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名称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教 材 分 析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第十课,上承三四单元内容,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殖民扩张的加速,为欧美等国家发生工业革命提供资本和市场基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政治前提。下启第六单元,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其对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和亚非拉独立运动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本课遵循历史发展的线索和时空观念,主要叙述的是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后期,欧美等国相继发生的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主要由三目内容构成: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的进程、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一子目介绍了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后的一系列发展,具备了工业革命的条件,最先开展工业革命;第二子目通过介绍标志性发明,如18世纪60年代,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为开端,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革命按照阶段被划分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分别昭示着“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到来,人类步入工业社会;第三子目则从工业革命带来的全方面影响展开: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学 情 分 析 工业革命这一内容在初中历史阶段属于重要内容,学生已经能够列举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能举例说明两次工业革命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本课的重心应放在引导学生在历史时空的框架下把握历史事件和现象,将两次工业革命加以对比和分析,并且联系社会现实,思考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对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此,执教者将通过提供素材、创设情景、史料研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引发学生内心的感悟和对历史的思考。
教 学 目 标 总体目标:通过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中的材料以及其他辅助性材料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围绕咖啡馆文化这条主线,认识工业革命的背景条件、发展过程及阶段、对东西方乃至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1、通过梳理时间轴、辅以图片史料分析,了解工业革命的过程和主要成就;通过对比两次工业革命在科学与生产、动力与能源、组织及形式、经济结构、中心及范围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工业革命的不同特点,认识科学技术创新对推动生产力发展以及国家建设的重要作用。能够运用图片学习历史、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强化时空观念。 2、通过《咖啡馆的文化史》展示文字史料,联系第三四单元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出现工业革命的原因。能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 3、通过图片与文献资料互证等方式,提升史料实证意识;辩证思考解读史料,分析工业革命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空间带来的不同影响,理解工业革命作用的双重性;认识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理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辩证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能力,提高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重点: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和历史条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特点 难点: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下: 分发《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导学案 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及预习教材内容完成学案中的基础知识梳理部分。 回顾拓展两次工业革命基本史实,整合本课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学案,符合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提倡的课堂教学规范,先学而后教,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人。
课前准备: 前置任务的反馈,针对学案完成质量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并指出前置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 新课导入: 展示多萝西 马歇尔《エ业的英国:1776-1851》部分文字史料: 假如时光隧道可以将一位现代人送回到两百多年前,他一定来不及欣赏田园风光,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无法一日三餐只吞咽土豆和荞麦面包;无法容忍没有任何卫生设备、人畜一室的居住条件;同样他也不能适应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生产カ低下,还有让人手足无措的瘟疫和饥荒……短短的两百多年,人类社会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变化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更主要的是每个人都能够切身感受到衣食住行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这一切变化均来自工业革命。” ——多萝西 马歇尔《エ业的英国:1776-1851》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这种变化跟什么有关呢?(工业革命)什么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定义是什么?工业革命是怎么回事,它是如何产生并开展起来的?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第十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修改练习 观看感受 PPT1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线索,激发学习兴趣。
组织新课: 一、社会新貌 (1)探究一:根据时间轴,梳理两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和主要成就。 师:工业革命指的是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我请两位同学发言,把找到的成就填入相对应的内容里。 师:蒸汽机的发明标志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解决了生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而机器制造业实现机械化(机器制造机器)则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我们将这个阶段称作第一次工业革命。其中汽船、火车的动力来自蒸汽,仍然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范畴。但电气、内燃机的发明使机械动力进一步发展,我们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这个时代的表现是:电力的开发和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化学工业的兴起,旧部门焕发出新模样。 (2)探究二:阅读课本及结合所学,对比梳理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师:既然分为第一次、第二次,说明虽然都是工业革命,但两次工业革命还是有自己的特点的。阅读教材,并对比思考两次工业革命各有什么特点。特点是比较出来的,要找好角度,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以下几个角度。 师:问题来了,工业革命为何最早发生于英国?而不是法国、荷兰?为什么是棉纺织业?不是英国传统的毛纺织业先出现工业革命呢? 师:让我们看一下17世纪的英国是怎么样的?当我们想了解某个时间某个区域状况的时候,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政治、经济)同学们有没有相应的材料,如果没有的话,老师这里有几段材料分享给大家。 二、变革基石 (1)探究三:工业革命为何最早发生于英国? 展示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五则文字史料: 材料一:1688年,斯图亚特王朝被一场几乎没有流血的政变推翻……咖啡馆在大众心中确立了新的形象,成为人民的论坛,普通人可以在这里聚会,讨论国家大事。 ——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 材料二:17世纪末期,英国生产的粗糙陶杯受到推广,这主要得力于伦敦的陶瓷厂商,例如开在南沃克区圣奥立佛教区腌鲱码头的那些陶瓷厂商。 ——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 材料三:咖啡馆是个新兴实验科学得以实施的重要场所。……在此地能够见到各行各业的人,与他们一起从事各种与工作相关的活动,这些人包括从事伦敦科学研究工具制造的手艺人和工匠;医生、外科大夫、医学人员。” ——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 材料四:开展了更赚钱的贸易,把英国的羊毛衣、火药和罐头出口到土耳其,进口英国人希望得到的生活用品:“波斯、大马士革、的黎波里的生丝……有时还包括埃及和阿拉伯半岛的药品。” ——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 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阐述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从政治层面看,英国是欧洲发展资本主义最早,具备政治条件的国家之一(光荣革命)——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从技术层面看,英国展现出对科技的格外重视,吸引大量人才进入英国,英国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另一方面,手工工场发展水平高,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从经济层面看,进行殖民贸易。 师:以上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条件,那么除了以上所列举的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吗?推动工业革命的真正力量应该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参考材料回答。 材料五:“在这一时期,市场同样得到了快速的扩张,特别在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这种扩张势头更加凶猛。伦敦业已成为世界上国际贸易的最大市场和最大港口:伦敦经济和英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被经济历史学家称为‘经济革命’的大变革。” ——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 师:英国的市场为什么会扩大?——殖民扩张,殖民扩张带来广阔的国际市场。1588年,英国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获得对地中海的控制权,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海上贸易霸权,接着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使得法国无法与之争霸。这时候,英国已经是日不落帝国了。日不落不是指太阳永不落,而是指太阳照到的地方就会有它的国旗在飘扬。说明它的殖民地面积非常大,遍布世界。英国要殖民地来干什么?又没办法像西班牙去抢印第安人的钱了,对于他们来说,这个殖民地只有成为市场,才能符合他们的利润。原来是觉得市场不够大,拼命抢,现在呢?市场大了,你有这么多产品吗?市场的需求、生产力亟待提高是推动工业革命发生的真正力量。 师:经过刚刚的整理,推动英国工业革命根源是为了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而市场的扩大必然要求英国提高生产力来适应市场需求。同时在经济上,英国具备了经济发展的资金、劳动力、原料、技术、市场五大要素。然而,我们也不能忽略政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引出为什么是英国)就某一方面条件,或某些条件来说,在欧洲大陆也有比英国更好的国家——如荷兰和法国,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具有英国这样好的综合条件。最重要的一点是,世界性的市场只有英国有。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市场需求引发了技术革新,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纯粹是理论的突破带动了生产力的更新。如此的一个岛国,因为有这些变化,所以有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发生之后,这个国家又发生什么变化? 三、时代印记 (1)探究四:结合图片和课本内容,列举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哪些变化? 师:工业革命引发了产业结构变化,农业不是这个国家的主要产业了,工业取而代之,于是人口大量从农村流向城市,教育的需求、技术的需求、衣食住行的变化。我们现在梳理起来条条框框的,在真实的历史中,它是综合性呈现的。 探究五:结合两段材料,阐述工业革命对东西方乃至世界范围的影响。 材料一:“茶叶贸易被东印度公司垄断,它严格地控制市场上茶叶的质量和价格,操纵关税优待机制,使贸易扭曲变形。甚至在西印度群岛的英国殖民地的咖啡丰收之时,茶叶进口商通过操纵课税和关税使咖啡贸易更加无利可图。” ——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 材料二:“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这个棉织品的祖国充满了英国的棉织品。”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师:从世界范围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世界走上了革新的道路。对于东方国家而言,工业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请根据两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师:新航路开辟虽然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很多国家仍然处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经济环境当中,直到工业革命发生,西方用低廉的商品打开了这些国家的国门,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变得文明起来,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师:但世界面貌的变化是按照资产阶级自己的面貌改造的,因此建立的是一个符合西方利益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殖民地半殖民地逐步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 教师小结 师: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后期的两次工业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面貌,也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就深度而言,工业革命深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广度而言,工业革命在不同时段影响了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就影响而言,工业革命对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师:咖啡馆见证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见证着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向没落,而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德国迅速崛起。在世界局势风云变幻之际,亚非拉等国家正遭受殖民体系的迫害,他们等待一个新的阶级、一个新的思想带领他们走出苦难,走向光明。 课后思考题 2020年山东卷第19题,题目以咖啡馆为背景,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勾连史实,展现英国历史变迁。 师:窥一斑而见全貌,老师带大家重回到19世纪的一个的角落——咖啡馆。这是2020年山东新高考卷第19题,题目以咖啡馆为背景,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勾连史实,展现英国历史变迁。请同学们课后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完成一下这道题。 学生根据时间轴,观察地图并结合教材,梳理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及成果。 学生观察表格角度,并且梳理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学生分析材料、解读教材,归纳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原因:①殖民主义扩张促进资本原始积累,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材料;②手工工场发展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③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④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⑤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提供了稳定的政局和政治保证。 学生分析材料,运用唯物史观理论,概括得出市场的需求、生产力亟待提高是推动工业革命发生的真正力量。 学生在阅读材料、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得出工业革命在生力大发展、生产组织管理、阶级结构变化、社会生活变化、社会问题严峻等方面的双重影响。 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工业革命对于东西方国家的影响,继而得出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结论。 学生在知识梳理中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两个角度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阶级结构、社会生活、世界影响等维度阐述,对工业革命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正确看待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弊端,认识到工业革命对于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学生课后完成练习题。 PPT5 结合图片梳理教材,将学生的思维带到特定的时空范围,引导学生思考和列举两次工业革命出现的进程及成果,体会历史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差异中变迁。 PPT6 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课文信息,培养学生对比及概括问题能力。通过对比两次工业革命在科学与生产、动力与能源、组织及形式、经济结构、中心及范围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工业革命的不同特点,认识科学技术创新对推动生产力发展以及国家建设的重要作用。 PPT8~10 从唯物史观角度,学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认识工业革命的发生原因,培养核心素养。 PPT12 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工业革命推动了整体生产力的发展,但对不同群体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进一步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面对现实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的意识和能力。 PPT13 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理解欧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对于亚非拉等地区的冲击,为之后学习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 PPT12~14 通过时空结合的方式构建以工业革命为线索的中外历史发展体系框架,引导学生在大历史视野下探究工业革命对东方的影响。 PPT15 贴近生活实际,从一道高考题作为课后习题,构建历史情境,点明本课重点。
板 书 设 计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一、社会新貌 二、变革基石 三、时代印记
教 学 反 思 本次授课主题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这一内容在初中历史阶段属于重要内容,学生已经能够列举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能举例说明两次工业革命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因此,学生很容易因为过分熟悉而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我对本课处理的最大亮点在于别出心裁,找到学生不熟悉的史料《咖啡馆的文化史》,为学生展示了另一个视角下的“工业革命”,让学生对熟悉的内容感到新鲜,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科思维,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带有新教材特色、新课程理念。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把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点完全通过学案的方式交给了学生来完成,事实证明学生是有这个能力来完成的。这样做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加深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同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符合,在这一点上的处理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课堂第一环节是前置任务的反馈,我针对学案完成质量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并指出前置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给学生提供学案,符合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提倡的课堂教学规范,先学而后教,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人。 课堂第二环节便是新课的讲授,我以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并且把咖啡馆文化这条主线作为课“魂”贯穿全过程:认识工业革命的背景条件、发展过程及阶段、对东西方乃至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围绕社会新貌(发展过程及阶段)、变革基石(背景条件)、时代印记(对东西方乃至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三大方面进行讲授。其核心任务是通过时空结合的方式构建以工业革命为线索的中外历史发展体系框架,引导学生在大历史视野下探究工业革命对东西方的影响。另外,学生在我的引导之下,认识所处的立场不同、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不同,所得出来的历史结论也会不同,认识工业革命对不同群体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提升了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同时涵养家国情怀。 总的来说,我在备课方面还是做了充分准备,但是这其中也必然有很多不足。比如:在优化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上,应该把学科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节奏有些过快,设问量比较多,我需要静下来,舍得给时间让学生看材料、思考,回答交流,再借机点拨指导。以上是我撰写教学设计的相关反思,做一个真正能走进学生和老师心中的历史教育工作者是我永恒的梦想,我愿做一个追梦樵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此外,本篇教学设计借鉴了华中师范大学相云飞老师的《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还得益于海口实验中学许敏老师的指导。在此,表示万分感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