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研版(2019) 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Unit 4 A Glimpse of the Future Understanding ideas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外研版(2019) 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Unit 4 A Glimpse of the Future Understanding ideas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新外研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三 Book 6 Unit 4 A glimpse off the future
Artificial intelligent---Understanding ideas教学设计
主题语境:人与社会
语篇类型:论坛专题讨论
授课时长:一课时(40分钟)
授课类型:阅读课
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外研社新教材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三Unit 4 A glimpse of the future,主题语境为人与社会。文中以三位发帖人的口吻(how)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在论坛中讲述自己对于“人工智能是否是威胁”的看法(what)。三位发帖人以事实为支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态度。作者借此向读者介绍了人工智能的运用、发展及其利弊,激发读者思考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并权衡其利,进而思考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挑战(why)。
学情分析:
我所在学校的学生整体水平一般,具备基本的认知与信息获取、梳理能力。然而学生在整合文本信息,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语言输出与观点表达方面仍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基本梳理总结基础之上,要注重说的训练,更要加强引导使其能够深人挖掘文本,训练、提升逻辑推理判断等各项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应该能够:
1.获取、梳理三位网友就人工智能所列事实并归纳其态度观点;
2.分析文章结构,阐释主题引入方式,领会作者写作意图;
3.加深文本理解,就三位网友所言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并深入思考探索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
教学重点:
1.分析、归纳三位网友对人工智能的态度,阐释其事实依据;
2.分析文本结构以及主题阐释方式,领会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加深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探索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
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多媒体,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层次
Pre-reading
Step 1 T shares with Ss several fa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I and asks:“What can you learn " “Do you think it is a threat After Ss share answers, T introduces the target passag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Real Threat 通过分享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学生思考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令人担忧,激活已知知识并进行背景知识补充学习,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导人新课。 学习理解: 感知与注意
While-reading
Step 2 First reading T asks Ss to read the beginning part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here does the passage come from "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Hawking's words Ss read and share answers.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本文框内部 分。通过梳理信息,分析判断文章取自哪里、霍金名言的作用,使学生对文章主题有初步了解。 学习理解: 获取与梳理 应用实践: 描述与闸释
Step 3 Second reading Tasks Ss to read and answer“what’s people's attitude to Al Ss should underline the examples and their evidence. Following that, T asks:“Why does Millennium butterfly think the self-driving car is safer " “Does Popkid approve of M's view And then Ss share views and evidence. 引导学生进一步梳理细节信息,分析三位网友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并且找出文章所列举人工智能利弊事实。答案分享时进行追问,使学生熟悉如何进行观点表达及相关表达方式。 学习理解: 获取与梳理 应用实践: 分析与判断 描述与闸释
Step 4 Third reading With Ss being more familiar with the passage, T asks Ss to summarize the writer's purpose of writing and shar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either the best,or the worst thing, ever to happen to humanity" 引导学生归纳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霍金名言的意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应用实践: 分析与判断 迁移创新: 推理与论证
Post-reading
Step 5 T organizes Ss to prepare for a debate-Artificial Intelligence:A threat or Not Ss can both make use of what they've learnt in class or search for more information. After preparation, Ss start the debate. 通过就“人工智能:威胁还是挑战”进行辩论,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与运用,同时也激发学生进行自己的思考,促使其进行观点形成与组织表达。 应用实践: 内化与运用 迁移创新: 批判与评价 想象与创造
Step 6 After making comments on the debate, T organizes Ss to imagine the future application of AI. T collects views and shares more examples of its future application. 教师组织学生想象未来人工智能的运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探索。最终,通过补充例子拓宽学生的视野。 应用实践: 内化与运用 迁移创新: 想象与创造
Step 7 Assignments: Write a passage to follow the posts to show which opinion you agree with and share your own views. 要求学生对文章中四个网友的 观点进行跟帖,巩固迁移课堂所学锻炼写作能力。 应用实践: 内化与运用 迁移创新: 想象与创造
备注:Ss: students T: teacher
本课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反映单元主题即人工智能发展的文本,语篇类型为论坛专题讨论,通过三位发帖人的口吻,就“人工智能到底是成就还是威胁”发表态度,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加以引导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及人类应如何应对其可能带来的风险与弊端。
本文的结构简单、明确,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论坛主话题,以霍金的话"Either the best, or the worst thing, ever to happen to humanity”为引语,引出所讨论话题“人工智能是福是祸”。第二部分,由三位跟帖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自身经历为支撑进行事实阐述与观点表达。
准备之初,我首先梳理篇章类型、文章结构、文章所述事实态度及作者写作意图。文章为科技话题,用词及表达难度较之前教材要大,因此在学生学习时,对文本进行基本的理解、深入的挖掘可能不会很从容。综合以上,我确定了以大量的追问为引导,层层递进、步步引导的教学设计总思路。
本课设计的亮点:
读中环节设计了大量的层层递进、有梯度的追问,实现了对文本信息的梳理,促成了“梳理三位网友的观点和态度”“分析文本结构以及主题阐述的方式”教学目标的达成。
读后环节辩论赛的设计,让学生对“人工智能是否是一个威胁”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不仅促使学生将文本所学内化为自己所用,实现了对“说”的能力的训练,而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以发散思维进行观点和态度表达,进行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
本课设计的难点:
为服务于篇章主题、单元主题,我试图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然而受学生自身相关知识背景的局限,在此环节学生可说可表达的或许不会太多。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合理发挥想象是设计的一大难点。
课后反思:
设计之初,我预设了学生可能遇到的阅读与理解障碍,由此设计了大量的问题进行引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及深对课文进行了梳理、分析,顺畅地完成了各个环节的学习,师生互动良好,总体较好。
虽然总体顺畅,但依然有瑕疵的存在。由于读中环节问题较多,在对学生回答进行评价时语言过于啰唆累赘,导致时间前松后紧,留给读后环节的时间不够充分,最后展示时间较为仓促,发言也集中于某几位同学,进而导致最后的让学生想象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环节进行仓促,变成了教师展示分享的环节,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分享的空间较少,以至于该部分设计并没有完全发挥出设计之初的目的,未能引导学生深人探索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且思考如何应对可能面临的风险。由此可见,在对课堂进行预设时,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用力过猛注定需要牺牲某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同时,也再次提醒自己,课堂指令、评价用语需继续加强学习,不能因重复学生答案而浪费时间,导致时间分配不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