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中的两种特殊现象,涉及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或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本节内容安排在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之后,旨在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将能够识别并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理解其吸热和放热的特性。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等物态变化,对物质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升华和凝华作为固态与气态之间的直接转化,学生可能缺乏直观感受,难以理解其发生条件和过程。因此,教学中需要设计丰富的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识,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归纳,掌握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其特性。教学目标物理观念 1. 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 能够识别并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科学思维 1.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观察、思考和归纳的能力。 2. 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科学探究 1. 经历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 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和已有知识,分析并解释物理现象。科学态度与责任 1. 激发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认识到升华和凝华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增强科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 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其吸热、放热特性。 2. 识别并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难点 1. 理解升华和凝华是固态与气态之间的直接转化过程,而非经过液态。 2. 运用升华和凝华知识解释复杂的生活现象。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讨论归纳法、实例分析法教具准备烧瓶、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大烧杯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1. 展示图片:美丽的雾凇、玻璃窗上的冰花、冬天的霜。 2. 提问:这些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状态变化是怎样的? 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物态变化中的升华和凝华。 1. 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2. 思考这些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关系。设计意图 通过美丽的自然景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现象。新课讲授 1. 解释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2. 演示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 在烧瓶中放入少量碘,加热后观察固态碘变为气态。 - 将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气态碘凝华为固态碘。 3.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升华和凝华的特点。 1. 认真听讲,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 3. 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升华和凝华的特点。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升华和凝华的过程,理解其概念和特点。实例分析 1. 列举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 升华现象:樟脑丸变小、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用久的灯丝变细。 - 凝华现象:玻璃窗上的冰花、霜、用久的灯泡变黑。 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1. 小组讨论,列举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 分析这些现象中的物态变化,解释其形成原因。设计意图 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理解,培养其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作业设计一、基础巩固题: 1. 请列举生活中两个升华现象的实例,并解释其原理。 2. 凝华现象发生时,物质的状态如何变化?这一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请举例说明。 二、理解应用题: 3. 冬天,为什么窗玻璃上会形成冰花?这是哪种物态变化现象? 4. 樟脑丸在衣柜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变小甚至消失?请从物态变化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 三、实验探究题: 5. 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干冰升华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6. 假设你手中有一些碘晶体,你如何利用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升华)?请简述实验步骤和预期现象。板书设计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关键词:固态→气态(不经过液态) 例子:樟脑丸变小、冰冻衣服变干、钨丝变细 特点: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关键词:气态→固态(不经过液态) 例子:霜的形成、冰花的形成、碘蒸气遇冷变成固态碘 特点:放热 物质的三态六变:固态→液态→气态(熔化、汽化);液态→固态(凝固);液态→气态(汽化);气态→液态(液化);固态→气态(升华);气态→固态(凝华)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1. 通过实验演示(如樟脑丸的升华、碘的升华和凝华),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升华和凝华的过程,增强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2.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冰冻衣服变干、霜的形成等),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板书设计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梳理和记忆知识点。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巩固。 2. 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观察不够仔细,未能充分理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3. 课后作业设计虽然覆盖了基础知识,但缺乏一定的拓展性和挑战性,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