师:在这种情形之下,蒋介石宣告隐退,由李宗仁代理其总统职务。国民党政权的覆灭已经指日可待了,为了迎接最后的胜利,1949年三月,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4月,国共双方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在美国人的授意下,国民党企图通过谈判与共产党实现跨江而治,我们当然不同意,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3.人心的较量——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师:此时不知道同学们是否好奇在力量如此悬殊之下,为什么国民党迅速走向失败?因为这场战争不仅仅是国共两党在政策和军事上的较量,还是一场人心的较量。教师:我们先来看一下内战爆发期间国统区面临的危机。请大家阅读材料分析,此时国统区面临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军费激增,资本豪门巧取豪夺。教师:面对这样的情况,国民党采取了什么样的应对方式?学生:大量发行纸币教师:那这种做法又带来了什么后果?学生: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经济奔溃。教师然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国民党不但没有改正错误,反而还继续进行反动统治,民生活十分困苦,那些官僚资本却依旧在巧取豪夺,国民党的这一系列行为就导致了国统区内各个阶层的强烈不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那么此时国统区的人民就开始斗争,逐渐汇集成了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教师:但是此时的蒋介石不仅没有认识到国统区面临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反而于1946年11月召开了国民大会,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教师: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我们都了解了,同样的,我们还要分析共产党胜利的原因。当时国统区的老百姓日子过的很不好,但解放区的老百姓就不同了,他们此时在做什么呢?学生:土地改革。教师: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国民党种种做法不仅没有顺应人民的要求,反而还失去了民心,那反过来,共产党的做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所以我们说这场战争也是国共两党关于人心的一场较量,人民站在哪边,胜利就在哪边。事实证明,人民群众是站在我们这边的,我们是站在人民这边的。教师:最后我们一起归纳一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有何伟大意义。(三)课堂小结教师:解放战争不仅是解放人民的战争,更是人民的解放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解放战争的历史证明,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而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永葆青春与活力的力量之源。八、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