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一、教学理念本课采用“主导—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基本思路是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以达成教学目标,落实核心素养。二、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一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上接晚清时期社会转型,下启中国近代救亡图存,是开启中国近代大门的钥匙。本节课共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侧重于这一时期中外力量和政策的对比;第二子目两次鸦片战争叙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以及影响;第三子目开眼看世界展现了中国一批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扩展到海外,并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本课知识点较多,但逻辑较为清晰,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相关史实就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本节课除了巩固旧有知识之外还应该引用新材料、增设新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材料和图片形成新认识、新思考,对中国近代化问题形成新认知、新理解。三、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本课主体内容学生在八年级上册第1、2课已经学习完毕,高一年级学生对于这段历史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形成新的理解并进一步思考。2、学习习惯: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基本已经定型,基本已经养成独立思考、自主预习的学习习惯;但是也容易产生学习疲惫的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认知水平: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反省性和监控性特点。他们能够用理论作指导分析综合各种材料,以不断加深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抽象逻辑思维趋向理论型。但在分析材料时,有时观察的程序不恰当,观察还不够精确,容易过早过快地下结论,导致忽略了材料的关键信息。因此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四、教学目标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晴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其存在的局限性。本节课应侧重于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以及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基于对课标、教材以及学情的分析,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1.通过地图与历史图片,了解19世纪中期的中国与世界,认识中英双方冲突爆发的必然性。(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通过史料与图片,能够在梳理两次鸦片战争背景、经过、结果的基础上分析战败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通过史料解读,认识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以林则徐为首的士大夫和普通人民为强国御辱所做的努力,通过对比二者与统治者之间的差距感悟“开眼看世界”之可贵与艰难,进而培养学生能够平等看待不同文明,勇于为国担当的精神。(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五、教学重难点(教师教学)重点:了解两次鸦片战争和战后社会各阶层的思想变化。(学生学习)难点:认识列强侵华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六、教法学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史料阅读获取知识,同时运用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认识图中这种植物吗?这样一种美丽的植物,却是罪恶的源头,它的果实就是是制作鸦片的原料。鸦片是一种传统毒品,它是怎么来到中国又在中国掀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要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设计意图】以罂粟花和鸦片导入本课,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形成对鸦片的直观印象。同时,鸦片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以此导入衔接性较好且富有逻辑。(二)新课讲授1.文明的差异——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通过图片,同学调动所学知识,回忆19世纪中期英国的情况。教师:19世纪上半叶,在工业革命的助推下,作为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我们以英国纺纱业所用的棉花为例,1841年仅一年的棉花使用量就远远超过整个18世纪60年代的使用量,而资本的增殖性决定了英国对原料对市场的需求还会更大,因此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教师:此时英国的殖民地范围已经遍布了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而中国最为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英国人看来,中国市场潜力无限。那么当时的中国国内又是一幅什么景象呢?展示与英国相对应的中国国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回答,进而得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差距。【设计意图】通过中西对比使学生对19世纪中期世界和中国的情况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理解。2.文明的碰撞——两次鸦片战争教师:这里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仅仅是因为不同就要打起来吗?学生:不是。教师: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战争?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是什么情况。【设计意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在解释出超与入超的概念之上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理解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为之后学习做好铺垫。教师:鸦片是什么,它是毒品,它严重危害着中国社会,面对这种情况,当时的统治者道光皇帝也意识到了危机,于是便派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教师: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虎门销烟成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展示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地图以及教材梳理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教师提问:在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这次的英国有没有实现他最初的目标?学生:没有。教师:英国人认为,这是中国市场开放不够的原因,所以他们故技重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地图以及教材梳理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设计意图】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完整学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所有内容,因此在高中课堂上不再过多赘述,重点则放在鸦片战争后更深层次的知识上,既区分初高中知识,又在基础上有所提升。教师: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请同学们阅读表格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哪些主权?学生依次回答。教师:请同学们继续根据表格分析,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教师:鸦片战争之后,政治上中国丧失了部分主权,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战争后中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变化,让学生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进而形成对两次鸦片战争影响的深刻认识,突破教学难点。展示战争后清政府对于主权丧失的认识,清政府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毫无国际主权知识。借历史学家罗志田的评价引发学生反思清政府的腐朽,并未接下来的开眼看世界做好铺垫。3.文明的反思——开眼看世界梳理三位人物的作品及地位,着重介绍“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概念,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辩证看待这一思想的局限性与进步之处。(三)课堂小结教师:同学们,回首历史,展望未来,文明之间该如何接触,不同的文明是否只能发生暴力的碰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的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设计意图】贯通本课内容,进行总结提升,让同学们在本课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对不同文明的交流方式进行感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四)课堂练习八、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