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同步分层练习【基础培优】1.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地球,飞船上用到了一种与智能手机屏幕相同的材料一硅酸铝玻璃,以便于观察飞船外的情况。下列关于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正确的是( )A.易溶于水的固体B.见光易分解C.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D.透光性好2.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的物理性质需要通过物理变化才能表现出来B.物质的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C.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不会发生改变D.稳定性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3.下列叙述中,前者是化学性质,后者是能表现出该性质的化学变化的是( )A.蜡烛有可燃性——点燃蜡烛产生黄色火焰,生成了气体B.铁的熔点高达1538℃——熔化的铁极易在空气中变成黑色物质C.酒精易挥发——滴几滴酒精在手心中,感到凉意D.汽油能燃烧——人靠近汽车时,能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4.三星堆出土的半张“黄金面具”被刷屏,同时出土的文物还有青铜器、玉石器、金器、象牙等。古人制作这些物品的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锤打黄金 B.打磨象牙 C.雕刻玉石 D.湿法炼铜5. 下列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甲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B.金属汞常温下是液体C.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 D.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能力提升】下列过程中,利用了化学反应产生能量的是( )海水晒盐 B.干冰制冷 C.风力发电 D.火箭发射2.2024年4月25日,搭载神州十八号载人飞船的火箭成功发射。下列材料用途对应的性 质解释不合理的是( )偏二甲肼作火箭燃料——可燃性B.铝合金作火箭的骨架——密度大C.碳纤维复合材料作飞船外壳——耐高温D.特种橡胶制成太空服加压层——弹性好3.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着一枚“国玺”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代表 着熠熠生辉的共和国符号。她由铜胎铸字,不易变形。选用这种材料为印章胎体最大的优点是( )A.硬度大 B.熔点较高 C.不溶于水 D.形状美观4.五育并举,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在下列劳动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扫地 B.生火 C.摘菜 D.提水5.制作豆腐的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挑选黄豆 B.研磨制浆 C.过滤豆渣 D.燃火煮浆6.泸州酿造白酒的历史悠久,被称作“一座酿造幸福的城市”。下列由高粱酿造白 酒的工艺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淀粉水解 B.发酵产酒 C.窖藏增香 D.用水稀释7.下列叙述中,属于 C60化学性质的是( )A.常温下为固体 B.密度为 1.68g/cm3C.熔点高于 280℃ D.能与钾等金属反应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边汽化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分析归纳:酒精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2)酒精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2023 年 5 月 30 号“神州十六号”飞船成功发射,标志我国载人航天进入新阶段(1)航天员舱外航天服使用的聚氯酯橡胶是__________(填“隔热”或“导热”)材料 (2)太阳能电池板需要使用铝合金箔片是利用了金属的________性。同步分层练习答案【基础培优】:1.D 2.B 3.C 4.D 5.A【能力提升】:D 2.B 3.A 4.B 5.D 6.B 7.B8.(1)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2)易燃烧;(3)汽化;(4)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9.(1)隔热(2)延展性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1张PPT)第一单元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人教版)九年级上(第2课时)01学习目标内容总览02新知导入03探究新知04课堂练习05课堂总结06分层作业核心素养目标学生通过学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分析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初步建立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体会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0102将物质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培养分类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学生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判断物质性质类型,培养科学推理能力。03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学习如何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根据性质判断物质的能力。04通过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引发学生兴趣。初步认识到在化学中存在的对立统一的规律。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新知导入根本区别:看是否生成新的物质水的沸腾 木柴的燃烧物质发生变化,本质上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新知导入1.颜色:2.状态:3.气味:4.挥发性:5.点燃能否燃烧:无色液体有特殊香味能燃烧易挥发讨论写出酒精的以下性质,并说明以下性质分别属于物理还是化学性质?探究新知一、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某些性质也会随着变化。因此,描述物质性质时往往要注明条件。例如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与气压有关)探究新知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变化化学性质木柴燃烧木柴能燃烧(可燃性)铁生锈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铁能生锈常见的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酸碱性、稳定性、毒性......探究新知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色、态、味颜色、状态、气味两点硬度、密度两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五性冰的熔点为0℃,水的沸点是100℃探究新知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性质化学性质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决定用途物理性质一、物质的性质探究新知变化是过程,性质是物质的特征变化性质例:蜡烛能燃烧二、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变化强调发生的过程,是动态的,重在“变”。性质强调具有的属性,表示能力。(常有“能、会、可以、易、难”等字眼)过程化学变化在过程中表现出来化学性质蜡烛燃烧探究新知三、物质的性质的应用性质用途决定体现性质 用途二氧化碳酒精石墨铜铁灰黑色质软作燃料导电性制铅笔芯导热性作导线不支持燃烧灭火可燃性作铁锅1.发现物质的用途:探究新知可利用物理、化学性质不同来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2.鉴别不同物质:三、物质的性质的用途探究新知二氧化碳 氧气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化学性质 是否支持燃烧无色无色气态气态无味无味不支持燃烧支持燃烧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三、物质的性质的用途探究新知如何区分二氧化碳与氧气?方法1:分别将燃烧的木条伸入两只集气瓶中,若木条燃烧更旺,则为氧气;若木条熄灭,则为二氧化碳。方法2:分别向两只集气瓶中滴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为二氧化碳;若无明显现象,则为氧气。课堂练习1.十九届杭州亚运会主火炬燃料,全球首创采用零碳甲醇燃料。下列关于甲醇常温常压下性质的描述,属于其化学性质的是( )A.液态 B.挥发性强 C.易燃 D.有醇香味2.2024年3月2日,我国航天员首次完成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的维修任务。出舱活动期间航天员会使用机械臂。在选用机械臂材质时,不需要考虑的性质是( )A.硬度 B.光泽 C.抗腐蚀性 D.密度CB3.铜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也是较好的纯金属之一。铜的性质如下,其中属于铜的物理性质有: ;铜的化学性质有: 。①呈紫红色光泽;②熔点为1083.4℃;③沸点为2567℃;④密度8.9g/cm3;⑤具有很好的延展性;⑥导电、导热性较好,但含杂质时则导电性大受影响;⑦在干燥的空气里很稳定;⑧在潮湿的空气里表面可生成一层绿色物质,俗称铜绿;⑨高温时可被氧化,生成一层黑色氧化铜;⑩铜溶于硝酸,生成二氧化氮气体。课堂练习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课堂总结123物质的性质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区别(变化是过程性质是特征)物质的性质的用途课题1(第2课时)物质的化学变化和性质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等)化学性质(可燃性毒性稳定性等)根据性质发现用途根据性质鉴别物质分层作业【基础培优】:1.下列物质表现出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氧气为无色无味的气体碳在常温下的性质稳定碳点燃时,可以燃烧碳高温时,可以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E. 4℃时水的密度最大F. 醋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G. 铁可以打成铁片,磨成铁粉分层作业【能力提升】:1.利用性质不同鉴别区分下列各组物质均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依据怎样的性质可将它们鉴别出来 【示例】铁丝和铜丝:观察颜色,铁丝为银白色,铜丝为红色。(1)陈醋和酱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糖和食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酒精和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让备课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的第一个课题,也是绪言后学生接触到的第一节正式的化学课。本课题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再透过化学变化过程的揭示,初步理解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概念,以及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核心素养目标 化学观念:学生通过学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分析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初步建立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体会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科学思维:将物质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培养分类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学生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判断物质性质类型,培养科学推理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学习如何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根据性质判断物质的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引发学生兴趣。初步认识到在化学中存在的对立统一的规律。重点 分析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初步建立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体会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难点 分析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初步建立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体会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讨论写出酒精的以下性质,并说明以下性质分别属于物理还是化学性质? 判断是什么变化?什么性质? 温故而知新。讲授新课 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与气压有关)【注意】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某些性质也会随着变化。因此,描述物质性质时往往要注明条件。化学性质常见的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酸碱性、稳定性、毒性......物理性质常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等。 根据实例判断物理化学性质 给出定义,让学生理解定义的应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二、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变化是过程,性质是物质的特征:例:变化—蜡烛燃烧 性质—蜡烛能燃烧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常有特殊的字眼,如:能、会、可以、能够、易、难等。 例如:火柴燃烧——化学变化; 火柴能燃烧——化学性质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讨论交流,理解掌握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学生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判断物质性质类型,培养科学推理能力。三、物质的性质的应用1.发现物质的用途: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用来灭火;酒精具有可燃性,所以用来作燃料;石墨灰黑色质软,所以用来做铅笔芯;铜具有导电性,所以用来作导线;铁具有导热性,所以用来作铁锅。2.鉴别不同物质:【实验探究】: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点燃一根小木条,将其分别慢慢地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的现象并记录发生的变化。【注意】闻气体时应该小心,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支持燃烧;氧气: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支持燃烧。【提出问题】如何区分二氧化碳与氧气?方法一:分别将燃烧的木条伸入两只集气瓶中,若木条燃烧更旺,则为氧气;若木条熄灭,则为二氧化碳。方法二:分别向两只集气瓶中滴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为二氧化碳;若无明显现象,则为氧气。 认真观察实验,学习性质,应用性质解释现象,根据现象鉴别物质, 学生通过学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分析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初步建立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体会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课堂练习 1.十九届杭州亚运会主火炬燃料,全球首创采用零碳甲醇燃料。下列关于甲醇常温常压下性质的描述,属于其化学性质的是( )A.液态 B.挥发性强 C.易燃 D.有醇香味2.2024年3月2日,我国航天员首次完成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的维修任务。出舱活动期间航天员会使用机械臂。在选用机械臂材质时,不需要考虑的性质是( )A.硬度 B.光泽 C.抗腐蚀性 D.密度3.铜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也是较好的纯金属之一。铜的性质如下, 其中属于铜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铜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呈紫红色光泽; ②熔点为1083.4℃; ③沸点为2567℃; ④密度8.9g/cm3; ⑤具有很好的延展性; ⑥导电、导热性较好,但含杂质时则导电性大受影响; ⑦在干燥的空气里很稳定; ⑧在潮湿的空气里表面可生成一层绿色物质,俗称铜绿; ⑨高温时可被氧化,生成一层黑色氧化铜; ⑩铜溶于硝酸,生成二氧化氮气体。课堂小结 1.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溶解性等)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的性质)2.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区别:变化是过程,性质是物质的特征。板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素养】课题1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分层练习.doc 【核心素养】课题1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doc 【核心素养】课题1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件.pptx